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读本小说第一人上田秋成,简体中文版全译足本,绝赞呈现。
日本第一经典怪谈小说,领略光怪陆离的江户时代。
《雨月物语》共五卷九篇志怪小说,熔日本民间传说和中国神怪故事于一炉,文字精妙、情节曲折;风格新颖、结构严密,更兼人物性格鲜明、氛围刻画生动,表现手法洗练传神,充满了艺术魅力。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日本近代以前怪异小说的巅峰之作,是“读本小说”的代表作品。《春雨物语》是《雨月物语》的姊妹作,共十篇故事,取材全部来自日本正史或野史轶闻,以物语故事为载体,巧妙地融合了真实历史、虚构传奇这两大要素,带有浓郁的寓言和讽世色彩。
《雨月物语》共五卷九篇志怪小说,熔日本民间传说和中国神怪故事于一炉,文字精妙、情节曲折,风格新颖、结构严谨,更兼人物性格鲜明、氛围刻画生动,表现手法洗练传神,充满了艺术魅力。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日本近代以前怪异小说的巅峰之作,是:读本小说:的代表作品。
《春雨物语》是《雨月物语》的姐妹作,取材全部来自日本正史或野史轶闻,以故事为载体,巧妙地融合了真实历史、虚构传奇这两大要素,带有浓郁的寓言和讽世色彩。作品中还掺杂了上田秋成的历史、文学观点,是他长年累月注释史籍、古典文学名著的一次浓缩总结。在日本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昔时,浦安国承平安宁,国人安居乐业之余,春来花下休憩,秋至玩赏枫林;或乘船遨游筑紫,或流连于富土山、筑波山的美景,好不逍遥快活。
在伊势国相可乡,有位名叫拜志的人,并未遭受什么灾厄,刚到壮年却自行剃度出家,把家业让给儿子打理,自己则改号梦然。梦然一向身体康健,喜欢四处游山玩水,颐养天年。他的幼子作之治生性鲁钝、不通世故,梦然决定带他去京都,见见世面。他们先在京都二条城的别墅逗留了一月有余,三月底来到吉野山观赏樱花,在相熟的寺院里住了七天。随后又想顺道游览一下从未去过的高野山。于是父子俩在初夏绿叶葱茏时节,穿越天川,向高野山的摩尼山峰顶攀去。那山路艰险崎岖,一路耗费了颇多时间,等登上山顶时,不觉已是夕照昏黄。他们拜谒完坛场、诸堂、灵庙后,见天色已晚,便打算在山上借宿一夜。但寺中僧人却婉言拒绝了。他们向过路者打听,才知寺中从不留宿无关之人,外地游客要到山下过夜。
这可怎生是好?即使身子骨还算硬朗,但梦然毕竟年事已高,再加上一路登攀险径,早已筋疲力尽,闻听山寺不能歇宿,顿感疲惫神倦,委顿不堪。作之治道:“日暮足痛,下山的路是走不动了。我年轻体健,在草地上露睡一宿并无大碍。只怕父亲大人染上风寒,那就糟了。”梦然道:“旅途中碰到些意外的状况,倒也别具一番趣味。此刻就算忍痛下山,山下亦非故乡,未必便能安睡。况且明日路途如何,也难预料。此山乃扶桑第一圣地,弘法大师㈤功德无量,你我本意就是专程来此为来生祈福,今晚正好在大师灵庙前彻夜诵经,也是一大幸事。”说罢,两人在夜色中沿着杉林小道,寻到灵庙前的灯笼堂,踏上廊檐下的地板,以雨具铺地为席,坐下来静心诵经。暗夜沉沉,万籁无声。
灵庙周围方圆二三里,平整开阔,不仅林木景观俱无,连小石子也被扫得干干净净,不愧为佛门清净之地。由于灵庙距离寺院较远,所以念佛声、钟磬声也听不见。空山寂寂,远处大树参天、甬路两侧流水潺潺。梦然辗转难眠,便向作之治说道:“弘法大师教化深远,土石草木无不沾染其灵气。迄今八百余年,其法愈灵,备受尊崇。大师的功德遗迹所在多有,此山却是天下第一道场。他生前曾远渡唐土留学,某日,心有所悟,祷道:‘此三钴落地之处,即吾弘法之灵地。’说完将三钴向天空掷去,结果三钴落于此山。据说坛场前的三钴松,就是三钴落下的地方,所以此山的草木泉石,尽皆带有灵气。今晚我们有幸借宿于此,实乃前世修得的善缘。你年纪尚轻,虔诚之心不可稍怠。”梦然虽是低声细语,但句句真切入耳,作之治点头称是。
忽然,庙后的树林中,传来“佛法僧、佛法僧”的鸟啼声,回荡山谷,萦绕不绝,好似就在侧近鸣叫一般。梦然一惊而醒,暗忖道:“这定然是三宝鸟的叫声。听说此鸟栖于高野山中,从来不曾有人得闻其声。今夜竟能亲耳听闻,真是灭罪生善的吉兆啊!想那三宝鸟只择清静之地栖身,如上野国的迦叶山、下野国的二荒山、山城国的醍醐峰,以及河内国的杵长山等,而尤其喜欢栖息此山。弘法大师有一首著名的诗偈,曾有提及:
寒林独坐草堂晓,
三宝之声闻一鸟。
一鸟有声人有心,
性心云水俱了了。
又有古歌云:
松尾静谧曙色开,仰听鸟鸣佛法僧。
从前最福寺延朗法师,精通《法华经》,古今无人可比。松尾神社的主神命三宝鸟常在延朗身边侍奉,于是此鸟便在神社里筑巢而栖。今夜何其幸运,竟能听到‘一鸟有声’,可惜我修为尚浅,无法达到‘人有心’的境界。”
梦然沉吟片刻,想起平日里喜咏十七字俳句,便顺口咏道:
真言宗圣地,神秘清幽林茂密,佛鸟啼山中。
咏罢取出笔砚,借着堂前灯光,将俳句记下。他侧耳倾听,希望三宝鸟能再鸣一声,不料竟从远处寺院的方向,传来阵阵吆喝开道声,渐趋渐近。
“深夜之际,什么人还上山拜谒呢?”父子俩面面相觑,凝神屏息,注视着传来喝道声的方向。
忽见一个开路的年轻武士,大踏步朝前走来,板桥被他踩得“嘎咔”作响。父子二人惊惧恐慌,正要躲到灯笼堂的右边去,武士早已发觉,厉声喝道:“尔等何人?主公驾到,还不速速跪迎!”二人急忙走下廊沿,俯伏于地。少顷,足音杂乱中,一位贵人履声响亮,头戴立乌帽子、身穿直衣,步入堂中坐定。四五个随行武士列坐左右。只听那贵人向众武士问道:“他们怎么还没有来?”武士回道:“即刻便至。”接着又是一阵脚步声响起,一个威仪堂堂的武士和一个剃度的出家人,向贵人恭敬施礼后。也登堂入室。贵人问刚来的武十道:“常陆介何故来迟?”武士欠身答道:“听说白江、熊谷二位心意诚恳,准备了美酒佳酿要献给主公,在下也烹制了一味鲜鱼敬献,所以来迟。”说着立即将鱼肴奉上。贵人吩咐道:“万作,斟酒。”一个相貌俊秀的年轻武士领命,手执酒瓶,膝行向前,为座上诸人逐一斟满酒。众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中陶然得趣。贵人又道:“许久未与绍巴倾谈了,速唤他前来。”侍从们依次向后传令,须臾,诏令传到梦然身后,站起一位身形魁梧的法师,方脸端鼻、相貌清隽。他整整僧袍,走到末席落座。贵人问以诗文、故事、掌故等,法师应答如流,贵人甚为满意,传令褒赏。P47-50
一、江户读本小说第一人——上田秋成
《雨月物语》、《春雨物语》的作者上田秋成,生于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享保十九年(1734年),相传是大阪一个艺伎的私生子。四岁时,由于母亲去世,被堂岛永来町的纸油商上田茂助收养。他幼名仙次郎,本名东作,秋成为其雅号,此外尚有无肠、三余斋、鹑翁等别号。
上田茂助和他的两个妻子以及女儿,都对秋成十分宠爱,给予他良好的教育。五岁时,秋成不幸感染了天花。当时天花属于绝症,死亡率极高。上田茂助夫妇带着濒死的秋成,天天到大阪一间神社祷告,结果秋成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年幼即烙下的死亡阴影和“神的施救”,成为上田秋成日后笃信天地神灵、喜欢光怪陆离事物的源始。
由于天花病毒的缘故,秋成的右手中指与左手食指被截短,故而他在《雨月物语》的序中,自嘲为“剪枝畸人”。
十八岁时,上田秋成开始了四处游荡的青年时期。他和一些习气不正的孟浪子弟出入青楼酒馆,酗酒纵歌、狂放不羁,沉浸于逸乐荒诞之中。后经养父训斥,才拜师学习俳句、日本国学和汉学知识,俳号“渔焉”。
宝历十年(1760年),时年二十六岁的上田秋成与植山玉女结婚。次年其养父病故,秋成继承了家业。明和元年(1764年),他参加了在大阪举行的朝鲜通信使一行的笔谈会,对汉学接触日多,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明和三年(1766年),上田秋成的处女作,五卷本小说《诸道听耳世间猿》付梓刊行;第二年四卷本小说《世间妾形气》出版。这两部描写庶民生活的世俗小说,均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秋成遂以“浮世草子”作者的身份而小有名气。
明和五年(1768年),上田秋成完成了《雨月物语》的初稿,经商也颇为顺利。就在他踌躇满志时,天有不测风云,明和八年(1771年),一场大火令上田秋成家财尽失,经营纸张和灯油生意的店铺只好宣告破产。为生计所迫,秋成拜到儒医都贺庭钟门下学习医术。都贺庭钟号称“读本小说之祖”,精通汉学,行医之余撰写了《英草纸》、《繁野话》、《莠句册》等读本小说。他的作品极大地启发了上田秋成的创作思路。
秋成学医三年,学成后在大阪一边行医,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万叶集》、音韵学、和歌、茶道、日本历史和文学理论等知识。并于安永五年(1776年),修订出版了他一生的代表作《雨月物语》。
《雨月物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当时被誉为日本怪诞文学的最高杰作,对后世同类题材作者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上田秋成也由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都贺庭钟,成为江户时代读本小说第一人。
此后的十四年,是上田秋成一生中生活最为安逸的时期。他接连完成了《汉委奴国王金印考》、《歌圣传》、《也哉抄》等作品。并与日本复古国学家本居宣长,就古代神话和古音韵问题展开过大论战。
然而到了晚年,不幸再度降临。宽政二年(1790年),秋成左眼失明,妻子削发出家。这两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但在孤独和贫寒中,他仍然奋力著述,完成了《痫癖谈》、《清风琐言》、《灵语通》等多部作品。
宽政九年(1797年),秋成的妻子辞世。次年,秋成右眼失明,穷困潦倒。这时他已六十四岁,双目俱盲,深感来日无多,遂竭尽全力,勤奋写作。《落久保物语》、《冠辞续貂》、《金砂》、《金砂剩言》、《藤篓册子》、《胆大小心录》等杰作,都完成于这一晚年时期。文化六年(1809年),在轰动一时的《春雨物语》出版前夕,上田秋成于京都的弟子宅中去世。
上田秋成的一生多灾多难,充满了不幸和痛苦。人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光阴,要为生计而辛苦奔忙。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却显露出惊世的才华,以其独特的反复古主义思想和关注庶民生活的视角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观和价值观。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尤以《雨月物语》和《春雨物语》最为脍炙人口,最能体现他的思想和批判精神。
二、上田秋成代表作——《雨月物语》与《春雨物语》
《雨月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日本近代以前怪诞小说的巅峰之作,是“读本小说”的代表作品。后世研究日本文学及“读本小说”者,均不能绕过《雨月物语》。
要深入了解《雨月物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为“读本小说”?
日本所谓的“读本小说”,指的是江户时代通俗文学中的一种样式。其主要特征是:吸取中国宋话本、明清小说的情节素材、构思和表现手法,融入日本本土文化中,再以较高雅的文字,翻改或自撰出来的作品。相对于其他的通俗读物,如草子、滑稽本、人情本等,读本小说强调内容上的思想性、结构上的传奇性,行文用字雅俗共赏、情节发展前后呼应,较先前肤浅的娱乐作品有了很大提高。它融合了草子的趣味及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既浪漫又写实,是日本古代小说最完备的样式。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学交流从古代开始就关系密切。日本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国文化输入。第一次是奈良、平安时代,通过遣唐使输入壮丽多姿的唐朝文化;第二次就是在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是一个长期和平、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同时资本主义也在日本开始萌芽。这一时期人们的教育水平高、艺术欣赏力强。都市的市民阶层正在逐步形成,反映城市庶民生活的“町人文化”随之兴起,兰学、读本小说、浮世绘、歌舞伎等,都成为时尚热点。
读本小说的出现,一开始主要是为了迎合城市商人与市民在文化消费上的需要。彼时中国宋话本、明清小说大量传入日本,先是掀起了一股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热潮,后来有一部分日本文人感到单纯翻译中国小说。意犹未尽,便开始尝试改写中国的流行作品。他们以“拿来主义”的精神走捷径,将明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改头换面套用于本国的历史、人文环境中。最早的改写作品是《御伽婢子》,作者浅井了意将明代瞿佑所著的《剪灯新话》中的人物、地点、时代背景等,均由中国移植至日本,文风也改换成和风,使作品更加贴近日本市民阶层的趣味和生活。
改写是翻译的进一步深化,“御伽”其实就是“夜话”,类似子母亲哄孩子睡觉时说的床边故事。虽然《御伽婢子》还属于“浮世草子”的范畴,但已为读本小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自它问世之后,借鉴、翻改、模仿中国小说之风日益盛行。儒医都贺庭钟继承并发展了浅井了意的翻改方法,以冯梦龙的《三言》为蓝本,创作了《英草纸》。《英草纸》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读本小说,它或借原故事讲述本土风情、或改换人物叙述日本史实,给阅读者带来了十分新鲜的感受,因此吸引了众多欣赏口味较高的读者。在其影响下,江户文坛诞生了一大批优质的读本小说,如《雨月物语》、《南总里见八犬传》、《椿说弓张月》、《本朝水浒传》、《三七全传南柯梦》等等。
《雨月物语》全名《今古怪谈雨月物语》,也取材翻改自《剪灯新话》和《三言》,共五卷九篇志怪小说。初稿完成于1768年,八年后正式出版。其书名的由来,一般认为出自《牡丹灯记》中的“天阴雨湿之夜,月落参横之晨”句。“雨湿之夜”和“参横之晨”,正是鬼怪出没的时段,取“雨月”二字,体现了梦幻般诡暗的故事背景。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层严密控管文化领域,老百姓普遍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压抑,潜在的逆反心理遂孕育了“怪谈文学”这一新的创作形式的蓬勃发展。读本小说原本只是仅供消遣的通俗作品,内容上自然也多以神怪、打斗、滑稽等为题材,以迎合普罗大众的阅读口味。《雨月物语》作为以谈玄说怪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却别具一格,并未落入俗套。九个短篇皆是风格新颖、结构紧凑,文字流畅典雅、表现手法洗练传神,充满了艺术魅力。 《雨月物语》中以《剪灯新话》为改编对象的有四篇,分别是《白峰》参考《华亭逢故人记》、《夜宿荒宅》参考《爱卿传》、《佛法僧》参考《龙堂灵会录》、《吉备津之釜》参考《牡丹灯记》与《翠翠传》,其余各篇则改编自《三言》。九篇小说的主旨侧重点各异,有的借史事阐述理想抱负、有的托鬼怪谴责人间不平、有的张扬儒学以惩恶劝善、有的渲染佛法以探讨宗教哲理和人生真谛。虽然内容怪诞,却将怪诞升华美化,使之具有高度的幻想性,以及浮世万象的真实性。作者在情节的构筑中,不是把怪诞作为一种庸俗的猎奇加以描绘,而是重在挖掘日本各阶层人民生存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把对心灵的表达发挥得淋漓尽致,提升到了高妙的境界。人的本真在乱世的环境下,通过诡谲恣肆的笔调展露无疑。透过《雨月物语》,我们知道了原来权谋的争锋、兄弟的信义、男女的爱欲、怨妒的执念,扶桑与中国一般无二,然而更为凄绝慑人,浑然没有了《聊斋》中的香艳情浓,笑语相携。
虽然《雨月物语》在故事上与所借鉴的底本仍有不少相似处,但上田秋成的翻改已不同于以往的作家。他并非简单地照搬中国小说,也不拘泥于原作的思想主题,而是在翻改的同时,循着原作的文脉,结合日本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剪灯新话》和《三言》中的相关篇章,进行艺术性的剪辑及再创作,重新编排情节、创造氛围,再掺入他本人的反复古主义思想,赋予了作品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这使得《雨月物语》既与所凭依的原作血脉相通,又在创作意图、布局构想等方面脱胎换骨、别开生面。正因为他从单纯的借鉴模仿,向取舍创新迈出了一大步,所以他才超越了都贺庭钟,成为江户文坛的巨匠。
上田秋成精通汉文,所著作品中直接引用汉语词汇和典故较多,骈俪对偶,具有浓郁的中国文言文色彩。他在引用古籍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素材的汲取、有词汇的引申、有表达的化用,将汉风日本化,并使两者融合,再以日本传统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充分展现了上田秋成对于中日两国古典文学的深湛造诣。
经百干劫,常在缠缚。古寺浮屠,如今已成了断壁残垣。蒿草高过人头,辨不清三途之径。上田秋成的文字,与浮华繁美的平安闲文比起来,只见其凌厉,不见其婉约。略带乡土味的言语、精妙的行文,字里行间处处灵光闪动,颇具神秘东方古典温雅、幽美凄怨的精髓。《雨月物语》熔日本民间传说和中国神怪故事于一炉,文字精妙,朗朗上口;情节曲折,结构严密,更兼人物性格鲜明、氛围刻画生动,誉之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杰作,当之无愧!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著名导演沟口健二曾选取《雨月物语》中的《夜宿荒宅》和《蛇性之淫》拍摄了同名电影。这部影片充满了强烈的东方审美色彩,透过名摄影师宫川一夫的巧手,将故事发生的舞台“幽灵豪宅”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金碧辉煌的气氛。那鬼魂般跳动的烛火、委婉的三弦、暗影浮动的屏风、卷轴画般的女性脸谱……细小的、骨子里的凄美神韵被无限放大到了观众眼前。加上歌舞伎、音乐的配合,妖异幽玄、浮华虚渺的怪谈世界跃然于光影之间。本片因为精彩的意境塑造而受到高度赞赏,在195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银狮奖。
《雨月物语》的姊妹作《春雨物语》,脱稿于文化五年(1808年),是上田秋成晚年时,思想认识、人生体悟都达到顶点的力作。全书共十篇故事,有手稿本和抄本之分,在其去世后才出版刊行。
有别于脱胎自中国古典小说的《雨月物语》,《春雨物语》的取材全部来自日本正史或野史轶闻,以物语故事为载体,巧妙地融合了真实历史、虚构传奇这两大要素,带有浓郁的寓言和讽世色彩。作品中还掺杂了上田秋成的历史、文学观点,是他长年累月注释史籍、古典文学名著的一次浓缩总结。其影响力虽不及《雨月物语》,却也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重要一页。
王新禧
2009年11月序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