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林良富)/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把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唱不完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变成“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材料;他把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综合课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整理为“珍珠理论”;他提出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情境智慧;他能冷静地思考与对待教学时尚,大胆地说出”不是风,是我;不是我,是风”……本书采用采访的形式来记录这位“智慧型”教师林良富的独特教学风格。

内容推荐

林良富老师是一位智慧型的教师,既能宏观把握又能脚踏实地,处处显示出他的教育智慧。他能从书法三境界中悟出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把课上得扎实、灵动、真实;他把学校环境、领导关注以及同伴交流比做是教师成长的土壤、阳光和雨露;他能宏观把握,清晰地分析宁波市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浙江省教育学院从事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吴卫东教授这样评价林良富:”他有综合智慧。他思维敏捷,有自己的想法,管理也搞得很好。”万里学校的教师们这样评价他们的校长:作为人,他是智慧型的人;作为教师,他是智慧型的教师。

目录

引言 一位智慧型教师的长成

第一章 舍与得:职业生涯的演进

 走出桃花源

 第一个五年计划

 奉化“教坛新秀”

 宁波“教坛新秀”

 获得全国比赛一等奖

 人生的路有取有舍

 走向万里

 迎接第二个高峰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第二章 学与思:基于问题的学习

 模仿其实是一条捷径

 理论的滋养

 跳出教育看教育

 接知如接枝

 穿透你所有的经验

 学习的时间从哪里来

 学以致用

 立足本业的“三不像”

 吾日三省吾身

2 林良富: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第三章 行与知:怀抱理想的实践

 真正以学生为本

 信任你的学生

 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教学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

 “踢皮球”与“打乒乓球”

 处处留心皆学问

 “珍珠理论”

 应用题教学模式的探索

 要典型但不要典型化

 找到支点,撬起地球也容易

 课堂生成四步骤

第四章 疑与信:扎根实践的思想

 宁波市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不是风,是我——做一个时尚而有个性的教师

 课堂教学生活化

 预设与动态生成

 站在实践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变化的形式与不变的本质——“数学教学本质”之我见

 从“数学教学的本质”看数学教学目标定位问题

 从“数学教学的本质”看数学教学取材问题:

 不失数学味

第五章 收与放:志存高远的追求

 海纳百川 他山攻玉

 寻觅足迹感悟成长

 境界跃进追求卓越

外一篇 他人眼中的林良富

 吴卫东老师说

 邱惠芬老师说

 万里学校的老师们说

结语 普通的林良富,不普通的“林特”

附录 林良富教学实践与思考

 1.“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2.让学生在“做几何”中“发现几何”——“圆柱的认识”教学设想与实践反思

 3.让数学课堂充满情趣与智慧——“用字母表示数”课堂实录与评析

 4.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5.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新观念

 6.不是风,是我!不是我,是风……——谈小学数学教学时尚与教学个性化

试读章节

穿透你所有的经验

[访]学习对你来说已经是一种乐趣,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了。那么,你对教师的学习是怎么看的?

[林]确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了,学习确实也让我受益良多,学习扩展了我的经验范围,也开阔了我的视野,如果单凭自己的实践,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老师除了在师范学校里面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之外,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还需要继续学习。在工作以后的学习和你在师范里面的学习,这是两个不同的学习概念。师范里面的学习还完全是理论状态的,你没有一种实际的感受。工作了以后,反过来再进行理论学习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一种更深刻的体会,或是在你当初的理论学习中比较懵懂的那些东西,在实际工作中会豁然开朗。

[访]我曾经有过一种观点,教师的成长从进入学校开始教学才开始,师范学校期间只是教师的孕育期。所以,当教师的成长开始时,学习必不可少而且极为重要。

[林]是的。现在很多的一线老师不太注重理论学习,他们觉得理论学习高不可攀,理论学习跟一线的课堂教学、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距离比较远,这种观点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际上是不利的。实际上,工作中的这种理论学习有着点拨或者境界提升的作用,能够使自己的视野一下穿透所有的经验。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际经验再丰富,如果没有理论学习来滋养,那么这些实际经验始终是琐碎的。所以,工作以后的理论学习仍是必要的。

访谈手记

顾泠沅在《抓住机遇 争当骨干——寄语青年教师》中写到:“青年教师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涯,有些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经验,要不要坚持继续学习、参加培训?我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事业的发展,不继续学习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按照现代的观点,任何人的一生都应是终身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前后联贯、不断累积,即便是大学毕业,当了教师,还需一边参加工作,一边学习提高。”

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与在师范学校时的学习相比,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不是先学习理论再去找机会应用,而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想着实践,能够比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于理论的理解会更深入,对自己的实践也会有更深入的自觉洞察。正如林良富所言,工作中的学习能够“一下子穿透所有的经验”。

学习的时间从哪里来

[访]学习自然有好处,许多老师也希望能够常学习。但是,说到看书,好多老师又都抱怨没有时间。现在的班额通常很大,有的老师可能要同时带两个班,甚至带三个班,一天的课上下来,还要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这让他们觉得哪还有时间看书啊,那你是怎么抽出时间来看书的呢?还有,你觉得他们这种抱怨是正常的吗?

[林]从你描述的现象来看,广大教师确实存在这种心态,他们的日常教学生活确实很忙,也静不下心来看书。但就我自身经验而言,教师又有很多时间,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特点就是平时辛苦,但它毕竟还有两个假期:暑假和寒假。另外,如果只是任课教师不当校长的话,他们到7月1号放假那就是真正意义上放假啦。到9月1号开学,可以有50多天的休息时间;除掉春节,寒假也有20来天。所以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两个假期,应该说还是有看书的时间的。如果决定挤挤时间来看书的话,那平时也还是能挤出一些时间来的。

我也常跟我们学校的老师们讲,就我而言,我肯定要比你们忙一些,但我总会抽出节假日,每年有意识地看几本书,一年看四五本,精读一下,上半年看两本,下半年看两本。相对于大学里的教授来说,我看的确实太少啦,但相对于有些老师来说,我还算是读书多的。

可能读书的动力是一个问题。可能有的老师没有意识到读书对自己专业成长的意义,可能有些老师没有自我发展的动力,没有一种对自我专业发展、自我更新的要求,也有可能这些老师没有体会到通过读书、学习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教学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反而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以供自己支配。

访谈手记

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第2条就提到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他描述了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之后与另一位老师的对话,并对教师的读书与时间关系进行了辩证的深入分析:

……[这位历史老师上完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问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学以致用

[访]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能体会到学习对实践的促进作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了。我发现在你那里,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之间的这种互动特别充分。

[林]嗯!学、用结合,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学了以后一定要思考,思考了以后一定要运用。比如说“动态生成”,在叶澜教授的一篇文章里,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恐怕这句话很多人都看到过,但多数都是看过就过去了,而我就在思考:什么叫“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呢?然后我就把这句话拎了出来,写了一篇文章《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新观念》。可以说这只是叶澜教授一句概念性的话,但作为一个一线老师,我就在思考:我是怎么样看课堂教学的呢?这时候我就把这句话展开了,并且就这个观点,我还提出了一套相对可操作的、可实践的策略。  又譬如有人说现代教学是一种生活的经历,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一种特定的认识阶段。那我就在想:既然现代教学是一种生命的经历,那我该怎样认识课堂呢?我就提出了“课堂教学生活化”。在这里我借鉴了杜威的理论,还有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以及后来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谈“教学回归生活”的一本书。看了这些书,结合实际,我在我们学校搞了一个课题——“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后来还编写了一本书,获得了宁波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P37-40

序言

教育是一门艺术

许多人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更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且科学的真理是可以重复的。但是教育不同。教育虽然也有规律,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一个特征是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对不同人的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教育有法,没有定法,需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教育更像艺术,艺术也有法则,但不拘泥于法则,更多的是创造,一幅画、一首歌都不是重复的,而是不断创新的。教育的每一堂课,对待每一个儿童也不能重复,需要不断的创造。

我看了“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更坚定我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的信念。林良富老师是一位智慧型的教师,既能宏观把握又能脚踏实地,处处显示出他的教育智慧;刘永宽老师潇洒大气,在不懈的追求中推陈出新;俞正强老师在平淡中显心智,在朴实中表现美;金莹老师喜欢琢磨,把每一堂课都上得完美;邱向理老师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总能捕捉到教育的细节,关注学生。他们中,有的老师以严肃认真见长,有的老师以诙谐生动见趣,有的老师以细腻关爱感人,个个老师的风格都不一样,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是艺术是什么?

其中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些名师都说自己当初并不想当教师,都是无奈的选择。这说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还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他们后来却都成为了名师!为什么?他们都说是责任,是对孩子成长的责任、对民族未来的责任,促进他们不断钻研,不断创造。但是,我还想说,因为教育是艺术,有无尽的创造力在吸引着教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走进艺术的殿堂,总会被一件件艺术品所吸引,被他们的艺术创造所震撼。学校就是艺术殿堂,儿童就是一件件艺术品,他们吸引着我们去创造。

教育是艺术,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用自己的心和情来画出你的最美丽的画卷!

2007年国庆前夕于北京求是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林良富)/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华//宋国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39535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