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通史/线装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知荣辱。作为炎黄子孙,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从远古时期,到后来的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先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而演绎出了中华民族光耀千古的文明。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中的点点滴滴,从中学习和了解古人智慧的结晶,以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本书以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以生动客观的语言为载体,为读者展现一部清晰的中华文明史。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的历史纷繁错综,治乱兴衰交错更迭,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民族抗争史,也不乏悲痛屈辱的民族血泪史。历史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的发生,史学家们所争论不休的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学习历史的目的应该是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要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借鉴前人得失,古为今用。本书以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以生动客观的语言为载体,为读者展现一部清晰的中华文明史。

目录

史前时期

 我们的祖先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原始社会的经济

 原始社会的手工艺

 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宗教

 传说中的英雄时代

 阶级社会的萌芽

夏朝

 夏朝的建立和发展

 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夏朝的灭亡

商朝

 商朝的建立

 商朝走向兴盛

 商朝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社会经济

 商朝的工艺与科技

 商朝的军事

 古老的甲骨文

 商朝的宗教与文化

 商朝的覆灭

西周

 西周的建立

 西周政权的巩固

 西周中后期的治乱

 西周的农牧业

 西周的工商业

 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军事和刑罚

 西周的礼法

 西周的文化科技

 西周的衰亡

春秋

 王权衰落与齐桓公首霸

 大国争霸的时代

 春秋的经济与政治

 春秋的文化科技

 春秋的结束

战国

 各国变法图强

 战国七雄

 战国的社会经济

 战国的军事

 战国的文学与史学

 百家争鸣

 战国的艺术

 战国的科技

 战国的结束

 

秦朝

 秦朝的建立与大一统

 开疆拓土

 秦朝的酷政

 焚书坑儒

 秦朝的建筑与雕塑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灭亡

 

西汉

 楚汉争霸

 汉朝的建立

 汉初的政治斗争

 文景之治

 七王之乱

 和亲匈奴与安抚南越

 西汉盛世的到来

 汉匈交兵与融合

 盛极而衰

 西汉中后期的治乱

 王莽的新政

 西汉的农业与水利

 西汉的工商业

 西汉的边疆政策与外交

 西汉的思想文化

 西汉的艺术

 西汉的科技

 农民起义与西汉灭亡

 

东汉

 光武帝刘秀

 豪强势力的扩张

 “党锢之祸”

 东汉的社会经济

 东汉的边疆政策与外交

 东汉的文学和艺术

 东汉的学术思想

 东汉的科技

 黄巾大起义

 东汉的分裂

 

三国

 三国鼎立的形成

 曹魏的统治

 蜀汉的统治

 孙吴的统治

 三国文化

 三国时代的结束

 两晋与十六国

 西晋的短暂统一

 十六国纷立

 东晋的兴衰

 两晋的文化艺术

 东晋的灭亡

 

南北朝

 南朝政权的更迭

 北魏的统治

 北朝政权的更迭

 南北朝的科技

 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南北朝的结束

 

隋朝

 隋文帝维新朝政

 隋初的全面繁荣

 隋炀帝的暴政

 隋朝的科技文化

 隋朝的灭亡

 

唐朝

 唐朝初建与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玄宗改革与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朝的衰败

 唐朝的社会经济

 唐朝的经济制度

 唐朝的官制与法律

 唐朝的科举与教育

 唐朝的军事

 唐朝民族关系的新格届

 唐朝的对外关系

 唐朝的宗教

 唐朝的建筑

 唐朝的科技

 唐朝的文学和史学

 唐朝的艺术

 唐朝的结束

 

五代十国

 五代更迭

 十国纷立

 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

 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

 五代十国的结束

 

北宋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北宋与辽的和战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北宋中期的治乱

 北宋的官制与法律

 北宋的经济政策

 北宋的军事

 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党争

 北宋农民起义

 北宋的农业

 北宋的手工业

 北宋的商业贸易

 北宋的科举与教育

 北宋的民族关系

 北宋的哲学与宗教

 北宋的文学

 北宋的艺术

 北宋的科技

 北宋的史学及其他

 北宋的灭亡

 

南宋

 宋廷南迁

 岳飞抗金

 南宋中期与金的和战

 南宋后期的抗蒙斗争

 南宋的苛政与农民起义

 南宋的农业和手工业

 南宋的城市、商业与贸易

 南宋的理学和宗教

 南宋的文学和史学

 南宋的艺术

 南宋的科技

 南宋的灭亡

 

辽朝

 契丹的崛起

 辽朝走向鼎盛

 辽朝的对外征战

 辽朝的衰败

 辽朝的政治与经济

 辽朝的文化

 辽朝的结束

 

西夏

 西夏崛起

 西夏与宋辽金的对峙

 西夏的各项制度

 西夏的经济

 西夏的灭亡

 

金朝

 金朝的建立与扩张

 金朝的盛衰

 金朝的灭亡

 

元朝

 蒙古西征与统一中国

 忽必烈建元

 元朝中后期的治乱

 元末农民大起义

 元朝的各项制度

 元朝的农业和手工业

 元朝的商业与交通

 元朝的民族关系和外交

 元朝的建筑与科技

 元朝的文化艺术

 元朝的灭亡

 

明朝

 明太祖的统治

 洪武建制

 靖难之役

 永乐盛世

 明朝由盛转衰

 明中叶的宦官之祸

 明中叶的农民起义

 嘉靖的统治

 明朝的抗倭斗争

 张居正改革

 万历以后的政局

 明与后金的战争

 西方势力的渗人

 明末的苛政

 明末农民大起义

 明朝的各项制度

 明朝的边疆治理

 明朝的农业和手工业

 明朝的商品经济

 明朝的文学

 明朝的文化教育

 明朝的科技

 明朝的灭亡

 

清朝

 清朝的建立

 清朝入主中原

 围剿反清势力

 康熙帝统一全国

 康熙帝经营边疆

 康熙帝的经济政策

 雍正帝的改革

 乾隆帝经营边疆

 康乾盛世

 乾隆朝的闭关政策

 乾隆后期的衰败

 乾、嘉时期的人民起义

 清朝中前期的政治制度

 清朝中前期的兵制

 清朝中前期的建筑

 清朝中前期的史学

 清朝中前期的思想学术

 清朝中前期的文学艺术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英法联军侵华

 中法、中日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试读章节

春秋的文化科技

春秋晚期,从社会结构到政治体制都发生了变化,文化教育也不例外。随着中国最早的知识阶层——士的兴起,学在官府的情况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士人的身份从贵族跌落为庶民,而在思想意识方面则得以充分发展。孔子开创的私学,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此,一些著名文士以办私学的形式纷纷创立学派,中国学术文化进入第一个黄金时代。

◆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儒家学派,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言论思想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爱人”,即关心、爱护他人。孔子宣扬仁的目的,是想用它来作为阶级矛盾的缓和剂。孔子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了当时规模最大的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培养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发达,孔子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重要典籍。相传他为了教学的需要,曾亲自删定“六经”,并把它们作为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乐》今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这些文献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姓李,名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相传老子曾著“五千言”,分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故又合称《道德经》。老子的主要思想都体现在这本《道德经》中。此书主要阐述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的本体是“道”,道先于天地而生,没有意志,也没有形状,然而却是天下万物的根源。老子对事物之间的矛盾有深刻认识,留下了不少体现朴素辩证观点的名言,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极富哲理性。老子的政治主张是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政治理想明显带有消极落后的成分,是不足取的。《道德经》语言精炼,应用大量排比、对偶句式,文学性极强,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全书以鲁国的历史为主体,也记述了周王朝和其他诸侯国的史事。《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全书共1700if余:字,内容主要是各国征战、朝会、结盟及灾异等事,记事简单,往往只用片言只语。同时孔子还对这些事件作出简要评论,其中暗寓褒贬之意,即所谓“微言大义”,后世又称“春秋笔法”。

◆董狐直笔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世袭太史之职,后世也称之为“史狐”。晋灵公十四年(前607年),晋国权臣赵盾因灵公荒淫无道,为避杀身之祸而出走他国。赵盾还未出境,其族人赵穿便刺杀灵公,迎赵盾还朝,继续执掌大权。董狐认为赵盾应负弑君的责任,因而在史策上直书“赵盾弑其君”。董狐在当时即称“良史”,也被后世视为史家的道德楷模。

◆兵家圣典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军事家,齐国人,生卒年不详,相传他曾以所著兵法十三篇(即《孙子兵法》)见吴王阖闾,得到阖闾的信任,委以军事大权。孙武与伍子胥等人辅助吴王制定袭楚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损耗。《史记》中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所著兵书《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之前的战争经验,较早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并总结了很多影响至今的作战指导原则,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孙子兵法》是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孙子兵法》逻辑性强,语言简练,文风质朴而富有哲理,故《文心雕龙》称:“孙子兵经,辞如珠玉。”

◆木工始祖

春秋末年,鲁国出了一位民间工艺家,他就是公输般,俗称“鲁班”。鲁班的事迹最先见于先秦诸子的论述中。相传他不仅能建造“宫室台榭”,而且曾给诸侯营造战争器械,如《墨子》中就有鲁班“为楚造云梯之械”的记载。他还能削竹木以为鹊,借风力飞行,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还说他能造木人木马。唐代以后,民间关于鲁班发明创造的传说更多,其中不免有理想化的成分。但鲁班无疑是古代一位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至今被木工、石工、泥瓦工等奉为祖师爷。

◆天文历法

春秋时期,天文历法有很大进步。《春秋》中记录了当时观察到的日食30次,地震7次,这些资料具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春秋》留下了最早的彗星记录,比欧洲早了670多年。此外,春秋时期对冬至时刻和回归年长度也有准确的测定。在计算冬至日时,采用了有名的“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比欧洲应用早100多年。

春秋的结束

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地位上升,迫切要求在政治上取得权力,由此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这种斗争在鲁、齐、晋三国进行得最为激烈。当时,鲁国的政权基本上由“三桓”把持,鲁国国君成了傀儡。在齐国,田氏取代了姜氏的统治地位。晋国也被赵、韩、魏三家所瓜分。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

◆“三桓”的统治

在鲁国,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成为新兴势力的代表,他们都是鲁桓公后裔,史称“三桓”。“三桓”各自在封邑筑城,势力日增,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到公元前562年,鲁国旧有二军变为三军,三家各统辖一军。其中季孙氏通过有效改革,力量最强。公元前517年,鲁昭公率军进攻季孙氏的据点费城,三家联合反击,鲁昭公被迫逃往齐、晋,最后死于国外。后来的鲁哀公也遭到相同下场。鲁国发生的新旧势力之争,基本是在公族内部进行的,因此带有较强的妥协性。

◆田氏代齐

齐国的田氏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春秋初年,公子完为逃避陈国内乱来到齐国,改姓田氏,被任命为“工正”。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田氏与公室的关系极为密切。春秋中期以后,旧制度面临崩溃,田氏力量大增,开始背离公室。他们首先采用施恩授惠的手段,与公室展开争夺民众的斗争。在向贫苦民众放贷时,田氏用大斗借出,用小斗收进,得到民众的拥护。田氏依靠雄厚的资财,“厚施薄敛”,使齐国民众大量归附自己门下,而重敛于民的公室逐渐被抽空。公元前481年,田常发动政变,把鲍氏、晏氏等几家强大的贵族全部消灭,并杀死齐简公,立齐平公,将政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公元前391年,田常的曾孙田和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三家分晋

晋国从献公时起,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因此政权逐渐为卿大夫所控制。春秋中期以后,晋国掌权的共有“六卿”,即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六卿各自采取革新措施,发展自身的势力。后赵、韩、魏、智四家联合,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联合起来,消灭了智氏。三家控制了晋国的政权,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晋国则名存实亡。公元前377年,赵、魏、韩废除晋静公,最终完成“三家分晋”的历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

P58-60

序言

历史是什么?是史前时代人类与野兽、饥饿、寒冷、疾病相伴的朝生暮死?或是封建王朝豪门贵族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是一路坍塌埋葬了所有生灵的黑暗隧道?还是人们一直在努力搭建的通往未来之桥?是百姓世世代代流淌着的鲜血和眼泪?抑或是清晨闪耀在庞大无边的宫殿中的一缕微不足道的光线?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无法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就像英国诗人雪莱说的那样:“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它以不同的旋律在人群中重复响起,让聪明人从相似之境中看到智慧,让无能者从相似之境中得到安慰。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能——经世致用。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以史为鉴”,英国学者培根夸赞“读史明智”……都是在强调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可以促使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不断反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汲取力量。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其史书系统应该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其历史遗迹几乎是世界上最众多的,其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这个民族历劫不衰的坚实基础。所以对于读者来说,想要了解一下中国的通史非常容易——书籍和资料数不胜数。但问题正来自于“数不胜数”:中国通史的原始资料无法脱离《二十四史》,以中华书局出版过的标点本为例,这本最醒目易读的正史,不过76000余页。如果我们闲来无事,每天坚持看上两页的话,也许这辈子还能读完。但其中相当多的篇幅是天文地理、孝子节妇之类的内容,与今人关联不大。大概很少有人想了解“茴”字有几种写法或者清朝人是如何看待当时之印度的吧?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始终关注于精深的论文专著,教育界拿研究著作去换取名利和职称,资本界把包装一新的学术明星推向镁光灯闪耀的舞台。浅显通俗但又准确生动的入门读物却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类型,但这恰恰才是读者看得最多的书籍。以受众最大限度的需要为标准,编者参考了众多史料,尽量摒弃了那些陈腐过时的无益信息,保留下清晰完整的时空脉络,挑选出曲折丰富的故事素材,极力为您提供一套历史知识的入门大餐。希望读者在看完这套书后,可以抛开历史“应当如是”的演进偏见,而最终寻找到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链接!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所疏漏,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通史/线装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线装经典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542688
开本 16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1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34
16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