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汪荣宝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
试读章节

十月十九日(12月1日)早起。冷水浴。实相寺、钱硕人、傅君汝勤先后来谈。十一时顷出门拜徐菊人尚书,未会。到宪政馆,饭后到部。肃邸电约与逵臣及两厅丞、两参事同往府中一谈。与仲和同车往,四时半散。到燕寿堂,与二伯父公请费仲深、章一山、王君九兄弟、何济川、吴赓夔、周赓咸、黄蓉阁晚饭,君九先散,八时半饭罢回寓。

十月二十日(12月2日)早起。秦闻诗来谈,饭后到部,逐年筹备事宜清单本年应行颁布之《厅州县自治章程》当由民部起草,已由尚之参事草就,月内即可具奏,本日余为草折稿一通。四时半散,与伯平同到东安市场,并电约仲和来饭。先与伯平打球一盘,事毕而仲和来,因共饭,仲和作主人。饭罢又共打大小球各一盘,至九时顷而散。子涵在寓,又共手谈至十一时顷。

十月廿一日(12月3日)早起。冷水浴。到修订法律馆。饭后到芥子胡同访王胜之年丈,将叶焕彬吏部属赠之书籍数种并致胜之书一件面交,谈半时许回东城,到民部与尚之讨论《府厅州县自治章程草案》,四时半散归,修改《自治章程草案》。

十月廿二日(12月4日)早起。冷水浴。到宪政馆,与柳溪商定咨议局互选资政院议员执照格式,并电稿数件。又与伯平商改《府厅州县自治章程草案》,三时顷携稿赴部,示尚之,尚之以为然,属书记写稿。四时半散,访伯棠侍郎,未见,到醉琼林应曹巽轩招饮,未终席而回。

十月廿三日(12月5日)早起。寄父大人书一件。诣庆王府投一刺,谒朗贝勒,未见。到伯平家饭,延逵臣有嫂夫人之丧,顺道往吊。回东城,访陆闰生,不值而归。六时顷与君卣、秀英同到东安饭店饭,饭罢购物数种回寓。

发信:长沙上父大人。

十月廿四日(12月6日)早起。陆闰生来谈,与同车到宪政馆。饭后到部,阅定《府厅州县自治章程》及《选举章程》清单,酌改数处,交民治司缮折。沈雨人侍郎为郎君授室,往贺。孙子涵到津迎其夫人,以本日早车来京,赁居西城武功卫,往访之,行装甫卸,四弟、柏侄等方助之整理,屋小物多,几无容膝之地,喜生亦随外姑在此,略坐即去。以宝瑞臣侍郎招饮往赴,十时顷散归。

收信:父大人与四弟书,内附列陈善馀、胡伯平书各一件。

十月廿五日(12月7日)早起。冷水浴。与卣同车到武功卫孙宅,余旋往法律馆办事。饭后回到孙宅,谈至三时半,与卣携喜生同回,纡道至东安市场,入购女兜及食物数事而归。胡子靖白湘来京枉顾,谈片刻。

十月廿六日(12月8日)早起。于晦若侍郎来谈。到宪政编查馆,李柳溪建议就各部现行职掌分别事理,何者属于国家行政,何者属于地方行政,按部列表,为说以明之,名日《行政纲要》。将来厘定官制、编制预算,均可以是为标准。表成示余,窃叹其用意之善。讨论至五时顷,以资政院事与同诣伦贝子府,五时顷各散。实相寺君及其夫人约仲和、润田及余夫妇在正金银行住宅晚饭,余自贝子府径往,遣车归迓卣。坐客除宾主男女八人外有下濑、石丸两君,十一时顷散。

收信:张云抟。

十月廿七日(12月9日)早起。拜徐菊人尚书,未会。到宪政馆将李柳溪所编《行政纲要》表式交还,讨论厘定官制问题。吴向之方校改现行律草案,因痛陈旧律之万不可用,谓若欲以此保存礼教,则唐宋元明何以亡国?余戏言公论诚新奇可喜,若使文襄有知,必将与公为难。刘仲老因言八月以前似不闻公有此论,向之甚窘。三时顷到部,旋诣肃府,邸令明日午后约柳溪阁学同来一谈。四时半回寓,闰生电约晚饭,伯平在坐,共谈至九时顷而散。

P64-65

目录

前言

凡例

宣统元年己酉(1909)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宣统三年辛亥(1911)

附录

 忆汪衮甫先生(王芸生)

 汪荣宝先生哀启(汪东代作)

 故驻日本公使汪君墓志铭(章太炎)

 谈汪荣宝(朱德裳)

汪荣宝交游简录

序言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总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人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人“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内容推荐

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

《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汪荣宝日记》曾由台湾文海出版社和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过,但复制图像模糊、行草笔迹难以辨认,影响使用。今由整理者全文整理标点,并制作人名索引,颇便使用。

编辑推荐

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1900年入南洋公学堂。后赴日本留学,历任资政院议员、驻比利时公使、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等。《汪荣宝日记》为其宣统元年至三年的日记,其中记载了他每日的活动、交往、感受以及创作的诗作、刻就的印章、起草的奏电、信函、文件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汪荣宝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荣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05466
开本 32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4032870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12
整理 赵阳阳//马梅玉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3: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