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中的大圆满法/禅风佛韵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生活中的大圆满法》是作者冯学成以佛教禅宗的思想,针对现代社会和人生而创作的一本普及型小册子。本书可使读者知道如何自我完善人格,懂得身、心、性、命四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明了“生活中的大圆满法”的门路,理解深奥神秘的佛法,明白人生并非“无可奈何”。读本书,读者将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情趣,并体验到“禅悟”的喜悦滋味。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禅宗思想博大精深,如何让禅宗思想走进你的生活,进而增加你的智慧,改变你的人生?《生活中的大圆满法》将给你最圆满的解读和诠释。

《生活中的大圆满法》由冯学成编著。

目录

总导言

晨钟暮鼓中的反思(代前言)

走出困惑,人生并非无可奈何

因病而取,随你!

心灵的图表

四谛·八正道与现实的人生

佛说十二因缘——生命之流和生命之链

戒定慧三学的时代意义

性格·情趣·现实

人生的轨迹——命相学禅观

明心见性与意识的巅峰状态

打开灵魂之眼,使向上望

直指人心——寻找精神的原点

在生活中参禅和习禅

三玄三要趣谈

把握失去了平衡的世界

廓清天地的狮子吼——临济“喝”的启示

参禅方法举要

面对生死时的超然和自在

进入大道的门户

老庄易禅杂谈

生活中的大圆满法

初版后记

试读章节

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多变的。“食色,性也”只是人生最基本和最根本的需求。推衍开来,衣食住行、学习工作、功名富贵都是人之欲也。这些是每一个人的恒常需求,原本天经地义,没有什么不好之处。但就在这些需求之中,人们总避免不了钩心斗角。小的普遍存在于人们之间的“肚皮官司”,大的到国际间的经济战、炮火战。钩心斗角、矛盾是非不是君子之所为,这是在道德伦理上讲;忧心憧憧、疑惧不安、暴躁易怒等则属于心理失调,心态失衡。社会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个人是为其内心所主宰的,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制于理性,也受制于欲性,在某种量度之上,更受制于他的心理潜意识的状态。在西方社会中,几百年来被视为神圣的、主宰一切的人的那种理性,现在越来越感受到人的那个心理潜意识的压力。在法官们的案卷中,理性屈从于心理潜意识的现象,甚至比屈从于欲性的还要多,这引起心理学家极大的关注。在心理学、心理分析学有长足发展的今天,对人的行为,更多地被纳入了心理潜意识的领域来研究,心理分析和咨询也就异军突起。

当代心理分析大师佛洛姆说:“心理分析是西方人道主义同理性主义的结晶,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对人心中的种种黑暗力量之追求的表现,这些黑暗的力量逃出了理性主义的掌握。更进一步回顾,则我们见到了希伯来的伦理,是一门科学性的治疗学之精神上的源泉。”这是佛洛姆对心理分析百年来发展的一个总结。心理分析学家认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文化危机,这种文化危机,导致了人的精神的危机。这种危机,因工作和生活的机械化、单一化及与社会和自然的隔离、疏远而愈加严重。一方面是因富裕和福利社会必然导致的懒散与无能;另一方面是因无情的竞争、危机所带来的紧张与不安。再加上从笛卡儿之后,西方社会思想的进展,使理性与情感分离,西方社会的人们认为只有理性才是合理的,而情感及其他非理性的精神内容则是不合理的。  人原本是有情感和理性的动物,照西方社会之规划,人的精神就被分割成理性和非理性的两部分,理性必须控制非理性,至少应如交通警察一样,监督和指挥精神中来来去去的过客,尽管其中有许多不该它管和它管不了的东西。同时,理性和情感、意志、欲望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一样,本来是一体精神的不同功能及其表现形式。一方对另一方强制的压迫,必然会引起精神自身的紊乱,理性自身也会感到劳累——警察也应有下岗休息的时候。这样必然会对精神——心理上造成重大的伤害,以至心理失调和心态失衡。中国人将精神喻为“心地”,在这一片精神土地中,什么种子都有,天知道在复杂多变的气候中,这片土地会长出什么花花草草来。理性作为这块土地的园工,真的就那么尽善尽美,不会摧残其中的生机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理性是唯一的吗?这是西方心理分析、意志哲学、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及各种非理性主义学派在本世纪内对理性主义提出的质疑和挑战。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的极度发展对地球生态及人类所造成的威胁,都是理性一意孤行的结果。理性并不能消除欲性,反而使欲性膨胀到了不能令人忍受的程度,是为欲性装上了翅膀。

现代的心理分析发展,已经和佛教的禅宗搭上了线,并把禅宗的灵动、飘逸和泰然等境界,作为心理治疗的高层目的。这种联系,对于杰出的心理分析家们来说,其前景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一条,即佛教唯识学与心理分析更为接近,若把唯识学作为中间环节,就会与世间的心理分析相得益彰,再以禅宗的“向上”来升华,这样,心理分析这一门学科基础才会更为坚实。不过学问归学问,对佛教来讲,更切实重要的却是实践,而且是落实在个人身上的实践。

P14-15

序言

晨钟暮鼓中的反思

佛教号称“智慧之学”,自释迦牟尼佛以来的这两千五百年间,印度、中国和其他佛教国家和地区,数以万计的优秀人物,用他们的道德、意志、智慧和生命,共同守护和养育了这片菩提树之林,这是人类文明中最为洁净的绿洲。当我们从枯枝败叶的堆积层中爬出来,看到这菩提林真正灵秀神瑞的风采时,你是会为之倾倒和神往的。

毛泽东在其《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如何猜得?不过几千寒热。”百万年的人类史,曾在诗人豪杰手中、历史巨人笔下一挥而了,但人生、社会、宇宙这一难题,都是人们所应该认真思考的,不然如同西方的一些恐怖预言中所描写的那样,地狱之火和天空的雷电同时激发,只有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审判时,才明白“人是什么”,岂不晚矣。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贱或贵,或富或贫,或顺或逆,现象是千差万别。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幻想,或奋进,或消沉,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情感是变化无穷。

不论心与境是怎样的烦嚣,任何人都总会有一刻安宁的时光,并在其中沉思和反省:我是谁?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这一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太阳带领着地球在宇宙中运行,在阳光的照耀下,亿万年来,产生了现在人类所能感知的一切。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人们就在思索,思考人生、思考宇宙,于是产生了宗教、哲学和科学。

宗教是人类最早提出解决人生宇宙这一根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但给人类描绘的美妙前景总使人感到有一层神秘的云雾,可望而不可即。哲学和科学在他们意气风发的时候,也曾当然地把宗教作为箭垛。哲学对它是少有赞叹,多有嘲讽,而科学对它,则是冷冰冰的解剖刀。

佛教对人类有着特殊的魅力,它那博大的思想体系,精密细致的思维方法,无私奉献的慈悲胸怀,翔实周到的实践步骤,涵盖了人生、社会、宇宙的各个领域,无不给予人们相应的启迪和升华。以四谛法来观照人生;以十二因缘来观照生命现象的流转;以业力不灭、业感缘起来观照社会现象的变异;以六根六尘、十八界、八识缘起、法界缘起来观照人类的精神现象、心理现象、认识功能乃至整个自然和宇宙;以戒定慧三学来完满和升华人格;以六度万行来净化人类社会,实践人间佛土。这仅是粗略的概括,未必能使所有的人信服,但至少数以亿计的佛教徒,热心佛教文化的人们是服膺其说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与蓝图,佛教讲因果,既有其因,也是必有其果的。

佛教产生和发展在印度,但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却在古代中国——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国度。在中国,佛教与儒家和道家学说相融合,就使其在体系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因为儒家和道家的学说,是古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巅峰,有着极为丰厚和现实的社会人生实践的内涵。8世纪后,印度佛教就渐衰亡以至无闻,而在中国却有长足的发展就是一证。

几个世纪以来,以科学和技术作为开山斧的西方文明,无情地吞噬着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绿洲。但以华夏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明,却是生命力极强的森林。

中华民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育了灿烂的华夏文化,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得到独立的、充分发展的、没有中断或转变的文化。这一存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合理性及其旺盛的生命力。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四次文化高峰现象。这就是先秦诸子争鸣时期、魏晋南北朝玄学时期、隋唐佛学时期(由盛唐兴起的禅宗,则一直繁荣至宋元,乃至延伸到明清)和宋明理学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这四个高峰现象,除先秦诸子学说与佛学无关外,其余三个时期,佛学都是其中的重要角色,甚至是主要的角色。正是因为佛学的介入。使华夏文化从秦汉以来的儒道互补结构,转化为宋以来的儒禅互补结构。有人说中国的佛教,是中国化的佛教,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骄傲。在今天,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融合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峰。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争取居于主动的地位而参与,摆脱百多年来在文化中的被动局面。同时,在过去形成的文化断层,必须加速去填平,民族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内涵,也需要发掘和提高,而对我国佛教文化这笔巨大的财富,更应深入地研究和批判,得以实现其在人类社会中应有的崇高价值。

后记

今年三月,在完成贾题韬老师《坛经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编排和校对之后,成都海潮音书社严永奎先生建议我就佛教——禅宗的基本知识,结合现代社会和人生写一部普及性的小册子。难却老友之托,于是我就提起了笔。

要就这样的题目写出特色还真不容易,十多年来国内这类书籍出版不少,更因有日本铃木大拙博士和中国台湾南怀瑾教授,这两位尊者的著作,无论高度、广度和深度都是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更何况他们的气象和风格,更是万难有偶。好在当今社会局局翻新,总有新的东西涌现出来,现代的中青年亦有自己的精神特色和追求,也有新的眼界。何况中国大陆现代的“风土人情”,也远不是半个世纪前的模样了,这大概是大陆后生们的幸事吧!

当然,谈佛法,就必须深入世间;要深人世间,则必须学点佛法,两者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维摩诘经》说众生是成佛的种子,离开众生是没有佛法的。但要把专业的佛教知识传神地介绍给一般的读者,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为了方便,所以结合儒家、道家的一些基本思想一并运用,结合人们熟知的身心性命、荣辱得失与之相互发明,或能起到贴近人心,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效果。

笔者虽年过“不惑”,但面对这样的题目,真的就“无惑”了吗?好在多年的艰难险阻和曲折人生,对这个“惑”,早已是家常便饭,熟如家珍了。这里不是经纬学术专著,只是一些杂感、杂记类的文章,既不求全,也不求备,平时也是胸中有那么个滋味,于是就行云流水似地完成了。效果如何,那就有待于读者评判了。

记得十年前我从康藏“云游”数年归来,严永奎先生有诗赠我,我也回赠了一首,曾如此云云:

眉间晦朗皆无意,道是云非未解衷。

雪岭归来锦水绿,读诗感慰此心同。

故人未必全知我,逝者还因一念浓。

雁翅今朝翻海甸,当寓衡岳借云峰。

冯学成 1993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中的大圆满法/禅风佛韵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学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69809
开本 16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2013253286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