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帕台农神庙/世界文化奇观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罗马大角斗场、帕台农神庙、阿尔罕布拉宫等欧洲的古迹从它们的名字到它们当时的作用,吸引着考古学者对它们的探究,也给百姓大众带来了知识性的启迪。

面对这些名胜奇观,我们的反应是什么?我们是否想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它们当时的作用和我们现在对它们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有了这套书,我们可以对这些奇观以及它们代表的文化有更深一点的认识和感觉,而且,由此引发的感触可能就不仅是关于这些奇观本身。这种感觉,就是文化不死,传统不死,历史活在今天。

内容推荐

雅典卫城上最著名的是帕台农神庙,它在罗马帝国时代成了基督教堂;土耳其占领时期,它又成了清真寺;到了19世纪,外国人把那里精美的雕刻运回各自国家的博物馆时,它就成了一个废墟。“帕台农”的意思是“处女”,祀奉的是雅典城的守护神、智慧女神雅典娜。帕台农神庙表现出的雅典娜不仅象征智慧,还代表了灵巧的智能,这种智能在战争、政治、民主、纺织、石雕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系着神性的秩序和品质。帕台农神庙是一个符号,承载着我们对古文明及其遗迹通常会产生的尊崇、茫然和失落感。

目录

一 帕台农神庙为什么会令你哭泣

二 “他们称之为帕台农的庙宇”

三 “世界上最为精致的清真寺”

四 从废墟到重建

五 “雅典的黄金岁月?”

六 与此同时,在伦敦

做一次参观?

关于希腊专有名词

泽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若干个世纪以来,在一片对帕台农神庙表达崇敬之情的赞誉声中,确实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声音响起。这是事实。许多游客觉得他们能够承认第一眼看到这座建筑时的感受与他们所期望的大相径庭。例如,温斯顿·丘吉尔就更愿意看到更多崩塌的石柱重新竖立起来,他甚至试图主动派遣一支英国海军部队来完成这项任务(因为他是当时英国首席海军军务大臣);而那位来自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魅力超凡的老师马哈菲(J.P.Mahaffy)则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任何如此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在你第一眼见到它的时候都注定给你些许失望(“世上没有任何建筑能够承受得起如此盛名的重负”);而接着他又向他的读者承诺,如果他们坚持去看第二眼的话,那么帕台农神庙的“荣耀”以及“创造出这一辉煌的伟人们”的高超智慧就会很快显现。只是偶尔你才能够发现一些更加始终一贯地想要压制一下这座神庙傲气的刻薄的企图。当美国小说家沃克·珀西(Walker Percy)选定帕台农神庙作为现代沉闷无聊的典范时,(“它很无聊。几乎没有人愿意费劲去看上一眼——在宣传手册上,它要好看得多。”)他一定非常享受这种攻击带来的快感;并且设想它在苏联军队的全面攻击之下如何遭受到彻底的毁灭。他写道,至少,如果你是“驻扎在雅典市中心的一个掩体里、把望远镜高高地举在沙袋之上”的那位寻找直接攻击神庙柱廊的北约部队中的陆军上校的话,那么你就不会觉得帕台农神庙很乏味。文学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大概也有着同样的想法。20世纪60年代一个3月的午后,在和一位古典学者朋友饱餐了雅典风味的午餐之后,戈尔丁选择去参观“那座我觉得充满了血腥的帕台农神庙”。那是个阴沉欲雨的下午,刮着强劲的阵风;泥沙扑面而来,使得原本应该大开眼界、尽情欣赏的旅程变得异常艰难。戈尔丁在那个建筑面前停下脚步,只是瞟了一眼,便猛烈地擤起了鼻涕;然后他找到一个舒适的大理石块,坐了下来,回望一眼身后的历史遗迹,便把目光移开,凝视着“比雷埃夫斯(Piraeus)的阴沉的工业氛围”以及那些从雅典卫城便依稀可见的艾琉西斯(Eleusis)城中的混凝土建筑。“……他最后很隐讳地表示,‘这就是我所谓的最佳的观看帕台农神庙的方法’。”

然而,大体上看来,即使是最为尖刻的文化批评家,19和20世纪最为刻薄的人们,也都把帕台农神庙看作是“不得擅人”的圣地。我们有理由认为奥斯卡。王尔德会对那个古迹竭尽嘲讽之能事,可是他却似乎完全不接受他的老师对所谓的尴尬的第一印象的怀疑。1877年,马哈菲将王尔德带到希腊去,希望异教徒的古迹财富能够说服他的弟子不要皈依天主教。根据王尔德对于帕台农神庙的反应,这一抵制罗马天主教教义的行动极其成功,有意思的是,这些在他的一位女性朋友执笔的一本畅销书里有如是记载:“他非常完整、非常投入地向她描述帕台农,那个神庙——不是一座楼,而是一座神庙。还有对于雅典卫城的第一印象,以及在早晨初升的阳光中拔地而起的那些精致、赤裸的石柱。‘就像偶然遇见了某位洁白的希腊女神……”’几年以后,他把对于那个古老建筑的崇拜转化成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色情诗;至少有一位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读者根据那本诗集去实践过诗歌中的内容——真的用上了她的剪刀。这首题为“卡尔米德斯”(Charmides)的、令人不太舒服的诗歌描绘了一位希腊少年在黄昏时刻将自己锁在一座庙里,除去雅典娜神像的饰物,然后一直吻她到天明:

我从不认为情侣会这样约会,

漫漫长夜中他一直呢喃着甜言蜜语,

看着她那可爱的裸露的四肢,不停亲吻

她白皙光洁的胴体却无动于衷。

毋庸讳言,发生这一切的那个庙宇和帕台农神庙有着惊人的相似。

也许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对于帕台农神庙的那种纯粹的热情。她于1906年造访过帕台农;:1932年她又再次造访。在弗吉尼亚·伍尔夫这里从来不乏尖酸刻薄的评论。此言不虚。在她游希腊时的日记中,她对其他游客的评价就是典型的伍尔夫式的犀利:成群结队的条顿人和乌泱乌泱的法国人,谁都知道他们连澡都懒得洗。而她也会像当时的游客们一样,不会花很多时间和希腊现代的居民交往。当然,那时,印着微笑的没有牙齿的农民的明信片还远没有开始发行。这种明信片作为希腊旅游业的强大武器,大量地销售给那些追寻传统地中海生活的淳朴民风的多愁善感的北欧人。对于伍尔夫和她的伙伴们来说,农民基本上都很乏味和愚蠢;希腊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很“肮脏、无知,而且就像水一样地捉摸不定”。而帕台农神庙本身则完全是另外的一回事;伍尔夫在雅典期间的每一天都要对帕台农神庙顶礼膜拜。她表示曾经有过一次完全找不到恰当的语言的经历:“某种伟大得我们无法领会的东西使得我们变得口齿不清了。”她拼命地绝望地挣扎着——当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努力在纸上留下这个伟大的建筑给她的印象:它的颜色依次是“红”、“乳白”、“玫瑰红”、“茶褐色”和“灰白”(伊芙琳·沃<Evelyn Waugh>也有过同样的问题,但是她极富想象力地把它比喻成了口味平和的斯第尔顿奶酪);“它的立柱弹起,就像圆润饱满的美腿,散发着健康的气息”;它“完全征服了你;它是那么的巨大,那么的强壮,那么的不可一世”;“没有哪个地方像这个古代石块的展示场所这样充满生机活力”。在她的小说《雅阁布的房间》里,伍尔夫重新整理她的雅典之行的感受,她把上述的观点说得更加清楚明白:它“似乎可以比这个世界的存在还要久远”。面对着帕台农神庙,伍尔夫夫人似乎已经完全感受到了自己的卑微。

P8-11

序言

如果谁真能把历史画成一幅长卷,那么“世界文化奇观之旅”的几部小书一定就是这个长卷上最漂亮的几个部分。罗马大角斗场、帕台农神庙、阿尔罕布拉宫等欧洲的古迹从它们的名字到它们当时的作用,吸引着考古学者对它们的探究,也给百姓大众带来了知识性的启迪。

面对这些名胜奇观,我们的反应是什么?我们是否想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它们当时的作用和我们现在对它们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毕竟,我们和它们在历史上有着太长太长的距离,一个历史名胜,它的破败会使我们生出沧桑感,它的装饰会让我们感到美的熏陶,它的现代化的环境和布景能够使我们对它感到更真切,减少了我们和远古人物及事件的距离。由此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些奇观告诉我们的故事。但是故事不一定是从最原始的地方讲起,比如罗马大角斗场建成于公元肋年,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修葺完善的景观。有了这套书,我们可以对这些奇观以及它们代表的文化有更深一点的认识和感觉,而且,由此引发的感触可能就不仅是关于这些奇观本身的了。这种感觉,就是文化不死,传统不死,历史活在今天。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7-8-2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帕台农神庙/世界文化奇观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玛丽·比尔德
译者 马红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57776
开本 32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5.45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