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编著的《听刘心武说房子的事儿》用文人特有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他对建筑艺术独特的感悟,他的“这些评论,切入点相当时髦,冷眼旁观,绵里藏针,坚持个性己见,努力提升层次,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游刃不敢自称有余,相信读者读来能有快刀切肉的感受”。
图书 | 听刘心武说房子的事儿(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刘心武编著的《听刘心武说房子的事儿》用文人特有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他对建筑艺术独特的感悟,他的“这些评论,切入点相当时髦,冷眼旁观,绵里藏针,坚持个性己见,努力提升层次,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游刃不敢自称有余,相信读者读来能有快刀切肉的感受”。 内容推荐 《听刘心武说房子的事儿》是继《刘心武续红楼梦》之后,刘心武的又一新作。 建筑评论,拿刘心武自己的话说,是“我的新乐趣”,虽然已经逾出了文学的范畴,但却同属艺术。在本书中,刘心武用自己文人特有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他对建筑艺术独特的感悟,他的“这些评论,切入点相当时髦,冷眼旁观,绵里藏针,坚持个性己见,努力提升层次,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游刃不敢自称有余,相信读者读来能有快刀切肉的感受”。 建筑与社会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往往我们对建筑又缺乏认识,认为评论建筑需要专业知识,我们没有发言权。刘心武通过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思路:建筑身处城市之中,只要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便拥有发言权。浅一点如“这个房子不好看”这种建筑物视觉上的评判,深一点的如“中看不中用”这种从功能性上的探究,都算是一种对建筑的评论。 我们似乎都太关注刘心武在红学上的造诣,而并未注意到他对城市美学和建筑的关心。事实上,他对建筑学的认识和看法也常常让人惊叹,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本书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刘心武。 目录 第一章 谈一谈对建筑的一点儿看法 1.视觉之外 2.建筑的戏剧性 3.可观赏的大型雕塑 4.建筑是一门艺术 5.舞蹈的建筑 6.建筑艺术与艺术建筑 7.要理趣,不要图解 8.所谓后现代主义 9.欧陆何风情? 10.“在场”的魅力 11.建筑师与业主 12.窗内窗外 13.功利中的高雅 14.建筑评论——我的新乐趣 15.建筑的表情 第二章 说一说房子这种立体艺术 1.玲珑 2.剔透 3.跃动 4.洁爽 5.材质之美 6.片瓦无存 7.砖入历史 8.水泥如何仿古 9.镜墙与青藤 10.窗含与门泊 11.消失的门槛 12.净墙壁画两相宜 13.万般艰难集一顶 14.享受“灰空间” 15.玻璃门窗好透光 16.逃离幽深的过道 17.阶梯设计有深意 第三章 讲一讲都市建设这门美学 1.城市望点 2.方要中轴圆要心 3.北京城的建筑色彩 4.景随人置 5.令人愉悦的公共共享空间 6.都市中的野趣 7.野景是金 8.方寸之地营造出的诱人之处 9.厂房办公仓库安家 10.维护城市传统情调空间 11.园成景备特精奇 12.四合院与抽水马桶 13.闲话我们的厕所文化 14.平静对待一个“拆”字 15.告别一座垂花门 16.城市天际轮廓与“乌瞰效应” 17.营造安心孵卵的温床 第四章 聊一聊高楼森林之间的细节 1.我们土地上的楼林 2.文明轨迹路为先 3.城市广场的伦理定位 4.步行街的心理空间 5.广告地理 6.高楼算否风景 7.“城”的诱惑 8.摩天之志费思量 9.墅而无别 10.水自天来眼波横 11.城市夜光 12.小风景与大环境 13.什刹海畔千斤椅 14.契约墙 第五章 评一评老房子的经典传奇 1.祈年殿的启示 2.前门箭楼传奇 3.不容忽视的五个“星座” 4.四合院——长篇小说《钟鼓楼>中的一大角色 5.与台湾客同游恭王府花园 6.文房四宝苍坡村 7.长屋之谜犀鸟知 8.布伦库什三大名雕亲睹记 9.石庭快忆 10.神户人工港一瞥 11.巴黎圣母院印象 12.米勒斯花园 13.维格兰花园 14.京都的新门脸儿 15.垂花无语忆沧桑 16.凡尔赛喷泉 17.穹顶天眼 18.天使的酒窝 19.比萨三姝 20.台北印象 第六章 唠一唠咱百姓家居的事儿 1.车厢座 2.营造个性空间 3.一处独立的私密空间 4.空 5.四白落地 6.室内望点 7.瓜果装饰有奇趣 8.雅在情调 9.朦胧美 10.乡村风 11.绿叶爱你 12.烛光中的异域风情 13.非说不可的承重墙 14.素面朝地 15.敞开式厨房的尴尬 16.西化卫生间 试读章节 据说,国家大剧院的业主代表,对参加投标的设计者们提出了三个“一看就是”,即要求所设计的作品要一看就是剧院、一看就是中国的剧院、一看就是建在天安门广场的剧院。由此,引出了争议,如学者叶廷芳就强烈质疑,他举好评如潮的悉尼歌剧院为例,那建筑的外观,一看就不是传统的歌剧院;他认为凡人类的优秀建筑文化遗产都可大胆借鉴,不必“一看就是中国”——这里插入一个我想到的例子:北京阜成门内和北海公园的白塔,一看就不是中国而是尼泊尔的建筑风格,可不也挺为北京的城市风貌争光吗?——他还认为以有政治内涵的概念来要求设计者达到第三个“一看就是”更无必要。这关于三个“一看就是”的争论,大概还会继续下去。 其实,建筑物,尤其是大型的公众共享建筑,不能仅从视觉上去要求和评价。拿国家大剧院来说,它是为所有公民而建的,而有权利享用它的公民中,就有绝对不可忽视的盲人社群,盲人公民不仅可以用听觉到大剧院中去享受悦耳的音响,他们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能捕捉信息的感观,去细品大剧院的种种曼妙之处。除了盲人,还有聋哑人,以及其他状态的残疾人与智障人,我们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建造,是一定要把他们的享受权益考虑在内的。 参与国家大剧院设计的机构,他们的设计方案,已在北京向公众展示过,业主方面和评审者,都能做到尽可能地听取一般民众的意见,体现出必要的慎重,这很好。一些看过展示的朋友,提及他们中意或不中意的方案时,频频使用着诸如“让眼睛一亮”、“好看”、“顺眼”或“看着别扭”、“似曾相识”、“难看”等褒贬词语。这也难怪,一般建筑设计的沙盘模型,所提供的信息,主要就是视觉上的感受。 讨论建筑与人,特别是公众共享建筑与人的关系,无论在实用功能上还是审美功能上,都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这一个方面;视觉感受,即我们一般所说的“好看”或“不好看”,也许是评价一组建筑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但必须指出,它未必是第一位的。 我以为,一组公众建筑,它首先应该让公众感到舒服,这舒服不仅应体现在视觉上,也应该体现于其他方面的感受上,最后,应该渗入心灵,升华为一种由衷的欣悦,一种自豪感,乃至于一种哲理性的憬悟。拿国家大剧院来说,作为一个公民,我到那建筑群中去,不仅应该能从观赏具体的剧场节目中,感受到其视听功能的健全优异;也不仅应该从附属的服务性设施中,感觉到舒适方便;更不仅是从其整体气势和局部造型上获得视觉上的美感;我还企盼着,那建筑群本身,就应该成为一个大型的舞台,给我这样一个公民,享受人生的丰沛乐趣。我虽并非盲人,然而,我也可以在那建筑群中的某一部位,舒适地坐在某处闭目养神,从设计者的精妙设计中,听觉上吸纳到若隐若无的“市声”,皮肤上感受到疏导恰切的气流,嗅觉上感受到建筑材质的良性气味,并因建筑空间中人造水景与花坛树木的配置而感受到滋润与芳馨……倘若我徜徉其中,则我的骨骼应有一种位于大型人造空间里的特异感受,那室外空间应该是既有管道式也有敞开式的,应有民众自娱的区间,使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可分可合,可隐可曝……最后,引发出公民的尊严感,民族的自豪感,以及与整个人类亲合的愿望——大同的理念与人道的情怀。我这种种远非“一看”就能概括的合理欲求,都应在那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群中,获得满足。 我对国家大剧院的这些具体的渴求,是否有点过分,成为苛求了?也许如此。但无论是业主、设计者,还是评论者,能在视觉效应之外,多考虑一些方面,我想这对于好建筑的出现,实在是十分必要的。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土木,许多的大型公众共享建筑都在上马,因此,我切盼自己全部意见中的这个核心观念,不仅能引起与国家大剧院有关的各界人士重视,还能引起更多地方、更多人士的呼应。 P3-4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听刘心武说房子的事儿(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心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47369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7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2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0 |
宽 | 175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