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势
内容
编辑推荐

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想方设法阻挠女儿嫁给日本人的种种经历,但最终,爱情力量冲破了民族偏见与固执,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说主人公王中国十分要强,但骨子里很自卑。他先偷渡到日本谋生,女儿女娲随后也到日本留学。女娲与日本青年佐佐木相爱,遭到他的反对。女娲与佐佐木私奔,王中国寻找未果。后来,女娲和佐佐木分手,回到父亲身边。王中国很高兴,却无法接受女儿被佐佐木玷污的事实,决定冲洗她的身体。女儿挣扎中失手杀了父亲。弥留之际,王中国掩护女儿逃走,并自焚而亡……死后的王中国仍不想放过佐佐木,当他知道佐佐木是真爱女娲后,才变得宽容了。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长期经历苦难的民族的寓言。

主人公王中国十分要强,但骨子里其实很自卑。他生了女儿,取名女娲。他对女儿既苛刻,又溺宠。后来他偷渡去了日本,住在以个叫做“阵地“的中国人聚居点。日本曾是中国人记忆中最大的侵略者,但这个国家又因为其地缘和文化,给中国走向世界以很大启示。他被现代化所吸引,做着“国际化”的梦。

不久女娲也来日本留学,她参加了“地球村合唱团”,认识了日本青年佐佐木。他们相爱了,但遭到双方父辈的强烈反对,“阵地”里的中国人也认为这是历史屈辱的重演。女娲抗争,半夜出走,大家满东京打捞,找回来后,用掉包计欺骗她嫁给一个中国人。骗局在婚礼上被识破,女娲绝望离去,投奔佐佐木。在寻找女儿过程中,王中国遇到各种人,有日本人,在日华侨,也有外籍华人,他们争论中国的出路和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女娲和佐佐木未能幸福相爱,彼此也不自觉地受历史记忆的影响,从相爱到相恨。女娲跑回父亲身边,父亲觉得她已经被玷污,不能接受她。在纷争中,她失手杀了父亲。弥留之际,王中国出于爱女儿本能,掩护女儿逃走,并向警察署打电话,声称是为抗议日本的欺凌而自杀,然后点燃了火……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步

后记

试读章节

1

护士告诉我生了女孩,我的心登时沉了下去。

那时我还年轻,忐忑不安在产房外面等。我记起许多年前等待高考揭榜。考上大学了,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要生孩子了,人生真是没完没了的考试。

护士从产房进进出出。就在一刻钟前,就是这个护士,还对我说:“没问题,放心!”怎么变成这样了呢?当然我知道护士指的是平安生产,跟我关心的并不是一个问题。

那么我关心的是什么呢?难道不是母子平安?当然是。妻子在里面叫,叫得很惨,受刑似的。是我把她推到这境地的。妻子本来还想再玩几年,可是我要孩子。都说分娩是个坎,在阳界和阴界之间,有时候跨过去了,有时候就跨不过去。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好像妻子就要跨不过去了,我就要见不到妻子了!这预感把我的心捆得死死的,所以当那个护士出来,我立刻想:她要问我保母亲还是保孩子了吧?可是她没有问,从我身旁过去了,于是我拉住了她。

“没问题吧?”我问。

“没问题,”护士答,“放心。”

我的心被赦免了似的,活络了起来。

但很快,这心又被揪了起来。到那护士第二次出来,我就向她提出,要进产房看看。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提出这要求了。果然,护士说,不行,这是违反制度的。

什么制度不制度?人家国外都行。外国都是让丈夫进产房,握着妻子的手,给她力量。我曾从报纸上看到报道。你们真是没人道!我想。但纵使没人道,人家还是让你老婆生了。是个女孩,母女平安!我的心却沉了。我这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只关心妻子平安与否,我关心的是更大的问题。

怎么能这样呢?同一个护士,同一张嘴,你一会儿让我放心,一会儿又告诉我生了女孩!反复无常。我开始怪那护士,好像她给了我孩子性别的承诺。尽管我也知道怪她没道理,可这时不找个人怪罪一下,怎么办?还有那个乡巴佬,他也被告知生了个女孩,他登时腿就软了,跪在了地上,哭了。就是这哭声,也把我哭丧气了吧!接着不到五分钟,护士就告诉我,生了女孩了。都说生孩子这种事,是一串一串的,前面生男孩,就噼里啪啦全是男孩,要是女孩,就稀里哗啦全是女孩。

眼下,这乡下人还趴在那墙上哭。莫大块头的一个汉子,居然哭得跟女人似的。他的手攀着墙壁,好像要把身子拉起来。但是拉不起来。我能体会得到那艰难。那手很黑,布满筋络,但是干枯,没血色,好像是一只死掉的手,挂在墙上。就在二十分钟前,这手还在夹香烟。“抽支烟,气一顺,全顺了!”他说。他分给我,我不抽烟,他就自个点上了。可是那烟一会儿就灭了,烟头有个大烟梗。他觉得不妙,慌忙丢掉,又抽出一支,手一抖,居然先撒出来一个烟梗来。他不敢点了,“操”“操”地骂着,把整包烟扔了,跑去买新的。回来抽着一支“大中华”,仍怕灭了,抽一口,拿出来小心翼翼地看看火。

我笑了。真不明白为什么乡下人这么重男轻女。生男生女又有什么关系?我说。“有关系!”那乡下人说,“大有关系呢!男孩是自己的,女孩是别人的!”

这种论调我早知道。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老家人甚至不给女儿好东西吃。封建愚昧!

我记得当时好像还批评了他几句。我是当老师的,习惯于教育人。都说些什么,已经记不起来了,好像就是说那句话:“封建愚昧!”这词太好用了,像喷虫剂,一摁就喷出去,心到手到,不需要经过大脑,所以也记不住了。好像我还说:“都什么时代了呀,还男尊女卑!”对了,我一边说,还一边站起来走。走,转过来,又说,又回过去走。为什么要走呢?是为了显示力度?运动产生力量,好给对方以威压。但又好像是要自己给自己鼓劲。我不停地说话,其实那毋宁是说给自己听的。我走得越来越急,说得越来越快,转身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刻,一个护士抱着一对婴儿走过来,我心头一紧,不说了,迎了上去。但那是昨天出生的别人的婴儿,护士抱他们去洗澡。我尴尬了,掩饰地说了句:

“长得跟小猫似的。最后怎么变成我们这样了?哈哈,人是多么奇妙啊!”

那乡下人也笑了。然后继续说。但是说到哪儿了?记不得了。“说啊,说啊,这个这个……”我只能这样支吾着,延续着说话的状态。“简直封建愚昧透顶!”我记起来了,叫道。我记得最后是把乡下人驳得体无完肤了。他只能狡辩,他越是狡辩,我越反驳,我的思维就越是转得快,越不需要经过大脑,全凭惯性。乡下人被激怒了,粗着脖子喊:

“你们城市人懂个屁!咱农村有实际问题!”

我应:“什么问题?还不就是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嘛!”

“不是!”乡下人辩,“我们农村,没有男孩,谁来干农活?没有儿子谁给养老?生了女儿,到头来全是泼出去的水!”

泼出去的水!真是了。养了半天,都是别人的,操他妈的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抱着女儿,人家问:忙啥呢?我就答:

“这不,在抱别人老婆呢!”P1-4

后记

这本书写了五年。关注我的朋友也许还有印象,2003年一些媒体询问我写作计划时,我曾透露过写一个叫《操》的长篇。后来改名为《中国》,就是现在这《大势》。

一部30万字的书,居然写了五年,这置于当今中国写作出版背景中,是太慢了。我本来就写得很慢,日常生活的基本状态,与其是写作,勿宁是发呆。我曾说过作家的基本姿势是发呆,而不是书写。只是这小说写得更慢了。其中有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的原因(我觉得一个好作家必须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也有身不由己的原因,比如为了有个稳定的饭碗去考博,只得把小说暂放下了。做毕业论文时,接受导师的提醒,为了不至于让创作思维影响学术研究,又搁置了近半年。好容易博士通过了,毕业了,工作了,又被工作单位安排了个写书的任务。其间家里又发生了一些变故,再加上我的《冒犯书》遇到了麻烦,还一度让我要弃笔。但终究没有弃笔。一个爱写作的人喊弃笔,其实不过是自己跟自己赌赌气,对迫使你弃笔的世界,连撒娇的功效也没有。到我再次开始写,已是2007年的年底了。

这小说绝大部分是在我所在学校的工作室写成的。说是工作室,其实是个楼梯间。它小得不能再小,但是僻静。感谢这个地方,我在这里写出了许多东西。这里几乎没什么设施,曾经,当地电视台的一个记者来采访,她环顾了半天,惊异在这个城市,居然还有这么简陋的地方。从窗户看出去,窗外树影婆娑,还有高高垒起的青苔斑驳的墙,这也造成了这房间的阴冷和潮湿。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监狱。我自己把自己整天关在这监狱里,紧张地写。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不能写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后来才知道,其实那时身体已出现了故障。当时我只觉得所以紧迫,是因为我2008年3月要去参加一个赴西南的笔会,我已经答应了。我本来可以不去,但能见到几个老友,还是想去一下。其实恋旧也是衰老的徵兆。但其实,我更是奔着自由而去的。但我又预感我这次去,飞机可能失事。没有理由的,就是这么想。如果我死了,那么小说就无法完成了。我要赶在我去之前,把小说写完!欲速则不达,有一天,我病倒下了。在床上足足躺了一个月。

完成小说已不可能,最后还剩下个尾巴。我把小说电子稿发给我身边的一个好友,他也是作家,并在稿子末尾空白处写上一个我十分信赖的、也应该有能力让它面世的评论家朋友的通讯地址,如果我回不来了,就把书稿交给他。为什么不直接交给他?一是怕吓着他,二是怕显得矫情,可笑了。但也许可笑的还不是莫名其妙觉得自己会死,谁都会有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更可笑的也许是,把作品看得比命还重。我是把作品看得很重的人,许多年前我所在的小区发生火灾,虽然起火的是邻座,但火势直逼我们的窗户。大家纷纷撤离,搬贵重东西。妻子拿了存折,我抱起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一手则搂着一部长篇的手稿(那时候还是手写)。

当然我是平安回来了,得以写完小说。但接着国家不平安了,从“藏独”事件,到“奥运圣火”风波,民族情绪高涨,我惊异我的想象成了事实。其实这种情况是常会发生的,比如我写《抓痒》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网络成人视频,只是凭想象杜撰的,后来才发现,居然真有其事。也许是因为直觉吧,作家往往是那种敏锐感觉到什么的人,而未必是确实看到了。其实在我们的梦中也常发生这样的情形:梦见过的情景,后来居然在现实中看到。写作就是一个异常逼近现实的梦。

然后是“汶川地震”,就离我去的地方不远。它让我再次相信死离我很近,也许上次西南之行让我跟死擦肩而过,但躲得过了一次,未必躲得过两次、三次……其间我的小说稿也处在生与死的边界,死亡,重生,再死亡,再重生,一如既往,我的出版经历简直可以写成一本书。但我的写作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我的世界,其法则还依然故我。假如这样,再大的灾难,也是白受;再倔强的个性,也只是虚弱,一如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我想,“汶川地震”应该让我们改变什么,也包括写作者。仿照泰奥多-阿多诺的名言:汶川之后写作是可耻的,如果还只是写作的话。

但改变不是简单的事。看过小说稿的人,总说这小说表明了我写作的转向和突破。但突破与转向是不同的,突破是朝着一个方向的进发,有力量的延续性,而转向则没有。我认为一个作家不能这写写,那写写,要有一个恒定的写作面目,更不能什么时髦写什么,像小商小贩。只追求改弦易辙,那与其是新生,勿宁是毁灭。一个作家的关注和思考以及趣味,要有个一惯性,一猛子扎下去,哪怕死路一条。而突破正是在这死之上的生。《大势》确实跟我以前的作品不一样了,但其实,我原来的写作也并非像被普遍解读的那样,背景性的东西常常被忽略了。这时代的阅读太潦草。

最后,我要在这里感谢赵无眠先生,他同意我在小说里中引用他的《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这是他所著《百年功罪》(香港明镜出版社1998版)的一部分,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我最初就是在网络上读到的,甚为赞叹,也让我在多年后写作《大势》,不能自已地想到它。2007年,日本文艺春秋出版社出版了它的日文单行本。

作者

2009.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希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6336
开本 32开
页数 4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1
145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