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话
内容
编辑推荐

季红真编著的《童话》是一部成长小说,一部特殊年代中少年们命运与经历的浓缩。是以一个无事忙的男孩子的视角,观察、倾听、体验动荡时代的世界人生,因此也是一部男人之书。

在这部以成长为主线的小说中,所有的人都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但是死亡并不仅仅是悲剧的性质,也是解脱与升华,是消弭仇恨的精神超度,中国人所谓人死为大,是具有宗教意味的生命信仰。非正常的死亡是动荡时代的普遍现象,当生不如死的境地成为所有人的现实,死亡就是追寻幸福唯一的逃亡之路。何况民间原有关于来世的想象,对死后世界的希望是抗拒残酷现实的情感力量。

内容推荐

《童话》由季红真编著。

一条寻常的街道,划开大学区与市民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群相安无事地和睦相处。十岁的于思和他的伙伴们无事忙地欢享着童年。然而,平静的生活一夜之间混乱不堪起来:学生们不上课了,大人们不上工了,“好人”遭遇迫害,“坏人”颐指气使。哥哥离家追求真理,他爱慕的女孩成了别人的女朋友;自己的小伙伴一个个夭折,剩下孤单的他茫然无助;暴力、死亡、乱伦、背叛、告密、侮辱和损害、青春和鲜血……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文革”乱世中,于思和他的伙伴们过早地进入了成人的世界,完成了这一代人特殊的成人礼。

《童话》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希望孩子们也喜欢。但愿爱听故事的人欣赏故事,喜欢思想的人理解思想。

目录

序言 我们的童年 莫言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后记 故事来找我 季红真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他又一次看见了那座红房子。它坐落在一片土岗上,被树木包围得密密实实的。雾气太大,离得又远,他看不真切那栋房子的全部,只能隐约看见几个圆锥形的红色屋顶,紧紧地挤在一起,下面只露出一小截暗红色的墙。那房屋的形状有些像古代的城堡,又像是用积木搭起来的。他很想到那房屋里去看一看。他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看见这栋房子了。他呆呆地望着那屋顶,过了好长时间。

他想或许可以找到一条路,通往那座房子。于是,他试着走进树林。林子很密,长满了灌木丛。他刚用双手分开树枝,树枝立即像墙一样合到一起。他一次一次地分开树枝,树枝一次又一次地合拢,像水像风一样不可分割。脚下有许多草藤绊着,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好不容易拔出一只脚,另一只脚又被缠住了。抬头再看那红屋顶,已经毫无踪影。没有办法,他只好退回原处,这才又看见远处那红色的屋顶。仍然被树木包围着,仍然被雾气缭绕着,远远地看不真切。他有些着急,想在林子里再探一探,或许可以找到一块树木稀疏的地方。突然,一阵巨大的声响,惊得他浑身发抖,他觉得整个天地都随着这声音抖动起来……

于思睁开眼睛,发现屋里只有自己一个人。看看墙上的挂钟,时针指在一点钟。两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外面响着雷声,天阴得厉害。爸从外面搬了这座钟走进来,放在书桌上,还碰碎了一个陶土的罐。爸对他说:“这是给你买的,要上学念书去了,别迟到。”一点钟,是他每天上学的时间,应该到学校去了。他急忙爬起来,穿上衣服,去找自己的书包。走到书桌前的时候,他发现桌上有一小堆爆米花。这才想起,今天下午老师要去开会,学校不上课。吃过午饭的时候,爸从他的黑色人造革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纸包,一边把里面的爆米花倒在桌上,一边对他说:“下午你睡觉,睡醒了就吃爆米花,在家里玩儿,别出去疯跑。”

一股慵懒突然传遍全身,他重新躺到床上,闭上眼睛。想再看一看那座奇怪的红房子。可是,不但房子看不见了,连树林山冈田野,还有缭绕着那房子的云雾也全都看不见了。他心里有些懊丧,顺手去摸桌上的爆米花,抓起一把,一颗一颗地扔进嘴里。不大一会儿工夫,一小堆爆米花就被他吃完了。他不知道应该再干些什么,不由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分针才走了三个格多一点,要等到它再走五圈,六点钟的时候,哥哥放学回来才能把门打开。家里一共有三把钥匙,爸、妈和哥每人各一把。只有他们当中的一个回来开了门,于思才能出去玩。想到这里,他烦躁起来,觉得自己在这屋里已经关了一千年。窗外传来打镲的声音。他爬到窗台上,把脸贴在窗玻璃上朝外望,脸上凉丝丝的很舒服。他看见收破烂儿的老郝头儿,推了一辆排子车从街东头走过来。走几步,就停下车子打两下镲,那镲的声音很清脆,勾得他心痒难熬。看看挂钟,分针慢慢地才又走了一个格。

不能在屋里再待下去了,他觉得脑袋发涨,快要爆炸了。他推开阳台的门,在放杂物的角落里翻出一根绳子,熟练地把绳子的一头系在阳台的扶手上,另一头扔到阳台外面,顺势往下一滑,落在一楼小坏家的鸡窝上。听着不大不小的一声响,鸡窝被踩塌了。这一切正巧被对面楼里的老范太太看个清楚,老范太太是吃斋念佛的人,一辈子不管闲事,长这么大还没有和人吵过架。她急忙把老花镜戴上,低下头顾自纳鞋底,慌乱中锥子扎破了手,一滴血染红了包鞋底的白布。

于思吃了一惊,镇静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两条腿被埋在砖石堆里。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扒开碎砖头和干泥巴,抽出脚来。他知道闯祸了,如果被告到妈那,准得挨一顿胖揍。他急急忙忙拍了拍身上的土,朝楼后跑去。他跑得很快,直喘粗气。直到终于走不动的时候才停住脚,发现自己正站在广场旁那栋古怪的小灰楼跟前。

一阵琴声从小楼里传出来。于思高兴极了,觉得小鸡儿有点痒痒,而且传到背后,连耳朵都跟着痒了起来。他跳过矮墙,绕过密密匝匝的玫瑰丛,走到那小楼的窗户前。一股暖烘烘的香气,从窗户缝隙里飘出来,他觉得头有点晕。他踮起脚,眼睛刚好够着窗玻璃。透过白色的窗纱,他看见一个又瘦又小的干巴老头儿,穿了对襟的白褂子,正在弹一架大木琴。边上的茶几上点着一炷香,香烟绕着圈升起来,在房间里飘散。小老头背后的墙边立着一个黑红色的木架子,弯弯曲曲的格子里放着几件奇形怪状的青绿色铁家伙。他知道那是青铜器,是爸告诉他的。小老头儿的两只手像两只鸡爪子,皮绷得紧紧的,上面有青筋蹦起来。长长的指甲拨着琴弦,发出像流水一样的响声,小老头儿的胡子便随了那流水声微微地抖动起来。

于思认识这小老头儿。他姓罗,是教授,也是爸的老师。去年爸生病的时候,他还拎着一只鸡来看爸,爸管他叫罗老。那琴他也知道,叫筝。有一次,于思随哥到他们学校去玩儿的时候,在校乐队的活动室里看见的。那天在那儿弹琴的是罗老的女儿,叫罗伊洛,是哥的同学。她很瘦很瘦,也很美很美。一条大辫子一直垂到屁股上,脑门儿上还有一排头发帘。小金的姐小桑也留着那么一排,她说那叫刘海儿。罗伊洛好像老在发愁,眉毛拧在一起。偶尔笑起来的时候,脸上还有一对小酒窝。于思老是觉得那两个小坑里,会有水流出来。直到他的后脑勺被一个又黑又棒的人使劲拍了一下,他才吓得把眼睛移开。小老头儿的手抖了一下,抬头看看窗户。于思急忙把头低下来,直到琴声又响起来,他才又抬起头。流水的声音急了,像一条大河在哗哗流淌。许多年以后,于思仍然记得这流水的声音,这声音使他想起那座奇怪的红房子。

屋里多了一个人,罗伊洛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进来。坐在一把椅子上,手里捧了一杯茶,看她爸弹琴。她穿了一件大襟的粉红色小袄,照得本来白得没有血色的脸,也粉扑扑的。于思有些奇怪,罗伊洛和哥是同学,哥上学去了,她咋待在家里?正想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罗伊洛起身去开门,进来两个人。一个是街东的许娘,她专门给人做衣服。于思跟妈到她家去过。那是两间又矮又黑的小屋,有一半在地底下。回来的时候,妈说,许娘人好,给人做衣服从来不贪料子。另一个人是许娘的儿子,是北方大学中文系的大学生,是著名的诗人。好像叫什么哲。对,叫许亦哲。于思记得在大学的新年联欢会上,他朗诵了一首自己的诗。其中有一句是“春天是母亲的笑容,荡漾在青山绿水之间”。于思听不太懂,问哥:母亲的笑容怎么会在青山绿水中?哥笑着说:“这还不懂,是比喻。”还有一句是,“党啊!祖国啊!我是你怀中的赤子。”于思问哥啥叫赤子,哥笑了,说就是光屁股的孩子。许亦哲长得挺好的,上嘴唇上已经长出一层小绒毛,咋也和光腚的孩子对不上号,于思觉得他傻得可笑,那么大人了,还说自己是光腚的孩子。

罗伊洛突然红了脸,站起来用手捏着辫子,来回晃着身子,眼睛看着地。许亦哲也低着头,手里拿着一本杂志,来回摆弄着。罗伊洛朝西屋说了一句:“妈!许娘来了。”罗老的老伴从西屋走出来,应声道:“呦,你们来了,怪稀罕的,快坐下。”许娘说:“不了,您要的旗袍给您做出来了,您试试,看可身不?”说着顺手从胳肢窝底下抽出一个花包袱抖搂开,拿出一件黑色的长褂子。那衣服有点发亮,于思想这大概就是绸子。罗老太太把衣服接过来,拉着许娘进了西屋。罗老也站起来进了东屋。许亦哲结结巴巴地说:“伊洛,这本《寸草》杂志送给你,里面有我写的一首小诗,写得不好,请多提意见。”罗伊洛接过书,并不看,顺手放在桌子上说:“我不咋懂诗。”一阵风刮过来,砰的一下把门给撞上了。于思吓了一跳,屋里的两个人也吓了一跳。东屋传出罗老拉得很长的声音,那声音亮堂劲道儿,好像不是从那个干瘦的身体里发出来的:“伊洛——”罗伊洛答应道:“干啥?爹。”罗老的声音透着严厉:“为什么把门关上?”罗伊洛的声音很轻,还带着点撒娇地说:“哪儿呀,不是我关的,是风吹的。”许亦哲的脸更白了,抬头看了一眼东屋,匆忙把那本杂志拿起来,然后又哆嗦着放下,脸上一下子红起来。

于思觉得他的样子很可怜,也很可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一下可把罗伊洛吓得够戗,冲着窗户大叫:“谁,谁在那?”于思赶忙朝矮墙跑去。只听得咔嚓一声,腿上疼了起来。他顾不上揉,一口气跑到街上。看看后面没有人追来,这才停下脚步,低头看腿上的疼处。裤子被玫瑰枝条扯开了一个大口子,腿上也划出了一道大口子,有小血珠沁出来。他用手抹去血珠,用力揉了揉腿,觉得不太疼了。只是裤子破了,妈看见肯定要责问,说不明白为什么,还要挨打,这使他有些沮丧。反正也没有办法了,管他呢!他顺手从路边抄起一根小棍儿,摇摇晃晃地数着石头往前走。

P3-6

序言

我们的童年

莫言

早就听说季红真写了一部小说,心中充满了期待,但一直没能见到庐山真面目。现在,这部洋洋五十万言的小说终于摆在了我的面前,一鼓作气读完,诸多感想,拥堵心头,一时不知该从何处谈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季红真就以滔滔江河般的文章,在批评界扬名立万,之后几十年,著述不断,高论迭出,近几年又进入高校,教书课徒,这样一个人物,到底能写出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我想不仅仅是我,许多人会与我一样,心中充满了期待。

就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一做梦总是回到童年一样,季红真这部小说写的也是童年之梦;就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作家拿起笔来,总是好写“文革”记忆一样,季红真这部小说写的也是“文革”记忆;就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的童年梦总是噩梦一样,季红真这本小说里记述的也是童年噩梦;就像关在纳粹集中营里的少年,依然会有卑微的欢乐一样,我们这些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人,也都曾体验过一种带有几分邪恶意味的欢乐,这部小说中那些少年们与我们一样。他们就是我们。

小说中的主人公于思虽然是个男孩,但他实际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合。虽然这部小说发生在一个很像长春的北方城市,但这个小说中的城市代表着中国所有的城市,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如此众多的人,却在一个人的导演下,扮演着几种类型的角色,上演着差不多同样的戏剧,这实在也是一个奇迹。

季红真是批评家,但这部小说证明她也是一个很好的作家。她描写环境的能力,营造氛围的能力,塑造人物的能力都是一流的,尤其是描写小孩子那种细微的心理和生理感觉时的准确,更令我自愧不如。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经常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经历,那个于思,就是我啊,尽管我生在农村,他生在城市,尽管我的父母是农民,他的父母是知识分子。

季红真在这部小说里写了很多好人,如于思的父母,于思的邻居李家伦和他的女朋友楚冰。她还写了很多的好孩子,如会拉琴却早夭的小丹,红颜薄命的罗伊洛,于思的哥哥于省。她也写了一些坏孩子,一些坏人;但这些坏人在季红真笔下都是可怜的、令人同情的;那些坏孩子,虽然干了一些坏事,但却都带着几分可爱。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实在是太多了,季红真这部小说的贡献就是把对人的宽容、同情和理解,贯彻到小说的字里行间。也许,这也才是那个时期人性的本来面貌。

“文革”爆发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当时的儿童,如今已进入白发苍苍的老境,读《童年》不由地忆起童年,尽管“往事并不如烟”,但也有“神马都是浮云”之感喟,我们的童年时代已成为历史,而我们也即将成为历史人物。

这只是读《童年》的一些凌乱感想,不敢充序啊!

后记

故事来找我

季红真

这是一部成长小说,一部特殊年代中少年们命运与经历的浓缩。故事都是听来的,感觉是自己的。人物故事发生在天南地北,却把环境设定在东北,因为那里的文化与人物特色鲜明,最适宜传奇的生长;那里的语言质朴生动,举世无双,最接近福科所谓的原始存在。

环境是一条普通街道辐射出去的街区,勾连着繁华的都市与乡村,也因此而重合了最原始的文化与最现代的文明,使历史由不同信仰与口音的人物们演义出来。民间的记忆是所有故事叙事的心理基础,人物多数是普通市民,还原一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便是笔者最大的心愿。不幸与幸运都是历史魔杖的非理性作用,偶然性操控着所有人的生命轨迹。我没有反思历史的雄心,只是写下我的疑惑,绝大多数人都不坏,为什么就发生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我以这样的方式,祭奠所有童年的朋友,也祭奠自己莫名其妙、混沌的少年时代。人物塑造如鲁迅所谓的“杂取”,但心理的逻辑则力求普遍的真实,理解所有人行为的心灵奥秘,说明我潜在地具备他们每个人的素质,如果处于那样的特殊情境,保不准我也会那样做。因此所有的人物都是我自己,或者说都是我孕育出来的孩子,我爱他们每一个人。

这样的街道在全国到处都是,从最小的乡镇到最大的都市,都有这样灰扑扑的街道,自然形成大同小异的格局,集中居住着文化遗民一样的手艺人,他们的生命故事最具有传奇性,边缘的处境与被遗忘的命运,都使我特别关注他们的生活,因为我早年的同学不少来自这样的街道里不规则的房屋中。而大学则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遍布于所有的大城市,形形色色的知识者背负着不同的思想背景,集中在这样整齐规划、平地拔起的空间中。我熟悉这样的空间,也熟悉这些空间中的各色人等。像海市蜃楼一样的思想被物质化,而时间形式也由此累积起历史的各种孑遗。在一个城乡结合部、居民来源成分复杂的街区,最适宜观照浩劫中的各种精神现象,而对于民间思想的特殊兴趣,也是我构思的重心所在。

“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一场浩劫,就像所有的浩劫一样,是一次文明的毁灭。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次文明的毁灭,自然灾害、战争、瘟疫都是它极端的形式。而我只经历过这一次,所以只能以它为想象的场景,思考人与文明的关系。本书的叙事从一九六六年开始,到一九六九年大规模的下乡结束,前后三年正是这场浩劫最混乱残酷的岁月,这一次文明毁灭的方式也因此而特色明显。在所有的毁灭中,都有三种人是最倒霉的,女人、孩子和知识分子,体质决定了他们是永远的弱势群体,需要文明的制度保护。拿破仑在一次撤退中说,’让学者和驴子走在队伍的中间。这很人道,在轻蔑中还有保护的动机。而“文革”中的知识分子则连这样屈辱的保护措施都没有,他们被赤裸裸地推向前沿,遭遇所有的磨难,承担所有的危机。女人则是永远的牺牲品,以身体而遭遇人性的罪恶,以母性的本能而自愿献祭。动乱中的孩子则几乎是自生自灭一样的存在,最体现生命的脆弱。然而,动乱也使民族的脊梁在毁灭的废墟中凸显出来,而且是超越阶级、阶层与性别的,使断裂的历史重新接续与延展。这也是一代人特殊的成人礼仪式,在混乱的反叛中,以自己的方式完成文化的认同,自然地成长出理性的思维。

在这部以成长为主线的小说中,所有的人都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但是死亡并不仅仅是悲剧的性质,也是解脱与升华,是消弭仇恨的精神超度,中国人所谓人死为大,是具有宗教意味的生命信仰。非正常的死亡是动荡时代的普遍现象,当生不如死的境地成为所有人的现实,死亡就是追寻幸福唯一的逃亡之路。何况民间原有关于来世的想象,对死后世界的希望是抗拒残酷现实的情感力量。特别是那些偶然逝去、生命戛然而止的孩子们,他们几乎就是我前半生不可磨灭的创伤记忆,每一个人都有原形,甚至每一种死法都有真人真事的根据。我以后设的叙事探寻他们死亡的意义,以及他们对于死亡明确或无意识的理解。但不是哀辞,是迟到的送别,也是祝祷所有新生的特殊方式。因此这不是一部悲观的死亡之书,而是一部充满希望的新生之书。

本书是以一个无事忙的男孩子的视角,观察、倾听、体验动荡时代的世界人生,因此也是一部男人之书,是我所理解的男人之书。对成人世界的好奇,是孩子们参与历史的基本动机,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男人的历史,我们所谓的文明也是父权制度的文明,男孩子和文明的关系,是每一代人都要面对的基本情景,因此就是历史不断演练循环的形式。虽然是写一时一地的生命故事,但是推想所有的时代大致如此,成长因此成为永恒的人性问题,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故采用了九章九节的结构,九九归一是中国人归纳循环的基本形式。“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机缘,使一代人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时间形式的混乱则使他们有可能观看到丰富的人间戏剧。所有的人物既是演员又是看客,既有着善良的本性,又承担着人性的弱点,在一个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中,被文化偏见导演着生命不可避免的悲剧。于思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但是终于练习不掉柔软,在别无选择的命运中,只能以逃避的方式寻找彼岸。认同的危机是所有人成长中最基本的心理症结,男人尤其严重,只有在与现实的心理疏离中,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之门,宿命的意味因此而超越了时代与血缘和社会关系等等具体的因素,具有精神归宿的必然。当然,这是我的自我期许,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我心里也没底,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贯穿长达十年的写作日程。

能够写成这样一本书,应该感谢一生中所有信任我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隐秘毫无掩饰地展露给我,使我获得丰富的素材,有了花木可以移栽嫁接,所有的人物故事便以新的面目获得想象的生命。特别是那些调皮的男孩子,他们最真实生动地呈现了男性本真生命的基本奥秘。作为最好的听众,我从来没有打过小汇报,因此而精通熟悉他们所有的“劣迹”。尤其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家人,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先生,是我地方志和口语的顾问。儿子的出生激活了我封存的童年感觉,叙述和他一起成长。这部男人之书中处于背景中的所有母亲,都使我感同身受。因此这部男人之书的潜在文本是一部母亲之书,是我献给所有母亲的颂歌,她们在毁灭中承受着种种的苦难,却以深厚的底色和土地一起包孕承载着文明的基础,使每一次毁灭之后,重构与新生成为可能。

臧永清先生的魄力使这本放了十几年的书稿得以面世,成为一个跨世纪的叙事现象;张晶女士以她的认真仔细校看了所有的文字,在此一并致谢。

2011年尾记于和平里

书评(媒体评论)

季红真是批评家,但这部小说证明她也是一个很好的作家。她描写环境的能力,营造氛围的能力,塑造人物的能力都是一流的,尤其是描写小孩子那种细微的心理和生理感觉时的准确,更令我自愧不如。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经常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经历,那个于思,就是我啊,尽管我生在农村他生在城市,尽管我的父母是农民,他的父母是知识分子。

——著名作家 莫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红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01236
开本 16开
页数 3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