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华收藏世家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融知识性、文化性和鉴赏性为一体的传记体之作。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采访,将张元济、傅增湘、冒广生、张伯驹、朱家溍、王世襄等清末迄今的十几位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大收藏家的坎坷人生及收藏珍品的经过娓娓道来。作者在书中不仅一一细数了收藏家们穷尽一生的精力、财力及智慧所搜集到的各种传世珍宝,还对收藏家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了个性化的描绘。全书文辞优美流畅,笔触细腻生动,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老作家、书画研究者、知名新闻工作者的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国学修养,是一部颇为引人入胜的作品。
作者简介
郑重,1961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文汇报》任记者,从事新闻及报告文学写作。已出版的有《时代风云录》、《飞向太空》、《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原子能在内耗》等报告文学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寻找中国金字塔》,反映近代收藏的《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及画家传记数种。
目录
张伯驹:中国文人的模样
傅增湘:藏园书魂
朱启钤:存素堂主
冒广生:名士收藏流风
叶恭绰:四朝大吏的收藏家
袁寒云:洹上词人
陈梦家:物我合一的收藏境界
周叔弢:自庄严堪的书香
周绍良:博特精深的收藏
朱家溍:肩负着文物传承的使命
翁万戈:守望六世收藏
王世襄:由我得之,由我遣之
换了人间:共和国收藏家
后记
导语
《京华收藏世家》深入描绘了近现代北京地区的收藏大家,郑重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张伯驹、傅增湘、朱启钤等十余位收藏家的家族传承和珍藏轶事。一部承载着历史使命的著作,为读者呈现文物背后的沧桑历史,让人感慨珍品之美,流传之久。
珍品背后,是世代的传承与情感。《京华收藏世家》汇聚了一众收藏家,以生动的方式展现他们所处的独特时代特色。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文物,更是收藏家、家族与历史之间深情厚意的交织。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收藏,更是珍贵人生的绵长篇章。
纵览全书,不仅呈现了家族收藏的传承之美,更描绘了青铜器、古籍善本、书画碑帖以及瓷器的传承轨迹。横向透视,收藏家们的君子之风相互交织,如一张网,密切关系着彼此,而这个庞大的收藏群体活动,则真实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风貌,勾勒着收藏文化的多维面貌。
后记
承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唐明星女史的关注,拟
将拙作《京华收藏世家》修
订出版。
《京华收藏世家》原名
《收藏大家》,收入文章16
篇,涉及不少收藏家。这次
修订把篇目做了调整,删去
6篇,新增写7篇,对原书中
保留下来的诸篇,修正了讹
误,补充了新的材料。把这
些收藏家集于此册,可以显
现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
色。从纵向看,有两个方面
:一是家族收藏的传承性,
二是某件青铜器、古籍善本
、书画碑帖及瓷器自身流散
易主的传承性。从横向看,
可以了解收藏家的君子之风
,彼此之间并不隔膜,像一
张网,有着密切关系,收藏
群体的收藏活动才能反映出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风
貌。
郑重
2023年4月6日
精彩页
张伯驹:中国文人的模样
1980年的冬天,北京的雪下得特别大,天气也特别的冷,什刹海已成了溜冰场。我携带着谢稚柳为我画的《西湖小景》长卷,在冰上穿湖而过,由什刹海的北沿到了南沿,推开20号的小门,走进一个不大的院落,拾阶进了北房,拜访春游主人张伯驹先生。
无须他人介绍,谢稚柳的画卷就是一封极有权威的介绍信。我把画卷递给老人,他郑重地缓缓打开,FI中念念有词:“像是稚柳的笔意……”《西湖小景》是谢稚柳的新腔,我请启功先生题跋时,他连说:“这个卷子有意思。”春游主人看到卷尾谢稚柳的签名,长出一Fl气:“呵,是稚柳的。”
“稚柳给你画的?”老人打量着我。
“是的。”
“他怎么会给你画这样长的卷子?”老人正说着,潘素先生走了过来,老人说:“慧素,你来看看稚柳的画。”
“你和谢先生很熟?”潘素问。
“是的,我们交往多年。”我说。
“你是不是稚柳的学生?你画画吗?”老人又问。
“亦师亦友吧。我不画画。”我说。
“放在这里,过几天来取吧。”老人又说。
此时,老人已经80多岁,还是那样敏感,我什么话都没说,他就知道我是请他题画的。我把画卷好,放在案上。这时才注意到老人身着黑色棉袍,腰里束了一根带子,脚上穿的不是棉鞋,也不是时装保暖鞋,而是用东北乌拉草编的草窝。地上铺着方砖的屋子,没有暖气,只是在中间生着一个大火炉。老人在距离炉子很近的地方坐着。我沉默地坐在他的身边。只是潘素先生有时从里屋到外屋,或从外屋走到里屋,她仍然是那样白皙俏丽,就像谢稚柳给我介绍的那样。
虽然是第一次见张伯驹先生,但对他一生的经历我是知道个大概的,都是从谢稚柳那里听来的,如张伯驹的几处房子,张大干和他来住过的。我来的时候,谢稚柳就告诉我,老人不善言辞,和他在一起,要有耐心听他说,他会告诉你许多事情。但我有时还是忍不住要向老人提些问题,他很愿意回答,谈的都是他收藏方面的事。
他借给我一些资料,有的是油印稿,有的是手稿,是他的词和谈文物掌故的文字。我带到虎坊桥住地,白天出去采访,晚上就伏案抄那些资料。我抄得最多的还是他的词,初读温婉可亲,再读荡气回肠,三读即可品味他的人生之甘辛,兴亡感叹,尽在其中矣。
几天后,我又走进那个小院。《西湖小景》平展在案上。看到他在卷尾用他的“鸟羽体”题了一首诗:
薄游曾记好春天,湖水拍窗夜不眠。
一别沧桑真似梦,皇恩未许住三年。
昔游西湖,宿于湖滨旅舍,夜不能熟寐,今犹记之。白乐天刺杭州,皇恩只许住三年,余游西湖未能尽半月者。今见稚柳兄此图,不禁感慨系之。
庚申冬 张伯驹记
春游主人和我对着画卷,默默地久久地看着,谁也不忍动手把它收卷起来。 贵公子,名票友
张伯驹(1898-1982),名家骐,别署丛碧、春游主人,河南项城人,出生于旧官僚世家,其父张镇芳与袁世凯为姑表兄弟,袁氏诸子对张氏以“五舅”称之,因为他排行老五。
张镇芳系清末进士,由直隶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升至署理直隶总督,民国初年曾任河南都督兼民政使。史书记载,他曾积极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被列为“七凶”之一。
1915年,张镇芳创办盐业银行、任总经理、后任董事长。张伯驹子继父业,任盐业银行董事。有了这样的经济后盾,生计无忧,他才能成为当代大收藏家。
张伯驹18岁那一年,入袁世凯兼团长的中央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洪宪前岁元旦,父亲叫他给袁世凯拜年。那时袁世凯住在居仁堂,立在案前,张伯驹行跪拜礼。袁世凯把他扶起,问:“你几岁了?”答:“18岁。”问:“你到府里当差好吧?”答:“正在模范团上学。”袁世凯说:“好好上学,毕业了就到府上来。回去代我问你父亲过年好。”张伯驹拜年刚回到家,袁世凯送的礼物已到了。
陆军混成模范团分步、骑、炮、工、辎及机关枪六科,目的为培育将才、训练亲信,实为培养“袁家军”服务。张伯驹为骑兵科学员。第一期学员考取前十名的,皆加卫侍武官衔,叨此隆遇,无不感激图报。第一期模范团由陈光任团副,学员举行毕业典礼,团副照例训话。陈光不学无术,又好斯文,训话中有“你们要好好地干,将来你们都不堪设想啊”。不可限量说成“不堪设想”,全团为之哗然。后来模范团编成一师,由陈光率领。陈光极贪,值其寿日,广收贺礼,商会以赤金铸八仙一堂为祝贺,陈光连称好、好,又说:“只可惜小一点。”张伯驹不堪忍受,遂离开陆军混成模范团。后又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属下任职,厕身官场,做到旅长。但他不满军阀那种腐败生活,看不惯尔虞我诈的虚伪行径,不愿同旧军人混在一起,决心离开军队,遂辞去一切实质的及挂名的差事,解甲从商,到盐业银行当了一名董事。
张伯驹30岁前后,是他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按照他自己的说法,30岁开始学书法,30岁开始学诗词,30岁开始收藏法书名画。他从少年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华收藏世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76571
开本 16开
页数 4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2
出版时间 2024-01-01
首版时间 2024-01-01
印刷时间 202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636
CIP核字 2023079829
中图分类号 K825.41
丛书名
印张 2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4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