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
内容
编辑推荐

黄峥编著的《刘少奇的最后岁月》内容介绍:短短三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个国家主席被光身裹在被中运往异地“监护”,最后以“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身份被秘密火化!“文化大革命”风暴骤起,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当作“党内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的总头目”和“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批判与陷害。1966年冬,刘少奇被隔离与批斗;1967年,彻底与外界及亲人失去联系。1969年,重病中的刘少奇被裹在一床被子里,运往河南开封“监护”;同年11月,含冤逝世。短短三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致使一个国家主席竟以“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身份被秘密火化!

刘少奇研究专家黄峥经过多方搜集与整理,精心编选了刘少奇的家人、机要秘书以及专家学者等人所撰写的回忆与研究文章,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69年含冤去世期间的种种经历和遭遇,为读者准确了解历史、全面认识刘少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与视角。

内容推荐

黄峥编著的《刘少奇的最后岁月》独家披露鲜为人知的史实;

精心编选精彩的历史图片;

客观描述、合理分析、史论结合、情理交融;

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

一个民族要配得上它曾经历的苦难。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在文革中遭到林彪、江青等人的恶意构陷与错误批判,最终被迫害致死。不仅如此,刘少奇的家属亲友、为数众多的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以及社会各阶层群众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株连与迫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路线,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撤销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罪名和错误决议,恢复了刘少奇的名誉,对因刘少奇问题所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旨在“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作者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在查阅、研读大量史料以及亲自采访的基础上,首次对“文革”中刘少奇一案的背景、经过与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与客观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为读者清晰而准确地了解刘少奇、认识“文化大革命”乃至把握当代中国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公正客观的视角。

目录

一 王光美谈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二 怀念我们的爸爸刘少奇

三 机要秘书的回忆

四 最后一次见父亲

五 刘少奇与“文革”初期的工作组

六 “打倒刘邓”的反革命口号是怎样出笼的?

七 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厄运

八 “刘少奇专案组”始末

九 伪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十 最后的27天

十一 查寻刘少奇骨灰经过

十二 日记三则——迎送、散撒刘少奇骨灰纪实

十三 天公挥泪——刘少奇骨灰海葬追忆

十四 刘少奇在1966—1969

附录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

本书背景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王光美同志最近一段特别忙,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要找她的人是那样多,我们一直担心她会不得已而婉言谢绝,因此去看她前是颇踌躇了一阵的。

但当和她联系后,却得到了分外热情的回答。她说,少奇同志年轻时曾在上海学习和工作过,新中国建立后,又多次到上海,对上海的发展和建设一直是十分关心的,上海的同志要她谈谈少奇同志,怎能不见呢?无论怎样忙,哪怕是只有几分钟的时间,还是要见的!

王光美同志1979年7月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的职务,主要负责国内外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现在和她的四个孩子住在北京新建的一座公寓大楼里。她的居室并不大,陈设也很简朴。客厅里有几个沙发,书房里放一张写字台、两把藤椅、一个书橱、一个文件橱,就再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了。书房一角的地上,堆了高高的几沓文件,这是新近送回的一些过去抄去的东西,她还来不及整理。但在这些东西中,她也发现了一点“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少奇同志过去干地下工作时,用各种笔名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过去她怎么也收不齐,有些笔名根本就不知道,现在经过“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性的搜寻“罪证”,都夹在一起送回来了!

但在居室环境中,最引我们注目的,莫过于挂在客厅墙上少奇同志的那张照片了!

这是一张过去没有发表过的侧面照。寂静的夜里,只有些许白发的少奇同志正在台灯下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件。台上散放着文件,堆着几沓书报。左面有一个茶杯,右面雕花玻璃瓶里插满了盛开的迎春和海棠。这是一张色调柔和、意境很高的可以令人产生许多联想的生活照。王光美同志非常珍惜这张照片。她说,这是50年代初期她自己拍的,具体日期已记不清了。当时她看见这种情景,颇有所感,没有惊动少奇同志,就利用台上那盏台灯的自然光拍了下来。因为是自己拍的一个真实的历史镜头,再加上是劫后幸存的一份纪念,所以就更加觉得可贵了。她说,照片中的那只一位外国大使夫人送给她的雕花玻璃瓶已不复可寻,只有那只景德镇烧制的细瓷茶杯还在。每当看见这些,她就感到少奇同志依然还活着,依然在她身边!最后的留言

王光美同志谈起和少奇同志最后分离的情景。

那是1967年7月18日。那天在中南海召开了所谓的“批斗会”,同时抄了家,会后就把她和少奇同志分别隔离起来。对于这次突然袭击,他们思想上事先已有点准备,种种迹象使他们预感到会出现某种更大的灾难。但绝没有想到,这次竟是他们的永别。她说,事前,少奇同志一直很镇定,曾对她说过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是少奇同志和她永诀的话语,也是她亲耳听见的少奇同志最后的留言!

王光美同志的语音里带着悲愤,但却是充满信心的。她说,多少年来,少奇同志的这句话始终在她耳边回响。是对党、对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少奇同志的这句话,成了鼓舞她活下去的力量。她说,从那以后,直到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恢复自由,她在监狱里度过了将近12年的时光。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她总感到少奇同志在伴随着她,鼓舞着她,要她经受考验,要她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革命,要她无论经受怎样的艰难曲折和迫害,也要坚持活下去!  少奇同志和她分开以后,于1968年在看管中得了肺炎,逐渐卧床不起。过去,少奇同志的生活都由她照料,现在无人敢再去过问了。虽然也曾经进行过一些治疗,但那是为了要在1969年4月九大开幕时留个活靶子。1969年9月林彪的所谓“一号通令”下达后,10月里,少奇同志就在重病中,光着身子被卷在一床被子里,运去开封“监护”。这年11月12日,71足岁尚差12天的少奇同志就在开封被活活折磨得咽了最后一口气。谈起这些,王光美同志的声音低了下来,她的眼里闪着泪光。她不愿多谈细节,我们也不忍心多问,去让那些悲痛的回忆再度刺伤她的感情!

王光美同志也不愿多谈她个人的遭遇。她说,这不是她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她一家的问题。党中央已正式给少奇同志平反昭雪和恢复名誉了。这是党和国家的大事啊!这是给真正的共产党人恢复名誉,给民主革命时期白区的地下工作恢复名誉,给因少奇同志而受株连的千千万万干部恢复名誉,她个人的遭遇算得了什么!P3-5

后记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他一生的最后岁月,国家和人民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中。刘少奇同志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停止过以各种方式抗争。即使在处境最艰难危急的时刻,他仍顾全大局,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表示“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编辑这本书,就是为了缅怀刘少奇同志的高风亮节,也为了永远记取十年动乱的沉痛教训。

收入本书的文章,都保持原貌,编者只订正了个别有误的日期、引文,并对其中的三篇因原题重复等原因另拟了标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顾问李琦同志审阅了全部篇目。

本书选编工作得到李琦同志的指导,并得到文章作者和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此表示深切的谢意。

这次九州出版社再版本书,为尊重历史,我决定对所有文章一律维持原样,不作任何改动。由于时隔较远,一些原作者经多方查询未果,盼这些同志见书后尽快同我联系。

黄峥

于毛家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12187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