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研究会专家之六
叶苍岑先生193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1952年开始,他一直在北京师大专任“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是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著有《论语文教学改革问题》、《说明文教学问题研究》、《说明文读写基本能力培养》、《说明文通论》、《怎样写议论文》等专著。他先后为我们写有《关于中学语文教材改革问题》、《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教学》、《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训练》等文章。
在《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训练》一文中,叶先生指出:“在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类文章里,说明文是大量的。各种科学书籍、技术书籍、医药卫生书籍、工农业产品介绍等等,大都是说明文。学校课本,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生理卫生等等,也大都是说明文。弄清了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章,就可以有把握地指导学生对这种文章进行写作训练了。”“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初中阶段说明文写作训练提出如下的标准:说明事物的要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关系、效能、用途,特别是事物的特征、本质或规律等,基本上符合实际;中心思想明确,所选用的主要材料能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简明。高中阶段提出如下的标准:说明事物的要点符合实际;中心思想正确鲜明,材料选择适当;条理分明,结构完整;语言准确、简明、周密。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需要分别制订各学年、各学期的训练计划,而对学生的每一次写作训练,都应提出适当的要求,以便把训练计划落到实处。”“指导学生练习写说明文,应当指导他们紧紧抓住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关系、效能用途,特别是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等,引导他们对这些要点进行分析,从中概括出中心思想,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然后把材料理出顺序,尽量用准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写《这场篮球为什么打输了》,打输的原因便是事物的要点。原因可以是:技术比较差,协作不够好,体力比较弱等等。把这几点加以概括,就可以得出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选择足以说明上述几点的具体事例;接着按照主要次要把三个原因排列起来,就能了然于输球的主要次要因素了。如果再把所选择事例适当地加以安排,尽量用准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说明文习作。”“在指导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过程中,还可以让他们对所写的事物进一步观察、调查。比如写《钢笔的构造》,就可以让学生再观察自己的钢笔;指导学生写《我校的建筑》,可以让他们事先做调查;如此等等。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榜样,凡是能从课文中得到启发的,都可以引导他们模仿、学习。同年级学生的优秀作文,印出来让自己班上的学生读一读,可以起鼓舞作用。”
叶先生和王兆苍、吴英二先生合写的《关于中学语文教材改革问题》一文指出:“在旧中国近50年的中学语文教材,虽经多次改动,但基本上是在文言文多少、选文范围大小、有无知识短文等方面有些改变,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全国解放后的语文教材,在思想内容方面起了根本变化,也曾试图进行大幅度改革;但是,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和极左思潮的干扰,使得改革不能顺利进展,收效不大。应该说,1956年的分科教学,是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朝着科学化迈进了一步;可惜那次改革只实验了两年,便被迫停止了。”“怎样进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呢?语文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及各种知识自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教材必须分科编写……我们设想是否可以编出下列几种课本:精读课本:精选那些典范性强、学生喜欢读、教师有教头的名家名篇或其他好文章做课文,初中课本每册以35篇左右,高中以30篇左右为宜。……略读课本:是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为了解决学生缺乏课外读物和阅读无计划等问题,应该配合精读课本编一套略读课本。略读课本的分量可以是精读课本的两倍……语文知识课本:内容可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但必须避免繁琐,强调精要,易懂,有用……作文教材,可参考1956年分科教学时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稿)》重新编写。”“上述四种教材只有精读课本和语文知识课本是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略读课本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定期辅导;作文教材是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依据和参考,只供教师使用。四种教材的内容应该紧密联系,避免各不相关的弊病。教材的练习题十分重要,一定要下功夫编好。练习题编好了,就能极大地帮助教师解决讲练结合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训诂学大家 训诂学大家陆宗达先生192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受国学大师黄侃推荐,任上海暨南大学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教职,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发表《谈谈训诂学》一文,对训诂学的实质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64年他出版了《训诂浅谈》一书,把训诂学的内容与方法归纳为五个方面,即解释词义、解释文意、分析句读、说明修辞手段、阐述语法。他又对此书进行修订补充,1980年出版《训诂简论》,又出版《训诂方法论》。后者是中国专论训诂方法的第一部著作。1981年出版《<说文解字>通论》一书,是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权威著作。陆先生多年从事训诂学教学,桃李盈门,济济多士。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就是他的高足,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解说儒道经典的于丹先生又是许先生的高足。据于先生回忆,1988年许先生为他们讲授训诂学时,曾向听课的学生请假说:我的老师陆宗达先生病危,今天我要到医院去看他……许先生当时表达的热爱恩师之情令有些女生热泪涔涔。
我们约请陆先生写了《“尉剑挺”解》和《谈谈“因”字的形与义》等文章。《史记·陈涉世家》里有一段话:“广故数言以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索隐》的解释是“《说文》云:‘挺,拔也。’案谓尉剑拔而广因而夺之,故得杀尉。”《史记注》引用徐广的解释:“挺犹脱也。”陆先生指出:“我们知道挺字和失字在声音上是相通的,失、挺双声”,二字的韵古亦相通,他举出许多例证证明“失”和“挺”是同音字,然后再看在义训上的关系。 《说文》云:“失,纵也。”所谓纵,就是东西从手里放跑了的意思。“失引申亦训脱……汉代人经常把脱逃说成‘挺身’。如《汉书’刘屈牦传》:‘屈牦挺身逃,亡其印绶。’又《谷永传》:‘(陛下)数离深宫之固,挺身晨夜与群小相随,乌集杂会,饮醉吏民之家。’这两处的‘挺身’都是脱身的意思。”然后陆先生又用从“失”得声的字证明失字训脱。最后指出:“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弄明白了徐广所说的‘挺犹脱也’在训诂上的联系,知道了挺就是失或跌,因而对于‘尉剑挺’这句话也就更加深了理解。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尉果笞广’,尉抡起竹板或竹条责打吴广,吴广伏地受责。当时尉是气极了的,当然用力很猛,身体自然要随着摆动,于是佩剑由于人体的摆动脱鞘而出跌落到地上,吴广乘机夺过剑来把尉刺死。就是这样,他们揭开了起义的序幕。”
为了帮助中学教师活跃思想,深入探讨,我们在发表陆先生文章的同时发表了其他几位先生的不同意见,并加编者按,请大家研讨。有人说“挺”是形容词,不是动词,将“尉剑挺”释为“将尉的剑直挺挺地(佩挂着)”。更多的人是将“挺”解释为“拔”。这种讨论,不必定于一尊,对各种不同意见我们同样予以尊重。
P130-133
人们常说“年轻人向前看,老年人往后看”;老年人“新的东西学不会,旧的东西忘不了”。2008年我进入70岁以后,就‘“往后看”,产生了回望编辑生涯的念头。5月12日,在举国山摇地动的灾难中,我登上了从三亚开往郑州的火车,走上回望编辑生涯的道路。走进书房,“访旧半为鬼”,许多图书资料被至爱亲朋取走、借走或顺手拿走了。家里还曾进过偷儿,大概也偷过图书资料。许多我珍藏的友人题字、书信、图片等等,上天下地,遍寻无着,实在可惜。我突然暗自庆幸,亏得回望及时,再过一些日子,大概连这些残存的东西也找不到了。比起许多信息超前、思想超前、行动超前的先进分子,我一直被称为“时代落伍者”。我不会使用电脑,连手机的功能也弄不明白。多亏女儿、女婿千里之外为我上网查找资料,下载后用特快专递寄来,使书稿写作得以进行。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7月,终于写完书稿。陈梅玲小姐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为我打字、校对、制图、组版,到2010年元月完成三校。我把三校样和二校样分别寄给北京张伯海编审和开封宋应离教授,请他们审读后为本书作序。
张伯海编审是原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期刊司司长,退休后担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和期刊协会会长,是德高望重的老编辑家。他著的《期刊思考录》被新闻出版界广泛认同是有独到贡献的理论著作, 《纵览期刊历史 把握期刊规律》等论著是业界公认的权威作品。宋应离教授是我的学兄,一直在编校报、学报,然后做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长期从事编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1986年以来担任编辑学硕士生导师,有《中国期刊发展史》、 《亲历新中国出版六十年》等著作。张、宋二公虽已年过古稀,仍担负着繁重的工作,在繁重的工作中抽空审读书稿并为之作序,这是很让我感动并且感谢的。我与二公多年交往,承蒙他们长期关注《教学通讯》和《传奇文学选刊》的成长与发展,为我编的书刊倾注了心力。当年在中宣部期刊处任处长的高江波先生也十分关注《传奇文学选刊》。现在他担任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社长,这部书稿得以顺利出版,仰赖他的关心与支持。
古人说“修辞立其诚”,推而广之,应当是办刊立其诚,办报立其诚。作为编辑,对读者要真诚,对作者要真诚,对事业要真诚。《礼记·中庸》说“君子诚之为贵”,白居易《左塚狐》写道:“人心恶假贵重真。”不论是一本刊物,还是一张报纸,还是一名编辑,真诚就像挂在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那样,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如若失去真诚,就会被读者抛弃,被作者抛弃,被社会抛弃。我们在《传奇文学选刊》创办之初提出要正确处理八组关系,“史料性和时效性,以史料性为主,着眼于一部作品在几年、几十年后能不能站得住, 《传奇文学选刊》集中起来应当成为社会主义传奇文学史料”。到现在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回望十三年《传奇文学选刊》,它们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传奇文学史料,提炼优秀的作家作品,能够构成社会主义传奇文学阶段史。在我退休的时候,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审读了我最后一年编辑的《传奇文学选刊》。在写给新闻出版总署的报告里,他们认定《传奇文学选刊》“思想性强”,全年共刊发作品79篇,其中“思想内容好的和较好的有76篇,占全部篇数的96.2%”。当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的《文艺报》主编谢永旺在传奇文学座谈会上指出:“《传奇文学选刊》沟通作家、评论家与读者的联系,做了很好的工作。给读者提供了善本,给作家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园地,给文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的选本。”我斗胆吹嘘一句,作为一名编辑,把刊物编成这个样子,就算是没有造孽了。
邢桂轮
2010年4月18日于白云生处
新年伊始,学友邢桂轮同志将其精心撰写即将付梓的《回望编辑生涯》(以下简称《生涯》)寄来,并嘱我作序。我当即表示不能胜任,但他再三说,你是搞编辑学的,还是你写合适。
桂轮同志1956年考入开封师范学院(现为河南大学)中文系,比我晚一年入学。当时虽不在一个年级,由于在一个系,也常见面。那时他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好学,喜爱社会工作,课余常练笔写作。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郑州教书,后到教育局做通讯工作,1978年后涉入编辑出版业。他曾先后办过《教学通讯》、《中学生学习报》,筹办过《语文知识》,办刊时间最长的是长达十三年的《传奇文学选刊》。进入编辑岗位一干就是30年,他既是一位资深编辑,也是一位编辑工作的多面手。
《生涯》虽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编辑学理论专著,它是一位资深编辑人通过对自己30年平凡工作片段的回顾,从对编辑生涯点点滴滴的描述,折射出一位热心编辑出版事业的资深编辑,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也可以看出从琐细的编辑工作中所透视出感人的业绩与宝贵的编辑经验。这些经验是理性的、带规律性的。它比起一般的编辑理论著作更具有真实性、可感性、可读性,读后可以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一、敢为人先的办刊胆识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仅使我国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也使文化事业遭受严重摧残与破坏。大批图书被作为封、资、修封存销毁,刊物几乎全部停办。人们无书可读,无刊物可看,面临严重书荒和文化饥渴。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人民群众盼望科学的春天和文化教育事业繁荣的到来。但是,在1976年到1978年间,由于“两个凡是”还禁锢着人民的思想,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徘徊不前。在这样的形势下,郑州市教育局领导和桂轮等同志率先创办适应教学需要,提高中学教师业务能力的专业刊物《教学通讯》,是需要敢为人先的胆识的。
《教学通讯》是一份在河南乃至全国创刊较早的适应中学教学需要旨在提高中学教师业务能力的专业刊物。由于宗旨明确,定位准确,针对性强,贴近中学教学需要,一创刊就好评如潮,受到广大中学教师的欢迎,短期内刊物发行几十万份。特别是刊物上开设的特色栏目“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请知名作家从创作角度讲怎么“写”,请优秀教师从讲课角度谈怎么“教”,刊发了全国不少知名作家和语文教育专家的文章。由于文章联系实际,谈到“写”与“教”均有切身体会,很受中学教师欢迎。鉴于在“文革”中教育战线不断地批判“智育第一”、“知识越多越反动”,人们不敢讲学习文化知识,在刚粉碎“四人帮”不久,敢于旗帜鲜明地办专业知识刊物,倡导学习文化知识,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二、善于广泛交游的社交能力
作为创造性的编辑工作,编辑不仅要具有对文化资源有选择的眼光和静下身、安下心打造精品的能力,还要了解作者、读者,熟悉图书市场,文化信息灵通,而且还要具备善于选题策划,广泛与作者打交道,拿到好书稿的能力。著名编辑家韦君宜曾说:“当编辑是要有许多学问的。不管当哪一行的编辑,重要的一条是耳目灵通。书呆子是当不好编辑的。编辑应当是社会活动家。”资深编辑戴文葆也强调:编辑要爱交游。要多接近周围的人,要广交朋友。闭门索居、孤陋寡闻是编辑工作的大忌。桂轮同志和编辑部的其他同志,为了办好刊物,追求高质量的稿子,他们在和作者交往上颇下功夫。为了和高层次作者打交道,拿到上乘之作,他们的“手伸得很长”,物色作者,不仅面向河南,而且面向全国;他们的“腿跑得很远”,走遍全国东西南北,大江上下。真正做到敞开大门,广纳贤士:五湖四海,博采众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对作者做到热心、真心、诚心。以自己的殷殷之情,唤醒了作者赤诚之心。为了拿到好的稿子寻师访友,不惜三次、四次登门向作者求教。正是这样,近百个知名当代作家都是《教学通讯》的热心撰稿人。 《传奇文学选刊》创刊十年间,刊发了624位作家的作品886篇,涉及到203家报刊。这中间与作者的频繁联系,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艰辛是局外人难以体察的。为了索取优秀作品,在与作者联系上,他们表现出的热心、耐心是值得编辑同行学习的。
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编辑工作是平凡的工作,他从事的是选择、积累、优化、传播人类文化的工作。有了编辑创造性的劳动,人类文化得以保存,并传播久远。同时编辑也是为人作嫁默默无闻的平凡工作。作家茹志鹃曾这样赞扬编辑工作者:“你的成功,消亡在别人的成功之中;别人的失误,却要分担惩罚。掌声和鲜花,只属于作者;你只在无声无息的后台,完成自己的价值。”作家蒋子龙形象地说:“作家是锤头,编辑是锤把;作家是水泥柱,编辑是水泥柱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正是广大编辑工作者发扬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风格,不计名、不计利,全身心地投入编辑工作,促进了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赢得了人们对编辑工作者的尊重。本书通过曲折情节的描述,平凡事件的记载,表现了桂轮等同志,为了提高刊物质量,在审稿中发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精神,使刊物越办越好。上世纪80年代条件艰苦,办好刊物不仅要善于组稿,在加工稿件上下功夫,还要做跑印刷、跑纸张、跑邮局等诸种难度较大的工作,他们可谓历尽了艰难,吃尽了苦头。但他们本着“事业高于一切”的信念,把搞好出版工作看成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倾尽心力地去做,并乐此不疲。正是这种精神,这种信念,这种毅力,在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本书的出版还给我们另一个启示,就是编辑工作者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还应开展编辑理论研究,做到编研互动,相互促进,使自己的编辑工作处于清醒自觉的状态。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在平时注意留心积累,总结点点滴滴的经验,开展编辑理论研究。我很佩服桂轮同志,他是一位平时留心、勤于积累资料做研究的有心人。能把编辑活动中亲身经历,把与友人交往中的趣事,把不起眼的、文件档案中没有保存或找不到的东西,加以提炼都吸纳到书中来。特别是将名家的题字、书信这些墨迹收录保存下来,显得尤为珍贵。不可讳言,我们现在的一些编辑同志应该说工作上很尽力,遇到的事情也不少,信息也相当灵通,但不善于留心积累,很多有用的东西稍纵即逝,有些很有价值的东西在眼皮底下悄悄流失了,实在可惜。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积累资料,这是做好编辑工作的需要,也是开展编辑理论研究的需要。
宋应离
2010年1月于河南大学
(宋应离:河南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教授。长期从事编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1986年以来担任编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有《中国期刊发展史》、《亲历新中国出版六十年》等著作。)
是什么使得一个人成功?是什么让他积极进取,成为出版界的佼佼者?在《回望编辑生涯》中,既有作者邢桂轮的成功之路,也有涵盖中学语文课文几乎所有名篇的写作历程……
《回望编辑生涯》是一部让出版工作者倍感震撼的力作,是一份让语文教师无比喜悦的礼物!
《回望编辑生涯》虽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编辑学理论专著,它是一位资深编辑人邢桂轮通过对自己30年平凡工作片段的回顾,从对编辑生涯点点滴滴的描述,折射出一位热心编辑出版事业的资深编辑,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也可以看出从琐细的编辑工作中所透视出感人的业绩与宝贵的编辑经验。这些经验是理性的、带规律性的。它比起一般的编辑理论著作更具有真实性、可感性、可读性,读后可以从中得到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