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的文学选本对创作的示范、引导、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除了示范、引导价值,它还具有文学史价值、资料文献价值、培育新人的价值等等。
《散文》编辑部编著的《散文精选集(2011)》精选了2011年度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佳作,代表了当代散文创作的总体风貌。
图书 | 散文精选集(2011) |
内容 | 编辑推荐 优良的文学选本对创作的示范、引导、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除了示范、引导价值,它还具有文学史价值、资料文献价值、培育新人的价值等等。 《散文》编辑部编著的《散文精选集(2011)》精选了2011年度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佳作,代表了当代散文创作的总体风貌。 内容推荐 《散文》编辑部编著的《散文精选集(2011)》力求选出2011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2011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 同时,《散文精选集(2011)》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目录 卷壹 金宏达 忆往事 王陆 如果精神独自停泊【外二篇】 黄桂元 宇宙的孩子 郑文燮 结缘【外一篇】 陈启文 致命的飞翔 朱以撒 在林莽中奔跑的野孩子 李汉荣 星空与人生 丛桦 采访手记【外二篇】 齐欣 驶进记忆的马车 凌仕江 西藏时间 史铁生 信仰是自己的精神描述 苇岸 1988年1月的日记 卷贰 王开岭 流水记 黄立宇 矮子威丁 朱强 秋灯琐记【二则】 厚圃 人在草木间 江少宾 爱着你的苦难 学群 一条牛的一生 林金荣 寂静欢喜 安宁 走开是因为想要怀念 谢燕 一半明亮,一半忧伤 闫文盛 世事如烟 石彦伟 雕花的门 方平 荒村旧事录 孟大鸣 一张纸的世界 王多 纺车与钢琴 老鱼 民师生活 李晓君 小镇医生 尧山壁 流沙河与北戴河 卷叁 刘亮程 月光王后 张宗子 葡萄 胡弦 阵雨 王月鹏 一滴酒里的世界 卢惠龙 美的毁灭【三岛之死与莎乐美之吻】 钱红莉 万物美好,我在其中 韩开春 水中清味 姜桦 大地诗篇 伊尹 瓦盆里的格桑花 卷肆 高鹏程 中国地图 吴萍 海婴走了 雪小禅 生活帖 张丽钧 不要把佛信得那么痛苦 刘林 山魂 卷伍 周涛 寂寞 向梦学习 刘亮程 鲍尔吉·原野 自序 陈世旭 平庸的写作和平庸的快乐 王充闾 “这里就是罗陀斯” 试读章节 黄立宇 矮子威丁 小城的人都认得你,叫你矮子威丁。 我叫你的时候,从来是把前面两个字去掉的,因为别人也是这样叫我的。 这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我九岁那年,随父母搬到城北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是你。 当时,我母亲和邻居隔着一只水缸在说话,因为刚来,母亲手里还提着一只柳条箱。我看到你,你一点点向我靠近,试探性的。我们四目相对,热烈而奔放,又有点含蓄。从一开始,我们彼此就播下了友情的种子。母亲拉我走的时候,我的脸一直冲着你,而你已经兴奋得不能自持,竞奔跑起来。 你发育得早,大家总是借口玩一种“脱裤子”的游戏,把你第一个剥掉裤子,当然也是唯一的一个。我们都吃惊地盯着你的下身,还有那些做了帮凶的女孩,她们瞠目结舌地呆了一会儿,又迅速地跑掉,我看见她们,看见她们躲在弄堂转角处在神秘地交流。 你的父亲是个铁匠,铁匠喝了酒,两眼发红,狼一般盯着你,他剥光你的衣服,用削好的竹梢,或者皮带,横一道竖一道地抽你。 但是,你的所有的仇恨都指向他身后的那个女人,你的继母。 对继母,我们这里有一个习惯的称呼,猫娘。舟山土语“晚”音同“猫”。 你恨你的猫娘,虽然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她没有动过你的一个手指头。然而在你看来,事情却不是这样的简单,她把你父亲的血吸干,把你父亲的魂魄勾走,让他在你的面前,变成了魔王。一切的罪恶都源于她的出现。你恨你的猫娘。 那天,猫娘上班去了,你走进她的卧室,把床上的被褥弄成一个人的形状,把她的帷帐放下来,床脚点上了一盏美孚牌的长眠灯,然后你在那里号哭,惊天动地。 当时我站在你的身后,我是来找你玩的,而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你在模拟一场人生的仪式。多少年过去,这一幕一直在我的眼前,恍若昨日。 当时我无法理解眼前,我的内心感到极度的恐惧,我似乎看到你猫娘的影子在阳光下顿时分崩离析,就像一张想象中的被撕掉的纸片。 你在这个家庭显得多余,碍手碍脚,父母让你去干什么,你必害怕出错,缩在墙角里,显得恐惧与狠琐无比。看到你这个样子,你的做铁匠的父亲,连掐死你的心都有了。 只有在家里来客的情况下,你才得到解放,在父母亲于外人面前刻意装出来的舐犊情深的假意之下,你有那么一刻的幻想,但是很快现实又残酷地来到你的面前。 家庭暴力依然在延续,左邻右舍都听惯了你的惨叫声,这样的声音,后来连一点同情心的回应都没有了,只有我在你家的门外张望,感同身受地为你分担。 有一次走到一条小弄堂里,你给我看,你父亲把你的小半个耳朵都给撕裂了。你重新扒开来给我看,我看得心惊肉跳。你说没有关系,耳朵没有关系,耳朵没有了,会慢慢长出来的。 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也深以为然。 类似奇怪的想法,我记得,你都是从你乡下的奶奶那里得到的。她告诉你世上万物都有生命和灵魂,每棵树都像人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有它们的语言系统。我于是明白,那一天舟山刮大台风,狂风骤雨,你为什么一个人站在树下倾听。 你觉得耳朵就是人的叶子,它当然会长出来。 那天晚上,你第一次离家出走。我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失声道,你给我去把他找来,只有你知道他在哪里,你知道他在哪里对不对? 我说我不知道,母亲就出门了。 结果,那天夜里搞出一个天大的动静,整个院子的人闻风而动,大街小巷到处都响彻着威丁的名字。当人们无果而返回到院子时,你的猫娘慢慢地在人群里蹲下来,放声大哭。但是人们一眼就看穿了她的虚伪。邻居们说,起来吧起来吧。 我是在金家河边的水泥船里找到你的。 你不肯回家,我告诉你猫娘哭了,你这才慢慢起身。 毕竟,你是划不走这条水泥船的。几天前我和你差点在那条河里淹死。 就这样,在最初的一段日子里,你不停地被劝导回来,然后不出几天,你又逃走了。 其实,你回不回来,你父母并不着急。你不回来,你家的粮票并不会少发一两。在粮食就是生命就是一切的年代,你的父母其实一直享受着你的珍贵的份额。 但是任你长期在外流浪,你的父母也在承受着道义上的指责,况且居委会的主任还要时不时地从社会安定的角度来说他们两句,这个时候,你父母的脸上毕竟有些挂不住。 那年,你再次被捉拿归案,等待你的是你父亲亲手为你制作的一副脚镣,还有一根限制你活动半径的铁链。你是看着父亲完成他的作品的。你不得不佩服这个老铁匠的手艺。 你每天如囚犯一般戴着脚镣,坐在你家门口,来来往往的四城门外的人都知道你,他们并不奇怪你的自由的突然失去,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有人问起,自有旁人作答:老是要逃走。 但是没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要逃走。 曾经有一个乡村教师或干部模样的中年男人,走过你身边时,无法接受他所看到的,中年男人说,怎么可以这样,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不是共产党领导? 连你也觉得奇怪可笑,这跟他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人是要去坐上海轮船的,你有点不耐烦,你说你快点走吧,上海轮船快要赶不上了,上海轮船开走啦。 这件事,让你父亲觉得有点不妥。这么多年,他已经无畏于别人的目光,也谈不上丢人现眼,他根本就无所谓,但是因此产生的一些现实的麻烦,令他徒增烦恼,最后他把你囚禁在你家的柴房里,终年不见阳光。 你家的柴房,以前也是我们捉迷藏的必选之地。 但一个人老待在那里肯定不好玩了,而且害怕,因为柴房里有你父亲的一口寿棺。 我知道你是不怕的。天寒地冷的时候,你躺在棺材里御寒,你的哥哥是亲哥哥,强暴之下也未必能伸以援手,但心里还是记得你这个亲弟弟的。没人的时候,他有什么好吃的,偷偷地过来叫你一块吃。这时,你慢慢地移开棺木,传出佯装的气如游丝的声音,并且当你哥哥推开柴房门的时候,你迅速把自己的双臂交叉安放在一起,按照死人入殓时的模样睡好——你总是不肯舍弃这样的表现机会——你的哥哥被你吓得半死,抚棺恸哭,阿弟啊阿弟! 谁也不知道,戴着脚镣的你最后是如何脱身的。 这比世界级的魔术大师还要牛逼啊,威丁! 你真的逃走了,你父亲望着他的寿棺里,空遗一副他精心打制的镣铐,大有百密一疏之感。而你游走四方,获得了彻底的自由。 我们陆续听到你的消息,都是一些不确定的传说。你在定海,你在沈家门,你在上海,你在杭州,你在某个莫名的小城,你几乎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如神话一般。到处都在传说你的消息,以至于有人因为你的行踪而打起赌来。 我记得中间你被劝回来一次,这次你的父亲不再打制你的镣铐,而是像一个蹩脚的木匠,给你做了一只棒冰箱。你很乐意地接过了这只棒冰箱,你跟我说,你的猫娘答应过你,卖棒冰赚了钱,会给你讨媳妇。正是这样的许诺,让你自愿结束了流浪的生活。 我在你的脸上看到了笑容和坚定的对未来的向往。 五分钱一支的棒冰,你以你一贯的狡黠,偏偏要这样喊: “一角两支,蜜甜冰凉的棒冰卖了!” 有时候,我们在路上碰到,你还会左顾右盼,偷偷地拿一根棒冰给我——怕不巧被你的猫娘瞧见。我当然能够感觉到其中的友谊的芬芳。 但是你不知道,在旁人的面前,我是很不愿意被你引为同志的,我也害怕孤立于群体之外——虽然只是一群小阿飞式的青年,他们抽烟,我也抽烟,他们疯狂地把小店老头引开只是为了偷几个牛肉罐头,而其中我又做了可耻的哨兵,然后喝酒等等。我对酒一直没有特别的嗜好,这你是知道的。那个时候我已经参加工作了,我说我有,五分钱我还是有的。我把五分钱轻率地丢在你的钱盒里,你很多天都没有理我。 但是你不理我,又能理谁呢? P100-103 序言 【一】 从安徽来到天津,已接近二十三年。原来尚能每年回去一趟,现在的频率已经减半。思念却在加深。我无数次用谷歌地图查询着我少年时代生活过的那几个地方:桑树、白水、野寨和汪家滩。每次我都把这些小小的村落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它们消失在模糊的颗粒中。我想看到蚂蚁般农民扛着睫毛样的锄头;我想看到绿树掩映中刷着标语的白墙;我想看到为了满足虚荣心在晒谷场连续一百次侧手翻的那个“我”——或者不是“我”,只是一群黑点在围观另一黑点,虚荣心让这另一个黑点般的少年在慢慢长大;我想找到那个长满芭茅的河堤,七岁的我曾在那里用自制的竹箭射伤过一只迁徙的候鸟;我还想找到那些学校,民办教师们在那些颓败的建筑里进进出出,周围环绕着被此后的生活遗忘和抛弃的孩子。 每次打开谷歌地图的时候,我每次都经受着同样的错觉。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雄鹰——但这种“雄鹰感”只停留在一定的视觉距离,俯冲下去,视觉随之产生了障碍。我对这种发生在我身上的感受无以名之,实在要说,我想把这一感受称为“雄鹰错觉”——我好像飞上了蓝天,我甚至能想见自己孤傲的展翅、盘旋的身影;但是我不能接近目标,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我的目标。因为,我,没有鹰的眼睛。 【二】 鹰是孤独的。多数的写作者也有着孤独感。 鹰的孤独是真实的。因为鹰有着自己的眼睛。鹰有能力飞得高,并非它的食粮在空中,它的故乡也并非在云里。鹰的眼睛看得远,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多数写作者的孤独感却是虚伪的。写作者或许并没有想过,鹰有“孤独感”吗?鹰的生活里可能存在实力范围,在它的实力范围,鹰独自往来,孤独感是人对鹰的实力敬重感的另一种表述。人是会命名的动物,写作者又是特别会命名的人——至于怎么给自已的写作命名,怎么向世界介绍自己,写作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同类展开着激烈的智力较量。 滑稽的事情出现了。艺术沙龙里挤满了“孤独”的人,书摊上摆满了“一个人的×××”。这是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事:一小片天空里,一群雄鹰在翱翔。但在我们的精神生活里,写作者的“雄鹰错觉”却时时在制造着这种滑稽。 【三】 有价值的,为写作的多元景观做出贡献的精神叙事的发出者的确是“一个人”。但事实上,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仅仅是外界、外力给予他自由放松对他的制约,这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具备一种内在的德性与意志力,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将“我”定义为“一类人”的每一个词汇及每一条语法。堪称“一个人”的那个“我”,是在“我”的语法中浮现的那“一个人”;堪称“我”的那“一个人”,是在“一个人”的词汇系统中重建的那个“我”。 唯有如此,那个“我”,那“一个人”,在我们眼里才是孤独的。他在自己的天空里飞,他的天空里不会拥挤着同类。 唯有如此,那“一个人”,那个“我”,才不会患有“雄鹰错觉”,因为他拥有鹰眼那样的心灵之眼:他的高飞是为看到更大和更多,他俯冲向着生活,是为拥抱那些他已经作出的选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散文精选集(2011)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散文编辑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06605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8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36 |
宽 | 182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