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山的来历(中国王朝的建国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程编著的《江山的来历(中国王朝的建国故事)》是一本描写中国历朝开国故事的书。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悲喜大剧频繁上演,各路英雄连番逐鹿中原,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相信一些读者和我一样,从小就对这些王朝的开国故事和开国元勋们感兴趣,喜欢读相关的通俗演义,更记住了许多小故事和小细节。尽管这些王朝肇建的故事千差万别,但部分王朝在建立过程中具有若干的共同特点。比如小时候老师常常讲,农民起义是推动王朝更替的重要力量。我们很容易在历史上发现许多由农民起义建立的新王朝。那么中国王朝在建立过程中,还有其他的类型吗?属于同一类型的王朝在建立时有哪些共同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这些就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

内容推荐

《江山的来历》是浙江省著名作家张程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论文集,主要评述各封建王朝的兴衰教训。四种颜色(金、赤、乌、绿)代表了王朝建立的四种类型:既有通过政治斗争悄然变化国家颜色的(金之卷),也有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完成王朝梦想的(赤之卷),还有通过王朝战争和割据混战(乌之卷)以及由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新王朝(绿之卷)。“改朝换代”的历史大剧在书中频繁上演,各路英雄连番逐鹿中原,精彩纷呈。

目录

前言:王朝胚胎的遗传与变异——中国式王朝的肇建故事

金之卷:宫廷阴谋诞生的国家

第一章、不太血腥的建国之路

第二章、新:道德旗帜的胜利

富贵门外的孩子

血的代价

汉平帝之死

救命稻草

第三章、晋:源于司马昭之心

司马懿的表演

高平陵政变

司马昭之心

第四章、隋:连续上演的禅让

乱世富贵人家

无名政变

隋代周兴

第五章、宋:铁矛挂起的龙袍

乱世的诱惑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赤之卷:草根阶层的血性崛起

第一章、开国路上的农民起义

第二章、西汉:提剑三尺赋风行

乱世亭长

权力转移

楚汉相争

第三章、东汉:腰斩王朝的重兴

绿林与赤眉

刘秀的蜕变

中兴的代价

第四章、唐:体制内的造反者

隋唐多英雄

太原起兵

唐朝肇建

第五章、明:不变的农民基因

崭露头角的造反者

龙兴东南

老农掌国

乌之卷:王朝战争的统一道路

第一章、王朝的金戈铁马往事

第二章、秦:西陲的百年崛起

秦穆公突围

独霸西戎

借天下之智

始皇开朝

第三章、曹魏:老子打下的天下

曹操不易

从官渡到赤壁

曹丕的冲刺

第四章、西辽:最后的契丹贵族

家贫出孝子

西行的贵族

万里可横行

绿之卷:草原民族的狂飙之路

第一章、写在草原上的王朝史

第二章、五燕:鲜卑前辈的足迹

沃土与英雄

人才济济之祸

鲜卑余烈

第三章、北魏:融入中原的阵痛

王朝的瓶颈

迁都与反迁都

无辜的鲜血

第四章、元:为疏忽付出代价

草原的生存法则

征战的惯性

黯淡的刀锋

第五章、清:成功的满族王朝

遗甲起兵

经营关外

叩开山海关

后记

试读章节

金之卷:宫廷阴谋诞生的国家

第一章不太血腥的建国之路

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初春,宋王刘裕在封国的都城寿阳(今安徽寿县)召集群臣宴饮。

新年已过,宋王的宴会邀请着实让大臣们摸不到头脑。但刘裕大权独揽,群臣们不敢不来,其中很多人还连夜从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匆忙赶来。

世事无常、天意弄人。四十年前的刘裕只是一介贩夫走卒;在赌场输了钱又还不起高利贷,被人扒光衣服当街示众。那时,刘裕特别希望某个达官显贵能够青睐自己,哪怕是给自己一个跑腿当差的活做。如今,地位颠倒,全天下的达官显贵们都反过来在台下毕恭毕敬地期待着刘裕的垂青。

刘裕的嘴角掠过一丝苦笑,举起酒杯。

台下群臣像事先操练过一样,齐刷刷地举起酒杯,高唱:“恭祝宋王福寿天享!”

刘裕碰了一下杯缘,放下酒杯,慢悠悠地感叹道:“诸位大臣,桓玄篡位的时候晋室鼎命就已经发生移动。我首倡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战,平定四海,功成名就。于是我接受皇上的九锡之礼。现在,我也进入了迟暮之年,身份尊贵至此,生怕物极必反,不能久安。因此我计划辞去爵位,回京师养老。”

刘裕以再造晋朝的功臣,天下的救世主自居,回顾一生成就,感叹自己已进迟暮之年。同时又担心自己已经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但也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物极必反。因此,刘裕宣称要退休养老。

在皇权鼎盛时期,如果有人胆敢说出这样的话,那是大逆不道、诛灭九族的大罪。然而现在,大臣们非但不敢觉得刘裕的感叹有什么不妥,还满脸堆笑,频频点头。当听到刘裕流露出退隐政坛的意思时,大家纷纷争相拍马屁,盛赞宋王的功德,表示天下不可一日无刘裕,群臣一天都不能缺少刘裕的指导。整个宴会变成了向刘裕表忠心的效忠场。

参加宴会的中书令傅亮也唯恐失去这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搜索枯肠地遣词造句来盛赞刘裕。可在心底里,傅亮暗自感慨说,刘裕真的是老了,都已经需要专门召集群臣来献忠心了。在傅亮看来刘裕大动干戈地召开这次会议专门考验群臣完全是多余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傅亮这些人不紧靠着刘裕,怎么会有今天,又怎么继续保持“进步”呢?可惜,傅亮遣词造句的本领不高。他刚想出来什么好词,不是让其他大臣给抢先说了,就是根本插不上嘴,结果急得满头大汗。

刘裕显得很高兴,很有耐心地听完了群臣们的效忠,还频频举杯庆祝。他和大臣们嘻嘻哈哈了一番,等天晚了,也就宣布宴会散了。

傅亮懊恼地离开了酒席,准备出宫。在这次倾吐忠心的宴会上,傅亮没能说上一句有分量、动听的话,自认为失去了一次能得到刘裕青睐的绝好机会。离宫之时,他不甘心地回头张望。这一望,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傅亮分明看到侧行远去的刘裕嘴角上挂着意味深长的苦笑……

刘裕的确是老了,的确是在苦笑。他不仅笑天意弄人,更是笑自己今天多此一举。如果刘穆之在,那该有多好啊?刘穆之是刘裕起兵发家时期的谋主,可惜在刘裕北伐建功立业的时候病死了。共同的出身和对权力的渴望,促使刘裕和刘穆之在长期险恶的政治斗争中肝胆相照,休戚与共。刘穆之知道刘裕的渴望和个性,往往能够为刘裕事先准备好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而现如今只有点头献媚的群臣,刘裕只能仰天长叹:“再也不会出现刘穆之那样知道我的心意的人了啊!”

刘裕一生征战,遍体鳞伤,身体情况并不好,况且现在已经是五十八岁的高龄了。他将时间赐予的精力、鲜血和生命都献给了东晋王朝的新式军队,献给了南方的北伐事业。而新皇帝司马德文,正值盛年,又昏庸无能。刘裕不甘心自己一辈子的心血都都让令人失望的司马家族坐享。然而刘裕无能为力,自己一定会在生命的长跑中输给新皇帝司马德文。

散席后陷入深思的除了刘裕,还有傅亮。傅亮徘徊在寿阳城里,苦苦思索着刘裕的感叹,思索着那个意味深长的苦笑。他深信这其中包含着被其他人所忽视的光芒。傅亮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想到还有一个人有过与刘裕类似的感叹,那就是魏武帝曹操。曹操当年在《明志令》中曾当众宣布戎马一生后欲归政于汉献帝,但是后来又明确表示自己与权力的紧密结合促使他只能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这是权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包括生命安全唯一的出路。他们不能也不会放弃到手的权力。刘裕也不会是个例外,那么他要怎么做呢?

深思至此,傅亮猛然意识到,一扇巨大的机遇之门正向自己敞开。“如果真是这样……”

傅亮连忙折回宋王府,求见刘裕。当时王府的宫门已经关闭,傅亮也就不顾礼节,重重地叩响门环,高声求见。刘裕已经歇息,听到中书令傅亮求见,知其中必有缘由,于是下令开门召见。

傅亮见到刘裕后真的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憋了好一会,才说出一句话:“臣请求暂时回建康。”刘裕心里真是又惊又喜,不必多言已是心有灵犀,便单刀直入,问道:“你需要多少人马相送?”傅亮胸有成竹地回答:“只需数十人便足矣。”刘裕马上布置,酌数十人随傅亮去建康办理公务,听候差遣。

傅亮得到刘裕的首肯后,心潮澎湃无以言表,马上告辞出宫。出门的时候,夜已深。他踌躇满志,激动万分,仰望满天繁星,感叹道:“我之前不相信命运,今天终于相信了。”

几天后,傅亮带着草拟好的禅位诏书,入宫去见司马德文。他将诏书递给司马德文,让他誊抄一份。司马德文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片刻的惊讶之余,欣然允诺。他边抄边对左右侍从说:“桓玄篡位的时候,晋朝其实已经亡国了。多亏刘公出兵平定,才恢复晋朝。我们司马家族得以继续君临天下近二十年,全靠刘公之力。今日禅位之事,我心甘情愿。”司马德文抄誊完诏书,交给傅亮,然后主动携同后妃等眷属搬出宫去。

傅亮马上宣布皇上禅让的消息。一个新的王朝——宋诞生了!P2-5

序言

王朝胚胎的遗传与变异——中国式王朝的肇建故事

现在越来越多的准父母们关注婴儿的胎教问题,这给我们观察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命运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朝更替频繁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特点。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改朝换代呢?为什么一些王朝“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呢?为什么没有“不亡之国”,王朝命运往往多舛呢?我们可以从王朝执行的各式各样的政策中找到一些原因,也可以从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中找到另外一些原因。很少有人从王朝初建的过程中寻找原因。就好像很多孩子的后天问题是天生缺陷造成的一样,中国王朝也有许多“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

当蒙古帝国的铁骑在横扫亚欧非三大洲,灭国无数的时候,蒙古贵族不会把偏安东南的南宋小王朝放在心上。在他们看来,南宋小朝廷与中亚那些迅速灭亡的游牧民族国家没有本质的区别,迟早会成为蒙古帝国的战利品。后来,南宋确实是不堪一击、迅速灭亡了,高高在上的蒙古贵族成为了天下的主人。但他们迟迟不能,也不愿意接受南宋所代表的相对先进的政治和文化智慧——这些是他们之前鄙视的东西。这是元朝不到百年而亡的重要原因。

又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小的时候最痛恨贪官污吏。在凤阳农民的眼中,正是那些贪官污吏闹得天下民不聊生。小小年纪的朱元璋也因此家破人亡,四处要饭。当昔日的小贫农、小叫化子成为了明朝洪武皇帝以后,他的眼中就容不下任何的贪污腐败行为。因此我们就会看到,整个明朝成为了中国治贪措施最为严厉,贪污腐败却最为严重的朝代。

正是这些先天的缺陷和毛病,困扰着王朝后天的发展,或多或少地塑造了王朝的命运。因此,我们考察王朝命运的时候,不妨将考察的视线向前移,移动到那些王朝的胚胎正在孕育的时刻。某些有关王朝命运的难题可以从王朝的胚胎中找到解答的钥匙。我们将考察的视线向前移就好像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大学生重视研读西方流行理论的“原典”——那些经典理论最初写成的语言版本——一样,可以刨除掉后天发展出来或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干扰因素。

有些人可能会发问,难道众多的改朝换代事件背后不存在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吗?

存在。与胚胎发育一样,中国历史文化也有自己的基因,历代王朝自然从中继承了许多遗传基因,带有许多共同的现象和规律。比如每个王朝都有命运的巅峰和低谷,比如始终有效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比如每个王朝的建立都离不开开国君主的灵魂作用等等。而正如生物在遗传共性的同时也会发生变异一样,中国王朝的命运也会发生若干变异现象。并不是每个王朝建立的过程都是相同的,前一个王朝建立的道路也不可能被后一个王朝所复制。读者眼前的这本书描述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王朝建立过程。

中国式的王朝肇建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通过宫廷阴谋建立的王朝。比如新、晋、隋、宋等朝代。高高耸立的宫墙和巍峨的宫殿不能杜绝宫廷阴谋乃至是血腥政变的发生,更不能隔断这些政治黑暗的传播。哪一个朝代没有一两桩宫廷诡计,哪一家皇室不发生一两件“家丑”?其中某些宫廷事件导致了改朝换代的剧烈结果。最典型的就是王莽通过一系列的阴谋诡计掏空了西汉王朝的根基,篡位建立了新朝。历史上欺负老王朝“孤儿寡母”的事情多了去了。这虽然很让人不齿,但反过来想,搞权谋和诡计的人大凡是原先体制内的权力高手,熟悉政治操作,经验丰富并且势力根深蒂固。他们的所作所为能够实现朝代实现和平的更替,对历史的发展有着客观的好处。

中国历史上,这第一类的王朝数量最多。

第二类是在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中诞生的新王朝。比如汉、唐、明等朝代。一定程度上,清朝也算是沾了农民起义的光。中国农民是耐性最好,最安分的农民。只要有一口饭吃,有一张床睡觉,他们是不会造反的。一旦造起反来,他们的所作所为往往是惊天地、泣鬼神,非把原来的王朝砸个稀巴烂不可。可中国的农民又是最没组织的农民,缺乏政治纲领,对前途没有明确的设想,掌握不了改朝换代的主动权。因此,农民打天下,坐天下的却还是原来社会的精英分子。中国历史上农民出身的皇帝只有朱元璋一位,其它的开国皇帝除了少数地痞流氓外,都是在原先的王朝中有头有脸的人物。

第三类是通过王朝战争、军阀混战建立起来的新王朝。比如秦、曹魏、刘宋和人们不太熟悉的西辽等。秦朝的建立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秦国在几百年时间中逐步崛起,消灭无数诸侯国的结果;曹魏的建立是曹操辛辛苦苦,东征西讨,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后才交给儿子曹丕完成的。群雄逐鹿,鹿死谁手?最终问鼎中原、南向称帝的人总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在经过了太多的血雨腥风之后,他们是否也在品尝着难以言语的孤独与寂寞?这第三类王朝一般出现在乱世之后。

最后一类王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比如“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方各国,比如五燕、北魏、辽、金等。最著名的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满族人建立的清朝了。中国古代有一个奇怪的历史现象:所有少数民族王朝都是由来自北方,具体说是来自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多慷慨奋进之士,历史又总会在关键时刻赐予他们杰出的领袖。更重要的是,中原王朝的农业文明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明在短期的力量对比上,在军事实力对比上常常处于劣势。这些都为那些善于抓住时机的少数民族领袖们送上了入主中原的机会。

本书分门别类对这些王朝的建立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遗传因素和那些“变异”的精彩内容。其中有一幕幕王朝兴衰的欢歌壮语,有一场场人生的悲喜成长。一个人的崛起与没落和一个王朝的成长与辉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王朝的孕育和初生与一个王朝的衰败和灭亡有同样密切的关系。历史规律是枯燥的,但其中的英雄和故事是生动精彩的。

中国式王朝肇建的过程带有什么样的“原罪”呢?如何看待不同王朝不同的开国过程呢?希望本书能做出一个个性的解答。

后记

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本书。

这是一本描写中国历朝开国故事的书。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悲喜大剧频繁上演,各路英雄连番逐鹿中原,精彩纷呈,引人人胜。相信一些读者和我一样,从小就对这些王朝的开国故事和开国元勋们感兴趣,喜欢读相关的通俗演义,更记住了许多小故事和小细节。尽管这些王朝肇建的故事千差万别,但部分王朝在建立过程中具有若干的共同特点。比如小时候老师常常讲,农民起义是推动王朝更替的重要力量。我们很容易在历史上发现许多由农民起义建立的新王朝。那么中国王朝在建立过程中,还有其他的类型吗?属于同一类型的王朝在建立时有哪些共同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这些就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

在书中我用四种颜色(金、赤、乌、绿)来区分了四种不同建立类型的王朝。它们分别是:通过阴谋诡计建立的新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诞生的新王朝,通过王朝战争和割据混战诞生的新王朝和由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新王朝。因为一想到政治阴谋诡计,我们就很自然想到深宫高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想到耀眼的权杖和金灿灿的龙袍,所以第一类王朝是“金”色的;一想到农民起义,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起义的熊熊烈火和民怨沸腾的场回,所以我觉得第二类王朝是“赤”色的;一想到王朝战争和割据混战,人们可能会想到天空中密布的乌云下,金戈铁马,群雄逐鹿,打得昏天黑地的场面,所以这第三类王朝是“乌”色的;而北方游牧民族起源于草原,带着草原文明入主中原,因为草原是绿色的,所以这第四类王朝暂且被称为“绿”色王朝。当然了,我们很难确切地将各个王朝都归人书中四类中的某一类别中去。应该说,书中的四类分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划分;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建立故事丰富多彩,很难被完整地归入具体的类别中。比如唐王朝,我们就很难具体说明它的建立到底应该归属到哪一类之中。李渊既是搞阴谋诡计的高手,又是借着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代隋自立的。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王朝建立分类标准,都有一幕幕王朝建立的悲喜剧。

《江山的来历》的选题策划其实早在2006年年末的时候就开始孕育了。比它稍早的《三国大外交》、同时期的《禅让》和更晚的《夺宫》、《剑锋春秋》都已经先后出版了,但这个选题迟迟“难产”。一方面,我在2007年遭遇了毕业、找工作、找房子等事情,没有对这个压在箱底的选题投入过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一些出版社将这个选题作为类似于“大国崛起,,的选题,偏离了我的原意,没有达成合作。直到我在07年下半年遇到了和我同样刚刚毕业的王琦,这个选题的出版步骤才走上正轨。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也是“命运多舛”。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是08年初京丰宾馆书会和国展春季图书订货会期间,之后虽然放假,但因为南方大雪我又有了在杭州成为“滞留旅客”的经历,回家后过年琐事缠身,迟迟没有进入写作状态。实际上,本书的主体是在春节过后几个月中完成的。

接着,我“坦白”交待一下本书的史实来源和资料引用情况。

我要感谢现代科技的发展。之前在汗牛充栋的纸质《二十五史》中杏找特定的人物、事件等内容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一两天时间。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同样的搜索工作可以在电子版《二十五史》中通过简单的“关键词搜索”完成,花费不了一秒钟时间。为了从纷繁复杂的相关史料中脱离出来,探究历史的原貌,有所新发现和私人感悟,我浏览了各个朝代正史的相关部分内容。此外,我参考了相关的文章。除了在文章注解中注明的之外,我还参考的文献有:陈英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及汉化心理剖析》(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丁立军著《西辽创建者耶律大石评述》(载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月),傅义汉著《从太子询被杀看北魏的迁都斗争》(载于《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9月),葛剑雄著《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载于《读书》1996年05期),姜凤歧著《试论朱元璋对太子的教育》(载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3卷第2期),史建刚著《东汉王朝的建立与思汉的社会舆论》(载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单之蔷著《理解游牧》(载于《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2005年版),王保国著《战国时期秦国统一策略的演变》(载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王玉德著《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载于《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2005年版),任崇岳著《契丹社会风俗琐谈》(载于《寻根》2006年3期),朱玉婷著《朱元璋的务实思想及政策》(载于《东岳论丛》2001年3月第22卷第2期)等,陈英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及汉化心理剖析》(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清朝建立部分的写作参考了顾诚所著的《南明史》的开头几个章节的内容。此外,第一类王朝建立部分的观点,我在《禅让》(线装书局2007年版)中已经提出过了。

我并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而且本选题选取的王朝肇建的内容涵盖中国通史一半的内容,写作难度很大。全书在史料的选择和观点的阐述上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各位渎者手下留情。

本书最初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初版,后在台湾由国家出版公司出版中文繁体版。本次由群言出版社再版。感谢群言出版社和责任编辑刘占凤的专业工作和辛苦付出。没有以上出版同仁的帮助与辛劳,本书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版本的。最后,我要感谢唐琳娜的支持与爱。

谢谢大家!

张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山的来历(中国王朝的建国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68051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4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2015170753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