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裂变与融合(先秦青铜艺术史)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以先秦青铜艺术为研究对象,在总结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先秦青铜艺术的发展轨迹,尝试构建先秦青铜艺术史研究的理论框架。全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先秦青铜艺术史的研究框架建构。这一层次的研究立足于史学研究的成果,运用艺术学、美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梳理先秦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构建先秦青铜艺术发展的横向研究序列;以空间发展为线索,构建先秦青铜艺术发展的纵向研究序列;两个序列共同构成了先秦青铜艺术史研究的整体架构。二是先秦造物观念与制度对青铜艺术的影响研究。这一层次的研究依据横向研究序列的四个阶段的分期和纵向研究序列的区域划分,结合艺术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运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各时期、各区域的造物观念、造物制度对青铜艺术的影响进行研究。三是先秦青铜艺术的风格体系研究。这一层次的研究在先秦造物观念与制度对青铜艺术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艺术学的相关研究理论,运用艺术风格学、图像学、考古学、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先秦青铜艺术的风格特征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先秦青铜艺术的风格演化和地域风格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本书虽然是研究性著作,但是兼具了理论性和通俗性,不仅对于艺术、设计、历史专业人士具有研究参考价值,对于爱好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普通读者也是一本不错的知识性读物。
作者简介
李嘉,1974年生人,文学博士,现任湖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考古、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设计人类学的研究,具体研究领域包括先秦艺术史、西南少数民族艺术与物质文化、西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近年来致力于先秦青铜艺术史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滥觞与成熟
第一章 技艺推陈:青铜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冶铸技术的滥觞
一、冶铜术的出现
二、先秦冶铜业分布
三、铸造技术的形成
四、模范工艺的发明
第二节 铸造技术的发展
一、冶铸器具的实用性
二、铸造方法的科学性
三、范铸技术的规范化
四、合金配比的标准化
五、失模技法的先进性
第三节 装饰工艺的推陈出新
一、镶嵌工艺
二、包金工艺
三、鎏金工艺
四、刻纹工艺
五、髹漆工艺
第二章 藏礼于器:青铜器物的形制与构成
第一节 器物的分类与造型特征
一、食器
二、酒器
三、水器
四、兵器
五、乐器
六、车马器
七、杂器
第二节 先秦礼制与青铜器
一、冠礼用器
二、婚礼用器
三、祭礼用器
四、射礼用器
五、丧礼用器
第三章 文以载道:青铜艺术的纹饰与铭文
第一节 纹饰之美
一、动物纹的神化
二、几何纹的流变
三、象形纹的嬗变
……
第二部分 裂变与融合
第三部分 先秦造物观念与造物制度的演变
参考文献
图录
后记
序言
《裂变与融合:先秦青
铜艺术史》
青铜器是公认的文明标
志之一,青铜时代已经形成
跨大陆交流与互动世界体系
。人类经过数千年漫长红铜
冶炼试验才发明了合金青铜
,大约五千年前环黑海地区
率先进入青铜时代;采矿、
冶炼、合金、铸造(范铸法
、失蜡法)、锻造(冷锻、
热锻)技术体系已经成熟,
然后陆续传播到整个旧大陆
,促进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形
成和爱琴海、中亚两河文明
的兴起,镶嵌、錾刻、包金
、鎏金、错金银工艺亦相继
出现。
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青
铜冶炼制造技术大同小异,
青铜工艺或青铜器却百花齐
放因时因地各具特色。四大
文明古国中东亚的中国进入
青铜时代较晚,但后来居上
青铜艺术最丰富多彩。中国
青铜器不是最早,也未必最
大最重最好;但种类繁多形
式复杂数量巨大,确实无与
伦比。中国出土和传世的先
秦青铜器成千上万,富有艺
术价值的青铜器亦成百上千
。国家文物局2002年起陆
续发布了三批共195件禁止
出国展览国宝文物,件件独
一无二,不仅具有重要历史
价值,亦是中国艺术典范。
其中青铜器多达42件,可以
构成一部极简青铜艺术史。
大约四千年前夏代开始之际
青铜冶铸技术经中亚传播到
了东亚,形成了青铜之路。
许宏《东亚青铜潮》介绍了
东亚青铜器来龙去脉,东亚
青铜器源自中亚细亚,商周
时期形成高潮,秦汉时期波
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如
果说环黑海地区是青铜艺术
初澜,传入西亚两河流域、
北非尼罗河流域是第二波,
在中亚、东亚普及就是第三
波高潮。青铜时代中国青铜
艺术丰富多样,但并非中国
特有,仍然是世界青铜艺术
重要组成部分。上古文明世
界其他地区青铜铸造或锻造
种类和数量不多,但质量和
水平不低。古代埃及青铜锻
造法老人像与铸造狮身人面
雕塑、两河流域青铜人头像
与神像、印度河谷青铜舞女
、希腊锻造或铸造青铜人像
神像与酒瓮、中亚错金银青
铜礼仪战斧、欧洲贴金青铜
日月星盘与太阳马车及铜管
乐器数量不是很多,也都是
不朽艺术品。铸剑为犁或化
干戈为玉帛,青铜兵器被改
造成了生产工具或礼器,东
亚进入了青铜时代鼎盛时期
或重器时代。传说禹铸九鼎
、秦始皇销天下兵器铸十二
铜人,应该都是青铜艺术杰
作。
中国历史上青铜艺术也
是继彩陶艺术、玉器艺术之
后第三波艺术浪潮。新石器
时代彩陶艺术已经登峰造极
,玉器艺术波澜起伏持续到
了青铜时代;夏商周三代青
铜艺术异军突起,与玉器艺
术交相辉映,形成先秦艺术
主旋律。中国青铜工具、兵
器、车马具和装饰品与中亚
、西亚一脉相承,体现了青
铜时代世界体系的共同性;
青铜礼器则大都模仿陶器,
如鼎、鬲、甗、豆、尊、盉
、壶、盘,又有所创新,继
承了东亚礼乐传统。青铜艺
术不只是美术,至少还包括
音乐。先秦时期青铜乐器空
前繁荣,青铜铃、铎、铙、
钟、镈、钲、鼓、錞于齐全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所发现
的编钟中数量最多、保存最
好、音乐性能最佳、铸造最
为精美的一套,钟架长7.48
米、宽3.35米、高2.73米,
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个圆
柱承托着七根彩绘木梁,构
成曲尺形钟架;编钟音列充
实,音色优美,音域宽广,
每一个乐钟都能发出两个乐
音,即所谓“一钟双音”。作
为礼乐器曾侯乙编钟不仅空
前绝后,亦举世无双。
上古中国是无与伦比的
青铜制造大国,中国青铜器
虽多为实用器或礼器,但亦
独具艺术魅力,早已有人从
艺术角度来欣赏和研究。中
国青铜器图录与专题研究著
作已经汗牛充栋,竟然还没
有一本青铜艺术史。李嘉博
士勇敢承担了这项填补空缺
的工作。其所著《裂变与融
合:先秦青铜艺术史》首先
介绍了青铜冶炼技术和铸造
工艺的滥觞与成熟,指出青
铜冶铸技术推陈而器物铸造
工艺出新,论述了藏礼于器
又文以载道。先秦青铜器与
礼乐文明密切相关,大致可
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兵
器、乐器、车马器和杂器,
可用于冠礼、婚礼、祭礼、
射礼和丧礼。钟鸣鼎食是礼
乐文明标志。青铜器纹饰丰
富多样,常见动物纹亦有几
何纹,以饕餮纹、龙纹、夔
纹、凤鸟纹最为著名。青铜
铭文既是书法作品,也是不
朽文献。李泽厚《美的历程
》曾经以“狞厉的美”来概括
商周青铜饕餮艺术。李嘉博
士分门别类地探讨了先秦青
铜艺术裂变与融合关系,分
别论述晋系青铜艺术之中庸
温婉、齐系青铜艺术之兼容
并蓄、楚系青铜艺术之浪漫
灵动、燕系青铜艺术之典雅
朴实、秦系青铜艺术之淳朴
粗犷、吴越青铜艺术之风刀
霜剑,以及周边青铜艺术之
和而不同。最后用制器尚象
概括先秦造物观念对青铜艺
术的影响,讨论了物以致用
适用观、顺天从命天命观、
取象比类自然观、因物赋形
造型观、审曲面势材料观、
技以载道技术观、器以藏礼
伦理观,系统完整地概括了
先秦青铜艺术史,并提出了
自已的一家之说。先秦青铜
器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设计
智慧,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早
期艺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可
以成为当代艺术设计借鉴蓝
本。
《裂变与融合:先秦青
铜艺术史》全面系统研究了
夏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裂变与融合(先秦青铜艺术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249803
开本 16开
页数 6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45
出版时间 2023-03-01
首版时间 2023-03-01
印刷时间 202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1038
CIP核字 2022148328
中图分类号 K876.41
丛书名
印张 4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3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