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可以把这本书叫做《错误的记忆》。不是我在刻意编织谎言,只是写作过程本身证明,我脑海深处并没有一个冷冻库,完整无缺地封存着我的记忆。正相反,我的大脑似乎只存储了一些零星的讯号,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和味道,只有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或许,这反倒是一件幸事。
此时此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某个角落,有人也在记述着他的一生。他记忆力惊人,巨细不遗。据说他会写下记忆留存的所有细节,所以一年里发生的事情……”这是来自彼得·布鲁克的《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的节选部分。
图书 | 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剧场和戏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我本可以把这本书叫做《错误的记忆》。不是我在刻意编织谎言,只是写作过程本身证明,我脑海深处并没有一个冷冻库,完整无缺地封存着我的记忆。正相反,我的大脑似乎只存储了一些零星的讯号,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和味道,只有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或许,这反倒是一件幸事。 此时此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某个角落,有人也在记述着他的一生。他记忆力惊人,巨细不遗。据说他会写下记忆留存的所有细节,所以一年里发生的事情……”这是来自彼得·布鲁克的《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他被诸多同行评价为真正的戏剧革命家,以一系列奠基性的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此外,在电影、歌剧等其他艺术领域,他亦执导出影响深远的作品。 在《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这本独具一格的自传中,彼得·布鲁克回避了“私人关系、不检点的过失、嗜好、放纵、密友的名字、私怨”等回忆录体裁的常见情节,而聚焦于生命中意味深长的时刻、不懈的戏剧实验及内心世界的探索。《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作者将记忆碎片丝丝入扣地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回溯种种生命体验、戏剧理念、精神领域的研习、经历的人和事如何形塑了他和他的艺术,呈现出这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奇妙的一生。 试读章节 我本可以把这本书叫做《错误的记忆》。不是我在刻意编织谎言,只是写作过程本身证明,我脑海深处并没有一个冷冻库,完整无缺地封存着我的记忆。正相反,我的大脑似乎只存储了一些零星的讯号,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和味道,只有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或许,这反倒是一件幸事。 此时此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某个角落,有人也在记述着他的一生。他记忆力惊人,巨细不遗。据说他会写下记忆留存的所有细节,所以一年里发生的事情,同样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来写完。只可惜他动笔太晚,永远也赶不上时间了。他的窘境恰好说明,自传有着另外的目的。需穿过那些随意的、不完整的意象所构成的扑朔迷离的混沌,不偏不倚,用过来人的眼光,看看是否有一种人生的样式浮现出来。 而我在写作时,并没有将所有真相一吐为快的冲动。你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看透自己潜意识中不可见的那部分。的确。在这个故事背后,有我并未去挖掘的禁忌、困境与隐秘,自然我也不认为私人关系、不检点的过失、嗜好、放纵、密友的名字、私怨、家族冒险记,或者欠下的情义——单单这些就足够写满一本分类账本了——能在这里写出来,就如同初夜,众所周知地夹杂着绝美与痛苦的体验,是不可言传的。我完全不理会传记学派那套,他们相信只有把社会、历史与心理方面的所有细节统统加起来,才能描绘出人生的完整画像,才能栩栩如生。当有人妄图揭示出人类的奥秘时,哈姆雷特要来一支长笛,摆出一副熟悉其中每一个笛孔与按键的样子,吹出一阵咿里哇啦的噪音来与之相抗,对此,我倒是站在他这一边的。我竭力要编织起来的,是帮助我形成现实认识的那些丝线,并希望它们多少对其他人的经历也能有点用处。 护士竭力想对那个五岁男孩和蔼些,孩子却发现自己深更半夜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头雾水。“你喜欢橙子吗?”她问。“不!”我倔头倔脑地回答。见自己惯用的伎俩不起作用,她失去了耐心。“不管喜不喜欢,总会给你橙子的,”她厉声喝道,然后把我推进了手术室。“来,闻闻这些橙子,”她一边说,一边把一个面罩狠狠压到我的鼻子上。瞬间一股苦味呼啸而来.刺鼻难忍,强横霸道地冲入我的鼻腔。我努力抵挡,却失败了:噪音与惊惧汇聚成了纯粹的恐慌,我很快就不省人事。这是我第一次经历幻灭感,也从此明白了要赶走它有多难。 岁月飞逝。我穿上了军装,为战争做预备。那只是个伪装,这个无名小卒的形象不可能是我。但的确有一场战争在发生,也的确有一个牛津大学的学生,为了维护他的特权,不得不付出每周参加一次军事训练的代价,因为每个大学生都是当然的后备军官。从幼时起,一想到战争我就害怕,而它似乎离日常生活又很遥远,因此我总是相信,一旦战争来临,我大可以爬到床底下躲过整场战争。现在我明白了,不可能轻易逃脱,所有的借口与推脱都是徒劳的,我只能乖乖地穿上沉重的军靴和让人浑身发痒的短上衣,接受检阅。 今天是第一堂障碍训练课。哨声吹响,我们出发了。教官中士大声驱策着,所有情绪亢奋的小伙子们都抢步上前,跳过绳子,弓身越过障碍,快速翻过脚手架。我落在了最后,在学校里我就擅长逃避,现在仍旧无视教官的讥笑,费了好大力气…… P1-2 后记 张翔 在上戏读书时,最难忘的是台湾长春坊的一堂表演训练课。带课的是一个矮小的女子,她让我们一班戏文系的学生男女自由配对,一位闭上眼睛,另一位牵着TA走出教室,想走多远就走多远,走出学校,走到两站地外的静安寺都无妨。我手里牵着双眼紧闭的低班女生,真的从三楼下来,徐徐走出教学楼,一直走到校门口方才折返,‘回到教室,女生才睁开眼睛。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但我们都像是刚从梦中醒来。 上戏毕业后,除了偶尔看几出戏,我基本远离戏剧,因为觉得戏剧大概是所有艺术中最难的一种。但我记住了这堂课,并了解了表演不是单纯地模仿动作,而首先要打开的是身体,然后是心灵,游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接手翻译这本彼得·布鲁克回忆录后,我兴奋地发现,这个游戏是他发明的“盲摸”游戏的东方版(见第147页)。八十年代拘谨的中国大学生,即便有老师的鼓励,闭上眼睛摸一个异性的身体,也是无法做到。“盲走”,对小清新的我们来说已经足以让心灵放飞了。 对我来说,《空的空间》是一本荷尔蒙读物,每个这一年龄的上进青年都有这种红卫兵情结,砸碎一切,建立一个新世界。经历过镜框式舞台教育后,那句“一个空的空间,就可以成为戏剧空间”成了我的新世界。EmptySpace远没有它的汉字组合那样更震撼人心,彼得·布鲁克像写圣经一样写下了这部实验戏剧论著,成了我们的圣经。这句开场自连同其他所有振奋我的新艺术新思想,让我的青春期足足延宕了十多年,直到今天。 说来可笑,我其实没有读完《空的空间》,被它的开篇激荡之后,我又奔向了摇滚、文学、实验电影、先锋艺术。我至今没有看过彼得·布鲁克的任何一部戏,斗胆译此书只是出于自己进入文字的需要。我始终认为,文字是装载人类内心世界的最高级。为免于自我创作的徒劳,我选择了翻译。却未曾想,翻译原来是件比原创更痛苦的一件事,原文像幽灵一样附身于你,译到后来,我甚至觉得思维也被作者所控制。 我不敢在此对彼得·布鲁克做学术总结,也不能说译完此书后对作者增添了崇敬。相反在对此书动手之初,我甚至认为此公心地偏狭、思维混乱又故弄玄虚,跟我后来接触的那些当代艺术家颇为近似。 译程过半后,我开始越来越认同这个常常写出小半页篇幅长句的作者。彼得的原文跟他本人一样绵长而纠结,我只能像拆线团一样每天拆一二页,然后瘫倒在座椅上。作者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即使写回忆录,也尽可能将他内心的各种纤维以及它们之间的纠缠不清呈现出来。这种呈现又被置于一种思辨的话语体系中,甚至很多时候因缺少清晰可辨的逻辑性而更接近于伪思辨。要知道对一个你或他来说,叙述者清晰可辨的逻辑性有多么重要。 可问题是,人或者人生的逻辑性又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复合体。对于描述这种复杂性来说,彼得尽可能做到了诚实。他并不避讳自我完善过程中的种种纠结,也不掩饰自己的刻薄和不择手段,对内心包括各个阶段的内心生活更从不停止追问。彼得·布鲁克的《时间之线》更多是他的内心之线,那条可以称之为终极困惑的内心之线,从小时候贴着铁轨听火车起头,一直延伸到书末,到现在。 葛吉夫是这本回忆录给我的最大发现,如果说毕加索对非洲艺术的信手拈来多少有些动机可疑,彼得对葛吉夫的消化和利用则是全方位和精神性的。彼得在从事高密度外部事业的同时,从未放弃对内心的追问,直到葛吉夫的出现,开启了他的心理研习。这种研习逐渐渗透入他的外部事业之中,他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种心理研习扩展到身体训练、排练和剧目创建之中。他挖空心思,想出各种方法和游戏(包括前述的“盲摸”),让嘈杂和纷扰在演员的身前簌簌落下,让内心从身体内生长出眼神、手势、动作和声音。可以想见,演员们在一个空的空间里,织出的是怎样一张心灵之网,它们各自闪着微光,相互照射,又穿越空气,进入对方,再进入另一个,进而进入四周的观众,如施蛊般召唤观众内心的感应、跟随和加入,一出戏就这样完成了。 这样说,并不表示葛吉夫是彼得唯一的影响者,而是彼得在适当的时机从葛吉夫那里找到了方法论和创作的母本,或者说他心里本来就住着葛吉夫,只是在遇到葛吉夫的那一刻,逐渐找到了自我内外的贯通。也就是从那时起,彼得找到了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情,他将冥想与戏剧电影合成到了一起,将生活和工作合成到了一起。如果说他的作品是实验性的,其实验性的关键词就是内心,因为之前没有一部戏是一开始就从内心出发,又始终与内心共处的。 我时常想象,如果耄耋之年的彼得·布鲁克来到今天的中国排一出戏,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会想出怎样的方法让嘈杂和纷扰在观众身前簌簌落下,让内心浮现和聚拢…… 此书翻译前后花了三年时间,实效翻译时间为一年。译程之缓慢,始终没有招来出版人严搏非先生的一句微词。即便如此,心亦时常不安,要不然我会在自己追加的这上百条译注上再盘桓数月,甚至再加上几十条。因为每一条译注的背后也都有一根时间之线,一个星光灿烂的年代,一个热爱新艺术而不仅是娱乐的世纪。 书评(媒体评论) 彼得·布鲁克总是不断地让我们惊讶——不是以那些普通的流行的方式,而是以古老的持久的方式,永远影响着你的心灵。 ——肯·伯恩斯(KenBurns),美国导演、制作人,艾美奖获得者 他为仍相信艺术至关重要的人们提供了一线希望。 ——《芝加哥论坛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剧场和戏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彼得·布鲁克 |
译者 | 张翔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30905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2 |
出版时间 | 2013-06-01 |
首版时间 | 2013-06-01 |
印刷时间 | 201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4 |
CIP核字 | 2012234748 |
中图分类号 | K835.615.78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