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闲情偶寄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李渔的著作中,《闲情偶寄》是他最为满意的一部。他在与朋友的信中曾提到:“弟以前拙刻,车载斗量,近以购纸无钱,每束高阁而未印。独《闲情偶寄》一书,其新人耳目,较他刻为尤甚。”此书写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从某种程度上说,堪称其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闲情偶寄》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内容丰富,立论新颖,语言平实,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生活审美情趣,堪称为一部中国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

内容推荐

《闭情偶寄》是清代文学家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闭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回味无穷。本书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目录

●饮馔部

◎蔬食第一/3

o笋4

o蕈6

o莼6

o菜7

o瓜、茄、瓠、芋、山药9

o葱、蒜、韭9

o萝卜10

o芥辣汁10

◎谷食第二/11

o饭粥11

o汤13

o糕饼14

o面15

o粉16

◎肉食第三/17

o猪18

o羊19

o牛、犬20

o鸡20

o鹅20

o鸭22

o野禽、野兽22

o鱼23

o虾24

o鳖25

o蟹26

o零星水族28

●颐养部

◎行乐第一/33

小序33

o贵人行乐之法35

o富人行乐之法36

o贫贱行乐之法38

o家庭行乐之法40

o道途行乐之法42

o睡43

o坐46

o行47

o立47

o饮48

o谈49

o沐浴49

o听琴观棋50

o看花听鸟51

o蓄养禽鱼51

o浇灌竹木53

◎止忧第二/54

小序54

o止眼前可备之忧55

o止身外不测之忧55

◎调饮啜第三/56

小序56

o爱食者多食57

o怕食者少食57

o太饥勿饱57

o太饱勿饥58

o怒时哀时勿食58

o倦时闷时勿食58

◎却病第四/59

小序59

o病未至而防之60

o病将至而止之60

o病已至而退之6l

◎疗病第五/62

小序62

o本性酷好之药64

o其人急需之药66

o一心钟爱之药66

o一生未见之药67

o平时契慕之药68

o素常乐为之药69

o生平痛恶之药70

●种植部

◎木本第一/173

小序73

o牡丹74

o梅75

o桃77

o李78

o梨78

o海棠79

o玉兰8l

o辛夷81

o山茶82

o紫薇82

o绣球83

o紫荆84

o栀子84

o杜鹃、樱桃84

o石榴84

o木槿85

o桂86

o木芙蓉86

o夹竹桃87

o瑞香87

o茉莉88

◎藤本第二/89

小序89

o蔷薇90

o木香9l

o酴醵91

o月月红91

o姊妹花92

o玫瑰92

o素馨93

o凌霄93

o真珠兰93

◎草本第三/94

小序94

o芍药95

o兰95

o蕙97

o水仙98

o芙蕖99

o罂粟100

o葵100

o萱101

o鸡冠101

o玉簪101

o凤仙102

o金钱102

o蝴蝶花103

o菊104

o菜105

◎众卉第四/106

小序106

o芭蕉106

o翠云107

o虞美人107

o书带草108

o老少年108

o天竹109

o虎刺109

o苔109

o萍109

◎竹木第五/110

小序110

o竹111

o松柏112

o梧桐113

o槐榆114

o柳114

o黄杨115

o棕榈116

o枫、桕116

o冬青116

●居室部

◎房舍第一/119

小序119

o向背122

o途径122

o高下122

o出檐深浅123

o置顶格123

o■地124

o洒扫125

o藏垢纳污127

◎窗栏第二/128

小序128

o制体宜坚129

o纵横格130

o欹斜格130

o屈曲体131

o取景在借131

o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135

o便面窗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136

o山水图窗136

o尺幅窗图式137

o梅窗137

◎墙壁第三/138

小序138

o界墙138

o女墙139

o厅壁140

o书房壁141

◎联匾第四/144

小序144

o蕉叶联146

o此君联146

o碑文额147

o手卷额148

o 册页匾148

o虚白匾148

o石光匾149

o秋叶匾149

◎山石第五/150

小序150

o大山151

o小山152

o石壁153

o石洞154

o零星小石154

●器玩部

◎制度第一/159

小序

o几案160

o椅杌162

o床帐164

o橱柜168

o箱笼箧笥169

o古董172

o炉瓶174

o屏轴177

o茶具178

o酒具180

o碗碟181

o灯烛182

o笺简185

◎位置第二/187

小序187

o忌排偶188

o贵活变189

●词曲部

◎结构第一/193

小序193

o戒讽刺198

o立主脑201

o脱窠臼203

o密针线204

o减头绪206

o戒荒唐207

o审虚实209

◎词采第二/211

小序211

o贵显浅212

o重机趣214

o戒浮泛216

o忌填塞218

◎音律第三/219

小序219

o恪守词韵227

o凛遵曲谱228

o鱼模当分230

o廉监宜避231

o拗句难好232

o合韵易重234

o慎用上声236

o少填入韵237

o别解务头238

◎宾白第四/239

小序239

o声务铿锵240

o语求肖似242

o词别繁减244

o字分南北246

o文贵洁净247

o意取尖新248

o少用方言249

o时防漏孔251

◎科诨第五/252

 小序252

o戒淫亵252

o忌俗恶253

o重关系254

o贵自然255

◎格局第六/256

小序256

o家门257

o冲场259

o出脚色260

o小收煞260

o大收煞26l

o填词余论262

●演习部

◎选剧第一/267

小序267

o别古今268

o剂冷热270

◎变调第二/270

小序270

o缩长为短271

o变旧成新273

o附一《琵琶记·寻夫》改本278

o附二《明珠记·煎茶》改本28l

◎授曲第三/284

小序284

o解明曲意286

o调熟字音287

o字忌模糊289

o曲严分合289

o锣鼓忌杂290

o吹合宜低291

◎教白第四/293

小序 293

o丽低抑扬294

o缓急顿挫297

◎脱套第五/298

小序298

o衣冠恶习298

o声音恶习300

o语言恶习301

o科诨恶习302

试读章节

高低抑扬

【原文】

宾白虽系常谈,其中悉具至理,请以寻常讲话喻之。明理人讲话,一句可当十句,不明理人讲话,十句抵不过一句,以其不中肯綮也。宾白虽系编就之言,说之不得法,其不中表綮等也。犹之倩人传语,教之使说,亦与念白相同,善传者以之成事,不善传者以之偾事,即此理也。此理甚难亦甚易,得其孔窍则易,不得孔窍则难。此等孔窍,天下人不知,予独知之。天下人即能知之,不能言之,而予复能言之,请揭出以示歌者。  白有高低抑扬,何者当高而扬?何者当氏而扬?日:若唱曲然。曲文之中,有正字,有衬字。每遇正字,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此分别主客之法也。说白之中,亦有正字,亦有衬字,其理同,则其法亦同。一段有一段之主客,一句有一句之主客,主高而扬,客低而抑,此至当不易之理,即最简极便之法也。凡人说话,其理亦然。

譬如呼人取茶取酒,其声云:“取茶来!”“取酒来!”此二句既为茶酒而发,则“茶”“酒”二字为正字,其声必高而长,“取”字“来”字为衬字,其音必低而短。再取旧曲中宾白一段论之。《琵琶·分别》白云:“云情雨意,虽可抛两月之夫妻;雪鬓霜鬟,竟不念八旬之父母!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顿忘,是何道理?”首四句之中,前二句是客,宜略轻而稍快。后二句是主,宜略重而稍迟。“功名”、“甘旨”二句亦然,此句中之主客也。“虽可抛”、“竟不念”六个字,较之“两月夫妻”、“八旬父母”虽非衬字,却与衬字相同,其为轻快,又当稍别。至于“夫妻”、“父母”之上二“之”字,又为衬中之衬,其为轻快,更宜倍之。是白皆然,此字中之主客也。

常见不解事梨园,每于四六句中之“之”字,与上下正文同其轻重疾徐,是谓菽麦不辨,尚可谓之能说白乎?此等皆言宾白,盖场上所说之话也。至于上场诗,定场白,以及长篇大幅叙事之文,定宜高低相错,缓急得宜,切勿作一片高声,或一派细语,俗言“水平调”是也。上场诗四句之中,三句皆高而缓,一名宜低而快。低而快者,大率宜在第三句,至第四句之高而缓,较首二句更宜倍之。

如《浣纱记》定场诗云:“少小豪雄侠气闻,飘零仗剑学从军。何年事了拂衣去,归卧荆南梦泽云。”“少小”二句宜高而缓,不待言矣。“何年”一句必须轻轻带过,若与前二句相同,则煞尾一句不求低而自低矣。末句一低,则懈而无势,况其下接着通名道姓之语。如“下官姓范名蠡,字少伯”,“下官”二字例应稍低,若末句低而接者又低,则神气索然不振矣,故第三句之稍低而快,势有不得不然者。此理此法,谁能穷究至此?然不如此,则是寻常应付之戏,非孤标特出之戏也。高低抑扬之法,尽乎此矣。

优师既明此理,则授徒之际,又有一简便可行之法,索性取而予之:但于点脚本时,将宜高宜长之字用朱笔圈之,凡类衬字者不圈。至于衬中之衬,与当急急赶下、断断不宜沾滞者,亦用朱笔抹以细纹,如流水状,使一皆能识认。则于念剧之初,便有高低抑扬,不俟登场摹拟。如此教曲,有不妙绝天下,而使百千万亿之人赞美者,吾不信也。

【译文】

宾白的语言虽然是人们经常讲的话,但其中也包含着深奥的学问。打个简单的比方,明白事理的人讲话、讲一句话可以抵得上不明白事理的人讲十句;不明白事理的人讲话,讲十句话也抵不上明白事理的人讲一句,因为他的话说不到点子上。宾白虽然是编写好了的话,但如果说得不得法,也跟不明事理的人说话一样,说不到点子上。这就像让别人传话,告诉他们要传些什么话,会传话的人能把事情办好,不会传话的人肯定会使事情变得更坏,这个道理和念宾白很相似。这个道理看起来难,实际上很容易,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就容易,找不到其中的窍门就难。这种窍门,天下的人都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天下即使有人知道,也不能表达出来,而我却能把它说清楚。下面就让我把它揭示出来,供演戏的人参考吧。

说宾白讲究高低抑扬,什么地方该高该扬,什么地方该低该抑,我认为跟唱曲的规律一样。曲文当中,有正字,有衬字。遇到正字,就必须唱得声高气长;如果遇到衬字,就要唱得声低气短,很快带过去,这是区别主次的方法。宾白当中,也有正字和衬字之分,和唱曲的道理一样,方法也一样。一段宾白有一段宾白的主次,一句话有一句话的主次,主要的句子和主要的字要说得声高气扬,次要的句子和次要的字要说得声低气短,这是非常正确并且不可改变的真理,也是最简单最方便的说宾白的方法。一般来讲,平常人们说话。方法也是这样。

比如叫别人去取茶拿酒,就说:“取茶来!”“拿酒来!”这两句话既然是为了茶和酒而喊的,那么“茶”、“酒”这两个字就是正字,说的时候就要声高气长,“取”、“来”这两个字是衬字,说的时候就要声低气短。再拿旧戏曲中的一段宾白为例,说明这个道理。《琵琶记·分别》这折戏中有一段对白:“云情雨意,虽可抛两月之夫妻;雨鬓霜鬟,竞不念八旬之父母!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顿忘,是何道理?”开头的四句话中,前两句话是次要的,应该念得略轻而且稍快。后两句话是主要的,应念得略重而且稍慢。“功名”、“甘旨”这两句话也是这样念,这是应了句中主次有别的方法。“虽可抛”、“竟不念”六个字,与“两月夫妻”、“八旬父母”对比,虽然不是衬字,却和衬字相同,念的时候要念得轻些快些,又要与衬字的念法稍有差别。至于“夫妻”“父母”前的两个“之”字,是衬字中的衬字,要念得特别轻、特别快。只要是宾白,都遵循这个道理,这是字中的主次之法。

我常常看到不懂这个道理的演员,每次念到四六句的时候,把句中“之”字的轻重快慢念得和上下正文一样,这就像是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楚,能说他会说宾白吗?上面说的都是宾白,也就是戏场上演员所说的话。至于上场诗、定场白以及篇幅很长的叙事文字,一定要念得高低错落、缓急恰当,千万不能全部一个劲地念高声,或全部一味地念低语,成为俗话讲的“水平调”。上场诗的四句当中,有三句要念得声高而且气缓,有一句应该说得声低而气短。说得声低而且气短的那句,通常是放在诗中的第三句,到了第四句,念的时候要比前两句的声音更高、更慢。例如,《浣纱记》的定场诗中说,“少小豪雄侠气闻,飘零仗剑学从军。何年事了拂衣去,归卧荆南梦泽云。”“少小”两句应该说得高而缓,这是不用说的。“何年”一句必须轻声带过,如果与前两句念得相同的话,那么收尾的一句,不想念低也会自然而然地低了。收尾一句要是念得低,那么整段就会显得松懈、没有了气势。况且接下来是通名报姓的话。比如“下官姓范名蠡,字少伯”,“下官”两个字按照常规念的时候应该声音低些,如果上面收句低了,接着一句又低,就会使整个人物的神情气势显得萎靡不振了。所以第三句要念得稍微低点但是要快,是势必如此。这种道理这种方法,谁能探究到这个程度?但如果不这样,就只能排演平常应付的戏,而不是出类拔萃的优秀戏曲了。把宾白说得高低抑扬的道理,不外乎就这些了。

教戏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在教授学生的时候,还有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我索性也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在读戏曲脚本的时候,把该念得高、念得长的字用红笔圈点出来,只要是属于衬字都不圈。至于衬字中的衬字,和那些应当迅速带过去,万万不可念得拖泥带水的字,也要用红笔划上细线,就像流水的样子,好让学生能一一辨认清楚。那么,学生在开始学念宾白的时候,心中就有高低抑扬的意识,不用等到登场表演了再去揣摩想象。这样教曲,如果都没有教出唱功绝妙,让千百万人众声赞美的弟子,我不相信。

P294-296

序言

声色者,才人之寄旅;文章者,造物之工师。我思古人,如子胥吹萧,正平挝鼓,叔夜弹琴,季长弄笛,王维为“琵琶弟子”,和凝称“曲子相公”,以至京兆画眉,幼舆折齿,子建傅粉,相如挂冠,子京之半臂忍寒,熙载之衲衣乞食,此等皆绝世才人,落魄无聊,有所托而逃焉。

犹之行百里者,车殆马烦,寄宿旅舍已尔,其视宜春院里画鼓三千,梓泽园中金钗十二,雅俗之别,奚翅径庭哉哉然是物也,虽自然之妙丽,借文章而始传。前人如《琴》、《笛》、《洞箫》诸赋,固已分寸节度,穷极幼眇;乃至《巫山》陈兰若之芳,《洛浦》写瑶碧之饰,东家之子比其赤白,上宫之女状其艳光,数行之内,若拂馨香,尺幅之中,如亲巧笑,岂非笔精墨妙,为选声之金管,练色之宝镜乎?抑有进焉,江淹有云:“蓝朱成彩,错杂之变无穷;宫商为音,靡曼之态不极。”蛾眉岂同貌而俱动于魄?芳草宁共气而皆悦于魂?故相其体裁,既家妍而户媚;考其程式,亦日异而月新。

假使飞燕、太真生在今时,则必不奏《归风》之歌,播《羽衣》之舞:文君、孙寿来于此地,则必不扫远山之黛,施堕马之妆。何也?数不见不鲜也。客有歌于郢中者,《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人,非曲高而和寡也,和者日多,则歌者日卑。《阳春白雪》何异于《巴人下里》乎?西子捧心而颦,丑妇效之,见者却走。其妇未必丑也,使西子交效颦,亦同嫫姆矣。由此观之,声色之道千变万化。造物者有时而穷,物不可以终穷也,故受之以才。

三寸不律,能凿混沌之窍;五色赫蹄,可炼女娲之石。则斯人者,诚宫闺之刀尺而帷簿之班输。天下文章,莫大乎是矣。读笠翁先生之书,吾惊焉。所著《闲情偶寄》若干卷,用狡狯伎俩,作游戏神通。人公子行以当场,现美人身而说法。洎乎平章土木。勾当烟花,哺啜之事亦复可观,屐履之间皆得其任。虽才人三昧,笔补天工,而镂空绘影,索隐钓奇,窃恐犯造物之忌矣。乃笠翁不徒托诸空言,遂已演为本事。家居长干,山楼水阁,药栏花砌,辄引人著胜地。薄游吴市,集名优数辈,度其梨园法曲。红弦翠袖,烛影参,望者疑为神仙中人。若是乎笠翁之才,造物不惟不忌,而且惜其劳、美其报焉。人生百年,为乐苦不足也,笠翁何以得此于天哉!仆本恨人,幸适良宴,正如秦穆睹《钧天》之乐,赵武听孟姚之歌,非不醉心,仿佛梦中而已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闲情偶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李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41339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4.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