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融大博弈(金融战略下的中国与西方未来)
内容
试读章节

保尔森和福尔德的恩怨

兹事体大,现实残酷。但2008年9月13日的会议并未能取得任何进展。

14日上午9时,心急火燎的大亨们再度被财政部和美联储召到曼哈顿纽约联储行,并分成若干小组讨论雷曼的最终命运。让雷曼兄弟颇感不平的是,他们公司的代表被排除在外。美国政府官员解释说,如果让雷曼代表参加,会干扰其他巨头们的决策。

躁动的气氛笼罩整个华尔街。黑色的豪华汽车堵塞了狭窄的街道,无法挪动的一长溜汽车里抱怨连连,身穿制服的联储行警卫不得不走到马路中央疏导交通。

鉴于形势紧急,保尔森发出警告:必须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因为雷曼破产会给所有人带来风险。

对这次闭门会谈,一位美国联邦官员感慨道:这实际上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牌局”。

在激烈争论中,大亨们达成一个初步的妥协方案——雷曼的“优良资产”,比如其股票交易和分析业务,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但与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不一样的,雷曼的“不良资产”,包括大约850亿美元的不良房地产资产,会被置于一家“不良资产”银行,一些金融机构向这家不良银行注资,使其得以维持,这样这些资产就不必流向市场,导致价格进一步下滑。

华尔街希望这样“抱团取暖”,防止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当时有意的收购者有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 ,甚至有传闻说,中国中投公司也在收购者名单之中。但中投更瞩意的目标,其实是另一家投行美林(Merrill Lynch)公司,而且双方正就此进行秘密谈判(详见第四章)。

具体到雷曼兄弟的命运,最后的焦点,则集中在美国政府是否应该对它提供担保。一些金融大亨认为,美国政府不应该继续卷入其中。在这次会议上,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长麦晋桁就认为,如果政府继续提供支持,这次是雷曼,下次可能会是美林,如果老是这样,事情将没完没了。

一位与会者说,政府必须远离救援,因为必须重新建立“道德风险”——如果金融机构不必面对后果,它们可能会冒更大的风险。美国金融学者佩塔认为,在政府接?救助贝尔斯登、房利美和房地美之后,“政府似乎已经得出结论:如果你放下鞭子,你就会放纵投资者。”

但对欲收购雷曼兄弟的潜在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情况无疑是当头一棒。原来最热门的收购方美国银行就坚称,只有政府提供支持,否则其不会参与收购。因为这可能是一个无底洞,如果没有政府的信用保证,收购方都可能无法全身而退。

保尔森态度非常强硬:政府不会救助雷曼公司。

对这位决定华尔街命运的人物来说,美国政府已于3月份救助了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并在一个星期前接下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烂摊子,如果再向雷曼伸出援手,很可能让外界批评为“让纳税人为投机者埋单”,最终导致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场经济危机,而且还有一场政治危机,尤其是在2008大选年的敏感时刻。

而且,他和雷曼兄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福尔德还颇有心结。出生于1946年4月26日的福尔德是华尔街最资深的老板。据说,在2008年春的一次私人晚宴上,对于保尔森希望福尔德出售雷曼的建议,福尔德勃然大怒,他对保尔森说:“我在雷曼这个位置上比你在高盛的位置上待的时间久得多,你教我如何做事?我会按照我的速度行事。”

短发、瘦脸的福尔德绰号“暴君”,他曾当过空军飞?员。一次,他看到长官无由训斥一位新兵,不由火从心生,对长官老拳相向。最终,他被要求脱下军服。1969年,福尔德加盟雷曼兄弟,从一名普通交易员一直做到雷曼兄弟的掌门人。他在雷曼度过了自己大半生的时光,雷曼对于他而言,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怎么甘心卖掉雷曼兄弟?

在雷曼兄弟副总裁劳伦斯·麦克唐纳看来,正是福尔德的志大才疏,才将雷曼送入了万丈深渊。比如,在经营上,福尔德独断专行。在日后的回忆录中,麦克唐纳披露道:“福尔德先生周围,充斥的总是点头称是的男男女女。在2007年,他简直成了一台一往无前的‘推土机’。在2007年至2008年间,他们将负债表增加了1200多亿美元。”

福尔德在关键时候对保尔森的冒犯,让保尔森最终选择了袖手旁观,按照麦克唐纳的话说,这“决定了雷曼的最终命运”。但对于见死不救的指责,保尔森则回应说,他当时如果能救,肯定会对雷曼施以援手,毕竟,他的一个弟弟也在雷曼做事。

存亡关头,一贯高傲的福尔德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开始病急乱投医,给他认为可能成为救命恩人的每一个人打电话。

他给美国银行董事长刘易斯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家中打电话,刘易斯没有参加这个华尔街的密室协商。如果按照资产计算,当时美国银行是美国第一大商业银行,该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84年建立的马塞诸塞州银行,也是美国第二历史悠久的银行。

与其他金融巨头喜欢将总部设在纽约不同,美国银行总部设在北卡罗莱纳的夏洛特。夏洛特位于首都华盛顿南部,两者间约有两小时车程,这里也被称为美国“第二金融中心”。

福尔德直接致电刘易斯,是因为他此前打出的电话都未有回音,尽管他都留了言,要求刘易斯方便时回电。

留言电话或许是中美差异的重要部分,外国人打电话碰到电话留言提示,往往会简单说上几句;我们国人可能没有这个习惯,电话无人接听后转入留言提示,我们马上会 “啪”地把电话挂上,让收听者不知到底有什么急事。

但刘易斯依然未有回复。按捺不住的福尔德再次拨响了电话,接听的是刘易斯的夫人唐娜。她轻声细气地告诉福尔德,如果刘易斯想回他电话,他过一会就会打过去。

一些美国人事后调侃说,刘易斯当时肯定就在家中,而且就站在唐娜旁边,他叮嘱唐娜:“你就这样回答,告诉他我不在家。”

心?如焚的福尔德无奈只能放下电话。临了,他不忘对刘易斯夫人说,贸然给她家打电话,“实在太抱歉了”。

但转过头,他对手下人愤懑地说道:“我简直不相信那个混蛋竟然不接我的电话。”

最终,美国银行还是在收购雷曼兄弟的交易中选择了放弃。

书评(媒体评论)

祝贺刘洪著作出版……作为第一个来自中国,也是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我感到责任很重大,希望自己有所作为,至少不让国人、不让发展中国家的人感到惭愧。你问我可以给自己打多少分,我希望是一个及格的、也是合格的经济学家。我应该还算是一个及格的经济学家吧!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

刘先生,我要告诉你的是,当日本在会议桌前发言,当他们将许多钱放在桌子上,别人就会听,我希望其它国家也能这样做。这次危机是IMF治理结构彻底重整的一次机会,也是世界格局变动的机会。我确信,这对中国来说,确实是扮演更重要角色的一个机会。

——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

很抱歉我已不大会说中文……你说的(美国对中国的)“抱怨式外交”,我要重申的是,我不会采取这种策略。你看,我的大致看法是:我们两国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彼此政策的选择涉及对方重大利益。

——美国财政部长蒂姆西·盖特纳 刘,很高兴认识你,中国现在让人感到振奋,10亿多中国人正显现出他们巨大的潜能,我可以给你讲个故事,1995年我和比尔·盖茨在中国乘船外出,看到河边的中国纤夫,我当时就对盖茨说:“他们中的一个可能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的,只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是谁而已。”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兼CEO巴菲特

云谲波诡,谁解内中奥秘?雾霾纠结,更赖背负青天。面对21世纪初注定改变世界的美国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作为新华社驻美国记者,刘洪独具慧眼,融汇亲历、观察与思考,腾跃历史、现实与未来;其行云流水般的条分缕析,大开大阖的开阔视野,广博深厚的专业积淀,使得本书成为一部记录与解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难得佳作。

——《人民日报》驻美国分社社长、首席记者温宪

后记

我的记者生涯

我从未想到,我在华盛顿的记者生涯,是如此的忙碌、疲惫和充满挑战。

我是2006年6月赴美常驻的,从北京转机芝加哥然后再飞华盛顿,在深?夜色中到达了地处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的新华社华盛顿分社——三条马路交汇处的一个小院,车流密集,格外嘈杂,让我在华盛顿的第一晚基本上成了不眠之夜。

在来华盛顿之前,我曾先后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采访或常驻,相比于前几个地方的血雨腥风,我对美国其实没有太多的激情,一个发达国家的首都,能有多少撩动人心灵的刺激新闻?

我只是觉得,这将是我记者生涯的一个转折,与以前所谓的“战地记者”告别,终于可捡起大学学习的经济学知识,成为一名财经记者。

但我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岗位,我目睹了?许多战争影响更深远的重大事件的发生。时至今日,我们仍处于这一重大事件的阴影中,那就是肇始于美国、继而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风起于青萍之末。很巧合的,2006年我赴华盛顿常驻时,正是这场危机爆发的初期——美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5年的繁荣之后,开始进入痛苦的泡沫破裂过程中。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在苦苦挣扎后无奈破产,金融海啸全面爆发,华尔街彻底沦陷,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大衰退”中。在很多个交易日,纽约股市都有如过山车,要么是让人心惊胆颤的暴跌,要么是突如其来?报复性反弹,但更多的是暴跌,地板之下还有地下室、地下室之下还有十八层地狱的暴跌。

惨烈、无奈,同时也让人刺激。谎言破产,包票也不再。我记得,在200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还在华尔街的一次演讲中安抚投资者说,一切都在保尔森和伯南克的掌控中。但最终谁也未能掌控,保尔森很多次必须寻求上帝的安慰来缓解心灵的焦虑,伯南克在北卡的故居则因后来的房主无力还贷,而最终被没收拍卖。

可以说,过去的四年是高潮迭起、风云变幻的四年。在这四年中,世界最大的新闻就是与金融危机有关的财经新闻,新闻最多的地方就是危机肇源地的美国。作为常驻在华盛顿的新华社记者,我则陷入了新的噩梦当中。

基于中国的国情以及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地位,外界对新华社的工作总有许多的夸张、揣测、神化,乃至妖魔化。其实,新华社记者的工作并不神秘,却往往比他们的国内外同行更为辛苦,尤其是新华社的驻外记者们。

以我在华盛顿为例,我首要任务是消息报道,美联储的重大决策,布什的重要声明,保尔森的干预措施,国会法案的通过,等等等等,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事件一经发生,我们都必须及时予以报道。先是英文快讯,然后是中文快讯,随后是一连串的滚动报道。按照新华社的报道体例,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可以先向编辑部发出特快讯,然后五分钟内必须发出快讯,30分钟内必须发出相关的后续滚动消息。这种必须抢抓每一条消息的使命感,促使你每时每刻都处在亢奋的工作状态,没有节假日。

写完消息,只是完成了相关报道的一半。随后,作为惯例,还必须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度解读、评点,比如美联储为什么降息,布什政府为什么要救市,市场反应会如何,未来走势将有哪些看点,等等等等,我都需要马上撰写出自己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这也是中英文双份。

但这还只是新华社众多工作的一部分,作为国内最大的媒体集团,新华社旗下有众多的报刊杂志:《参考消息》《瞭望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环球》《半月谈》《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等等等等,他们需要我们前方记者撰写各种体裁的特别报道。此外,还有新华社各个渠道的内参报道,以及作为新华社转型新业务的视频报道。

作为安插在“帝国主义心脏”的华盛顿分社,自然是新华社海外记者力量最雄厚的一个。在北京的新华社总社和华盛顿分社有卫星专线联系,我们之间的电话不走国际长途,而是直接属于内部电话网络。在新闻迭发的时候,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编辑部的同仁打电话来传达总编室的最新提醒、指示和要求;各个编辑部、编辑组的约稿电报更是满天飞,常常我一大早到办公室,看到堆满报纸的办公桌上,就摆了三四份甚至五六份的电报。

我常常安慰自己,正如每枚硬币都会有正反两面,我在感受疲累的同时,何尝就没有一点收获?作为一名记者,能够全程报道一系列影响人类命运的重大事件,何尝又不是人生的幸运呢?

我常常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剑指“基地”组织和塔利班,阿富汗战争爆发。我自告奋勇去了阿富汗前线,成为新华社、也是国内媒体中最早抵达喀布尔的记者。在兵荒马乱中签署“生死合同”,在爆炸声中于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着陆,在地雷静卧的走廊里阴差阳错地幸运跨步而过,这种生死经历岂是每一位记者都会有的!

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最激烈的时候,我常驻耶路撒冷,我曾很多次听到自杀式爆炸就在附近响起,当我赶到现场时,眼前总是一地的血腥和散落四周的残骸。在?常驻的两年中,以色列大开杀戒,哈马斯领导人亚辛和兰提西相继被暗杀。我租住的小公寓就在沙龙官邸的旁边,我曾有机会与这位当代最具传奇经历的铁血将军互动;我还曾被阿拉法特邀请共进午餐,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这又是每一位记者都能有的经历吗?

然后,就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在这四年的辛苦中,我又何尝没有一点点的得意。借助着新华社这个平台,我采访了保尔森、盖特纳、巴菲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世行行长等许多风云人物,还有许多到美访问的中国高官,王岐山、谢旭人、陈德铭、周小川,等等。我应邀给《瞭?东方周刊》《中国证券报》和《经济参考报》撰写专栏。在这四年中,我数十次的报道被新华社总编室评为表扬稿,好稿之多、之频密,在新华社驻外记者中也是较少见的。

但我也深深地知道,新闻都是易碎品。正有鉴于此,在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中,我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时常也从碎片的新闻中跳出来,撰写一些更为沉淀的作品。从阿富汗战场归来后,我撰写了《穿越战火的眼睛》,后来又整理了当时的日记,出版了日记体例的《战地36天》。从耶路撒冷回来后,我又撰写了《和沙龙做邻居》一书。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我信手翻阅其中的部分章节,往?历历,如在眼前;无限感慨,涌上心头。这些,或许也是对我经历的风险和苦累的一种回馈吧。

在报道金融危机的时候,许多朋友和同行也劝我说,你再写本这方面的书吧,你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因为你直接报道了这次危机中每一次重大决策的过程,你和许多决策者和当事人都有过密切的接触和沟通。因此,你撰写的书籍,无疑也会有许多别人所不了解的细节。更何况,你是一名中国记者,你的观察将带有中国的眼光,而这将是许多作品所不可能有的优势。

谢谢他们的鼓励和鞭策,我知道自己的浅陋。我没有天花乱坠的口才,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但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真正好的诗句,其实并不需要华丽的言辞,内容总是更为感人。我也知道,我有的是许多人不具有的重大事件的亲身经历。经历是一种财富,将它转化为文字,就会成为许多人的财富。而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远远大于阿富汗战争和巴以冲突,在未来的若干年,甚至几十年,我们将更真切地看出危机给世界、也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危机尚未完全过去,眼下欧洲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就可视为此轮金融危机的继续和深化。当我们在为经济快速复苏而沾沾自喜时?新的可能的“二次探底”阴霾又笼罩世界。当我们自认为看清形势的时候,形势却往往以我们无法想象的路径发展。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在2010年的春天,我把不多的休息时间挪出来,在我日常报道新闻的基础上,写下了这本书。前面七章主要讲金融危机中华盛顿和华尔街的斗争,后七章主要讲中美博弈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

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我更注重从中国的角度来观察这次危机,看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危机中的合作与博弈。我试图通过描述一些决策者在危机中的行事方式,勾勒出一幅金融海啸时各方?冲樽俎的全图景。

本书的照片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拍的,一个业余的摄影者,只是给自己留下一段经历的纪念。

感谢所有的编辑人员。他们的努力成果,总是超出我的预期。我还要感谢许许多多的师长、朋友和同事,他们对我的照顾和激励,总让我时时感念。我更要谢谢我的家人,他们对我的理解、宽容和爱勉,总让我感到汗颜,难以报答!

能成为一段重要历史的报道者和记录者,并获知旁人所无法知晓的一些内幕详情,也总是我一个记者的幸运。

但我也深知,我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有些内幕,可能我们永远都无法知晓;有些问,可能需要在时间充分沉淀后方会显露。但我把我知道的一部分写出来,与大家共飨,也欢迎方家或知情者批评指正。作为一名记者,我只是忠实地记录事件的过程。我总是在路上!

刘洪

2010年8月于北京

目录

第一章 华尔街覆灭的开始/1

华尔街的“密室政治”/3

保尔森和福尔德的恩怨/5

英国人隔岸观火/9

雷曼兄弟的绝唱/13

第二章 美林卖身求存/16

病急求救美国银行/17

美林被迫卖身求存/20

“贪婪者”最后的归宿/24

第三章 AIG的幻灭/28

AIG祸起CDS/29

破产决定让盖特纳大惊失色/32

保尔森痛下杀手/37

第四章 中国抄底华尔街?/41

中美合作应对“两房”危机/44

大摩向中投抛出绣球/46

保尔森请布什向中国求助/49

高西庆拂袖而去/51

第五章 巴菲特出手/55

让雷曼兄弟破产的留言/56

巴菲特说“不”/59

巴菲特的慈善观/63

拔刀助高盛/67

第六章 世界离下一场金融危机还有多远/72

格老埋下房市泡沫隐患/74

“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房市危机/77

2美元贱卖贝尔斯登/79

泡沫都会以眼泪结束?/83

第七章 华盛顿惊心动魄的一周/88

9月28日星期日夜半突破/89

9月29日星期一“黑色星期一”/93

9月30日 星期二 各方挞伐/95

10月1日星期三风正一帆悬/97

10月2日星期四黎明前的恐慌/98

10月3日星期五喜悦中忐忑/100

第八章 风尘底特律/102

奥巴马终于痛下狠手/103

通用的警钟为谁敲响/105

“汽车之城”的历史幻影/108

“犯罪之都”/110

中国汽车闯荡底特律/113

汽车+赌场,底特律的重生/118

第九章 暗战人民币汇率(上)/121

美国微妙的地点选择/121

王岐山突出奇招/124

美整个财经班底出动释疑/126

盖特纳前倨后恭/128

美放弃“抱怨式外交”/133

对话中的文化交融玄机/137

隐藏的保护主义弯刀/139

第十章 暗战人民币汇率(下)/146

美国知名学者打前阵/147

美各集团各有算计/149

中美展开多点交锋/154

美国不得不以退为进/157

人民币汇率仍将是“筹码”/160

第十一章 奥巴马“新政”/162

“大衰退”时代的奥巴马“新政”/164

学习中国好榜样/167

“绿色新政”是系统工程/170

全面重塑华尔街/172

华盛顿和华尔街的博弈/175

高盛“欺诈门”成改革突破口/179

第十二章 危机中最大的赢家/184

与新兴经济体的恩恩怨怨/185

IMF对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89

“中国智慧”被延揽进入IMF高层/191

IMF:金融世界未来的联合国?/192

卡恩努力修补和中国的关系/194

第十三章 林毅夫叫停抄底华尔街/198

不辱使命的责任感/202

给世行带来林氏变化/207

贡献中国发展经验/209

浓烈不灭的家国情怀/212

化不开的乡愁/213

第十四章 G2:陷阱还是现实/216

世界在大变局的前夜/217

G2:可做,但不可说破/220

迈向G2需突破三大难关/224

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227

后记:我的记者生涯/241

参考书目/246

序言

我所亲历的金融危机

这是一场不见血的战争,是一次让无数人倾家荡产乃至流离失所的国际大变局!

金融大风暴,经济大衰退。在过去的三年中,世界经历?70年来从未有之经济金融大震荡。昔日呼风唤雨的华尔街,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则在金融海啸中灰飞烟灭。

如同两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伯南克未能准确预测到危机来临一样,当时又有多少人具有这样的慧眼呢?我记得,在2006年抵华盛顿之初,和许多华人朋友见面时,他们还都为未能早几年买房、多买几套房感到后悔,因为房价涨幅太大,买房的利润太高。这种感慨,同样伴随着随后几年中国房市的走势。

他们其实不必后悔,因为再过几个月,房价将如水银泻地般下坠。2006年开始的房市泡沫破裂的结果,是席卷全美的次贷危机,然后危机又进一步蔓延到欧洲、亚洲、非洲,乃至世界每一个角落。

我住所周围的许多新房开发商都无奈成为了房东。到2008年,这些资不抵债的房东随即也将华尔街拉下了水。当年3月,在恐慌性的气氛中,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资金流出现枯竭。为避免市场崩盘,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

这场“枪口下的婚姻”只是危机的第一波,随之的7月11日,美国印地麦克(IndyMac)银行因不堪巨额亏损和挤兑而宣布倒闭。9月7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巨额亏损,被美国政府紧急国有化。

一波波的金融风暴随即汇合成一场席卷华尔街乃至世界的金融海啸。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迫卖身求存,高盛和摩根士坦利变身为商业银行突围,AIG则不得不靠国有化苟延残喘。随后,危机冲击到底特律,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美国汽车“三巨头”风光不再,通用和克莱斯勒被迫寻求破产保护……

一场前所未有的博弈也由此拉开序幕。这其中,有巨无霸企业间的勾心斗角、落井下石。根据事后的调查,在雷曼兄弟最危急关头,一些债权人担心损失扩大,勒令雷曼提?更多担保。其中,作为雷曼“结算银行”的摩根大通在2008年9月11日,要求雷曼必须交割50亿美元,这种趁火打劫无疑加快了雷曼的最后灭亡。

为挽救雷曼兄弟,在美国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主持下,华尔街大佬曾齐聚一堂,这场被美国政府官员称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牌局”的 “密室政治”,却因为大佬们各打算盘,最终无果而终。对于雷曼老总福尔德打到家中的求救电话,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刘易斯甚至拒绝通话。

保尔森拒绝救助雷曼,但随后却花更多资金救助了陷入困境的AIG。此中的缘由,固然有保尔森对局势判断的出错,但何尝不是他与福尔德个人恩怨的结果。据说,在2008年春的一次私人晚宴上,对于保尔森希望福尔德出售雷曼的决定,福尔德勃然大怒,他对保尔森说:“我在雷曼这个位置上比你在高盛的位置上待的时间久得多,你教我如何做事?我会按照我的速度行事。”

昔日桀骜不驯的雷曼兄弟最终被抛弃了,在我看来,这并非就是美国政府缺乏救助的资金,更非华尔街已没有了自救的能力,更多是一场“生存还是死亡”的货币战争的必然结果。用美国金融专栏作家纽马克(Evan Newmark)的话说,“华尔街上的秃鹫们会瓜分雷曼兄弟尚带余温的尸体,然后等着更多的不幸者重蹈覆辙。”

大博弈其实也不仅仅只局限在危机始作俑者的华尔街,还表现在各个国家企业乃至政府间的合纵连横。英国巴克莱银行本有心救雷曼兄弟于水火之中,但此举却遭到英国政府断然拒绝。尽管保尔森曾力劝英国人施以援手,但英国财政大臣达临却认为,美国政府此举实是“祸水外引”,雷曼不良资产庞大而且复杂,巴克莱有可能引火烧身,而巴克莱出问题,整个英国金融体系也难以幸免。

对于英国人的隔岸观火,保尔森恼怒异常却又无可奈何。他愤怒地对华尔街大佬们说:“我们被英国人涮了(Screw)。”

但美国人就没有涮其他人吗?为免摩根士坦利步雷曼兄弟后尘,美方曾积极推动中国中投予以注资,保尔森更请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出面说情,?自己则同中国副总理王岐山频繁沟通。但当中美就此交易达成原则一致时,摩根士坦利却与日本三菱日联银行暗通款曲,背着中方达成了协议,这导致在华尔街谈判的中投总经理高西庆拂袖而去。用大摩官员的话说,对于大摩的背信弃义,恼怒的中国人走时,甚至“都没有说一声再见”。

经济的变局同时转化为政治的博弈。危机让布什政府彻底失去了民心,年轻的奥巴马顺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随即开始“新政”,开始全面重塑美国经济基础:发展绿色经济、推进医疗改革、促进出口战略,加强对华尔街的金融监管,等等。在近乎脱胎换骨地打造“岩上之屋”的重组中,美国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远的转变。

更大的转变则是国际格局的变化,危机中新兴经济体整体性崛起,中国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呼之欲出,G20替代G8成为世界主要磋商平台。作为两大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和美国间的博弈,也自然更加白热化和戏剧性。围绕着人民币汇率这一议题,中美官员在过去几年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表面“同舟共济”的一团和气,无法掩盖的是背后的刀光剑影。尤其是美国的对华保护主义弯刀,依然寒光凛然。

博弈还在继续,中国面临考验。因为每一个回合的胜负,关系到?是数以亿计财富的得失,关系到的是中国和平发展或崛起的走向,也最终关系到中国每一个人的民生福祉。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永远的胜者,却总有不断的败者。

作为一个值得警惕的举动,在人民币汇率议题上,美国正试图拉拢欧盟、日本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以所谓人民币低估也损害他们的利益为由,组成一个“联盟”,一起对中国施压,而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正成为美国合纵连横的主要平台。

作为一个利益广泛的大国,中国的对外博弈点远不止一个人民币。中国的对手也远不止一个美国。当然?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在一个问题上针锋相对吵得不欢而散的对手,却可能在另一个议题上成为亲密无间患难与共的朋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果说在过去两年多的金融危机中,中国交出了一份颇让世界惊叹的答卷;那么在未来“后危机时代”的博弈中,中国并不必然就是胜者,更激烈甚至惨烈的较量和斗争,尚未到来,我们且拭目以待!

刘洪

2010年7月于华盛顿

内容推荐

在我担任新华社驻美国财经记者的四年里,我亲身经历了金融危机肇发地华尔街的突变、中美关系演变以及国际金融秩序调整的种种重大问题。我试图通过描述一些决策者在危机中的行事方式,描绘出一幅权力与资本博弈对攻的酣战图。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似乎成了最大的赢家,但中国更需要警觉。来自其他国家的虎视眈眈和转嫁危机,正使中国的处境出现恶化。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突变之际,我们必须反思:

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各国的中央银行、全球的金融监管者为什么不能防患于未然?金融寡头是如何绑架全球经济的?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与资本市场能否突破国际炒家的围攻?世界离下一场金融危机还有多远?

编辑推荐

解读央视重磅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背后的力量!揭秘《华尔街》不为人知的《金融大博弈》!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斯·卡恩等热情推荐!  

《参考消息》《瞭望》《财经国家周刊》《中国证券报》《环球》等高端财经媒体鼎力支持!  

身处华尔街风暴眼,对话各方高端人物!新华社驻美国资深财经记者刘洪亲历华尔街一线,金融界、证券业、学界权威人士鼎力推荐 详细讲述中国经济迷局的第一书,华尔街金融大鳄们的背后操盘全揭秘!美国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因为中国的今天就是美国的昨天,理清中国真问题的世纪预言,每个人都不能置之身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融大博弈(金融战略下的中国与西方未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7755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1.5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