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年瓜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卜家》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散文作品的集体亮相。十位作家,每人一本书,呈现中闰当代儿童文学散文作品的最高水平。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卜家》篇篇华章,风格各异:或清丽淡雅,或温馨感人,或诗情画意,或粗犷豪放,或婉约细腻……“摘取一朵小花,送你一路芬芳”。徐鲁编著的《童年瓜灯》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徐鲁《童年瓜灯》以消丽、雅沽、纯荚的笔调书写了童年追忆,自然之歌,友谊、亲情、承诺,亲近阅读等主题,《童年瓜灯》贯穿着温暖和明亮的励志精神,也闪烁着澄澈的哲理光芒。作者的文字富有淡雅的书卷气息,给小读者带来了阳光、希望和真、善、美的启示。

目录

辑一◎童年瓜灯

 爷爷的小木屋

 小鹿吃过的蔌花

 小学时代的奖状

 妈妈的鼓励

 风雪中的小路

 励志的暑假

 金色池塘的回忆

 冬天的苦菜根

 温暖的灯光

 童年的老磨坊

 儿时的除夕

 苹果树下的书香

 骑在白墙上的童年

 故乡的七夕

 写给我的小学母校

 冬至的梦

 甜甜的祭灶果

 何时再得压岁钱

 童歌和游戏

辑二◎大自然之歌

 昆虫还在田野哭泣

 大雁飞到哪里去了

 乡间小鸟

 果园里的小鸟

 松鼠的家

 鸽子树和桃花鱼

 打着星星的灯笼

 水手和燕子

 阳台上的小花

 斑鸠和小麻雀

 寻找桑叶

 柳树的美

 春在溪头荠菜花

 洁白的芦花

 湖上黎明

辑三◎请给我一个承诺

 十二枝玫瑰花

 灯塔的故事

 请给我一个承诺

 应诺

 老人和狗

 小鞋子和泥巴路

 少女Yang yang

 写给“寻找理想的孩子”

 一束新鲜的松枝

 谁从我童年的窗外走过

 祈求的手

 安妮的声音

 在“哲人小路”上散步

辑四◎一生的邀请

 寻找汤姆叔叔的小屋

 永远的小熊维尼

 公园里的小彼得

 灰狼家的小饭桶们

 假如世界上没有书

 小绿狼的故事

 小男孩的航海梦

 爷爷的天使

 小书店里长大的女孩

 小琼斯的故事

 不一样的小星蛙

 小枞树的故事

 阳光照耀的小女孩

 马里耶的小木屋

◎散文能带给我们什么(后记)

试读章节

爷爷的小木屋

我常常想念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一年四季都住在故乡大青山上的一栋小木屋里。他是一位护林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故乡的那片山林。

虽然他已经年老了,可是他仍然不愿下山,不愿意回到山下的村庄里居住。他说,他已经听惯了每夜每夜山林里呼呼的风声,听惯了山上的小鸟和小兽们在清晨里的嬉闹声,一旦下山居住,他在心里会十分惦念和想念它们的。

那么,今天,亲爱的爷爷,当窗外正在轻轻地落着雪花,又一个漫长的冬天来到了我们中间,我是多么地想念你啊!想念你背着一杆旧猎枪、提着那盏旧风灯四处巡山的样子;想念你那温暖的、挂满了各种晒干的野蘑菇和草药的小木屋;想念你那越来越苍老的、刻满了深深的皱纹的古铜色的脸膛;想念你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一步步跋涉的样子,想念你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的深深的脚印……

爷爷,现在我们都已经离开故乡,来到城市里居住了。可是,在我们离开你之后,我常常觉得那么孤独。公园里的落叶松上嫩芽绽开的时候,我好像也听见大青山的冰雪在融化。秋风起了,漫步在校园里的小路上,我会想象着,有谁能踩着遍地的落叶到山上去,为你送上过冬的衣裳?

爷爷,山坡下的那片小马尾松树,已经长大了么?告诉我,在我们走了之后,你一年年还在种植马尾松吗?你还独自去那个空旷的河谷里,坐在那古老的三眼泉边吹箫吗?

啊,那悠扬的箫声,总是在我们的心头,缓缓荡漾起最深沉的乡思。如果是在檐雨滴落的晚上,你的箫声,又会缓缓地吹出遍地明朗的月光,照亮我们心中的思念……那支长长的、紫色的洞箫啊,多少年了,还是那么清晰地横在我的面前,长长的,就像你冬夜里衔在嘴里的长长的旱烟袋一样。你那长长的紫竹烟袋杆啊,从我们童年时代的黑夜里,一直燃烧到现在,多少故事,多少叹息和回忆,都在那暗夜里一闪一闪……

爷爷,离开你的时候,我们好像说过的,我们还会回来的。爷爷,我是说过我要回来的。即使长大了,故乡认不出来了,我也是要回去的,回去,献上我们对故乡的热爱的心;回去,献上我们对你的敬爱和思念。

爷爷,我会永远记得你的模样的,记得北方的故乡的模样,记得故乡那些美丽的声音,就像田野里飘起的麦笛声一样。还有,在我十岁生日的那天,你为我编成的一只白色的柳条小篮子,它还在么?它曾经装载了我小时候所有欢乐的记忆。离开家乡的时候,我没有告诉你,我把它留下了,留在你的小木屋里。爷爷,我是想让你突然见到它,就像意外地见到我一样。

哎,那像我小时候的心一样纯净的、空空的、留在家乡的小篮子啊,在今天,它不会只盛满时光的灰尘吧?

爷爷,今天看见窗外无声的落雪,我是这样深深地想念着你啊!

小鹿吃过的蔌花

从日本诗人小林一茶的诗歌里读到一个句子:

“小鹿吃过的蔌花呀!”

我的心顿时好像被揪了一下,感到难受,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

我没有亲眼见过小鹿吃着蔌花的样子,但我记得,我小时候养过一只灰色的小羊,亲眼看见过小羊吃着蔌花的样子。

小时候,我还吃过妈妈给我做的鸡蛋萩花薄饼。

那时候,因为家里穷,经常吃不饱饭,我的身体很虚弱,时常生病。每当生病的时候,妈妈就会从积攒了许久的鸡蛋坛子里拿出两三只来,给我做荷包蛋吃。我知道,那些鸡蛋是妈妈准备攒够了数就拿到供销社去卖掉,给全家换回油盐和火柴等日用品的,平时谁也舍不得吃。

有时候,妈妈也把一些味道很苦的草药,例如蒲公英、柴胡的根茎,捣碎了,搅拌上一两个鸡蛋,煎出薄薄的鸡蛋饼给我吃。我记得小时候吃过的鸡蛋饼里,最好吃的是槐花饼和蔌花饼,因为它们一点也不苦。

有一种牛蒡根,苦得难以下咽。可是因为是用珍贵的鸡蛋煎成的,我一点也不敢抛撒,即使再苦再难下咽,也会吃得干干净净的。

蔌花,又叫胡枝子、野花生。在白露过后的晚秋时节,在凉凉的秋风里,枝叶细长、花苞微小的萩花,默默地、静静地开放了。淡蓝色系的苞形花串,看上去很美,在风中轻轻摇摆着,就像在为秋天画上最后的句号,美得让人心疼。

蔌花是我在童年时代里就很喜欢的一种小野花。秋深的时候,萩花有的开成淡蓝色,有的开成淡紫色。细细的枝茎好像冻得通红了,弱小的花冠好像冻得苍白了。是那样的含蓄无声,又是那样的安静。

它们当然也要化作春泥。但是它们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凄凉,而是那么静美,那么安详,又那么意味深长。似乎还在守望着最后一丝孤寂,最后一丝馨香,然后才一点一点地、慢慢地消瘦和谢落,就像那些产后的小母亲失血的微笑。

不知道为什么,小小的蔌花,和同样是在晚秋里绽开的苦荞花一样,总会让我想到故乡那些苦命的小女子。

不知不觉,妈妈离开我已经四十多年了。

妈妈不在了,我从此再也没有吃过薄薄的鸡蛋萩花饼。

小学时代的奖状

少年时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我记住了这样一个细节:卓娅和舒拉的妈妈在回忆第一次送孩子们去上学的情景时说,无论是哪位妈妈,第一次把自己的孩子领到学校的那一天,都会是她一生所记忆的日子中最美好的日子,所有的妈妈一定都记着那一天。

卓娅和舒拉是幸福的,他们有一位值得自豪的好妈妈。我也有一位好妈妈,虽然她很早就离我而去了,但是,妈妈永远都活在我的记忆里和心灵中。

我上学念书那年已经八岁,可我实在不记得妈妈送我到学校那天的情景了。如果妈妈现在还活着,我一定要问问清楚的,我相信妈妈一定会记得。我努力地想啊,唯一能够想起的是,当时我有一个很漂亮的花书包,那是妈妈用从街坊邻居家讨来的各色花布边角拼做而成的。书包里装着一块崭新的带小木框的石板,另有一小捆白色的细石笔——那是妈妈用卖鸡蛋的钱从集镇上为我买回来的。我的一套崭新的“学生蓝”制服的前襟上,有妈妈为我别上的一块蓝手绢。

我想,当妈妈牵着我的手迎着朝阳走向学校时,她肯定是又自豪又依依不舍的。她或许正在担心,今天,她把自己心爱的儿子交给了世界,明天,这个世界将会还她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而我的神态,大概是又得意又有些惶恐的吧?

我在家乡小学念书的五年时间里,自始至终被每一位老师及村里的大爷、婶婶们视为勤奋用功、好学上进的“好孩子”。我还是我们那一级的第一位由老校长亲自给佩戴上了红领巾的学生,好几次代表学校出席了学区的“三好”学生代表大会。单是我每年放寒假时领回来的奖状,就足令许多家长和小伙伴钦羡不已了。

我记得,我第一次领到的奖品,除了一张奖状外,还有一张最新的毛主席像和一个漂亮的硬面笔记本,我把它们交到妈妈手上时,妈妈高兴得流着泪把我紧紧地拥进怀里。妈妈在村里一向善良、贤淑和要强,当时她把我看了又看,抚摸了又抚摸,说我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那些奖状,妈妈总在每年过年的前几天,仔细地把它们钉到墙壁上,旁边配上别的年画。正月间,凡来走亲戚的人,尤其是一些长辈,都会看到它们,而且都会啧啧称赞我有出息。妈妈从这些长辈的称赞里,默默地感到了极大的安慰。可以想象,在妈妈的心中,一定浮现着我的灿烂的前程。

过了正月十五,妈妈又会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奖状一一取下来,用旧报纸卷好,放进我们家那个大红漆的木箱子里,第二年年关时再拿出来。

妈妈不在了,我的童年时代也结束了。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去远方寻找我金色的前程。那些留在老家的小学时代的奖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在哪里了。  我想起了一首英文歌曲里唱的:

“面对流逝的往事,最坚强的人也会呜咽……”

妈妈的鼓励

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地走过来,这是一条多么漫长的旅程!我在我们村念小学时,看着比我高一些年级的同学脖子上系着红红的领巾,我是多么眼馋啊!我伯父家的一位堂姐,每天都戴着红领巾,很神气地到我家来,每次来,我妈妈总是夸个不停。

有一次,我忍不住手痒,趁堂姐在我家洗头的时候,悄悄地把她放在书包里的红领巾拿出来,对着镜子系在我的光溜溜的脖子上。堂姐看见了,小嘴翘得老高,说:“你干什么呀!看你那双小手,黑乎乎的,把人家的红领巾弄脏了怎么办?”

我赶紧把红领巾摘下,放回她的书包里,嘴里还不服气地嘟囔了一句:“怎么办?用蒜拌(办)呗!”

妈妈在一边看在眼里,说道:“别眼馋人家的,用功念书,你也能戴上的!”

堂姐说:“光用功念书还不行,还得经受考验!”

我问:“什么是经受考验?”

堂姐忽闪着大眼睛,支支吾吾地说:“经受考验嘛……就是考验呗!跟你说你也不懂!”

戴上了红领巾的孩子,上学的路上碰到了老师或长辈,好像都会行举手礼,没有佩戴红领巾的孩子,见到了老师或长辈,就没有行举手礼的资格。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位老师迎面走来,我堂姐和她的同学规规矩矩地向老师行了礼。我跟在后头也不由自主地把右手五指并紧举到了头上。老师默默地向我点了点头。

不想,这个动作被堂姐她们看到了。几个女孩子见老师走远了,便取笑我:“呀,小弟,你什么时候加入组织了?怎么不佩戴红领巾呀?”

我顿时满脸羞红,不知怎么回答才好。看着堂姐那神气活现的样子,我气恼地说:“我愿意这样,你们管不着!”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想,什么时候,要是我也能戴上红领巾,那该多威风啊!  仅仅过了一年吧,我念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在村小学里表现特别出众,这年的“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就成了我们那一年级第一个戴上了红领巾的人。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因为入队仪式要到我们学区里的联中校园里举行,所以这一天便显得更加隆重。老师还告诉我,到时一定要穿有翻领子的白衬衫,不可以穿没有领子的背心或光着脖子去的。

这可难坏了我妈妈。那时候家里贫穷,兄妹几个都还从来没穿过有翻领的白衫衣呢!现做是来不及了,只好去向邻居家借。妈妈先后去借回了好几件白衬衫,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最后终于借到了一件合身的,却是女式的,翻领上还带着浅浅的花边。带花边就带花边吧,毕竟还是一件白衬衫,穿在我身上,当然还是够气派的。

这天清晨,鸡刚叫头遍,我就醒了。爬起来看看纸窗,还黑黢黢的。躺下再睡,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老祖母疼爱地对我妈妈说:“看把孩子折腾的!”

妈妈说:“由他去吧,孩子可为咱家争了气啦!”

终于等到吃过早饭。我的班主任老师带着一队高年级的同学,敲锣打鼓把我送到了学区里。

那天,一位高年级的女同学为我系上了一条崭新的红领巾。系完,她退后一步看了看,又上前整理了一次,然后再后退一步,严肃地向我敬了一个举手礼,我也忙不迭地向她敬了举手礼。

啊,“时刻准备着……”这响亮的呼号、坚定的信念,从此便深深铭记在我心中了。P2-8

序言

散文应守住“真我”的底线

中国是散文的故乡。中国散文本是对韵文而言,因而在中国古代,举凡诗词曲赋等韵文之外的一切文类,都可归于“散文”范畴。现代性的散文概念起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体“四分法”,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相对应。现代性散文的特质是什么?如何界定?对此文论界长期见仁见智,意见不一。近来更有“大散文”、“美文”、“文化散文”等种种说法。

这说明散文是一种非常别致的文体,又是一种难以说得清楚的文体。好有一比:“散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说句笑话,凡是明显不能归入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放进散文这个筐。因而散文真可谓大肚能容,除了“艺术散文”外,其他如随笔、小品、杂文、传记,甚至日记、书信等也可归入散文之中。这么说来,散文岂不就成了超市、杂货铺。散文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人们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个不散之“神”又是指什么?

在我看来,构成散文的精神内核只是一个“真”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神也是一个“真”字。“真”是散文的命脉。我对散文的理解是:以真为本,关文书写,形神兼备,笔带感情。

散文应是“非虚构文学”,与小说、童话、科幻、寓言,还有现在流行的什么穿越、奇幻、玄幻等“虚构文学”有质的不同。作为“非虚构文学”的散文,贵在一个“真”字,其感世、醒世、存世、传世的价值也在一个“真”字。

“真”是指散文所记之人之事,应当是真人真事;所抒之情之意,应当是真情实意。当然细枝末节需要文学想象与发挥。例如写天上云影的变幻.枝头鸟雀的呜叫,到底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还是“三只麻雀飞枝头”。就足够了,还要再来一个散文干吗?曾有某公之作老是被人揪住不放,不是其文笔不够华美、立意不够高远,而实在是“小说化”的痕迹太重太浓,经不起人家的“质疑”与“证伪”。因而此类所谓的“大散文”,也就只能大而化之,云烟境过皆同幻了。

昔者钱穆先生在论中国文学精神时有过这样一番妙论:“中国文学之理想境界,并非由一作家远站在人生之外圈,而仅对人生作一种冷静之写照,亦非由一作家远离人生现实,而对人生作一种热烈幻想之追求。中国文学之理想最高境界,乃必由此作者,对于其本人之当身生活,有一番亲切之体味。而此种体味,又必先悬有一种理想上之崇高标准的向往,而在其内心,经验了长期的陶冶与修养。”“一面乃是此一作家之内心生活与其外围之现实人生,家国天下之息息相通,融凝一致。而另一面即是其文字表达之技巧,与其内心感映人格锻炼之融凝一致。在理想上到达人我一致、内外一致之境界,此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的人文修养之一种特有境界也。”(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

钱穆更把“有我”看成是中国文学的特征:“中国文学的一个特征,常是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常说的文以载道,其实也如此。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载道必能载入此作者之本人始得。此又与西方文学有不同。说辞作譬,正如一面镜子,西方文学用来照外,而中国文学乃重在映内。”(钱穆《中国散文》)

钱穆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有我”的创作,即有作者的真性情、真襟怀、真人生、真操行在作品之中。钱穆所肯定的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传统,主要是针对散文的。

“有我”、“守真”,这是散文之为散文的一个大前提,一条底线。在此前提之下,作者尽可调动浑身艺术解数,尽情挥洒语言才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更是最能见出作者语言功夫与本领的艺术。散文的语言,自然应是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应是饱含作者的真灵魂真性情,是作者才情进发时的灵光与喷泉,是有感染力、浸透力、影响力的,是可以鉴赏、品评、默诵、玩味的。艺术的语言,是可视可听可感知可联想的,更是可会于心可动于情、心应虫鸟情感林泉的。艺术的语言是以情感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诗性的力量穿击人心的。

当散文既有了“真我”这一不散之“神”,又具有艺术语言不朽之“力”,如此神力融凝,何愁不是文学之真品、美品、至品?  当然,散文的风格大可各异其趣,因人而异,毕竟文学创作是作者精神进发时的独创性劳动。散文之风格,或闲适冲淡,如三五友人,茅屋品茗。月出东斗,好风相从;或淡雅婉丽,如芙蓉初发,自然可爱,窈窕深谷,时见美人;或雄奇瑰丽,荡思八极,振衣千仞,气韵苍润;或戟刺时事,兼披中怀,笔墨驰骋,神思一贯;或笑谈掌故,剖析旧闻,见微知著,从容含玩。总之,散文艺术是最能释放作者精神思想、展现才情智慧的平台。

由于散文的独特内质与文风的自由开展,因而散文往往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与模板。实际上,很多爱上文学乃至走进文学的人,最早都是因散文滋润触发,从散文学步起跑的,由散文而诗歌而小说而其他。所以散文常常成为文学的敲门。但一旦敲开文学之门,这才发现散文实在是一座深邃的艺术殿堂,它需要人生一辈子的经历、经验去感悟它、品鉴它、经营它。人生浓时味可滋,因而最好的散文大都是人到中年以后写出来的。

云南晨光出版社鉴于散文对于少年儿童的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为促进书香校园建设与优秀散文的阅读推广、为发展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散文创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此,特邀请国内十位散文作家,精编精选他们的精彩之作,汇聚成“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出版。

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十位作家的经历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对散文写作的执著与对散文艺术的独到把握,则有共同之处。这就是对散文精神“真我”的坚守、对散文语言艺术美的锤炼、对散文风格个性的追求。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更是一批“青春在眼童心热”的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为少年儿童而写的,或是童年经验的人生升华、童年记忆的艺术再现、童年视角的通感书写。

这是一套优质的散文读本,是可以激发我们的童心、慧心与诗心,提升我们的阅读品位与人生高度的书系。愿《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走进更多的书香校园,走进广大读者与少年儿童的阅读空间和心灵世界。

后记

散文能带给我们什么(后记)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勃莱写过一篇《散文诗能带给我们什么》。他所描述的散文诗的文体之关,在我看来也就是散文之美。比如,散文的语言比分行诗具有更自然的节奏和语序;在散文里,我们常常会感到作家似乎不是在和所有人说话,而是轻声地和某个“个体”在说话;散文能够把某些被半埋没的感情和思想唤醒并表达出来;散文还能够“汲取细节”,在分行诗歌里丢失的东西,尤其是微妙的细节,在散文里可以找到;散文还能够让我们最初的观察和感受,甚至让那些也许只会发生一次的事物和瞬间,鲜活地、生动地保存下来。

我曾应出版社之邀,写过一本《散文应该这样读》。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与其说是要帮助小读者怎样去阅读散文,不如说是想帮助他们怎样去热爱散文。其实我很想说,散文应该“随意读”。散文阅读哪能有什么规范?也许小说、诗歌、童话或科幻的阅读可以有所规范,有一些特别的门径,有一些阅读规律可循,因为这些文体本身有“机关”、有技巧、有“秘笈’’,但是散文几乎没有。散文就应该“散漫”着读。而且,越是好的散文越看不出任何技巧。

当然,“散文”之所以也要“这样读”,也有几分理由。我们的老师、小学生在阅读上大都讲究规范的,尤其是课堂上的文学阅读课,也需要有一些阅读的“礼仪指导”和“阋读规范指导”。小学生和老师们一般不可能“随意读”。他们要把散文正规着读、分析着读,甚至要解构着读、诠释着读,还可能按照过去的散文课上所说的是否有“凤头、猪肚、豹尾”的标准,来读散文。我觉得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阅读经验出发,给出一些纠正、建议和思路。因此,写这本书,我一开始就设定了读者对象:一是给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散文阅读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引,包括引导他们学会去“随意读”;二是给一些小学、初中老师提供一些散文教学的备课资料和教学建议。

除此之外,如果读者读着这样一本书还能感觉和发现一些蕴含在散文里的真善美的东西,有所感动、领悟和启示,哪怕是仅仅获得了一点阅读的乐趣,那也就值得了。文学阅读需要一些入门书和指导书,这是毫无疑问的,就像去音乐厅需要一些礼仪指南一样。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小小愿望。

现在说说《童年瓜灯》这本散文集。

全书分为四小辑,内容是一目了然的:第一辑是一组“童年散文”,描述了我的已经远去的、又贫困和寂寞的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第二辑是一组“绿色散文”,是一些献给大自然的花草鸟虫的小小颂歌;第三辑是一组“励志散文”,讲述了一些励志、感恩、亲情主题的散文故事;第四辑是一组“书香散文”,是对一些美丽的童话和,图画书故事的重述。

我想说的话,想倾诉的感情,都写在这每一辑小散文里,写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了。

冰心老人写过这样的诗句:“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光阴在流逝,水在流动,一一代代人的童年也在不断地远去。曾经走过我们生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人,虽然有过意外的相逢,并且立即就很喜欢他们,无奈,他们总有离我们而去的一天,去到另一个地方,甚至去到另一个世界,比如我们的长辈,比如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他们就像雪人一样,总会融化的。怀旧是必然的。谁不爱童年?谁能忘却自己的童年?就像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走得再远也不会走出童年的那颗心。

青灯有味似儿时。有时候,所谓最好的时光,其实是指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感”,并非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让我们眷念不休,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是永远的失落,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它也因此才变得美好无匹。

我把这本小书,献给远去的童年时代。

献给你们——正在欢度童年的读者朋友。

徐鲁

2012年深秋,武昌梨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年瓜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457937
开本 16开
页数 1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3087942
中图分类号 I287.6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