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纸月亮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们现在可是在国外,一言一行都应该保持着大国的风范才是。你说对吗,墨非?墨非拖着行李走得飞快,我追上两步又说。

我不说,你说。墨非继续低着头赶路。

不管怎么说,我们盛唐的时候也辉煌过,也算是大唐子孙了。在我们辉煌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咱们杨贵妃尽情袒胸露乳的时候,她们这些女人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唉,没法说,真是风水轮流转,气死人不偿命。

哟,看不出来,粉粉你一出国就变成爱国人士了。难怪刚才一下飞机,你就哼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你知道的,我是个最不愿意唱歌的人。

你不愿意唱歌是实情,刚才哼歌也是实情。或许你是无意识的。

奇怪,我们离着……家,原本我是想说“祖国”,可话到嘴边觉得有些矫情和做作,就临时改成了“家”,明明是远了,怎么下了飞机,脚一踏上人家的土地,反而觉得近了?我是不是想家了?好像也不是,我们在一起,人在哪里,家不就在哪里?

好了,你快别费脑筋了。你的问题留待以后再来解决,当务之急我们得先把衣服脱下来,否则中了暑的话,就麻烦了。在这里要看个病什么的,可是个不小的工程。

这里最适合你们二人度假了。不管我怎么跟她解释,贝蒂好像就一根筋认定我们是来此地度假的。回头你们把行李安顿好后,可以围着这个院子的周边散散步。这一带过去是乡村,后来城市开发时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原始风景保持得非常完好,我想你们一定会喜欢的。贝蒂说完这番话,就与我们挥手告别了。她的任务就是把我们从车站接到这里来,房屋钥匙从她的手里转移到我们的手里,她的任务也就大功告成了。

我与墨非站在园子里。

园子很大,起起伏伏的,使你觉得一定是园中有园的。这么大的一个园子,除了我们两人外,再也看不到别人的影子。我四处打量,眼睛所触之处,除了绿色的树木还是绿色的树木。这些树的姿态很有趣,有的笔直向上,像利剑一样直插云霄;有的则任枝条随意飘散,像一架架荡悠在空中的秋千;有的则不温不火、性情平和,那感觉像是一位有教养的绅士。不管是哪一类性情的树,显然都有些年头了,否则不可能个个都长得那么粗壮与高大的。那棵最壮观的歪脖子树,我在心里称他为“树中之王”,它的树干粗得可能两个人都搂抱不过来。

有意思的是,这些树的树干上还爬满了密密匝匝的绿色苔藓,远远看去,活像是一个个成仙得道的精灵。就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国外画家笔下的树为何经常通身都是绿色的了,这不是印象派的想象与夸张,而是最为真切的写实。

这里的雨水太多,阴气太重,年岁稍长一点的树,没有一棵能抵御苔藓的侵蚀的,何况这座园子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哦,我忘记告诉你了,这座园子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园子。据贝蒂小姐给我们介绍说,这座园子在很久很久以前,至于久到什么时间,她也说不上来,就是当地乡村著名的一幢庄园,庄园主的后代如今依旧住在这里——他就是我们的房东。刚才车子从大门口开进来时,透过车窗,我特意观察了一下,果然看到红砖墙上镶有一块小铜牌,上面写着“Private Property”(私人财产)的字样。这种特殊的标示,在英国街头的房屋中并不太多。英国的房屋一般都有使用权,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带有这种标示的房子,则意味着住在这里的主人不但享有房屋的所有权,而且连这里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属于主人的。

望着眼前的这一切,我相信这个园子是有着一个金碧辉煌的过去的。虽然经过几百年岁月风尘的洗涤,我们从英国十八、十九世纪小说、戏剧中所读到的那种奢华、靡丽的车水马龙场景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静谧、沉默,深不见底的静谧,静谧中的沉默。但见识过了毕竟是见识过了,否则那些散落在路旁、石头后的野花,开得不会那么璀璨而又质朴;还有池塘边上的那些芦苇,划过风中的曲线也不可能是那么优雅而恬淡,浑身上下飘逸着以不变应万变的精气神。

难道房屋、树木、花草也像人,懂得绚烂过后要回归于平淡?我不知道,不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最终是不是都要通向人心。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考证的命题。我摇了摇头,对自己近些年来动辄就把人与物联系到一起的行径有些不满。

怎么,粉粉,你不喜欢我们要入住的这栋房子?墨非一手拖着行李,一手指着前面的房子问。

不是,不是的。

P39-40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序言

我是小说《粉色蝴蝶》中的那个粉粉,有人猜测说我就是小说的作者。说实话,我并不截然反对这种对号入座。据我所知,有些作家的写作确是带有某种自传的成分。不过,每个作家的创作情况并不都是一样的。就拿我来说,在小说中时常以“我”出现的粉粉就不是真实生活中的那个“我”。如果把我们俩看成是一个人,那可就真的错了。或许会有人问粉粉究竟是谁?我猜她就是作者根据情节需要塑造出来的一个小说人物而已。事情可能就这么简单!

对我这个作者来说,《粉色蝴蝶》的出现纯属一个意外,就像小说中的妈妈常偷偷地打量我,然后不解地自言自语:唉,粉粉这孩子原本不是我计划内的,谁料想一个意料之外的孩子也长这么大了!没错,我是妈妈的意外之作,妈妈为此而经常感到愧疚:粉粉,你差一点就没了,我吃了老中医给我开的打胎药,还使劲地又蹦又跳。那么高的台阶,我“嗖”的一下就跳了下去……幸好那药不管用,要不你的这条小命早就没了!过去,妈妈说这番话时,我会感到不高兴:哦,我原来是这么不受欢迎!

现在不了,我对这一切都能释然,我能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在很多时候其实是身不由己的。没错,我是妈妈的意外之作。我也把《粉色蝴蝶》看成是我的意外之作。不同的是,妈妈的意外之作是与她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有关,而我的意外之作则是与我出了一趟远门有关。

那年的冬末春初我去了英国,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独自离家到那么远的地方。尽管我对远方有着近乎天生的膜拜,一想起远方,心中就会升起一丝丝、一缕缕的暖意,仿佛被一个红彤彤的壁炉笼罩着。我一直觉得我的心灵已生长得足够强大了,强大到可以抵御一切外来压力的侵蚀,至于那些无病呻吟的孤独、寂寞之类的东西,就更不在话下了。可以说,从小到大,我最不惧怕的就是这些像野草一样疯长的孤独、寂寞,它们原本就是我生活的底色。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自己有些过于盲目乐观了。一个人一旦脱离了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而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毫无把握的环境时,那种天高云淡、以不变应万变的心境就不复存在了,令你禁不住地想倾吐点什么。这可能是舒缓心情、减少压力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就这样,我坐到了电脑前,不知不觉地敲出了这部《粉色蝴蝶》。这样你也就理解了我为何会在如此“高龄”——这是一个作家功成名就的年龄,该是作家的早就是了,不该是的也就不是的年龄萌发出要写小说的念头。

至于这部小说写得好与不好,我不想再说什么了。任何的自我评价都可能是偏颇的,不过我能肯定告诉你的是:如果没有这趟英国之行,是绝不会有这部小说的。即便有,恐怕也是若干年后的事情。至于到那时我写什么、怎么写、还叫不叫《粉色蝴蝶》那就不好说了。情绪上的东西都是一闪而过的,捕捉到了就是捕捉到了,捕捉不到也就永久地丢失了。如果我愿意,若干年后或许依然还可以捕捉到一只“蝴蝶”,这个动作简单得像是从枫树上摘下一片红叶夹到书本中一样。不言而喻的是,这只“蝴蝶”虽然还叫蝴蝶,但显然已不是那只粉色的“蝴蝶”了。

我费了这么多口舌,无非就是想让你知道,我的《粉色蝴蝶》的确是一个意外之作。我从不指望一种意外的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荣誉。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小说根本就不是写给读者的,而是写给我自己的,是对自己前半生的一种梳理。每个人都有梳理自己的方式,我的方式就是把以往的日子、以往的人掰碎开来端详一番。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十年前,或许还需往前推得更远一些,我强烈地认识到,活着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我生命灵性的醒悟和皈依的过程,诚如《坛经》中所言:“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自性”是不是直接导向“真佛”,这不是我所关心的。我并不想成为“佛”,只想做一个“真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粉色蝴蝶》就记录下了我的这种挣扎,所以里面有酸楚、痛苦,也有幸福和欣慰。

《粉色蝴蝶》完工以后,我倒头便睡了一天一夜。这是多年来我睡得最为踏实的一觉,醒来后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一抹金黄色的阳光正依偎在我的枕边。我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从上往下地抚摸,宛如抚摸着一个通身散发着乳香的婴儿。那感觉真好!蓦然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智者,所有的智者都是用“痛”——不是这种“痛”就是那种“痛”锻造出来的。

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尽管浑身还是酸痛、疲乏,仿佛刚刚从一次漫长的旅途中归来,但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从床上慢慢地爬了起来,头还有些晕晕乎乎,一迈腿,险些摔倒。我赶忙用手扶住了墙……我从卧室慢慢走到客厅,又从客厅慢慢走到厨房,我不知道此时此刻我想要干什么。漫无目的地绕了几圈之后,我站在了客厅壁炉上方的镜子前,盯着镜子中的自己,说了如下的一番话:终于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我与小说的姻缘就到此为止了,这是我的第一部小说,也将是我的最后一部小说。世界上有不少这种“一本书”的作家,我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我的这一生只拥有这一本小说就够了,它的名字就叫《粉色蝴蝶》。

人活到一定的岁数是需要发泄一通的,就宛如机器运转到一定年限需要大修一番一样。我庆幸自己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矫正,终于可以像化茧的蝶一样自由翱翔了。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大大地错了。有些东西、有些情感、有些人物把它们打包封存在那里还好,可一旦启封,这就完了,一切都变得身不由己了。过去常常听一些作家在创作谈中感慨:不是你写小说,而是小说写你。我每每看了都觉得分外好笑:小说怎么会写你?你是小说的主人,小说是你的奴仆,主人怎么反会被奴仆所驾驭?这不是矫情是什么?唉,我真是太浅薄了,总是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验去衡量别人的体验,不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

我现在终于体悟到了什么叫小说写你了。真的,我正被我的“奴仆”追得无处可藏。什么办法我都用过了,甚至把自己藏匿到黑夜的背后,让那一望无际的夜幕做我的隐身衣。但是没有用。我的“奴仆”依旧能一眼把我从幕后给分辨出来,仿佛它长着一双能洞穿人世间一切把戏的眼睛。不管我玩什么猫腻,它都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我按到书桌前,逼迫我来讲述它。

……

好了,你们图书馆的老编辑们说的是实话,有再好的天赋,后天不努力也不可能成为“天才”。不过,柔柔写下的东西确实有她个人的独特味道,这种味道是天生的,靠努力也学不来的……我的话还未说完,小雪就一把抓住我的胳膊,惊喜地问:你也看过柔柔写的东西?在哪里看到的?

不是你寄给我的?还嘱咐我一定要好好看、认真看,怎么回头你自己倒忘了?我的胳膊被她抓得生疼火辣的。我看了看,还好,皮没有破,只是红了一片。

噢,是有这回事,我寄给你看的,有厚厚的一大沓。我让看的人太多,都已记不清了。柔柔是很聪慧的,真的,她真的很聪慧,你别不信!

看你,我哪不信了,我敢不信?谁要是不信,你还不找人家玩命去!你太护犊子了!

这次与柔柔相见,虽未找到想象中的温馨与愉悦,但一年多后柔柔还是考上了研究生。从小雪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如果柔柔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她必定会成为一名女学者或女作家的,这一点悬念都没有。苏紫当年没有完成的夙愿,终于在柔柔身上得以实现了。在替柔柔深感欣慰的同时,我选择在一个月亮高悬的夜里,悄悄地把这事讲给苏紫听。

那夜的月亮分外地皎洁,整个院落都被映衬得明晃晃的。我把屋子中的那张藤子编制的小矮桌搬到了楼顶的平台上,,桌子上摆放了两杯茶,一杯是我的,另一杯是苏紫的。

苏紫,我这就以茶代酒,敬你一杯。这些年你离开了我们在天堂里过得可好?你照顾好自己就行,不要挂念柔柔。柔柔有小雪照顾着,她照顾得非常好,和亲生女儿没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柔柔都成为研究生了,十个学生中就录取了她一个,非常的不容易,你应该替她骄傲、自豪才是!苏紫,我的好姐妹,我的话你可听到了?如果听得到的话,就请给我示意一下。我举着杯子,对着天上的那轮明月说。我相信苏紫就住在月亮里,月亮就是她的天堂。

月亮摇晃了一下,又摇晃了一下,我看得清清楚楚,苏紫就在月亮的宫殿里。她站在一棵桂花树下,正眯着眼睛朝着我的方向嘹望。月亮里的桂树比人世间的桂树要高大许多,苏紫终于找到我了。她踮起脚尖从桂树上折下一个枝子,冲我使劲地挥舞了几下。她依然是那么娇小、玲珑,像是休憩在桂树下的一只小鸟。

苏紫、苏紫,我看到你了,我冲着月亮一边喊,一边挥舞着手臂。我的喊声苏紫一定也听到了,我看见她笑了,笑得眼睛都成了两轮弯月。笑着、笑着,两滴硕大的泪珠从她的眼睛里滴落下来。有一滴,砸在我的手背上,砸得我好疼、好疼。

苏紫,别哭,你不要有任何的牵挂。只要有我和小雪在,就不会让柔柔受苦受难的。我给你发誓,这杯茶就算是我对你的承诺。我把杯里的茶一饮而尽。

苏紫的双唇又扬了起来,抿着嘴,她眯眯地笑了。月亮摇晃了一下,苏紫不见了,她的身影消失在了桂花丛里。

我把倒给苏紫的那杯茶,缓缓地倒在了地上。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纸月亮》是与作者姜玉琴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粉色蝴蝶》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姊妹篇,主要探讨的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长于80、90年代的中国女性的精神成长问题。

小说的主要故事线索有两条:一条是在大学任教、同时也是作家的李粉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心理历程;在这条线索中还用互文的方式把《粉色蝴蝶》中的主人公苏紫引入进来,继续补充、追忆苏紫(私立培训学校的校长)作为一名历经波折的女性对爱情与家庭的觉醒,最终由于抑郁而导致自杀的悲剧;另一条线索是小雪(大学图书馆的采编人员)与苏紫的女儿柔柔(在读研究生)之间的“母女”情深和柔柔对小雪的丈夫柳天章(大学教授)之间的爱恋故事。三人之间情感纠葛的结局是小雪瘫痪了,柔柔死了,柳天章不得不离开家去“云游四海”。总之,该部小说通过叙述者李粉的视角,展示和回顾了自己及其闺中密友苏紫、小雪、素素以及柔柔等几个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女性在爱情、家庭以及事业上的坎坷历程。

全书大约29万字,包括序章,共有七章构成。

编辑推荐

姜玉琴编写的《纸月亮》是一部新颖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一部别具一格的女性文学作品,是对既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现代知识女性心灵的细腻剖析。小说故事情节复杂,叙述跌宕起伏,生动感人。不过,故事的线索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脉络清晰,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纸月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玉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4880
开本 16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8
CIP核字 2014183119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