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剧场和戏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我本可以把这本书叫做《错误的记忆》。不是我在刻意编织谎言,只是写作过程本身证明,我脑海深处并没有一个冷冻库,完整无缺地封存着我的记忆。正相反,我的大脑似乎只存储了一些零星的讯号,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和味道,只有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或许,这反倒是一件幸事。

此时此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某个角落,有人也在记述着他的一生。他记忆力惊人,巨细不遗。据说他会写下记忆留存的所有细节,所以一年里发生的事情……”这是来自彼得·布鲁克的《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他被诸多同行评价为真正的戏剧革命家,以一系列奠基性的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此外,在电影、歌剧等其他艺术领域,他亦执导出影响深远的作品。

在《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这本独具一格的自传中,彼得·布鲁克回避了“私人关系、不检点的过失、嗜好、放纵、密友的名字、私怨”等回忆录体裁的常见情节,而聚焦于生命中意味深长的时刻、不懈的戏剧实验及内心世界的探索。《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作者将记忆碎片丝丝入扣地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回溯种种生命体验、戏剧理念、精神领域的研习、经历的人和事如何形塑了他和他的艺术,呈现出这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奇妙的一生。

试读章节

我本可以把这本书叫做《错误的记忆》。不是我在刻意编织谎言,只是写作过程本身证明,我脑海深处并没有一个冷冻库,完整无缺地封存着我的记忆。正相反,我的大脑似乎只存储了一些零星的讯号,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和味道,只有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或许,这反倒是一件幸事。

此时此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某个角落,有人也在记述着他的一生。他记忆力惊人,巨细不遗。据说他会写下记忆留存的所有细节,所以一年里发生的事情,同样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来写完。只可惜他动笔太晚,永远也赶不上时间了。他的窘境恰好说明,自传有着另外的目的。需穿过那些随意的、不完整的意象所构成的扑朔迷离的混沌,不偏不倚,用过来人的眼光,看看是否有一种人生的样式浮现出来。

而我在写作时,并没有将所有真相一吐为快的冲动。你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看透自己潜意识中不可见的那部分。的确。在这个故事背后,有我并未去挖掘的禁忌、困境与隐秘,自然我也不认为私人关系、不检点的过失、嗜好、放纵、密友的名字、私怨、家族冒险记,或者欠下的情义——单单这些就足够写满一本分类账本了——能在这里写出来,就如同初夜,众所周知地夹杂着绝美与痛苦的体验,是不可言传的。我完全不理会传记学派那套,他们相信只有把社会、历史与心理方面的所有细节统统加起来,才能描绘出人生的完整画像,才能栩栩如生。当有人妄图揭示出人类的奥秘时,哈姆雷特要来一支长笛,摆出一副熟悉其中每一个笛孔与按键的样子,吹出一阵咿里哇啦的噪音来与之相抗,对此,我倒是站在他这一边的。我竭力要编织起来的,是帮助我形成现实认识的那些丝线,并希望它们多少对其他人的经历也能有点用处。

护士竭力想对那个五岁男孩和蔼些,孩子却发现自己深更半夜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头雾水。“你喜欢橙子吗?”她问。“不!”我倔头倔脑地回答。见自己惯用的伎俩不起作用,她失去了耐心。“不管喜不喜欢,总会给你橙子的,”她厉声喝道,然后把我推进了手术室。“来,闻闻这些橙子,”她一边说,一边把一个面罩狠狠压到我的鼻子上。瞬间一股苦味呼啸而来.刺鼻难忍,强横霸道地冲入我的鼻腔。我努力抵挡,却失败了:噪音与惊惧汇聚成了纯粹的恐慌,我很快就不省人事。这是我第一次经历幻灭感,也从此明白了要赶走它有多难。

岁月飞逝。我穿上了军装,为战争做预备。那只是个伪装,这个无名小卒的形象不可能是我。但的确有一场战争在发生,也的确有一个牛津大学的学生,为了维护他的特权,不得不付出每周参加一次军事训练的代价,因为每个大学生都是当然的后备军官。从幼时起,一想到战争我就害怕,而它似乎离日常生活又很遥远,因此我总是相信,一旦战争来临,我大可以爬到床底下躲过整场战争。现在我明白了,不可能轻易逃脱,所有的借口与推脱都是徒劳的,我只能乖乖地穿上沉重的军靴和让人浑身发痒的短上衣,接受检阅。

今天是第一堂障碍训练课。哨声吹响,我们出发了。教官中士大声驱策着,所有情绪亢奋的小伙子们都抢步上前,跳过绳子,弓身越过障碍,快速翻过脚手架。我落在了最后,在学校里我就擅长逃避,现在仍旧无视教官的讥笑,费了好大力气……

P1-2

后记

张翔

在上戏读书时,最难忘的是台湾长春坊的一堂表演训练课。带课的是一个矮小的女子,她让我们一班戏文系的学生男女自由配对,一位闭上眼睛,另一位牵着TA走出教室,想走多远就走多远,走出学校,走到两站地外的静安寺都无妨。我手里牵着双眼紧闭的低班女生,真的从三楼下来,徐徐走出教学楼,一直走到校门口方才折返,‘回到教室,女生才睁开眼睛。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但我们都像是刚从梦中醒来。

上戏毕业后,除了偶尔看几出戏,我基本远离戏剧,因为觉得戏剧大概是所有艺术中最难的一种。但我记住了这堂课,并了解了表演不是单纯地模仿动作,而首先要打开的是身体,然后是心灵,游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接手翻译这本彼得·布鲁克回忆录后,我兴奋地发现,这个游戏是他发明的“盲摸”游戏的东方版(见第147页)。八十年代拘谨的中国大学生,即便有老师的鼓励,闭上眼睛摸一个异性的身体,也是无法做到。“盲走”,对小清新的我们来说已经足以让心灵放飞了。

对我来说,《空的空间》是一本荷尔蒙读物,每个这一年龄的上进青年都有这种红卫兵情结,砸碎一切,建立一个新世界。经历过镜框式舞台教育后,那句“一个空的空间,就可以成为戏剧空间”成了我的新世界。EmptySpace远没有它的汉字组合那样更震撼人心,彼得·布鲁克像写圣经一样写下了这部实验戏剧论著,成了我们的圣经。这句开场自连同其他所有振奋我的新艺术新思想,让我的青春期足足延宕了十多年,直到今天。

说来可笑,我其实没有读完《空的空间》,被它的开篇激荡之后,我又奔向了摇滚、文学、实验电影、先锋艺术。我至今没有看过彼得·布鲁克的任何一部戏,斗胆译此书只是出于自己进入文字的需要。我始终认为,文字是装载人类内心世界的最高级。为免于自我创作的徒劳,我选择了翻译。却未曾想,翻译原来是件比原创更痛苦的一件事,原文像幽灵一样附身于你,译到后来,我甚至觉得思维也被作者所控制。

我不敢在此对彼得·布鲁克做学术总结,也不能说译完此书后对作者增添了崇敬。相反在对此书动手之初,我甚至认为此公心地偏狭、思维混乱又故弄玄虚,跟我后来接触的那些当代艺术家颇为近似。

译程过半后,我开始越来越认同这个常常写出小半页篇幅长句的作者。彼得的原文跟他本人一样绵长而纠结,我只能像拆线团一样每天拆一二页,然后瘫倒在座椅上。作者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即使写回忆录,也尽可能将他内心的各种纤维以及它们之间的纠缠不清呈现出来。这种呈现又被置于一种思辨的话语体系中,甚至很多时候因缺少清晰可辨的逻辑性而更接近于伪思辨。要知道对一个你或他来说,叙述者清晰可辨的逻辑性有多么重要。

可问题是,人或者人生的逻辑性又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复合体。对于描述这种复杂性来说,彼得尽可能做到了诚实。他并不避讳自我完善过程中的种种纠结,也不掩饰自己的刻薄和不择手段,对内心包括各个阶段的内心生活更从不停止追问。彼得·布鲁克的《时间之线》更多是他的内心之线,那条可以称之为终极困惑的内心之线,从小时候贴着铁轨听火车起头,一直延伸到书末,到现在。

葛吉夫是这本回忆录给我的最大发现,如果说毕加索对非洲艺术的信手拈来多少有些动机可疑,彼得对葛吉夫的消化和利用则是全方位和精神性的。彼得在从事高密度外部事业的同时,从未放弃对内心的追问,直到葛吉夫的出现,开启了他的心理研习。这种研习逐渐渗透入他的外部事业之中,他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种心理研习扩展到身体训练、排练和剧目创建之中。他挖空心思,想出各种方法和游戏(包括前述的“盲摸”),让嘈杂和纷扰在演员的身前簌簌落下,让内心从身体内生长出眼神、手势、动作和声音。可以想见,演员们在一个空的空间里,织出的是怎样一张心灵之网,它们各自闪着微光,相互照射,又穿越空气,进入对方,再进入另一个,进而进入四周的观众,如施蛊般召唤观众内心的感应、跟随和加入,一出戏就这样完成了。

这样说,并不表示葛吉夫是彼得唯一的影响者,而是彼得在适当的时机从葛吉夫那里找到了方法论和创作的母本,或者说他心里本来就住着葛吉夫,只是在遇到葛吉夫的那一刻,逐渐找到了自我内外的贯通。也就是从那时起,彼得找到了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情,他将冥想与戏剧电影合成到了一起,将生活和工作合成到了一起。如果说他的作品是实验性的,其实验性的关键词就是内心,因为之前没有一部戏是一开始就从内心出发,又始终与内心共处的。

我时常想象,如果耄耋之年的彼得·布鲁克来到今天的中国排一出戏,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会想出怎样的方法让嘈杂和纷扰在观众身前簌簌落下,让内心浮现和聚拢……

此书翻译前后花了三年时间,实效翻译时间为一年。译程之缓慢,始终没有招来出版人严搏非先生的一句微词。即便如此,心亦时常不安,要不然我会在自己追加的这上百条译注上再盘桓数月,甚至再加上几十条。因为每一条译注的背后也都有一根时间之线,一个星光灿烂的年代,一个热爱新艺术而不仅是娱乐的世纪。

书评(媒体评论)

彼得·布鲁克总是不断地让我们惊讶——不是以那些普通的流行的方式,而是以古老的持久的方式,永远影响着你的心灵。

——肯·伯恩斯(KenBurns),美国导演、制作人,艾美奖获得者

他为仍相信艺术至关重要的人们提供了一线希望。

——《芝加哥论坛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剧场和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彼得·布鲁克
译者 张翔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9059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2012234748
中图分类号 K835.615.78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