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反惰性思维(为什么聪明人总用笨办法)
内容
试读章节

别让拖延症偷走了你的人生

拖延症无处不在。在《水浒传》里好汉们总说:“哥哥不急,且喝了这杯酒再上路也不迟。”《西游记》里妖怪总说:“待明日捉了那泼猴,与这唐僧一并吃了。”我就觉得挺奇怪,明知道迟则生变,为什么不马上上路呢?明知道孙悟空不好惹,为什么还要拖着不吃唐僧肉呢?

拖延变得很常见,是有时代性原因的。生活中刺激我们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只要稍微不想工作和学习,就掏出手机,朋友圈、头条、韩剧、美剧、《王者荣耀》《开心消消乐》,总有东西能让我们玩上半天。

要想做成一件事,比如学会一门手艺,懂得一门学问,做成一件大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古往今来其实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但是我们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不愿意忍受枯燥和无聊。很多事情,既然做起来这么无聊,而且不能立刻见效,那就干脆不要做了,这是很多人选择放弃时的想法。

1.四种拖延症

我们对拖延症有很多误解,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不好的,可以把拖延分成四种:必要拖延、积极拖延、合理放弃和真性拖延。

这四种拖延分别是什么样的呢?假设你希望在工作之余写一本小说,一年之内完成,可每天下班回家以后,觉得自己很累,周末还要拿出不少时间陪女朋友,于是创作进度一拖再拖,一想到写作这件事,你就很自责,觉得自己简直是辆“重型拖拉机”。用这个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下拖延的四种类型。

是必要拖延吗?这要看工作和写作哪个更重要,假如工作确实更重要,而且占用的时间精力无法缩减,那么推迟创作计划虽然结果有害,却无法避免,这叫作必要拖延。

是积极拖延吗?你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计划,发现没必要赶在一工作正忙的阶段开始写作,你完全可以推迟几个月再开始,这几个月先用零碎时间准备素材,多看看别人的作品,这就是积极拖延,事情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推进。

是合理放弃吗?你自我分析后发现,写作只是小时候留下来的一个作家梦,就像很多人小时候都想要当科学家一样,工作之后的你也许只是把写作当作一个借口,觉得下班不干点什么挺浪费时间的,想给自己找点事做,但其实你在写作上并不用心,也不喜欢写东西,那你还不如踏实做好工作,或者换一个真正让你有动力做的事情,把写作这件事合理放弃就好。

是真性拖延吗?你分析之后发现,工作没有那么忙,而且写作对你意义重大,你也不是没时间,是自己回家之后的时间没有好好利用,周末陪女朋友的时间算起来也并不多,倒是花在睡懒觉、看电影上的时间更多。这些本来可以用来写作的时间,却被浪费在了别的地方,这就是真性拖延。  真正影响我们的是真性拖延,对此,我们怎么克服呢?首先我们需要问自己,那件被你一直拖延的事情对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对你意义重大的一件事,或者只是你拿来安慰自己的借口?

有时候大脑会骗我们,觉得什么事情对,就应该去做,但是身体很诚实,因为内心里并不想做,于是开始自责,出现情绪上的“内耗”。

P19-21

作者简介
个人发展学会合伙人;
24天个人竞争力训练营总教官;
国家认证中级生涯规划师;
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985高校特聘职业规划讲师;
3年指导1000+人成功找到工作,积累了上千一对一咨询案例,辅导学员遍布阿里、腾讯、百度等众多一线互联网公司;
他的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蜻蜓、网易云音乐、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等各大平台首页轮番推荐,所有渠道收听量已经达数百万次!
擅长帮助职场人解决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发展中的各种疑难杂症
后记

写了一本十年前自己就该读的书

我们个人发展学会的会长刘杰辉刘sir说:用心写一本书,至少将来签名送给朋友的时候,不会觉得不好意思。

这是我们对读者最基本的尊重。

我上大学时有一位教古代文学的老师,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上完课之后,都会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再走。有一次课程提前几分钟结束,他把黑板擦完,对着我们叹了口气,笑着说:“十几年如一日,把自己都感动了。”当时我们都笑了。

“把自己都感动了”,这句话我很喜欢,做事情能够感动自己,求得内心的圆满,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但书不是写来给自己读的,不能只感动自己,终究是要让你——正捧着这本书的读者满意。

这本书拖了好一阵子,第一篇内容是两年前写好的,全书的大部分内容一年前就完成了,期间有出版社联系,但是我觉得尚不成熟,还有好多新东西想写进来,但如果照这么拖下去,恐怕还要两年才能成书。

进入个人发展学会这个大家庭,刘杰辉刘sir和曹江凤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他们是出版界的大咖,公司有自己的图书编辑,也能纵容我慢慢修改,于是咬咬牙,在2017年最后的几个月,花了一番功夫,终于完成了这本书。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想着一个问题:这本书给大学或者刚毕业时的我,我会读吗?读了之后会有收获吗?

平心而论,大学时的我恐怕不会读,大学四年我也算读了不少书,人文社科里重要的领域都有涉猎,尤其喜欢文史,李敖和胡适的全集基本都读过,当时的我是不太会读这种个人成长类书籍的。

刚毕业时的我恐怕也不会读,那时的我有点意气风发得过了头,读的都是《失控》《大数据》《三体》这类书。

现在想来,过去的我太务虚,大而化之的思考是应该的,但是成长终究要脚踏实地,尤其是步入职场,更需要有做成一件事情的实在本领。

大量阅读与个人成长相关的书籍,是在工作两年之后,在职场上踩了太多坑才开始疯狂补课。我发现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目标管理、职业规划等,都是相当成熟的领域,有着非常多值得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这本书里的内容,全是这些年学习和工作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种方法,这些内容里包含着基本的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这些都是过去的我非常欠缺的,也是现在的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如果我能穿越回去,我一定说服过去的自己,用心读读这本书,告诉他: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更早地成熟和豁达一些。

我也有信心,我的读者朋友们,一定能从这本书里受益的。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有了他们,这本书才得以问世,请允许我在这里真诚地感谢他们:

首先,感谢刘杰辉刘sir,他一直督促着我完成此书。本书的书名,他为我想了好多版本,现在大家看到的书名就是他提出的,我很喜欢。

其次,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小牛学院的几位学生:北京工商大学的陈茁同学,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她都非常认真地看过,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她对文章的认可,给了我信心;还有北京林业大学的潘鲁彤同学,每篇文章她都会花上一个多小时帮我校对和修改,自己课业再忙也没有放松每一篇文章的修改,常常凌晨发来修改后的稿子,让我很感动。如果要评选最靠谱的当代大学生,她们俩就是。另外北京体育大学的谢意同学、中国石油大学的许泽林同学、我曾经的实习生马欣阳,她们都为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最后,当然还要感谢我亲爱的江江大仙,连续好几个周末在家起早贪黑写稿,都没有时间陪她,她跟我说话基本都被我忽略,有几次晚上我脑袋发晕,眼睛模糊,她都会帮我按摩眼睛。没有她的支持,我也很难完成这本书。

目录

PART 1 做个快速成长的“笨”小孩

 小小日程表——用5分钟拯救24小时

 专注——让你的25分钟大于1小时

 别让拖延症偷走了你的人生

 梦想动力板——你的职场助推器

 每天唤醒你的不该是鸡汤,是目标

 给你几颗治愈坏情绪的速效药

 把工作当作游戏——升级闯关打B0SS

 别让你积累的经验都溜走了

 人人都可以成为意志力超人

 聪明人都在用的“笨办法”

PART 2 朋友圈——你所忽略的隐形简历

 用心经营自己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一闲聊就变成大笨蛋

 有一种缺陷叫不会讲故事

 成为演讲高手的秘诀

 你真的会汇报工作吗

 让老板“听话”——向上沟通的三大技巧

 会议记录都做不好,还想升职

 人尽其才——让你的长板更长

 1%小幅进步——助你跨越学历鸿沟

PART 3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高度

 三个问题揭示富人思维的秘密

 为什么好运气总属于别人

 别再浪费你唯一的资源了

 永远不要给人免费的建议

 总是想不明白?去做就对了

 别做别人眼里的“老实人”

 思想可以特立独行,行为方式最好随大溜

 有出息的孩子天生就和父母的缘分浅

 “断舍离”——简单即高效

PART 4 要是还不厉害,嗯,来找我

 遇见贵人的正确方式

 你对经营人脉有很多误解

 成为快速学习的高手

 教你“撩”到陌生大咖的行动指南

 职场精英成长三部曲

 让王宝强告诉你如何打造“人设”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斜杠青年”——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后记 写了一本十年前自己就该读的书

序言

毕竟第一次写序言这种东西,我忍不住想先讲两个自己的故事:

多年前,我还是刚读小学的萌正太,一个周末的傍晚,老爸被朋友喊去帮忙撒网打鱼。

那几个朋友在我们渔场钓了一天也没钓到几条鱼,临走前要打上一些带走。我爸是打鱼能手,用手抛网打鱼,网撒得又大又圆,而且还远。

我跟在老爸后面看他撒网,一网下去,活蹦乱跳的鱼就进了渔篓,才撒几次网就打了不少鱼。我们从渔塘边的田埂上往回走,暮色低沉,夏风吹着田里绿油油的鱼草,塘面波光粼粼,这本该是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忆。

当时,走在前面的老爸回头对我说了一句话:“你要用功读书,我在这儿打鱼,又脏又累,他们在那儿干干净净地坐着。”我望向远处那群人——他们是县上来的一群领导,大概都是大腹便便的样子一心头一下子像压了什么似的,怪沉的。

有时回想,我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不是就在那天结束的呢?

高一的时候我不想瞎混了,想做点有意义的事,但又不想学习,就跟着几个学长跳街舞。年底,学校办元旦晚会,学长们在准备集体舞。

一个周五下午,学校大扫除后就提前放学了,我闲着没事在教室里多待了一会儿,准备上个厕所就回家。

在厕所里,我恰好听到跳街舞的几个学长在讨论,其中带头大哥生气地说:“××每次练舞都不来,下个月就演了.跳得那么差,还不练!他今天要是不来,就不要他了!”

听到他这句话,准备回家的我,背上书包,去了学校后面的草坪,一个人在那里练舞。

没过一会儿,那几个学长果然来了,看到我在那儿,带头大哥说:“××不来算了,少毅每天跟着我们练舞,就让他来!”

后来,我就成了那年元旦晚会唯一登台的高一学生,而且是在尖叫声最多的节目里。

这件事让我发现,自己竟然是一个心机boy!

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恰好也有个希望你比他更有出息一点的爹,或者你希望自己能做成点事情,而且你觉得做事情应该知道点技巧、用一点手段,那我这本书会很适合你。

这本书里讲的全是技巧和手段,也就是所谓的“套路”。

举一个关于套路的例子。实验证明,当你需要说服对方为你做一件事时,比如为你干点活或捐钱,在提出请求之后,如果你加上一句“你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仅仅因为这一句话,就会有多出一倍的人答应你的请求。  这是一个很小的套路,你可能会有两个问题:这个是真的吗?有必要用吗?

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个是真的。心理学家指出,人们不喜欢被剥夺选择权。如果你对他们提出请求,他们就会觉得你只给他们留下一个选项——帮你做事。而为了对抗这种被强迫的感觉,他们会变得更加“心胸狭窄”。相反,如果你主动为对方提供更多的选择,他们心中因被“逼迫”而产生的不悦会减少,也会更平和地考虑你的提议。

很遗憾的是,本书毕竟篇幅有限,我省去了几乎所有套路背后的这类原理,毕竟这不是一本追根溯源的学术书,而是一本展示成长套路的“工具书”。

回答第二个问题,你有必要使用。想想看,你曾经多少次尝试过说服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未来还有多少需要你说服别人的场景?现在只需要多加一句话,你的成功率就将翻一倍。

我想,但凡追求新知、渴望进步、真心想把事做成的人,都不会拒绝这样的套路。

做任何事情,认真和努力始终是最重要的,但适当的套路也是必需的——这是每个人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真相。

我在书中提供的36个套路,每一个都比说服更重要,都是成年人,尤其是职场人,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最后,我还想说,聪明人都在暗下“笨”功夫。

我强调了套路,但同时也特别担心你会误解,我讲的这些就是捷径,能让你三天就学会,五招就搞定。相反地,这些方法用起来并不容易,都是要花时间去践行,才能真的改变你,最终给你带来益处。

我喜欢的当代作家刘震云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叫‘聪明’。世界上的聪明人和自作聪明的人很多,他们觉得自己能够更快、更好地做成一些事情,而且他们确实在短时间里看起来更成功,但是最终胜利的是一些看起来并不聪明的人。”

刘震云在接受采访时说,四十年前,一起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同学,人人都在写作,他也跟着写;四十年后,全班同学都不写了,就剩他一个人还在执着,他说自己是脚踏实地的笨人。

把事情做对,让每件事都有积累,看起来很慢,其实是更快的成功方式,真正聪明的人都是这么做的。

我在书里写的是自己每天都在用的日程表;是如何把一个好习惯坚持500天;是如何看清运气的本质,在未来持续追着大概率事件的“脚步”行事;是如何给自己一个职业定位,花上五到十年去打造自己的品牌……

这些都是“笨”办法,但是,真正的聪明人都在脚踏实地地用着它们。

我很喜欢《生死狙击》这部电影,男主角是顶尖的狙击手,他在指导菜鸟时说:“慢就是稳,稳就是快。”希望我的书能够让你在人生路上,稍微慢一点,走得稳一点,但是能够最快到达成功的彼岸。

少毅

2017年12月19日

内容推荐

少毅著的《反惰性思维(为什么聪明人总用笨办法)》是一本实用的职场技能读本,会告诉你一些职场的基础必备技能,让你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新人;会告诉你一些被大家所忽略的方法,让你在职场中脱颖而出;会教你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更新你的思维方式,让你从根本上打破思维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最后,让你由内而外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让你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

本书为你提供了36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带你走入职场,并教你在职场中如何持续成长,为你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所必备的技巧与思维方式。

编辑推荐

少毅著的《反惰性思维(为什么聪明人总用笨办法)》有一些颠覆你的观点,包括为什么不要给人免费的建议?为什么思想可以特立独行,行为方式最好随大流?为什么有出息的孩子和父母的缘分浅?为什么初入职场要学王宝强做“傻根”?

本书有一些立竿见影的方法,包括如何将枯燥乏味的工作干出趣味?如何摆脱职场上的学历劣势?如何讲出自己的故事打动人心?如何让自己总是拥有好运气?

书中有36个行之有效的小“套路”,让你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让你快速从合格的职场新人成长为拥有高级思维的职场精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反惰性思维(为什么聪明人总用笨办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少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19464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8-06
首版时间 2018-06
印刷时间 2018-06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376
CIP核字 2018075932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