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驿路梨花(彭荆风短篇小说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驿路梨花》,现已成为初一上学期的语文第九课。

“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发现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作品赞美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这本《驿路梨花(彭荆风短篇小说精选)》共收录了二十三篇短篇小说。

内容推荐

《驿路梨花(彭荆风短篇小说精选)》收录二十三篇短篇小说。

《驿路梨花(彭荆风短篇小说精选)》的这些短篇小说保持了我一贯的写作风格,短小、精炼,注重小说的结构、情节、色彩、意境、悬念,以及小说的可读性和社会意义,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目录

驿路梨花

牛岔街

橄榄

将军

儿子在远方

旅途风尘

今夜月色好

小站停车三分钟

熊的寻根

围困

豆腐

错位

蚂蚱

紫米

潮湿的坟堆

冠盖如云

雷的回答

杏花如雪

骨灰

赛虎

羊司令

当兵

后记

试读章节

听说儿子是被那些汉族同志撵回家来的,她心里又高兴又感激,这些汉人到底不是坏人。他安慰儿子道:“那就在家里好好住下嘛!家里有什么不好的?硬要去架电线,那不是我们景颇人做的事。”

儿子没吭声,仍然是呆呆地望着火塘,他心里正在想着很多事呢!

第三天,架线队收拾起东西,离开这个寨子回山下坝子里去了,儿子抹着眼泪跑了好远去送他们,一直送到半山腰的那棵枝叶密荫的大青树下,他才被架线工人挡了回来。

回来以后,他就若有所失地整天呆坐在火塘边,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只是拿着架线工人送给他作纪念的那半截铅笔和一本小笔记本玩弄着。玛土大娘怕他会想出病来,想安慰安慰他,又想不出合适的话来,只好一再说道:“我老了,地里的很多笨重活路都做不动了,你走远了,丢下我这个老人怎么办?……”

又过了几天,儿子的精神突然振奋起来了。清晨,山谷里浓厚的白雾还没散,他就带着腰刀拿起绳索出外砍柴去了。看‘到儿子每次都是累得满头大汗地回来,玛土大娘是又高兴又心疼,她劝儿子道:“雨水天还没来,你忙什么嘛!歇一两天再砍吧!”

儿子没听她的话,仍然是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着,直到竹楼外已经堆起了一座又长又高的柴墙,才停歇下来,笑着对母亲说,“这够我们家烧两年了。”

过去,他们吃的水是要用背篓背着竹筒到寨子上边去扛的。儿子在寨前寨后转了半天后,却砍了几根竹子把水一直引到了家里。这可使玛土大娘喜欢得嘴都笑裂了,逢人就夸奖儿子的聪明……可是,她的欢喜并没有延长多久。这天早上,儿子趁着她在做饭时,背起长刀和背篓,带了点冷饭悄悄地出去了。当时,她以为儿子是上山去砍喂猪的芭蕉秆了,也就没有在意。可是,到了黄昏以后,别家下地的、打猎的都回来了,她的儿子却迟迟不见回来,她有些急了,只好挨户去问那些景颇人:“你们见了我儿子么?”

人们都摇头:“没看见。”小伙子们还埋怨地说道:他好久都没有和我们—起砍柴、打猎了。只有一个放牛的小孩说;“好像见着他往山下那条路去了。”

往山下去了?今天,又不是山下的街子天,他去干什么呢?她慌忙往自己竹楼上就跑。回到家里一看,才发现儿子常用的那床破毯子和几件衣服已经不见了。显然,儿子是瞒着她逃下山去了,那几天砍柴、接水都是为了准备走才做的呵!她痛苦极了,像酒醉了的人似的,跌跌撞撞地追了出去……

天已经完全黑了,夜空中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四周一片漆黑,远处的山和树林都像一堵黑墙似的矗立在前边,只有烧山开耕地的景颇人点起的野火,像一堆火蛇似的在远处闪烁着金红色的光芒。望着那隐没在黑暗山谷中的山路,她在寨子外边迷茫地站住了,往哪里去呢!这还能追得上么?她哭着、骂着,希望儿子能听到她的声音回来,可是,夜是这样静,连爱管人间闲事的乌鸦都归巢了,只有那高悬在半空中的电话线孤独地在夜风中发出“呜呜”的响声。她气愤之下,随手拾起一块石头,狠力向身旁的电线杆扔了过去……

山区的雨季来得特别早,才五月初,就整天哗哗啦啦地下开了,浓厚的云雾迷迷蒙蒙地锁住了整个山谷,景颇族人们又开始过这种潮湿泥泞的生活了。P039-040

后记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四人帮”也在7个多月前垮台了,但那些在“文革”中得势的人,仍然在极力阻扰我回军区工作;我只好在昆明龙翔街那座破庙改建的招待所里继续等待,用读书以支撑我的耐心。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与这兽性勃发的“文革”10年,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听说,云南边地当时也是深陷于灾难中,人们的朴实感情和生活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真是令人叹息。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

这是我从“文革”前就被迫搁笔,荒疏了10余年后的第一个短篇。但那年月,我还没有完全平反,想发表作品实在太难了,几经搁置,才在我的老领导范戈帮助下,在1977年10月27日的《光明日报》发表,20天后,就为香港《周末报》转载并附以《奇遇、夸饰、精炼》的短评;从那以后,海内外转载、选载的报刊也日渐增多,大概有20多家吧!

那年月,“伤痕文学”风头正健,作家们争先恐后的地拥向那类题材,就连监狱是什么样也不知道的人,也能中篇、短篇小说一起上;朋友们关心催促我,你受难多年,在昆明5大监狱都关押过,那方面的生活比他们丰富多了,为什么不赶紧写?

我当然要写。但当时我还在思考中。7年监狱,不仅自己饱受折磨,所见所闻也是触目惊心,可以写的素材确实太多了,但写作不是赶集,作家既使拥有丰富的生活和好的题材,仍然要周密思考、细致筛选,才能写出具有独特情调并含意深刻的作品;哪能在呐喊声中一拥而上,那样的“大会战”虽然热闹,却不适合我的创作个性。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何况短篇小说的形成,虽然是作家生活的厚积薄发,但灵感的出现又如雷鸣电闪,不迅速“捕捉”住,就可能稍纵即逝。如果我当时也忙于趋时,认为这篇《驿路梨花》不是重大题材,而不及时投入写作,这一短篇可能就此在犹豫中消失。

以《驿路梨花》为书名的小说集,出版于一年后的1978年9月,内收11个短篇,责任编辑为唐正华先生。那年春夏,我仍然在耐心地等待平反,更没有分配工作,他却敢于冲破阻力来到那破庙般的招待所找我组稿。这份情义我一直铭记于心。

初版的《驿路梨花》,印行40500册,很快就售完,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再版;随着《驿路梨花》在1980年被收人初中语文教科书,每年有千余万青少年读过这篇作品,但课文受篇幅限制,并非全文,他们中的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文学的喜爱,很希望能得窥全豹,却难以在书店觅得,以致原价仅为0.25元一本,多年来经过辗转传阅,已是残破不堪的旧书,却卖到六七元,有我签名的则达百余元。

这次在汤汉清同志和云南人民出版社支持下,才得以再版。抽去了原书中的5篇,又从发表于1986年5月至2002年1月之间,尚未结集出书的几十篇小说中挑选出17篇加了进去。这些短篇小说保持了我一贯的写作风格,短小、精炼,注重小说的结构、情节、色彩、意境、悬念,以及小说的可读性和社会意义,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如《今夜月色好》就深为冰心前辈所赞赏,并在1988年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所以写到2001年,就不再发表短篇小说,除了从2001年起的10年间,在忙于《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解放大西南》这3部长篇纪实文学的写作外,还因为这一时期,小说正备受折腾。

新时期文学第一个10年的后期和第二个10年,本来应该是承继前几年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更趋成熟、精彩,但不幸的是这期间,一些从来没有写过小说的人,只因为占据了某些重要刊物,却敢于以“小说导师”自命,要求小说作家改变小说写法;他们提倡无人物、无情节、无故事,不讲结构,只有“感觉”的所谓“意象美”的“小说”;他们不明白,人物、情节、故事、结构的形成是来自生活,也是考验作家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功力,并不是那些自称“我只是凭借自己可以坐在屋里一角隅的经历和体验将那些幻想的时刻记录下来”的所谓“作家”能完成的。读者看不懂他们提倡的那些“小说”,他们却埋怨读者“落后于时代”,要求读者削足适履,改变阅读习惯。读者当然不会听他们的,他们办的刊物也就读者越来越少,从几万、几十万份掉到几千、几百份。但他们并不自省,又危言耸听地喊出了:“文学死了、小说死了!”

当一些小说家善意地提出:小说并不会死,不过还是要遵循小说写作的规律,应当有故事,有人物,好读,写实……

这本来是小说家们从自己多年的写作、特别是前辈作家的成功之作中获得的感悟。却惹怒了那些“导师”,以恶语相向。

但他们并不是真的反对小说有故事,好读,写实。那看怎么写,是否合乎他们的“性趣”?有些小说用了不少细节写色情、淫乱,够写实“好读”了,却被他们连声夸奖,认为小说寻找到了“由生到死”的“出路”。这类来自“夜航船”上的“小说导师”不知误导了多少年轻作家。

我当然不会为这一派胡言乱语所迷惑,但在那一片喧哗嘈杂声中,也只好退避三合了。

水流被搅浑了后,迟早会澄清,何况是为广大读者关注的文学;10几年过去,终于有人喊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回归,一大批真实地描述了生活,具有艺术性的作品又能出现。

这也使得我这本《驿路梨花》得以重版再印,并把这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各大刊物发表了、却长久无法结集出版的、经过我精选的短篇小说增添进去。

但愿驿路梨花处处开!

2010年9月12日-16日于昆明

10月24日修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驿路梨花(彭荆风短篇小说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荆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73968
开本 32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4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