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安事变的序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首次揭开谜团内幕:何为西安事变的序曲?“序曲之说”为何姗姗来迟?中共第一个有效的统战协定为何鲜为人知?国民党三十八军是怎样变成共产党三十八军的?红岩烈士“小萝卜头”为何与杨虎城同葬一陵?本书是一部新颖、独特的长篇纪实文学。它先声夺人地披露了“西安事变有序曲”这一重大题材,揭开七十多年的尘封,首次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神奇的“秘密协定”引发出三年后的“张杨兵谏”!

内容推荐

《西安事变的序曲》是一部新颖、独特的长篇纪实文学。它先声夺人地披露了“西安事变有序曲”这一重大题材。

1933年5月,杨虎城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了“巴山为界,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的“巴山协定”,这就是我军第一个有效的统战协定。它坚持了两年之久,对西北革命形势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乃至引出了后来的“西安事变”,宛如一段序曲引出了一首战歌。本书以“从阎王爷枪口下抢救出的活材料”和大量的解密资料,诠释了许多闻所未闻的重大问题:为什么说“巴山协定”是“西安事变”的序曲?为什么西安事变70多年后才有“序曲之说”?哪些人为因素致使这些重要史实长期湮没于尘埃之中?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杨虎城曾经有过哪些误会?这些误会是怎么解除的?为什么说疏于统战是西路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宋绮云将军并非杨虎城的秘书,怎么成了众口一致的“杨虎城的秘书”?9岁烈士“小萝卜头”为何与杨虎城同葬一个陵园?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串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本书故事情节相当精彩。双重身份密使武志平,斡旋于国共两军之间,既要摆脱国民党特务分子的纠缠,又要获得共产党内极“左”分子的信任,更兼他这个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处境,屡屡大祸临头,每每九死一生。他都靠忠勇和智慧,出色地完成了传递情报、输运物资、开辟红色交通线等重要任务,传奇故事引人人胜。仅就那份密电码和军用地图的来龙去脉,就足以让天才小说家为之钦叹!此外,本书还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那哀惋动人的爱情故事与极富悲剧色彩的人生之路,以及诸多人物的秘闻轶事和配发的大量图片,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

目录

代序: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全书导读:西安事变有序曲

上卷 序曲回放

 第一章 进退维谷:杨虎城发出秘密手令

 第二章 睿智共识:联共反蒋 共同抗日

 第三章 风雨同舟:去岁密使 今又密使

 第四章 反复交代:莫道此行何处去

 第五章 随机应变:神奇莫测的“财神爷”

 第六章 密林深处:独臂老汉叫苦不迭

 第七章 侠女引路:界河岸边寄深情

 第八章 雨夜效巢:栖身大树盼天明

 第九章 转危为安:巧借匪徒去报信

 第十章 敲开大门:红四方面军盛情接待

 第十一章 汉中会谈:达成“巴山协定”

 第十二章 水到渠成:红色交通线顺利开通

 第十三章 未雨绸缪:深山峡谷访猎户

 第十四章 另辟蹊径:交通线上备复线

 第十五章 密探监视:胡宗南派来“眼镜蛇”

 第十六章 联络暗号:高高山上一盏灯

 第十七章 枪声报警:匪徒骚扰交通线

 第十八章 以毒攻毒:“挑炭匠”火并“山大王”

 第十九章 跌宕恋歌:冷水河畔“金凤凰”

 第二十章 风流事发:军长太太自戕身亡

 第二十一章 多事之秋:事事关联巴山风云

 第二十二章 情况危急:巧妙引出又一手令

 第二十三章 巩固协定:再度进行汉中会谈

 第二十四章 红军东移:汉中至镇巴开辟了交通线

 第二十五章 交接货物:风雪寒庙度年关

 第二十六章 协定受挫:蒋介石发出通辑令

 第二十七章 身不由已:护送任务不断线

 第二十八章 汉中被围:密使奉命再出行

 第二十九章 两军反目:冷落功臣留遗憾

下卷 阅读延伸

 第三十章 爱国壮歌:西安发生了张杨兵谏

 第三十一章 保留番号:三十八军走向新生

 第三十二章 时空花絮:一份军用地图的传奇故事

 第三十三章 悲剧迭起:密使武志平的风雨人生

 第三十四章 大地凝泣:杨虎城烈士陵园那九位英烈

 第三十五章 感天动地:英雄身后立着个伟大女人

 第三十六章 台湾回音: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的校名隐秘

 第三十七章 评点历史:“序曲”之说为何姗姗来迟?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迄今珍藏着杨虎城给其密使武志平的秘密手谕。西安事变的序曲,就是从这道手谕开始的。这道秘密手谕的由来和价值,得从我军第一个行之有效的统战协定谈起。

春风,带着希望,顶着飞雪,艰难地翻开了1933年的日历。

春姑娘,那纤细的手,在给大地描红染绿时,捅破了“莫谈国事”的禁令,于是,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天南海北:

“红四方面军跳出鄂豫皖,进入巴山,建立起新的根据地了!”

这喜讯,化作春雨,流人干渴的心田,顿时,生灵复苏,百花争艳,就连那苦楝树下,也响起了祝捷鞭。爆竹震撼着独裁政权的深宫,搅得蒋介石难以安枕。密室中,他时而背手漫步沉思,时而身不由己地搔头摸腮发脾气……

难题呀,巴山险峻林箐,物产丰富,红军一经进入,宛如蛟龙人海,猛虎归山呀!地利加人和,恐怕很难“剿灭”了。他恨不得调来千军万马,将红四方面军围歼于立足未稳之际,但军事上的节节失利已使他力不从心。尤为恼火的是,地方势力对他均持戒心而保存实力,拥兵自重,不愿协同作战。红四方面军挺进巴山时,他曾派中央军肖之楚、刘恩茂等师尾追至川陕边区,正待展开火力时,川北的杂牌军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生怕“鸠占雀巢”。急忙致电南京,声称“川北之匪我可负责肃清”,以阻止中央军入川。蒋介石最初见此电报,气得直骂娘,过了几天,气消了,谋士们献上妙计,他笑了:“好,就来他个顺水推舟。”

一封封电报发给四川各派军阀势力,要他们“停止内讧”、“相互谅解”、“共同剿共”,并电委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发给军费十万元,子弹一百万发……

田颂尧捞到了好处,很快调动了三十八个团,近六万兵力,外加川军刘湘等部的配合,巴山南麓的“剿共”阵势就这样形成了。

巴山北麓,本属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也称西北军1的防区,蒋介石原以为红军会西进天水,早已将西北军的三十八军主力调往天水堵截,而将陕南防区交给了胡宗南的第一军,按理说,夹击巴山的北麓任务应由一军承担。然而,惯于借“剿共”之机而排斥异己的蒋介石却故意舍近求远,把夹击巴山的任务交给了杨虎城将军。

历史的风云无情地将杨虎城将军卷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他违抗军令,业已进入陕南的中央军就会对之施加压力,甚至取消番号:而一旦他服服帖帖地听任摆布,正好中了蒋介石借刀杀人的诡计,西北军的实力必将大为削弱,乃至全军覆没……

汉江悠悠三秦愁,

何处撑篙渡扁舟?

暮色茫茫寂无语,

偏有春鸟唱枝头。

就在杨虎城将军左右为难,思绪混乱的时候,西安大湘子街路北一所宽敞的宅院门前出现了一位少校军官,他就是本书主人公武志平。

这里是杨虎城的高级谋士并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的寓所。古建古风,宽敞洁净,屋字庭院,布局有致。由于杜斌丞政治开明,目光远大。加之交游甚广,待人以诚,这里便成了中国共产党联系陕甘各界的纽带和桥梁,是西北进步势力的聚光点和云集地,也是杨虎城将军智囊人物的进出处。一年前,武志平在杨虎城身边当参谋,常来这里做客。院落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早已熟悉了他那匆匆有力的脚步声以及那训练有素的军人作风。杜斌丞的每一席话,听起来平淡,但细琢磨,常使人玩味出一种高屋建瓴的将帅气质,从而在武志平的心中输入了一种通观全局的运筹目光,并把他带到了一个个从未涉足的制高点上。情谊之深,胜似师生,近如家人,因此,他不报姓名也可直人内室。今天不同了,他不像从前那样急匆匆地迈步直人了,他慢悠悠地挪动那细长的双腿,在门外转悠了一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才进入庭院。

客厅里,灯光下,杜斌丞正与好几个客人交谈什么,时而哄堂大笑,时而寂静沉思。武志平不愿打搅别人的谈兴,悄悄地摘下大檐帽,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寻个座位,而用平静的双眼打量着面前这位众所崇敬的风云人物。

杜斌丞,四十上下年纪,身躯伟岸,皮肤黝黑,阔面巨颡,隆准大眼,黑色的八字须两角微微上翘,高高的颧骨下,目光里、眉宇间,都隐现着一股豪侠之气。他为人正直,且有勇有谋,在人们心目中,他成了晋代轻裘缓带,博学多才的大将杜预——杜武库的时代化身。还因为他蓄有黑而有光的两绺胡须,大家都尊之为杜胡子而不名。

客散人稀,主宾间的距离靠近了。

武志平心事重重,双手捧着一只茶杯,就像捂着一只小鸟。生怕飞跑了似的,一直沉默不语,等待着杜斌丞的发问。

“我们驻天水的部队,全都调往汉中了?”

“都已调动完毕,正在南移呢!”

“对此,你有何感触呀?”

“感触颇多。汉中防区是‘围剿’红军的第一线,可能要和红军打仗,这样一打,后果是不难预见的。”武志平列举了不久前西北军在关中和汉中地区与红军接火时所遭受的损失,进而指出,“红军是有实力的,再跟他们打下去,胡宗南的中央军必将坐山观虎斗,我们陕军孤立无援,前途悲观,您老是我们杨主任(指杨虎城)名副其实的‘谋主’,就看您计从安出啦!”

杜斌丞喜形于色地说:“你是参谋,参赞谋划之官,你看该拿出什么样的妙计呢?”

“建议杨主任,在这样事关国家和西北军本身生死存亡的大计问题面前,创造条件,采取断然措施,跳出内战的圈子,保存实力,待后为国尽忠……”武志平边说边看着杜斌丞的脸色,故意缓慢吐字,期待回答,期待着杜公的真心流露。

杜公却安静地拈着胡须,轻松地微笑着,使人摸不透这笑是赞同还是反对。片刻沉寂以后,他终于开口了:“对着哪,向杨主任进言,这没问题,不瞒你说,这事我们已经计议多次了,只是具体办法尚未确定,我多要听听你的‘断然措施’是什么?实力怎样保存?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想必早已胸有成竹了,哈哈……”

“我倒不是胸有成竹,我只是从西北军的切身利害来讲这番话的。前两天,一位朋友抄给我一篇新闻,说是共产党发布了宣言,称为‘一月宣言’,里头说,愿意和全国各军队停战议和,只要停止进攻红军,共同抗日……”武志平见杜公脸上浮现出悦色,便将心底深层的话儿都掏了出来:“这个宣言提出的一致抗日的主张,与我们杨主任的爱国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再从历史上看,杨主任对皖北共产党人暴动事件曾持不管不问态度,他对共产党并没有多少隔膜,如果暗中来他个两相和好,这样的主张,想必他是不会反对的。况且,杨主任是个开明人,在这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他是会因势乘便的!”

“好,明天,你把那篇宣言给我看看,拿它做个问路石,作为说话的张本,向杨主任进上一言。不过,对这件事要保持冷静,我们这个团体里情况相当复杂,这件机密大事,现在对任何人都不要泄露。”P3-P6

序言

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不畏艰难险阻,面对坐牢、杀头之祸,肩负着兵运、交通、情报等秘密使命,出没于敌军营垒之中,奔走于白色恐怖之下,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五十多年前,我所认识的武志平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位名扬大巴山的传奇人物。

那时——1933年5月,武志平作为西北军名将杨虎城的特使,由驻汉中的孙蔚如部到了川陕苏区北线。我作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接待了他。我并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在此后来往近两年中,他严格遵守党的地下工作纪律,始终没有暴露自己是共产党员的真实身份,但却出色地完成了党所赋予他的建立交通线、护送重要干部、购买电讯器材、药品以及白区报刊和其他军需民用物资等任务。川陕苏区的党政干部和红四方面军指战员,对这位杨虎城将军的大个子少校参谋,是十分爱戴并满怀钦佩之情的。

武志平同志带给红四方面军的宝贵礼物,是川、陕、甘三省的军用地图和西北军用的密码底本及其他联络信号。这些与军队存亡、作战胜败攸关的机密要件,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深山密林,闯过土匪、民团的封锁阻拦才安全带到的。他把这些礼物交给我,我当夜派骑兵把四川地图送给了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徐向前同志,把密码底本和其他材料送给了川陕军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此后,这些贵重东西,不仅为我军在川陕作战接连取得胜利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出人意料的是,在震惊世界的长征中,川、陕、甘三省军用地图,对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先期到达陕北,也发挥了作用;而密码底本,对于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及时破译敌军密电,掌握马家军动向,同匪徒进行殊死战斗,也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武志平同志自然预料不到,但他当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然而,他更重要的贡献,是沟通并建立了陕军和我军的联系,使两军达成了互不侵犯密约。

当时,川军田颂尧集结了三四十个团分左、中、右三路,围攻我刚刚站住脚的通南巴地区。我军英勇奋战,在武志平到时,已展开反攻,川军正节节败退。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敌强我弱,敌众我寡。若能争取侧背方向基本安全,则大大有利于我军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

恰在此之前——1933年1月17日,毛主席代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国工农红军,公布了在“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等三个条件下,愿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宣言。其影响已开始在白区爱国人士中显示出来。杨虎城将军则是毅然见诸实际行动的先行者。

武志平同志来阐明杨虎城、孙蔚如愿与我军订立“巴山为界,互不侵犯,共同反蒋抗日”的密约之后,我军也派出川陕军委参谋主任徐以新同志到了汉中,经和孙蔚如面谈,两军顺利达成上述密约。由此,川陕苏区从宁强到镇巴的东西长五六百里的北沿边界,基本上保持了平静,我军得以集中全力对付川军,放手向南发展。继粉碎“三路围攻”之后,连续进行了仪南、营渠、宣达三个进攻性战役,苏区扩大到二十多个县、市,总面积至四万二千平方公里,人口达五百多万。

但是,到1934年秋,陕军中断了同我军的联系。此时,我军经过十个月的苦战,粉碎了川军的“六路围攻”。驻甘肃天水的蒋介石嫡系胡宗南的部队,极力向南伸展,到1935年春,已逼至嘉陵江西岸,严重威胁着我军到川西与长征中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于是我军发起了陕南战役,明攻汉中。实逼天水胡宗南的后方,调动胡宗南的部队撤离川西,我军强渡嘉陵江西进。陕军和我军订立的互不侵犯密约,从此也就结束了。但回想起来,这个密约竞保持了两年之久,在当时条件下,称得上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重要成果。杨虎城将军麾下的这支部队,由此到参加西安事变,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毅然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也是值得在革命史册上书写一笔的。

1935年春天,我军陕南战役将近结束时,听说武志平同志又到了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时我从陕南回来在嘉陵江东岸参加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未能同他见面。但他已成为我们的忠诚朋友。他历尽艰险,出生人死,为订立和恪守互不侵犯密约的事迹,已在我军指战员中广为流传。今天出版的这部《杨虎城的密使》,记述的就是武志平同志在这场曲折复杂的斗争中的全部经历。

部队作家李伶同志,为完成这部作品,在武志平同志毫无保留地提供出翔实资料之后,又深入实地,上汉中,走巴山,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写作上,李伶严格遵循纪实原则,为把握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作了不懈的努力,使作品具有不矫不饰、真切自然的风格,既令人可信,又引人入胜。尽管写法上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认真追求真实的一片忠诚,表现了对革命历史的负责精神,对老同志的热爱,这是十分可贵的。

我热烈祝贺这部纪实作品的出版!

愿读者能从中获得“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精神力量。

1988年8月

后记

《西安事变的序曲》以详实的史实先声夺人地阐明了“西安事变”有序曲,这序曲就是我军军史上第一个成功的统战协定——巴山协定。

提起《西安事变的序曲》的诞生过程,自然想到孙毅老将军那句至理名言:“从阎王爷的枪口下抢救活材料。”

1982年,我在晋察冀抗日战争史编辑部任编辑兼材料组长。萧克、杨成武、唐延杰、孙毅、高存信、王宗槐等老将军们经常来编辑部为我们撑腰打气,启发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抢救活材料。孙毅老将军的教诲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他说:“从建党到现在,六十多年,前面那三十年,敌人用机关枪打我们。后边这三十来年,阎王爷用机关枪扫我们,剩下的老革命不多啦!把你们从各军兵种抽出来,干什么?就是要从阎王爷的枪口下抢救活材料。赶紧把亲历者的记忆留下来、写出来,留给后代,这就叫紧迫感、使命感。”

我们这些奋蹄不用扬鞭的现役军人就此成了抢救革命史料的早行人。

有一次,我与北京大学历史系党支书戴新民去中央档案馆查阅资料。这位晋察冀抗战的老前辈讲了个“马拉松恋爱的革命故事”,使我对故事主人公原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苏及其老伴齐淑容肃然起敬。

激动之下,我借核实抗战史料之机,特地登门采访。张老哈哈一笑道,“八十多岁了,还谈什么恋爱呀、”

头一次采访虽然没有如愿以偿,但使我对他俩文革中挨整有了初步了解:有人说张老曾“给日本鬼子写过信,有汉奸嫌疑”。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从晋察冀边区的《抗敌报》上找到了他给鬼子写的那封信。那是一篇正气凛然的讨伐檄文,是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批示登报的。

再次登门采访时,我将复印件送给他。他感激地说:“要是早几年得到它,少吃多少苦呀!到底是解放军,办事认真,怎么谢你呢?”

我说:“不用谢,说说您和齐老马拉松恋爱的故事吧!”

两位老前辈讲出了恋爱21年才结婚的动人故事。文章发表后,好多报刊争相转载,好几家出版社纳入“拳头”丛书。于是,我便进一步采访。争取拉成一部长篇著作。

张老说:“这就够了。眼下,有个重大题材,需要赶快抢救。我看你写作态度很认真,向你推荐个人,他在历史上立下了奇功,却迄今鲜为人知,一生很惨,动人呀,你去写吧,故事多极了,写部长篇绰绰有余,趁他还活着,快去‘抢救’吧!”

经张苏、齐淑容推荐,我有幸结识了杨虎城的密使武志平。

耄耋之年的武志平虽被岁月和磨难压弯了腰,但记忆惊人,五十多年前的事仍历历在目。他很坦率,实话实说,连自己私生活也不加掩饰,还将当年日记以及近似自传的《巴山二年》交我参考和录用。初稿写成后,他逐章修改,或提醒斟酌。他的热情帮助和密切配合,为我铺砌了一条方便之路。

总政治部原副主任傅钟老将军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又是文坛老前辈。垂暮之年他病疾缠身,长期住在医院里,仍对文学创作事业极为关怀和支持。听说我欲写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特意让秘书张文苑、傅晓钟转达他对武志平的问候和对我的鼓励,并写了序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感谢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为历史留下了生前之笔。

外交部原副部长、川陕苏区红军密使徐以新及其夫人陆红同志,总参离休干部、当年联络“闽变”的密使童陆生将军,杨虎城的秘书米暂沉等,都为我提供了口述资料。有的还审阅了有关章节。还有武志平的好友张协和等许多老革命热情相助,帮我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查觅出杨虎城的手谕和当事人孙蔚如、王宗山的亲笔信;国务院人事局向我提供了武志平的档案材料;全国政协常委杨拯民(杨虎城长子)、陕西政协文史办杨拯英f杨虎城之女)向我介绍了其父生平及故乡风情;陕西省政府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薛世才派专车并陪同我沿着当年陕军南进路线行至汉中市;汉中地委党史办公室刘朝汉主任不仅提供全部手头资料,还对我的陕南考察做了周密安排:镇巴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任旭和县党史办许纪德、马玉莲领我在巴山之巅穿行,南郑县党史办冯忠骅不顾年迈,伴我在昔日红色交通线上冒雪寻踪访古……

由于当时的“气候优势”加上以上玉成者的帮助,32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杨虎城的密使》于1989年初顺利出版了。当这本书面世的时候,傅钟老将军已经离开了人间,紧接着,张苏、齐淑容、徐以新、陆红、张协和、童陆生、杨成武、孙毅、王宗槐以及本书主人公武志平、陈新英等,都先后去世了,直到这时,我才真正认识到“从阎王爷枪口下抢救活材料”的历史意义。

我写出了《杨虎城的密使》,只是将武志平在“巴山协定”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作了深入细腻的描绘,而“巴山协定”的历史定位基本上未予涉及。要使它在历史的坐标中正确定位,条件还不具备。因为历史是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人们对“巴山协定”缺乏了解,谈其定位,为时尚早。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历史秘密解密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渐趋归真了,大批亲历者的回忆录也陆续问世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我琢磨着,“巴山协定”的历史定位应该脱颖而出了。

2003年11月26日至28日,西安事变纪念馆在西安止园饭店举行了“纪念杨虎城将军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我应邀出席,并在会上作了《西安事变有序曲》的报告。这是序曲之说的第一声呐喊,与会专家们都说言之有理。有的还鼓励我从历史定位角度再写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于是,我在《杨虎城的密使》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加上新的调查材料和解密资料,扩写成了这部53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西安事变的序曲》。

武志平的孙子武鹰向我提供了许多历史照片,长征出版社积极组稿,编审仇学平、责任编辑李晓同志认真编稿,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都在长途电话中对该书的出版表示支持和祝贺。尤值一提的是:总政宣传部和军事科学院专家组认真审稿,并提出了十分重要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并对那些长眠地下的昔日支持者们表示沉痛哀悼!

欢迎联络,欢迎来函来电。

电子信箱:Lilingl94010@sina.com

李伶

2007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安事变的序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43244
开本 16开
页数 4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