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李镇西教育作品精选集)/文道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精华!

1000多篇论文、30多部论著、30年教育经验、30多个省、市、自治区数百场巡回讲座!

畅销120多万册,最新修订版!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李镇西教育作品精选集)》由李镇西所著,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

一本新时代的教育新经典,一本改变千万教师的教育名著,一本可能改变中国应试教育之书!

内容推荐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李镇西教育作品精选集)》由李镇西所著,《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李镇西教育作品精选集)》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一教授、学者、公务员、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李老师所到之处,总有很多风尘仆仆朝圣般赶来听他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了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目录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余心言 / 1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 / 1

——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手记一:爱心和童心

——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

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 / 2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 2

“是我们把您气病的” / 4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 6

学生们的“秘密行动” / 8

我这是在还债啊 / 10

生日的祝福 / 12

我给学生送生日礼物 / 12

为学生举行生日晚会 / 14

“祝李老师生日快乐” / 16

宁玮:祝你一路平安! / 21

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 21

“阿姨,你吃鸡蛋吧” / 24

高考落榜…… / 26

宁玮,好人一生平安 / 29

爱的升华 / 35

《爱的教育》与帮助伍建 / 35

爱的升华与教育的最高境界 / 38

爱心捐款与诚实品德 / 40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

——“后进学生”的转化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 / 44

——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

“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 44

“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 46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 47

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 / 49         

   ——我对“后进学生”的认识及转化

“后进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 49

“后进学生”学校方面的原因 / 49

“后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 50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 / 51

我和万同的故事 / 53

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 53

“新官”未能烧到“三把火” / 55

未曾料到的“知名度” / 56

他给自己找了个“帮助人” / 59

《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 62

“未娶媳妇就想不认娘” / 64

“我们才是你真正的哥们儿” / 67

我替万同回绝了一封“情书” / 69

再次作弊以后 / 71

语文考试得了76分 / 74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 / 77

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 / 79

“我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 / 81

国旗下的讲演者 / 82

烛光里的泪花 / 85

附:万同后来怎么样 / 86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

——“优秀学生”的培养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 / 90

“优生”特点的两兼性 / 90

“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 / 91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 92

程桦:让思想飞翔 / 95

多才多艺的少年 / 95

班长的就职演说 / 97

作文大赛第一名 / 99

我大喝一声:“程桦!站起来!” / 102

超越自我,超越名人 / 105

附:程桦来信 / 106

王铜:男子汉的追求! / 108

第一天就被“请”到了校办公室 / 108

公然向集体挑衅 / 109

同学称他为“持不同政见者” / 111

“非常感谢李老师朋友般的理解” / 112

出现了“敏感”问题 / 114

“重塑形象” / 117

“铁腕”班长 / 120

三年高中的辉煌叹号 / 121

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

——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负重的心灵向谁求救 / 124

“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 / 124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 / 126     

——一位少女的谈话录音

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 / 129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 131

心理辅导通信选 / 138

我是不是变坏了 / 138

我怎样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 / 139

男女同学交往引起别人误解怎么办 / 141

什么样的自我是最美的 / 142

心灵,是这样打开的 / 144

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 / 146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

——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 / 152

品学兼优的她离去了 / 152

曾经是朵“小红花” / 153

孤独的思考者 / 155

心灵的自白 / 157     

   ——宁小燕日记选评

“纸船”破碎了 / 163

不仅仅是“宁小燕”的悲剧 / 166

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 / 168

手记六:生死两地书

——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

杨守丰:一个普通而伟大的灵魂 / 176

“我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幸福” / 176

“这是一本震撼我心灵的书” / 180

“我走过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 / 183

“我觉得有必要告诉您一条不幸的消息” / 186

“她在别人心中树起了巍巍丰碑” / 190

“她有一颗与人为善的高尚心灵” / 195

“她应该被称作英雄” / 199  

闻春晓:我的朋友,我的同志 / 202

“我为守丰拥有你这样的朋友而感到欣慰” / 202

“李老师,请原谅我对你文章的拙见” / 204

“我非常想得到你的帮助” / 208

冯珉娟:从少女到法官 / 210

“我很渴望您能理解并且帮助好您班里的女同学” / 210

“李老师,您是第一个知道我内心秘密的人” / 214

“李老师,非常感谢您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 218

“好羡慕您手下的每一个同学” / 223

“生命列车”继续前行 / 224

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关于“爱”的见面礼 / 228

教学生捕捉幸福 / 230

拨动心弦的《凤凰琴》 / 234

爱,意味着对人的尊重 / 241

感受父母如山的爱 / 243

手拉手,同在一片蓝天下 / 248

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 254

后记:我的感谢 / 261

附一:善良的宁玮来到我的学生中间 / 265

附二:提高师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查有梁 / 268  

附三:我为什么写《爱心与教育》 / 274

附四:共同的情怀共同的爱 / 278     

——写给我的读者朋友

试读章节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

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过,按我的理解,这“高素质”的第一条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这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新潮观点”: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我对这种充满商业气息的说法向来十分反感),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出现成功的曙光!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我们邀约学生(或被学生邀约)去远足郊游,去登山探险;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甚至争论一下北约东扩的影响、中东和平的前景或马拉多纳或郝海东……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就不只把我们当作老师。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的尊严。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

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本来,从某种角度看,我其实是很不适宜于当老师的,因为我性子太急躁,常常忍不住就发火甚至对学生态度粗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当老师又有着自己的可能是独特的优势,这就是我很爱孩子,或者说我的性格里面本身就有许多“孩子气”。就教育技巧或者说教育艺术而言,我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有过不少至今想起来都令我脸红的失误。但是,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

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使我的学生原谅了我对他们有时抑制不住的暴怒;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了我的心弦……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P2-4

序言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教育手记,不由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

不能说过去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不但是思想家们、教育家们,而且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可惜许多入的回答过于简单。他们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呢?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于是又有新的问题出来: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得好?

能够教育和受教育,是人类胜过其他生物的一大优势。人生苦短,几十年的实践,加上与生俱来的本能,人获得的能力毕竟有限。面对严酷的自然界,这些能力实在不足以应付。然而,入还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前入和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于是,人就可以一代胜过一代,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二三百万年,就从“其异于禽兽也几希”的境地,进步到如今的规模,其前途仍未可限量。

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出现,最多不过几千年(从孔夫子至今不足三千年)。这算是一个里程碑。现代学校的出现,不过三四百年。这又是一个里程碑。这两次大的飞跃都极大地加快了人类进步的速度。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之功不可没。

说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对这个最高级的物质形态进行加工、雕琢,当然是一种最高级的劳动。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过.而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学校的分类、分级,学科、课程的分设,辅助教学设备以至电化教育设施的运用,实验、作业、考试、实习以及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

正像人类认识的每一个成果,只要向着另一方向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对于教育领域里的许多有用的做法,如果忘记它们只是达到培养人才目的的手段,就完全有可能因为固守这些做法而远离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完善的做法。许多有志的教师正在这样做。李镇西同志的手记反映了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可喜成果。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同志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们感受强烈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李镇西同志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入用心地探索、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同时我还相信,一定还有许多李镇西的同行们,也有他们的札记、手记。

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版。

1998年5月

(本文作者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后记

这可能是一份会让读者感到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必须列出来,因为在我从教17年以来,正是这些同志、朋友、师长、专家……先后给我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

吕安,我的大学校友,原在乐山师范学校执教,现任眉山地区教科所副主任。真挚的情意和共同的志趣,使他一直是我事业的同行者。

冯宗秀,乐山一中原体育老师,已退休。她是我班主任工作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我带的第一个班就是从她手中接过来的。

赵久如,乐山一中老校长,已离休。我第一次打学生时,是他给我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林祥康,乐山一中老校长,已离休。我编第一本“班级史册”《未来》时,他曾解囊相助。可当年年轻气盏的我常为教学和他争吵,现在想起来,惭愧!

罗永昌,乐山一中前校长,现乐山市教育督导室主任。是他一次次亲切而直爽的谈心,使我逐步走向成熟。

吴忠中,现乐山一中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当我遇到挫折时,是他给我以充满热情的鼓励。

谷建芬,著名作曲家。她为我的“未来班”谱写的班歌,不但激励着我的学生奋发向上,而且也一直鼓舞着我“守好脚下这块净土”(谷建芬语)。

刘希亮,原《中学生》杂志主编。他曾专程从北京到乐山来采访我,给我以很大的鼓励。我给历届学生朗读的《爱的教育》,就是他赠送给我的。

唐建新,乐山市教科所原副所长,现在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工作。他给我以教育思想的直接影响。我的一个教改课题就是在他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

邓富源,眉山中学校长。他是我最初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时的志同道合者,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通过书信和电话互相勉励。

王宝祥,《班主任》杂志主编。是他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教育论文《师爱二题》;《班主任》杂志还曾全文发表我的《“未来班”实验报告》。

蒋自立,武汉市首义路中学原校长。他是我的“文友”,更是我的老师。我第一次到省外讲学,就是受他之邀。遗憾的是,现在我和他失去了联系。

丁如许,江苏泰州中学教师,优秀班主任。他以“班级活动教育”见长,给我以很大启发。虽然相隔遥远,但我们一直书信往来,互相交流,互相勉励。

程永宁,《教育导报》总编。由于他的支持,我在《教育导报》发表了一系列教育教学论文。

罗大宪,《教育导报》原副总编,现四川省教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一篇介绍我教育事迹的见报文章,就是他1988年采写的。

傅冠华,河南西华县五二农场子弟校政教主任。1991年春节前夕,他专程从河南来乐山一中看我,交流教育心得,令我感动至今。

朱根发,《河南教育》原编辑。是他为我开设了《集体主义情操教育》专栏,这是我第一次在教育报刊上发表专栏文章。

吴盘生,江苏无锡市教科所研究员,曾任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文化参赞秘书。他的来信,使我在教育理论方面获益不少。遗憾的是,我俩至今未曾谋面。

唐云增,江苏无锡市教科所研究员,已退休。班主任理论研究专家。他的亲切教诲和高尚人格,给我的教育以深深的影响。

王逢贤,东北师大教授,教育家。我曾冒昧去信向他求教,很快便收到他长长的来信。这封凝聚着教育前辈殷切期望的信,我一直珍藏着。

彭柏林,四川省委组织部干部。这是一位我很敬重的共产党员。在我教育历程的多次关键时刻,他都给我以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杨兴政,成都玉林中学校长。我在玉林中学工作期间,他给我提供了教育探索的条件,我永远铭记他对我的事业曾有过的支持。

傅良材,成都玉林中学研修室主任。我刚到玉林中学便得到了他真诚的关心,对我后来的教育科研,他也曾给予大力帮助和热情支持。

蒋杰根,成都玉林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同事也是朋友,但他宽厚的为人,丰富的学识,让我更愿意把他视为兄长和老师。

刘传碧,成都玉林中学数学教师。和她合作三年,我从她身上学到了淡泊名利的做人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对学生真挚的爱。

郭景坤,成都玉林中学数学教师。他曾和我一起进行教改课题的研究,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中,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赵应红,原成都玉林中学政治教师。和她共事时,她曾对我的教育提出过许多好的建议,并曾为我出版专著尽力。

杨连山,《天津教育》鳊辑。他不但编发了我不少论文,而且1992年《天津教育》上组织了围绕我班级管理方式的争鸣,使我颇为受益。

任维丽,四川科技出版社编辑。正是通过她的辛勤的劳动,我正式出版了第一本专著《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

史有为,《中学语文教学》编辑。体现我语文素质教育的几篇重要论文,都是她为我编发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

范守纲,《语文学习》原副总编。他曾来信对我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给予很高的评价和勉励。

唐晓云,《语文学习》副总编。他约我写的《让思想冲破牢笼——语文教学中学术氛围的培养》,被发表在《语文学习》“优秀青年教师名录”栏目。

鲍东明,《中国教育报》编辑。他鼓励我写了不少有一定价值的关于素质教育探索的文章。

王必成,成都市教科所普教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他对我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多次为我提供了宣传素质教育的讲坛。

吴玉明,成都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她经常对我的语文素质教育实践予以具体的指导,并且在她的辅导下,我多次较为成功地上了语文教学公开课。

汪定远,.成都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他对我的语文教改探索,给予了多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王绍华,成都石室中学校长。承蒙他的厚爱,我得以在石室中学这座具有悠久文化积淀和优良教育传统的千年名校工作。

徐敦忠,成都石室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已退休。他曾精心辅导我写语文教研论文,并做认真评点分析。

王志坚,成都七中校长。他对我的教育思想非常理解。早在80年代,他便关心着我的教育探索;现在还常常给予我许多有益的忠告。

冯惠芹,成都十二中数学教师。她所带的班和我的班曾结成“友谊班”,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向她学了不少东西。

张新仪,乐山市草堂高级中学物理教师,我中学时的班主任,已退休。我的教育,一直有着她当年教育的影子。现在她还常常对我进行教诲。

杜道生,四川师大古汉语教授,我大学时的老师。我常常收到他写满小楷毛笔字的来信,阐述他对教育的许多精辟见解,给我以极大的启发。

喻钢,原四川邻水中学教师,我的大学同学。80年代,我们曾通过书信交流教改得失,我从他那里获益不少。

江清源,四川汉源二中教导处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我的大学同学。作为教育领域为数不多的同班同学之一,我们常常互相勉励。

李效宁,我的大学同学,原在四川省教委高教学会工作。在我遇到挫折时,他曾给我很大的安慰,并为我呐喊、奔走。

凌一航,我的大学同学,成都市国土局干部。作为我的挚友之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曾给予我最真诚的支持。

李亚东,美学硕士,青年学者。他的职业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但他却一直关注着我的工作。同他的交往,扩大了我的学术视野。

邹小工,四川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是我的学生家长。她曾为我编的“班级史册”《恰同学少年》、《童心》、《少年》等书,无偿设计封面。

唐海海,深圳高级中学校长。出于信任和厚爱,他曾希望我去他的学校工作,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前去,但知遇之恩难以忘怀。

郭孝平,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她在编辑《中学生读写》时,曾发表了我许多文章。这次,为编辑这本书,她又付出了许多心血。

田曦,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他十分赞赏我的教育思考和实践,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他的许多具体的指导与帮助。

另外,经常给我以支持和帮助的,还有成都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语文学科的老师们,他们是:钟毕、杨兵、易伯伦、吴康君、张天劲、曹诚、李晓年、张伟、李勇、陈功玲、汪娅丽、王秉蓉、杨卓、阮萍、谭同。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教过的近1000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我教育的试验品,正是在不断的“试验”中,我的教育才一天天走向相对成熟。毫无疑问,我给他们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教育遗憾,为此我感到真诚的内疚;但我也因此而深深地、永远地感谢他们!

将名字编入学生心灵的词典,将事业载入祖国教育的史册——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追求。我将怀着这种愿望继续我的追求,以报答所有关心我、支持我的人们。

1998年2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帅。

——苏霍姆林斯卡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经过两天半的认真阅读,读完了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其间,我数次流下眼泪。我为一位教师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自然流下了热泪。像《爱心与教育》这样高水平的“实例教育学”,真是太少了!

——查有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署名学者)

我是带着钦佩的心情去读《爱心与教育》的,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生命的教育。《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李镇西教育专著的写作形式也非常新颖。它不抽象地说理,不严密地演绎,而是夹叙夹议地讲述事例,事例本身就渗透教育哲理。它不是我们常见到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板着面孔,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论证原理。

——韩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李镇西教育作品精选集)/文道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镇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37678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0-01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2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