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的海洋始祖——贝币
贝币是中国最早的钱币。它是一种由热带、亚热带浅海贝类加工而成的货币,产生于商朝,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天然海贝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和计数,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在商朝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赏赐的贝币那可是极大的荣耀。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供不应求,故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在商朝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造型。
郭沫若说:“古代的原始货币是介类的,我国货币的历史是由真贝而珧贝而骨贝而铜贝(所谓蚁鼻钱),而成为以后的铅刀铁钱等。所以凡是关于财货的字汇都从贝,这是古代的子遗。”
但此时,商王朝已经远离海洋的涛声,满足于平原上袅袅四起的炊烟了。
这是历史的规律,世界上每种古老文明所走过的,都是相似的路径,因为土地给人类带来安宁和富足。任何人种、任何民族,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和肥沃的冲积平原,最终作出的选择,只能是坚守!
对大海充满敬畏,是早期人类共同的心理基调。
中国古代其实已经接触到海,但主要是北方,南方也有。像《山海经》里面,就记录了不少跟海有关的,像神话故事,我们早就有“精卫填海”。但是从这个神话也可以看出,大多还是把海洋看成一个障碍,而不是一个通道,所以要把它填掉。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精卫填海”的故事曾经激励了中华儿女几千年,它与“愚公移山”一样,寓意着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但是,填海与移山,是不是也带着中华先民对土地永难割弃的眷恋呢?
当商王朝在中原地区歌舞升平的时候,东部和南部沿海夷人的航海活动,已经从河姆渡的木桨、独木舟发展成使用木板船和风帆了。
经过数千年的海上颠簸,夷人掌握了海风和洋流的一般规律。
这个民族为什么叫夷人?是因为这支部族古代就叫风夷。风夷是干什么的?是观察海洋信风的。这支部族最懂得航海,懂得海风,所以中国的第一个姓就叫“风”姓。但是古时候的人个人没有姓,是一个族姓,所以东夷民族叫“风夷”、叫“阳夷”。
文化人类学者王大有
现在海洋的漂流学已经证明了,用一个大的,并不是太大的木筏,在海上,带上食品、钓鱼的工具,可以漂流一年以上。漂流的地区可以到达南美、北美,到达澳大利亚、非洲;同时,整个太平洋各个岛都能到。
海洋军事专家尹卓
菲律宾、北婆罗洲、夏威夷、新西兰、厄瓜多尔……世界各地陆续有13个地区,发现了源自中国的有段石锛。考古界据此推断:上古先民从中国的东南沿海,逐岛漂航,一直到达了拉丁美洲西岸。
当夷人的风帆渐行渐远的时候,中国腹地,殷商建立的政权却岌岌可危。
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甲士45 000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在经历了“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战后,周人取代殷商成为中国的主宰。
那么,一个给商王朝放牛牧马的蕞尔小邦,究竟是依靠什么入主中原呢?
岐山脚下的这片黄土,就是周朝的发祥地。大约从公元前1165年起,络绎不绝的人们投奔这里,开始了披星戴月的屯田生活。
他们之中有以农耕维生的“夏”人,背着弓箭四处打猎的“夷”人,用戈甲武装起来的“戎”人和靠篝火、猎犬联合起来的“狄”人;甚至许多生活在爬虫出没的南方的“蛮族”,也千里迢迢加入到“周”的队伍里。
生活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之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家放弃了旧有的谋生手段,而主动选择面朝黄土背朝天呢?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