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籍版本十讲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丛书的鉴赏与收藏,初印和后印共十讲,是作者长期从事古籍收藏、鉴定与研究工作的重要心得。全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为广大古籍整理研究者和收藏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目录
导论 古籍版本研究和收藏面面观
一 关于古籍版本学的思考
(一)古籍版本学的任务
(二)科学研究之路
二 从刊印过程说起
(一)雕版印刷的流程
(二)古书印制流程的启示
三 版本鉴定总说
(一)基础工作
(二)比勘推定
(三)学无止境
四 结束语
第一讲 宋刻本的赏鉴与收藏
一 宋刻概述
二 宋刻本的文献价值
三 宋刻本的印制形式
(一)字体
(二)版式
(三)刊记与避讳
(四)刻工
(五)纸张和装帧
(六)版片修补
四 宋刻本的版本鉴定
(一)北宋南宋
(二)宋刻元刻
(三)宋刻明刻
(四)宋刻清刻
(五)刻工局限
五 宋刻本收藏鉴赏的背后
第二讲 金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一 金刻本的历史定位
二 金刻本的版式特点
三 金刻本的文献价值
四 金刻本的版本鉴定
五 金刻本的收藏和研究
第三讲 元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一 元刻概说
二 元刻本的版式风貌
三 元刻本的版本价值
四 元刻本的版本鉴定
(一)宋元之间
(二)元明之间
(三)博览多识
五 元刻本收藏
第四讲 明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一 明刻概说
二 明刻本的时代分布
三 明刻本的版式风格
四 明刻本的文献价值
五 明刻本鉴赏举隅
(一)仿宋精本
(二)戏曲小说和版画作品
(三)套色印本
(四)活字印本
(五)汲古阁刻本
六 明刻本的版本鉴定
(一)明本和宋本
(二)明本和元本
(三)明本之间
(四)明本和明版清印
七 明刻本收藏余论
第五讲 清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一 清刻概说
二 清刻本的时代分布
三 清刻本的文献价值
四 清刻本的版式风格
(一)软体写刻
(二)仿古精刻
(三)印本种种
五 清刻本的版本鉴定
六 清刻本收藏略论
七 清刻善本琐谈
(一)时代观
(二)印制观
(三)内容观
(四)“善本”的异义
第六讲 活字本的鉴赏与收藏
一 活字说略
二 活字特点
三 活字本的内容
四 活字本的形式
五 活字本的鉴定
六 活字本的收藏
第七讲 抄本的鉴赏与收藏
一 抄本和写本
二 抄本的类型
三 抄本的来源
四 抄本的价值
(一)以内容重
(二)以名人重
五 抄本的鉴赏
六 抄本的收藏
第八讲 批校本的鉴赏与收藏
一 批校本概说
(一)校
(二)批
二 批校本种种
(一)版本校
(二)死校和活校
(三)一批到底
(四)过录本
(五)汇校和汇评
三 批校本的鉴赏
(一)批校之可贵
(二)批校之失误
四 批校本的鉴定
五 批校本的收藏
第九讲 丛书的鉴赏与收藏
一 丛书概说
二 丛书的版本
(一)子目出入
(二)版片更动
三 丛书的收藏
(一)珍本难得
(二)全书难得
(三)初印难得
四 丛书和单行本
(一)单行与否
(二)丛书零种
(三)《古逸丛书》
五 余论
第十讲 初印和后印
一 从雕版印刷说起
二 从形式上看初印和后印
三 从内容上看初印和后印
(一)修版
(二)补版
(三)增刻
(四)初编本
四 版本鉴别
(一)转手
(二)重印还是重刻
五 价值、赏鉴和收藏
赘语 古籍的价值与收藏
一 古籍的价值观
(一)从内容看价值
(二)从书品看价值
(三)从名气看价值
(四)社会和世态
二 古籍的收藏观
(一)藏书家有五等
(二)用藏书家的眼光看书
(三)为藏书家论道
(四)“识书之道在广见博闻”
编辑整理后记(向辉)
精彩页
(二)比勘推定
1. 类比推论
拿已有结论的对象跟未知的对象比较,从它们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入手判断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类比推论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个方法在古书版本鉴定中,也有广泛的用途。所谓“观风望气”,其实就是在古书的字体、版式、纸张、装潢等形式特征方面运用类比推论的方法。
如《汪氏丛书七种》,这部书原来是不是有一个总名,现在还不清楚。看文献记载,先是叶德辉在《郋园读书志》卷六跋《重刻武英殿聚珍版七种》说,此七种书无刊刻说明,因与旧藏汪汝瑮刻《书苑菁华》版式相同,断为汪刻1。征诸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可知傅氏也曾考索此书来历,并曾请教缪荃孙,据版式风格也定为汪氏所刻。
今按:这是根据版式风格类比推断的一个成功的例子。七种书中有《曲洧旧闻》,曾见一本封面有“钱塘振绮堂汪氏藏板”,末叶有刊记“大理寺寺丞职衔臣汪汝瑮恭校刊”一行,证明它们确实是汪汝瑮所刻。可以补充的是,据顾广圻跋,《曲洧旧闻》是鲍廷博所刻。顾跋本为同版别一印本,末叶无刊记,此书应该是鲍氏为汪汝瑮刻。这是嘉道间杭州地区刻书的典型风格,看得多了,即使没有刊记,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类比推论首先要确定一个模型,作为类比的标准。没有这样一个模型,类比就无从下手。但如果模型本身有瑕疵,靠不住,贸然信从,就会一误再误,得出的结论一无是处。《盐铁论》是子部的要籍,宋刊本久已不存,然而清末丁日昌却得到一个本子,有“淳熙改元锦谿张监税宅善本”楷书木记,版本名家莫友芝未加分辨,遽然当作宋本著录于《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后来当丁日昌藏本出现于市场时,大家发现它本是一部明刻本,只是补上了一个刊记,根本不是宋本。当年编纂《四部丛刊》时,叶德辉坚持说他藏的《盐铁论》是明弘治涂桢刻本,原因就是以一个伪造的宋本作标准,推出了错误的结论,误导了许多人。
叶德辉的推理根据是,丁日昌的《持静斋书目》和莫友芝的《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都载有宋本《盐铁论》十卷,云每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第十卷末页有“淳熙改元锦谿张监税宅善本”楷书木记。他看到明刻九行十八字本前有弘治十四年(1501)吴郡都穆序,行格与宋本同,“桓宽”之“桓”及书中“匡”字均沿宋讳阙笔,认为这就是出自宋本的明弘治涂桢刻本,进而断言十行十八字的真涂桢刻本为非,结果构成版本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案例。
根据刻工名姓确定版本,这是上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项很有成效的版本鉴定方法,其实这就是类比推论的一个实例。这个方法有相当的伸缩余地,同样是一把两刃剑。使用的时候,要结合其他手段多方论证。作为推论的根据可靠,结论的正确性才有保证。一旦失慎,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类比推论不仅仅针对书的形式特征,还包括书的内容,下节对此将有所说明。
2. 内容判定
根据内容鉴定一部书的版本,这是进一步的功夫。一般人注意的是书的名称、作者署名、校刊者题名等比较明显的地方。从文字内容方面去辨别版本,经常见于古籍校勘整理工作者的论著之中。
大家都知道汲古阁刻《说文解字》出自宋本,但是到底以哪个本子作底本,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阮元说毛氏的底本就是后来归王昶的宋刻小字本,而孙星衍则说毛本出自宋刻大字本,一直没有确论。清末王氏藏宋本转归陆心源,今在日本静嘉堂文库。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曾影印收入《四部丛刊》和《续古逸丛书》。周祖谟先生得以对照段玉裁在《汲古阁说文订》中列举的宋本异文,比勘各个本子,得出的结论是毛本跟王氏宋本为近,阮元之说近是。当然,世存宋本不止一部,毛本是不是仅以一本为据也还需要更多的论证。
鉴定版本的传承关系,比勘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样毕竟可以从深层次上看出各本之间的传嬗关系。十三经宋代版本众多,后代翻刻时各有所从,要想找寻它们的源头,除了借助于序跋外,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直接比较各本的文字。前面说到,顾广圻曾经核对宋张淳《仪礼识误》的引文,断定黄丕烈收藏的《仪礼》为宋严州刻本。王国维核对《九经三传沿革例》的引文,断定明嘉靖徐氏刻的《周礼郑注》出于宋建刻大字本。在这方面前人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3. 形式鉴定
从书的外表形式判断它的版本,这是最初步也是最直接的方法。过去旧书业人员的功夫大抵就在这里,所谓观风望气,主要是指形式判断。
版式风格本质上是一种时尚,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在书坊集中的地区,一定时期的书籍会呈现一些共性,多少有一种不成文的行业标准的意味。泛泛而言,构成版式风格的基本因素,一是版框大小,二是字体,三是版面黑白比例,包括行格疏密、笔画粗细和边框宽窄等。
一部书拿在手里,一般是首先弄清书的名称,头脑中对书先有一个一般认识,然后观看书叶的字体和版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字是宋体、写体、欧体、颜体等,半叶多少行、每行多少字,版心是黑口、白口,鱼尾一个还是一双,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籍版本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成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61458
开本 32开
页数 4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8
出版时间 2023-04-01
首版时间 2023-04-01
印刷时间 202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662
CIP核字 2023044788
中图分类号 G256.2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