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向海洋
内容
试读章节

钱币的海洋始祖——贝币

贝币是中国最早的钱币。它是一种由热带、亚热带浅海贝类加工而成的货币,产生于商朝,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天然海贝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和计数,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在商朝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赏赐的贝币那可是极大的荣耀。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供不应求,故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在商朝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造型。

郭沫若说:“古代的原始货币是介类的,我国货币的历史是由真贝而珧贝而骨贝而铜贝(所谓蚁鼻钱),而成为以后的铅刀铁钱等。所以凡是关于财货的字汇都从贝,这是古代的子遗。”

但此时,商王朝已经远离海洋的涛声,满足于平原上袅袅四起的炊烟了。

这是历史的规律,世界上每种古老文明所走过的,都是相似的路径,因为土地给人类带来安宁和富足。任何人种、任何民族,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和肥沃的冲积平原,最终作出的选择,只能是坚守!

对大海充满敬畏,是早期人类共同的心理基调。

中国古代其实已经接触到海,但主要是北方,南方也有。像《山海经》里面,就记录了不少跟海有关的,像神话故事,我们早就有“精卫填海”。但是从这个神话也可以看出,大多还是把海洋看成一个障碍,而不是一个通道,所以要把它填掉。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精卫填海”的故事曾经激励了中华儿女几千年,它与“愚公移山”一样,寓意着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但是,填海与移山,是不是也带着中华先民对土地永难割弃的眷恋呢?

当商王朝在中原地区歌舞升平的时候,东部和南部沿海夷人的航海活动,已经从河姆渡的木桨、独木舟发展成使用木板船和风帆了。

经过数千年的海上颠簸,夷人掌握了海风和洋流的一般规律。

这个民族为什么叫夷人?是因为这支部族古代就叫风夷。风夷是干什么的?是观察海洋信风的。这支部族最懂得航海,懂得海风,所以中国的第一个姓就叫“风”姓。但是古时候的人个人没有姓,是一个族姓,所以东夷民族叫“风夷”、叫“阳夷”。

文化人类学者王大有

现在海洋的漂流学已经证明了,用一个大的,并不是太大的木筏,在海上,带上食品、钓鱼的工具,可以漂流一年以上。漂流的地区可以到达南美、北美,到达澳大利亚、非洲;同时,整个太平洋各个岛都能到。

海洋军事专家尹卓

菲律宾、北婆罗洲、夏威夷、新西兰、厄瓜多尔……世界各地陆续有13个地区,发现了源自中国的有段石锛。考古界据此推断:上古先民从中国的东南沿海,逐岛漂航,一直到达了拉丁美洲西岸。

当夷人的风帆渐行渐远的时候,中国腹地,殷商建立的政权却岌岌可危。

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甲士45 000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在经历了“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战后,周人取代殷商成为中国的主宰。

那么,一个给商王朝放牛牧马的蕞尔小邦,究竟是依靠什么入主中原呢?

岐山脚下的这片黄土,就是周朝的发祥地。大约从公元前1165年起,络绎不绝的人们投奔这里,开始了披星戴月的屯田生活。

他们之中有以农耕维生的“夏”人,背着弓箭四处打猎的“夷”人,用戈甲武装起来的“戎”人和靠篝火、猎犬联合起来的“狄”人;甚至许多生活在爬虫出没的南方的“蛮族”,也千里迢迢加入到“周”的队伍里。

生活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之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家放弃了旧有的谋生手段,而主动选择面朝黄土背朝天呢?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P12-15

目录

PART 1 海陆钧沉

 震撼世界的揭示

 文明的走向

 梦断琅琊台

 专家视点

北极航道与中国

 导演手记

厚厚的黄土

PART 2 海上明月

 富国弱兵

 海洋帝国

 元朝主导的“全球化”

 专家视点

蒙古人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圣火

 导演手记

答案藏在碑里(拍摄日记)

PART 3 潮起潮落

 朱棣的雄心

 禁海与开海

 郑氏的“海上王国”

 专家视点

从郑和宝船的争论谈起

 导演手记

如何看待海洋

PART 4 仓惶海防

 打开东方的大门

 强敌来自海上

 海防“一日不可缓”

 专家视点

中国海权战略的变迁

 导演手记

甲午——幕后的幕后

PART 5 云帆初扬

 悲壮的民国海军

 从泥潭里起锚的共和国海军

 初为独立军种

 专家视点

毛泽东的海洋战略思想

 导演手记

聆听中华与海洋的交响

PART 6 长风大浪

 为何不欢而散

 “跃进号”沉没的背后

 艰难前行的海洋事业

 专家视点

握紧的拳头与伸出去的手

 导演手记

那一刻,我找到了答案

PART 7 走向大海

 打开国门,进军太平洋

 海上圈地纷争

 舞台有多大

 专家视点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蓝色圈地运动”

 导演手记

可下五洋捉鳖

PART 8 经略海洋

 捍卫

 “厚土”与蓝海连成一片

 猛醒的“睡狮”

 专家视点

谁来保卫中国海岛

 导演手记

海有多深

结语

 深蓝——中华民族的底色

 海洋,行动者的舞台

内容推荐

《走向海洋》根据中央电视台2011年12月重点推出的大型同名纪录片改编而成。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南海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疯狂盗采,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为什么我们在陆地上能与大多数邻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而在海洋方向却难以突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时被国人提起并引发了诸多争论,《走向海洋》则用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建设“和谐海洋”目标下海权,做到“主权属我”,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海洋强国。

“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然而,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们大多“重土轻海”,特别是近代,海上崛起的列强泛波而来,使华夏历史屡屡蒙受耻辱。

《走向海洋》通过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力证海洋之于国家的重要性,意在重铸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

只有彻底捍卫国家的海权,做到“主权属我”,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海洋强国。

编辑推荐

《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原班人马,历时三年,精心策划、制作中宣部亲自关注并深入参与指导,国家海洋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共同投入巨资拍摄!

《走向海洋》通过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重申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对于促使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崛起,无疑是无疑能起到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随着中国航母的首次试航,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

同名纪录片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强势播出,全民普及海权观。唯一由高层认可并鼎力支持的中国海洋战略宣言。14亿中国观众由此看到,强盛大国的未来轮廓,深蓝,中华民族的底色;海洋,中华民族的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向海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走向海洋节目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780838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P7-09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