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告诉孩子你能行(激发孩子逆境向上的潜能)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讲作者辅导过的个案——歆玮,他现在是国立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初中时,他放弃了所有的努力;但经过“复原力”的完整辅导,他找回了自尊和自信,并为自己做最大的努力。从原先考试连看都不看就作答的敷衍态度,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努力和改变后,他如愿地考上了公立高职和国立的技术学院!现在的他充满着信心,不仅要做自己的主人,也要努力在未来做一个能带领学生快乐学习的老师。作者把辅导他的过程完整记录下来,你只要随着每一章节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读完全书,相信,你会和歆玮一样找回自信,并为自己的梦想做最大的努力。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彻底改变生命的辅导实例!

初三的歆玮,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大麻烦。不喜欢读书的他,上课趴着睡觉,从来没有课业上的成就感;身为班上的疏离分子,也无法发展人际关系。为了逃避父亲情绪化的谩骂、母亲的唠叨,他熬夜上网、沉迷于网上游戏;为了摆脱焦躁不安的情绪,他甚至吸毒。歆玮徘徊在自我否定的深谷里,他不认为自己够好,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他不懂得如何跳脱情绪的影响,找到自己与家人、同学互动的方式……直到卢苏伟老师运用“复原力”,帮助歆玮找到自己的路!

歆玮学会了理解与管理自己的情绪,改善了他和家人间的沟通问题,也重建了与师长、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同时,更找回他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与憧憬。现在的歆玮,已经如愿考上技术学院,并立志要成为一个老师,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本书是卢苏伟老师辅导个案“歆玮”的完整历程,并附有实用的自我评量表,藉由歆玮改变的过程,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复原力,达到自我提升与疗愈的目的!

目录

自序 发现我们生命的新动胃——以爱和希望疗愈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阶段1 修复情绪的缺口

 一、学习与自己和好

 二、学习与爸爸和好

 三、学习与妈妈和好

 四、回复身心的自由

 五、为情绪找到出口

阶段2 调整自我的想法

 六、看见自己的优势

 七、改善自己的境遇

 八、学习做自己的主人

 九、学习付出

 十、正向的思考习惯

阶段2 踏出尝试的脚步

 十一、积极的态度

 十二、创造成功的经验

 十三、逆转挫败的能力

 十四、生命是礼物和恩典

 十五、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试读章节

歆玮刚开始觉得不耐烦,他不想也不愿意去谈爸爸的话题,因为一提到他的爸爸,他就觉得难过。我换一个话题,要和他谈谈妈妈,他嘴角微微撅起,冒出了一个“烦”字,可以想象在歆玮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有太多不愉快的经验。

“你和朋友最常聊到你爸妈的什么呢?”

“机车!白目!该管的不管!每天都只会唠叨!很烦!”

“烦?是他们常讲一些话,让你觉得不舒服吗?”

我要歆玮举个例子。他就说今天要来法院,他已经够烦的了,妈妈还一直唠叨,说为了他要向公司请假很困难,全勤奖金因此没了,妈妈重复讲了N遍,还在讲。而爸爸一大早就对着歆玮咆哮,要他去死算了,为了他,全家已经快受不了;之后就一直不理他。

“我也很烦!回观护所被关还比较安静!”

歆玮一周前还被收容在观护所,那时候,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求爸妈给他机会;我到观护所探视,他话未说出口眼泪就直流。才一星期,他已经忘了被收容的痛苦。

“你确定要回观护所?”我问他。

“在家真的很烦!”

歆玮也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处境和上周为了要出来所表现出来的懦弱自相矛盾,他转移话题,态度也明显好转了。

“烦是什么意思?”

歆玮昨天想睡睡不着,起来玩网络游戏,快天亮才去睡觉,早上硬被妈妈叫起来。可以想象妈妈为了他请假,他却一再被催促不肯起床的情境。刚只睡了短短的两三个小时,正犯困而被吵醒,那种感觉真的很不舒服。在金门服兵役的人,每一次轮到在半夜十二点到凌晨六点间站岗,要从冬夜里爬起来的那种痛苦,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大部分的士兵都不会耍赖;因为除了责任之外,当兵服役的人大多年龄相近,如果拖拖拉拉或起来又睡着了,可是会成为被嘲笑或被排斥的对象。

歆玮在观护所里也不曾赖过床,为什么要来法院的时候,妈妈会叫不起来呢?歆玮知道妈妈不会不理他,一定会把他叫起来。那他为什么又敢直接对妈妈宣泄心里的不舒服呢?一样被吵醒,为什么在观护所他就不敢大吼小叫呢?那是因为妈妈只会唠叨和生气而已。像他对爸爸就比较不敢这么做。歆玮很难预料爸爸下一个动作会做什么,儿子叫不起来,爸爸很有可能是直接倒一桶冷水,也有可能是拖下床一阵拳打脚踢。

“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比较好欺负吗?”

歆玮自己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他对妈妈也从未有好耐性和好脸色。妈妈常被他气哭,但他被收容,排除万难到观护所看他的也是妈妈,隔着玻璃和电话,歆玮才软化了不耐烦的情绪。虽然歆玮收容在舍房时,晚上想到妈妈会掉眼泪;可是回到家才没多久,他又忘了他在夜里偷偷哭泣时,自己暗自许下的要对妈妈好一点的承诺。歆玮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歆玮,你很烦,爸妈也很烦!”

爸爸对小孩,通常是有条件的,孩子要如他期待,他才会勉强有笑容和时间给孩子;如果孩子不如他的期待,他是鲜少有耐心和爱心的。妈妈就比较不同,因为孩子曾是她身上的一块肉,对孩子是比较无条件的,也较不会轻言放弃孩子;或许嘴巴说说,但真的狠心抛弃孩子的并不多见,除非孩子实在太不懂事,一再地折磨她,让她完全心碎和灰心。歆玮的妈妈陪他来报到,我看见她一脸疲累,似乎快撑不住了,如果歆玮再不知收敛,妈妈也是会发飙的。我希望歆玮别再消耗妈妈对他的爱和耐心,否则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感化教育。

当父母对孩子完全失望了,他们会远离孩子,让自己好过一点。我举了几个手中辅导的案例,希望歆玮能了解,爸妈和他一样都是个有情绪的人,换个立场想想爸妈的心情和想法。歆玮觉得不好过,但他们这几年因为歆玮,也没过过好日子;如果一味地指责要求父母,而不自我检讨,是不可能对现状有所改善的。

“他们不要那么啰嗦,一件事一直讲、一直讲,也不想想,说的人不烦,听的人也会受不了!”歆玮还是没了解我的想法,依然抱怨着。

“你觉得你的爸妈不够好?还是对你不了解?”

我再问了一次刚刚的问题,歆玮的答案可以预期,一定是两者都有,父母不够好是事实,对歆玮的需求不够了解,也是事实;但他们有能力可以更好吗?夫妻两个为了维持家计,每一天几乎都在工作上被榨干能量,回到家早已身心俱疲,还要提起精神应对孩子在学校的问题,甚至是闯出来的祸。父母要一起去面对和收拾孩子的事,而且类似的事件不断重复上演,在个案调查时,父母对此都有一大堆的苦水;但在孩子的立场上,对父母的期待似乎还有许多改善的空间。

“什么样的父母才算够好呢?有没有哪个同学或朋友的父母,可以作为你爸妈的参考呢?”

要怎样才够好?要主动给孩子钱、孩子要钱的时候不要哕嗦、要信任孩子、不可以批评孩子交的朋友;还有,不需要管那么多,打电话要管,睡觉也要管,歆玮自认已经长大了,什么事都会自己处理。

“例如早上自己会起床,晚上不需要别人提醒也会按时就寝?”

歆玮解释,今天是因为昨天睡不着,所以才会起不来。我相信这是个原因,但也要他把什么事是不希望父母介入的一一陈述出来。我把歆玮所讲的写在谈话记录里,包括:睡觉时间自己决定、早上起床自己负责、零用钱自动给、他的房间请爸妈尊重,不要随便乱翻他的东西、电话不可以管制、不可以随便批评他的朋友,还有希望爸妈讲话讲一次就好,口气和态度好一点,别把小孩当成仇人。P5-8

序言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讲我辅导过的个案——歆玮,他现在是国立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初中时,他放弃了所有的努力;但经过“复原力”的完整辅导,他找回了自尊和自信,并为自己做最大的努力。从原先考试连看都不看就作答的敷衍态度,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努力和改变后,他如愿地考上了公立高职和国立的技术学院!现在的他充满着信心,不仅要做自己的主人,也要努力在未来做一个能带领学生快乐学习的老师。我把辅导他的过程完整记录下来,你只要随着每一章节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读完全书,我很有信心,你会和歆玮一样找回自信,并为自己的梦想做最大的努力。

长久以来,心理辅导都是寻找个案哪里有问题,协助个案解决困难,我的经验告诉我,如果当事人不想也不要,我们做再多努力都是无效的,一切都是白费的。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学生没有人是有问题的,他们只是欠缺一点爱和成功的经验,需要一些历程证明他们是有能力的,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为自己做最大的努力。

这就是所谓的“复原力”的观点,是指一个人具有的特质或能力,能使处于危机或压力情境中的个人,免于高危险情境、慢性压力或长期严重创伤之影响,使个人发展出健康的因应策略,而具有成功适应、正向面对困境的功能或能力的表现。复原力的概念,最初是Emmy Werner在20世纪70年代从夏威夷的一群高危机孩子身上发现的。这一群孩子虽然生长在贫穷、生活压力大、父母酗酒、无家庭温暖等危险因子之下,但长大之后,未必就会是有问题的人,他们也可以是充满着爱和希望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有没有机会经由协助,发现他们具有的保护因子和能力。也就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在经历创伤或面对困境时,能够很快地调整生活步调,很快地适应改变之能力或是特质,这些特质每一个人都具有,只是有些人的能力没有机会被激发出来而已。复原力的基本精神在个体处理痛苦创伤的过程中,因能够有正向的面对和努力,故可以使个体积极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以及对生活的掌握,而非陷入失败者的情绪,产生愤怒、忧郁、无力感,以伤害自己和惩罚别人的形式来处理伤痛。

因为国内犯罪学大师许春金教授的《人本犯罪学》一书,提到了有关修复式正义的理论,我决定重拾课本回到学校读书。正义不应只是惩罚加害人、让加害人痛苦,而被害人和社会的损害却得不到补偿和恢复;一件犯罪事件,能因司法的程序而得以修复加害人、被害人和社会关系,这样的司法才能让我们看见司法未来的出路和希望。犯罪者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了解和协助,他们才有机会复归社会、并同社会重新和好;被害人的正义则来自了解、接纳和弥补损害的过程。人如果因自己的创伤而创造另一个伤痛来补偿自己的伤痛,不仅让自己一家人受苦痛,也让另一家人跟着破碎和伤离。这样的惩罚,只会让社会制造更多的仇恨和不健全的家庭及个人,再让这些家庭制造更多具有犯罪危险的人群,进而出现更多的犯罪和伤害。过去“应报”的刑法,应随着时代和人类文明的提升,而有更人性的处理模式。美国的重刑政策,让监狱耗占了教育和社会福利的预算,但把罪犯隔离就能让社会治安变好吗?美国的高犯罪率证明了这样的政策显然失败,而我国也正步上美国的后尘!监狱的庞大支出,将让教育和社会福利的经费受到排挤,没有更好的教育投资协助弱势家庭,我们将制造更多有犯罪倾向的人,还得盖更多的监狱。恶性循环的结果,将让整个社会逐渐沉沦!

在各种研究中都发现,少年犯罪和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及个人的特质有直接的关系,桑普森和劳伯的“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强调:无论早期犯罪倾向如何,终止犯罪的四个转折点就在于:

1.切断过去的不良影响。

2.提供监督或监控,以及社会支持和成长的机会。

3.改变日常活动的结构或形态。  4.提供自我认同的改变。

(摘自《犯罪学》,许春金,二○○七)

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中,终止犯罪的四个转折点,与复原力理论中的许多观点相契合,复原力在最近被定义为能够从过去负面事件中恢复的能力,而不是指面对压力却不受伤害的能力。在发展文献中,经常以“保护因子”一词来讨论。保护因子是指孩子暴露于不好的环境中,却能发展出正向的结果和健康的个人特质;而大人的复原力,则是指成年面对重大冲击事件(high disruptive),能够保持相当的沉稳,而身心功能健康的能力。复原力的提升,在实务上很具体的做法,是让个案检视过去负面的成长经验,用正向积极的想法重新解读。

要让个案成为一个充满热忱和活力,能全力以赴为自己而努力的人,依前述理论,我们要协助少年终止再犯行为,必须提供有效的协助,帮助他改变过去负面思考、退缩、逃避、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倾向,以及自我否认、不愿为未来努力或忍受现在的辛苦。一个强而有力的成功经验,将可以促使个案得到正向的支持及改变其日常生活的结构及形态,最重要的当然是培养少年向善、向上的意志力,这与复原力的观点相似。依据相关研究的结果,如果父母亲、老师及相关社会福利单位,能及早关注高危机少年的生活适应情形,适时提供必要的支持系统以协助少年达到良好适应,并在生活及教育中传达及培养少年的坚韧特质,那么危机少年在逆境中依然能达到良好“复原力”的概率就会提高。

复原力的运用是否能在辅导上得到成效,恢复个案的保护因子十分重要。什么是保护因子,各方意见有所不同,整理国内外学者的看法,总结出下列九项因素:

1.能与父母维持良好的关系

2.有自我价值感

3.能与他人合作

4.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5.能延迟需求

6.具有内控性格

7.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8.有思考的能力

9.有幽默感

如果要以个人层次与外在支持系统层次做区分,个人层次方面的保护因子包括:面对变化能决定该如何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生命抱持乐观、寻求新奇的经验,对生命有正向的看法,因他人的期待而愿意变得更好的能力,自我面对问题能控制情绪及冲动的能力,具有同情心并信任他人,具有自信和远见、乐观的能力。

外在支持系统层次的保护因子包括:温暖的亲子关系,支持系统和网络、家庭的凝聚力和坚韧度、关心和支持,高期望、鼓励参与的家庭,学校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及信任关系,同事的支持,学业的表现,安全的社区环境等。

就以上的论点,运用在辅导实务上时,要找回个案的保护因子,Wolin & Wolin认为必须具备下列七个因素:

1.洞察:指询问困难问题与诚实回答问题的能力。

2.独立:指划定自己与问题父母的界限,并让自己的情绪与生理和困境保持距离。

3.关系:指与他人充分地联结,确保个人能够有爱以及被爱,并平衡自己的需求与付出。

4.进取心:是一种维护自己与管理自己环境的能力,主动承担问题,懂得享受与运用控制力,并愿意尝试去扩展或挑战自己,完成艰难的任务。

5.创造力(Creatlvlty):用想象寻找意义,或是以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困难经验或痛苦的感受。

6.幽默力(Humor):指在悲剧中寻找喜剧的能力。

7.道德感(Horallty):根据良心行事,期待自己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复原力是一种成功对抗困境的趋力,使人从逆境中复原的力量,并使人持续在生命旅程中往前走,不仅不会因受环境影响而受伤,反而会让生活有更多的拓展。所以,复原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良好的适应,是一种个人力量的恢复。

在辅导实务上,我们虽未清楚标明引用复原力的理论;但实际上,辅导的目标,就是协助个案从现在及过去的负面影响中,学习提升自我调适的能力,用正向积极的态度,处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恢复社会角色和功能。我们一直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为自己负责,让自己的表现达到最好的潜能。复原力理论给了从事辅导实务者更明确的方向,为了让这个理论的运用更深入而有效果,我在工作中选择了一个交付观察六个月的个案,用复原力的理论设计完整的辅导计划,并作出事前与课后的评估比较。除了作为同为辅导实务工作者的参考,也想给老师或父母,及一般社会大众,在企业管理或是人际沟通上的参考,你也可以用我辅导协助个案的方式,协助自己找回属于你自己的能力,过你想过的生活。

本书分为十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各有一个辅助辅导使用的评量问卷,我把它放在一起,除方便使用外,还希望借此和你一同分享陪一个个案一起成长的历程,和你一起检视自己,达到自我疗愈和提升自我的目的。这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辅导提升的课程,书中的歆玮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的化身哦!

台北大学犯罪研究所许春金教授,是我就读警察大学时的老师,二十余年来,他从不间断地默默从事着犯罪学的各项相关研究。我在台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进修期间,深受他的启示,这本书的完成也是为表达对他由衷的敬意所写的期末报告。他希望我们不拘形式,陈述自己对犯罪预防的心得,我便以辅导个案的完整历程来呈现,同时也是回应他要我们研读的世界名著但丁《神曲》的心得。

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向善和向上,由地狱经净界到天堂;但迷途或犯罪的人,则需要一位如书中引导但丁的良师益友“维吉尔”,带领你穿越和看清下地狱究竟是受什么样的折磨,逐级提升自己的心智直到天堂的世界。在我的认知里,地狱和天堂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充满着爱与希望,他就生活在天堂;但没有爱和希望的人,就生活在地狱里。我努力去扮演好我手上这群迷途孩子的“维吉尔”,愿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爱和希望,过天堂般的生活!

许春金教授的努力,犹如这个社会的“维吉尔”,他企图让社会从犯罪的各种恐惧中找到出路,谨以此书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学者,致上最高的敬意!

卢苏伟谨识

2008/12/0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告诉孩子你能行(激发孩子逆境向上的潜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苏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43328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27
16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