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子弹库帛书(全2册)(精装)
内容
内容简介
中国近百年的古文字研究,战国文字起步*晚,现在*热。其早期代表作有二,一是朱德熙《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1954年);二是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和《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1959-1960年)。两位先生代表两种风格,一直影响到今天。
他们都提到蔡季襄发表的子弹库帛书。这在当时是*长的一篇战国文字。
朱、李两位的文章,今天看,当然可以挑出很多错,但平心而论,以当时的标准衡量,这却是高水平。万事起头难。在我看来,这种开创性的着作比集大成的着作更重要。特别是李文,更有大局观。他关注的不是个别难字,而是战国文字的全局。他把王国维的东、西两系说进一步细化,第1次为战国文字分国分域,对后人更有启发。
说,楚帛书的十二月就是《尔雅》十二月名,这也是突破性的发现。
书是用字写成的,但字不等于书。过去的战国文字研究,主要是啃字,而不是读书。孤立识字是因为没有长篇的东西。
1949年以前,我们没有楚简。1950年代,开始有楚简,都是遣册,不但数量少,保存情况也不好。1957年,长台关楚墓第1次出古书,只有残简,一直到1986年才发表。战国古书,我们苦苦等了半个世纪,1993年才有了郭店楚简,1994年才有了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在此之前,我们无书可读,要读,只有子弹库帛书。
没有书的结果,是我们的认字水平受限,许多现在觉得非常简单的字,当时大家都不认识,学者费尽移山心力,收效却甚微。
过去的工作方法,多半是不得已。
大规模识字,不可能是这种办法。
我记得,上海博物馆楚简发现后,裘锡圭先生曾说,很多字的认出都用不着古文字学家。原因是什么?就是辞例多了。一个字,反复出现多少回,再笨也能认出来。
李学勤先生讲过两句话,我印象极深。
一句话是,战国文字难认,你就是做梦也想不到。
另一句话是,某先生真怪,他认字,前提可能是错的,但结论却往往是对的。
过去,我们常把字形分析当认字前提。很多人都以为,一个字,形、音、义,字形*重要,通假其次,字义排在*后。破读,左转右转,主要是为了凑字形,而不是为了疏通上下文。但在实际的认字过程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字形分析往往是“事后诸葛亮”。真正的前提是什么?是辞例。我们是靠辞例和语境为文字定向和卡位,先有辞义的大致估计,然后才考虑字形分析和通假破读。甚至有时,我们并不知道某字该怎么分析,但照样可以猜出它是什么字,或大致相当什么字。
我记得,朱德熙先生说,古文字的破译*像侦探小说。警察破案,他们的方法,有两条*重要,一是串并,二是排除。串并是把看似无关其实非常关键的綫索,通过偶然发现串连起来,形成一条连贯的思路。排除是从大海捞针的众多可能性中,把一切无关的可能性一一排除掉,使真相浮出水面。串并也好,排除也好,都是为了定向和卡位。
窗户纸,一捅就破。文字破译,用不着饶费口舌。说对了,三言两语足够,说不对,千言万语也没用。
目录

自序

上编
第壹部分 子弹库楚墓
说明
1942年的盗掘
1973年的发现
图版
一 长沙地图和发掘地点
二 墓葬平面图
三 棺椁
四 帛画
五 竹笈和帛书
六 铜兵器:剑
七 玉璧(附组带)
八 陶器
九 漆木器
十 纺织品
十一 冥币
第贰部分 相关文献
说明
文献
一 晚周缯书孜证
二 发掘简报
三 发掘简报二
四 关于楚帛书流人美国经过的有关资料
五 蔡季襄与柯强交涉的有关信件
六 蔡季襄托傅佩鹤与柯强交涉的有关信件
七 蔡季襄托昊柱存与柯强交涉的有关信件
八 舒尔特斯带帛书入美之经过
九 赛克勒先生的遗愿
十 辛格医生的回忆
十一 柯强的回忆
十二 子弹库帛书在美的借存记录
十三 27位国际学者联名致毕齐信
第叁部分 相关照片
一 长沙
二 长沙:雅礼大学、雅礼中学和湘雅医院
三 1930年代的长沙盗墓
四 蔡季襄和他的家人
五 上海:明霞村5号,1937~1943年蔡季襄住过的地方
六 上海:昊宫大酒店,1946年蔡季襄住过的地方
七 上海:戤斯康公寓,1945~1946年柯强住过的地方
八 李零
九 白荣金
第肆部分 楚帛书年表
说明
楚帛书大事年表(1897-2013年)

下编
第伍部分 帛书图版
说明
图版
一 四时令
二 五行令
三 攻守占
……
第陆部分 帛书释文
第柒部分 《四时令》老照片
第捌部分 《四时令》摹本
第玖部分 帛书文字编
第拾部分 参考书目

附图一 《四时令》(弗利尔一赛克勒美术馆2012年提供)
附图二 《四时令》摹本(最新修订本)

前言序言

简帛古书是中国学术的源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源头。
  中国的书,从一开始就是写在竹木简牍上,而不是龟甲、兽骨和铜器上。缣帛是简牍到纸书的过渡环节。《墨子》反复讲“书于竹帛”,被钱存训拿来当中国早期书籍的定义。这个定义是对的。早期中国,没有简帛,也就没有书。设有书,还有什么学术和思想?20世纪初,“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是王国维说的“五大发现”之一。1942年,子弹库帛书出土,则是第一次发现比较完整的帛书。
  先秦两汉是简帛时代,书都是写在简帛上。我们发现简帛,研究简帛,其实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回归。研究古文字也好,古文献也好,学术史也好,思想史也好,谁都不能忽视这个源头。
  我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如果没有简帛留下的缝索(古文、籀文和小篆、隶书),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就不可能被释读。
  不过,话说回来,20世纪上半叶,我们的学术资源相当贫乏。研究战国文字,当时有什么材料?数量最大,主要是玺印(还有陶文、兵器和少数几件铜器上的字)。玺印上的文字有什么内容?多半是地名、官名、人名,孤零零几个字而已。书,完全没有,长点的铭文,也非常少,几乎无辞例可寻。我们只要读一下王国维写的《桐乡徐氏印谱序》(1926年),就能明白这一点。当时,玺印是宝贝。很长时间裹,研究战国文字,原来只能研究印,顶多加上点陶文和兵器。
  王国维,确实了不起。当时,材料那么少,他能考虑那么深,那么远,居然一下子就抓住了两汉经今古文学和小学的关键。当时的金石学家都株守许学,往往把出土文字称为“古籀”,并不知道古文和籀文是什么概念,它们和篆、隶是什么关系。王国维的《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1916年),第一次为我们厘清了这些纷乱如麻的概念。他把战国文字分为两系:西土,秦系的籀、篆、隶是汉代“今文”的源头;东方,非秦系的六国文字是汉代“古文”的源头。如此宏论,远见卓识,洞察隐微,只有603字。一般人很难做到。
  中国近百年的古文字研究,战国文字起步最晚,现在最热。其早期代表作有二,一是朱德熙《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1954年);二是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和《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1959-1960年)。两位先生代表两种风格,一直影响到今天。
  他们都提到蔡季襄发表的子弹库帛书。这在当时是最长的一篇战国文字。
  朱、李两位的文章,今天看,当然可以挑出很多错,但平心而论,以当时的标准衡量,这却是最高水平。万事起头难。在我看来,这种开创性的着作比集大成的着作更重要。特别是李文,更有大局观。他关注的不是个别难字,而是战国文字的全局。他把王国维的东、西两系说进一步细化,第一次为战国文字分国分域,对后人更有启发。
  他说,楚帛书的十二月就是《尔雅》十二月名,这也是突破性的发现。
  书是用字写成的,但字不等于书。过去的战国文字研究,主要是啃字,而不是读书。孤立识字是因为没有长篇的东西。
  1949年以前,我们没有楚简。1950年代,开始有楚简,都是遣册,不但数量少,保存情况也不好。1957年,长台关楚墓第一次出古书,只有残简,一直到1986年才发表。战国古书,我们苦苦等了半个世纪,1993年才有了郭店楚简,1994年才有了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在此之前,我们无书可读,要读,只有子弹库帛书。
  没有书的结果,是我们的认字水平受限,许多现在觉得非常简单的字,当时大家都不认识,学者费尽移山心力,收效却甚微。
  过去的工作方法,多半是不得已。
  大规模识字,不可能是这种办法。
  我记得,上海博物馆楚简发现后,裘锡圭先生曾说,很多字的认出都用不着古文字学家。原因是什么?就是辞例多了。一个字,反复出现多少回,再笨也能认出来。
  李学勤先生讲过两句话,我印象极深。
  一句话是,战国文字难认,你就是做梦也想不到。
  另一句话是,某先生真怪,他认字,前提可能是错的,但结论却往往是对的。
  过去,我们常把字形分析当认字前提。很多人都以为,一个字,形、音、义,字形最重要,通假其次,字义排在最后。破读,左转右转,主要是为了凑字形,而不是为了疏通上下文。但在实际的认字过程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字形分析往往是“事后诸葛亮”。真正的前提是什么?是辞例。我们是靠辞例和语境为文字定向和卡位,先有辞义的大致估计,然后才考虑字形分析和通假破读。甚至有时,我们并不知道某字该怎么分析,但照样可以猜出它是什么字,或大致相当什么字。
  我记得,朱德熙先生说,古文字的破译最像侦探小说。警察破案,他们的方法,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串并,二是排除。串并是把看似无关其实非常关键的綫索,通过偶然发现串连起来,形成一条连贯的思路。排除是从大海捞针的众多可能性中,把一切无关的可能性一一排除掉,使真相浮出水面。串并也好,排除也好,都是为了定向和卡位。
  破译的大忌是被假象误导,一条道走到黑。方向错了,位置错了,费劲再大,全错。本来只是猜猜看的事,试探试探也就罢了,非要长篇累牍弯弯绕,这是“侦探小说”,不是真正的“破案”。
  窗户纸,一捅就破。文字破译,用不着饶费口舌。说对了,三言两语足够,说不对,千言万语也没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子弹库帛书(全2册)(精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048960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