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天上午的回忆--驳圣伯夫/原创经典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普鲁斯特漫长的文字生涯似乎总体上完成一部长河著作,主要以无意识回忆为发端,引起种种联想,产生想像的印象,不断拓展,重叠,延伸,枝枝蔓蔓,无穷无尽,总题为《追忆逝水年华》。本书,《一天上午的回忆——驳圣伯夫》,虽未归为《追忆逝水年华》系列,却有近半的篇幅与之相近相似,甚至是简单的重复。

内容推荐

此书既不是论文也不是小说,而是一部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然后笔锋一转,尖锐犀利。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目录

译序/001

前言/001

一 睡眠/007

二 房间/012

三 白天/016

四 伯爵夫人/024

五 《费加罗报》上的文章/030

六 阳台上的阳光/038

七 跟妈妈谈话/048

八 圣伯夫方法/058

九 热拉尔·德·奈瓦尔/082

十 圣伯夫与波德莱尔/094

十一 圣伯夫与巴尔扎克/123

十二 德·盖芒特先生心目中的巴尔扎克/153

十三 该死的族群/168

十四 人物姓氏/183

十五 返回盖芒特/196

十六 圣伯夫与福楼拜/209

结论/228

后记/239

普鲁斯特年表/274

试读章节

我之所以有时很容易想起睡觉时忧喜参半的那个年龄,尽管如今大不一样了,往往那时我睡得差不多跟床、扶手椅、整个房间一般无声无息。我惊醒,只是熟睡的整体中一部分醒来,我意识到整体的睡眠,津津有味,听见护床板的干裂劈啪声:只在房间沉睡时才听得见;望着黑暗万花筒,一转身很快与床合为一体,失去知觉:我舒展四肢,如同贴墙种植的葡萄枝蔓。我在这样的短暂苏醒中好比放在案板上的一个苹果或一瓶果酱,似醒非醒,朦胧中只见餐橱里夜色浊重,橱板剧嬉作响,啊,太平无事,于是转身跟其他苹果和果酱瓶为伍,美滋滋又进入无知觉状态了。

有时我睡得那么深沉或入睡得那么突然,一时失去所处地点的方位。有时我思忖,周围物件的静止,没准是因为我们确信它们一成不变和非它们莫属而强加于它们的。不管怎么说,当我惊醒不知身处何地时,我周围的一切在黑暗中旋转:物体,地域,岁月。

我的侧身,因太麻木而一时不能动弹,竭力想弄明白自己的方位。于是自我幼年的侧身方位逐一出现于隐约的记忆,重新构筑我睡过的所有地点,甚至那些我多年从未想过的地点,也许至死都不会想起来的地点,然而又是我原本不该忘记的地点。忆及房间,房门,走廊,记得入睡前想什么和醒来时想什么。记得床那边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记得卧房凹角暖隅的气息:那是在我外祖父母家,当时还有几间卧房,至于父母嘛,此一时彼一时,其时不喜欢他们,不因为觉得他们精明,而因为他们是父母;上楼睡觉,不因为想睡,而因为睡觉的时间到了,并且不是拾级而上,而是两级一跳,以示意志,承诺,礼仪,睡觉的仪式还包括快速爬上大床,然后关上蓝立绒镶边的蓝棱纹平布床帘;生病睡在那里时,按旧医道,一连好几个夜晚,陪伴你的是一盏放在锡耶纳大理石壁炉上的长明灯,倒不必服用伤风败俗的药物,但不允许您起床,不允许您相信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病了,就得盖上被子喝无害的汤剂出汗,因为汤剂包含着草场的野花和老婆娘两千年的智慧。就在那张床上,我的侧身自以为舒展躺着,但很快跟我的思想会合了,即伸懒腰时出现的第一个思想:该起床该点灯温习功课了,上学前要好好温习,如果我不想受处罚的话。

然而,我的侧身又想起另一种姿势,一转身就摆出那种姿势,原来床换了方向,卧房换了形状;卧房又高又窄,金字塔形,那是我到迪耶普去度康复后期,房间的形状直叫我心里别扭,头两个晚上怎么也适应不了。因为,我们的心灵不得不接纳和重绘人家献给它的新空间,不得不喷洒它自己的香水,发出它自己的音浪,在这之前,我知道最初几个晚上要受怎样的痛苦,只要我们的心灵感到孤独,只要不得不接受扶手椅的颜色,挂钟的滴答声,压脚被的气味,只要它不得不试图适应金字塔形的房间而又不得要领,不管怎样使自己膨胀使自己伸长使自己缩小都无济于事。喔,这么说,我在那间房间,正是康复期,妈妈就睡在我身旁哕!我怎么没听见她的呼吸声也没听见海涛声呢……这么说,我的身子又想起另一种姿势:不再躺着,而是坐着。在哪里呢?在奥特耶花园的柳条扶手椅里。不,天太热,是在埃维昂游戏俱乐部,他们熄灯时没发现我在扶手椅里睡着了……墙与墙越来越靠近,我的扶手椅转了个一百八十度,靠到窗户上。原来我身处雷韦永古堡我的睡房里。我一如既往,晚饭前上楼小憩,不料在扶手椅里睡着了,晚饭也许开完了。

我并没有受到责怪。我住外祖父母家,已经过去许多年了。在雷韦永时,我们散步归来九点才吃晚饭,是我当时最长的散步。每次返回古堡总是兴趣盎然,古堡超然矗立在紫霞烂漫的天空,一个个池塘的水丹霞似锦,不过,七点吃晚饭前挑灯阅读一小时则别有一番情趣,更有神秘感。我们天黑出发,穿过村镇大街,时不时出现一家室内灯火通明的铺子,昏暗中宛如水族馆,泛着饰以闪光片的滑腻亮光,在玻璃柜壁的映照下,店中人员黑影绰绰,在金光灼灼的酒色中徐徐移动,他们不知道我们在观察,依然专心致志为我们上演一幕幕光彩夺目的好戏,揭示着他们日常生活和幻想生活的奥秘。

等我到达田野,落日余晖只映照半壁河山,另一半壁已是月色溶溶。很快皓月千里,整个天地月明如画。只见成群的归羊以不规则的三角形,似蓝非蓝地浮动。我行进时像只小船,独自完成自己的航程,我的航迹载着我的影子随我穿行,后面留下一望无垠的神奇。有时古堡女总管陪伴我。我们很快超过我下午散步的极点,即最长的散步都未到达的田野;我们走过我从来只知其名的教堂和古堡,似乎只应当在梦想的地图上出现。地形起变化了,高坡洼地,必须攀登山坡,有时则遇到洒满月光的神秘山谷,我和伴娘,在下到形似乳白色圣餐杯的山谷前,我们停顿片刻。无动于衷的伴娘脱口而出说了句什么,我一下子意识到我不知不觉置于她的生活之中,不过我不相信我会永远进入她的生活,没准我离开古堡的第二天,她早已把我从她的生活中赶走了。

P12-14

序言

西方文艺思潮和流派名目繁多,兴衰更迭;文艺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过影响深远的文艺理论家。既为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乃至主宰着当时的文坛。然而,一切系统理论都有时代局限;其思想方法和批评方式不无片面性。就拿十九世纪三位大文艺理论家圣伯夫、勒南、丹纳来说,他们的历史作用和作品价值虽不可抹煞,但他们对同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即代表时代精神或具有超前意义的原创性作品,往往视而不见,甚至横加指责,因为他们囿于自己实证主义社会学评论原则,常常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比如他们对同时代的斯当达尔、波德莱尔、福楼拜根本不理解,从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历史证明,恰恰是这三位当时不被理解甚至受贬抑的作家,对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影响最大。他们的作品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得到赞赏,进而他们的文艺评论和书信也得到重视,并被后人整理出版,最后他们的文艺观点成为指导二十世纪文艺创作的理论基础。这种情况也反映到中国的翻译界和文艺评论界:圣伯夫、勒南、丹纳的著作早就有过介绍,很多文艺理论教材和书籍早就评论乃至运用他们的观点,而斯当达尔、波德莱尔、福楼拜的文学创作虽大量翻译,但他们的文艺论述很晚才开始介绍和翻译,而像《福楼拜通信集》这样的宝库,至今只有少量选译。

有成就的小说家、诗人、画家,大多创作经验丰富、文艺修养高超、学识精深、视野开阔而独特,但一般不写理论专著(少数除外,如萨特等),至少不写教科书式的理论专著。他们的文艺观点往往是零散发表的,或为人为己作序,或有感而发,或应付时局,或参与争论,所以一般不当作理论著作受人重视(少数除外,如维克多·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他们的文章看似缺乏系统,实则深入浅出,具有真知灼见,可谓“真佛只说家常话”,发人深思,回味无穷。比如《克伦威尔序言》至今仍有价值,仍被史家引用,而剧本早已乏人问津了。就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有诗集十卷,早已散佚,独这篇序流传千古(字好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文章也是上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外皆然。

纵观中国的外国文艺引进工作,我们发现,各个时代的外国重要文艺创作和理论专著多有翻译和介绍,但重要作家和艺术家的文艺论述的介绍和翻译却不多,更缺乏整体性。如果说作家、艺术家主要靠其创作做出贡献,不等于他们的文艺论述可以被忽视。相反,更应倍加重视,因为他们的论述多为切身体会,是把感性上升为理性的东西,聚合了大量后来成为经典的原创性思想元素。如果把每个时代名家有关文艺的重要言论汇总起来,编成丛书,便能看清他们文艺上的追求,对我们来说,仍然可以起到启迪思想,洋为中国的作用。所以,本《译丛》拟从各个时代择取一些以法国大作家为主体的著名人物,编译各家有代表性的文艺论述,分集出版,以飨读者。

编辑凡例:

一、选题标准,着重看作品本身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位以及在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地位,且必须出自名家之手。所谓名家,包括作家、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学者等,就是说在各自的领域具有相当名望和享有一定历史地位的人士。

二、在符合上述标准的前提下,如有既定选本,则尽量采用,或略加增删,其余将由我们自己编选。每册字数一般在十五至三十万汉字,视内容而增减。

三、选择或编选的论著,大多数是第一次译为汉语,少数已有译文的,也将采用更好的版本,不同的编选,和新的译文。少数重用的译文或文章,将征得译者和作者的同意。总之,我们将严格遵守有关国内和国际版权的各种法规。

四、本《译丛》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译文前冠有译序或原序或代序,译文后一般配有述评或年表,以助读者更好理解作品和作者。另外,除原文注释,将根据需要,适当加译注。

五、作品的表现形式力争多样:论著、杂文、书信、日记、序跋、游记、叙事、回忆等,涉及文学、美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电影、摄影、手工艺等,往往一书中就包括上列几个方面。

六、本《译丛》分辑出版,每辑五种。每种一般为一个作者的作品,或长篇大论,或短篇简章。但在少数情况下,一本集子也可收几个作者的文章,围绕一个主题,各抒己见。或集中几个同行,体现不同风格。

后记

按语:普鲁斯特漫长的文字生涯似乎总体上完成一部长河著作,主要以无意识回忆为发端,引起种种联想,产生想像的印象,不断拓展,重叠,延伸,枝枝蔓蔓,无穷无尽,总题为《追忆逝水年华》。本书,《一天上午的回忆——驳圣伯夫》,虽未归为《追忆逝水年华》系列,却有近半的篇幅与之相近相似,甚至是简单的重复。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普鲁斯特,根据本译丛宗旨,特此奉献译者于一九八六年撰写的一篇论文,曾在一九八七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宣讲,后收入“西方文艺思潮论丛”《意识流》专辑,原题为:《普鲁斯特意识流小说初探》。再后作为《普鲁斯特精选集》编选者序发表。现改名后略加修改,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鸿篇巨制《追忆逝水年华》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长河小说,因为它没有传统长河小说的种种特征。从思想内容上讲,它着力于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所事事的贵族遗老遗少和饱食终日的资产者、猥琐渺小的凡夫俗子以及他们个人的命运,描绘他们对人类状况的忧虑,对生存意义的怀疑,对由于个人事业和爱情幻灭后内心的矛盾和苦闷,通过对近四十年失去的岁月追忆,再现了昔日荣华的阶级如何衰退,如何没落。这恐怕是对这部长篇小说的思想内容较客观的概括。

但是,自《追忆逝水年华》第一部问世以来,四分之三的世纪过去了,世人对这部巨著的思想内容,仍然臧否不一。不管分歧有多大,他们对《追忆逝水年华》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的评价似乎趋向一致。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争论之后,法国文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普鲁斯特是现代小说的先驱之一,为他身后的几代作家开辟了新的创作途径,有人甚至称他为“现代小说之父”。显而易见,《追忆逝水年华》没有传统长河小说的构架,即除了有一个正主题外,还有若干副主题,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围绕着主线又有一条或几条副线。相反,它的情节已经淡化,摆脱了强烈的外部冲突,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把主题、形象、情节熔为一炉。更值得一提的是,《追忆逝水年华》中的情节酷似断线后散铺的念珠,很难按顺序、年代加以编排,不仅念珠的排列没有秩序,而且各粒念珠又像一滴滴油渍,不断地滋蔓、扩散。总体看来,仿佛是一幅印象派的油画,近看模糊一片,远看光彩夺目。不连贯的情节有如断金碎玉,晶莹耀目,富有诗意,却又没有油渍黯淡无光、索然无味的缺陷。当代法国著名作家、批评家瑞利安·格拉克指出,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趣味无穷,有如品尝当代时兴的甜夹咸的食物。他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把现实世界剖析得淋漓尽致,而又仿佛把我们带入古老的童话世界。我们就像阿里巴巴闯入藏满珍宝的洞穴那么兴奋。这部巨作把巴尔扎克的《幻灭》和《一千零一夜》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

第一阶段属于知识性欣赏。斯万初听那首奏鸣曲获得一个愉快的印象,但只感到乐器的音质悦耳,产生了听觉的快感。小提琴的尖细声使他联想到纤细可见的线状,钢琴的浑厚声使他联想起模糊不定的块状;仿佛听到尖细的轻风掠过湖面时水波激荡的汩汩声,又仿佛见到朦胧的月光下呈现一片淡紫色的湖光山色。

第二阶段属于感情性欣赏。斯万在某个瞬间突然被一个乐曲吸引。尽管它轮廓模糊,飘忽不定,但像芳香四溢的玫瑰,使他不由自主地张大鼻孔,一时说不清这种模糊的印象究竟是什么。他被迷住了,竭力追踪其后,但未能捕捉住。这个富有魅力的乐句看来是主旋律,其美感虽然模糊,不可言喻,但非常独特,从众多的印象中脱颖而出。此处,音乐的铺展与时间的流逝合而为一,每个音符的消失和每个时辰的消逝完全相同。这个难以形容的乐句如同难以描绘的时刻叫入抓不住、摸不着。它虽然“大大打开了他的心扉”,就是说触动了他的潜意识,但还没有成为他有意识的感知。

第三阶段属于认识性欣赏。这个乐句后来接二连三地出现,可以断言是主旋律,节奏平缓,富有诗意、幻想、柔情和哀愁的色彩。斯万虽然还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但由于它反复出现,多亏记忆功能,它深深印入了他的脑海。记忆落实了他喜欢的乐句,使他把乐旨转化成空间形象(如几何图形,种种图案),使他认清其形状和性质。即使不能言传,也可以意会了。总之,这个乐句经过记忆的复实录,不再是不可捉摸了,不再是抽象玄妙了。它使你钟情,使你像恋人那样,始终想念着你所钟情的对象,因为你对它有了认识,你认为它美,认为它具有较大的价值。

综上所说,第一阶段的印象是飘浮在空间的无形的印象,听者的态度基本上是冷漠的;第二阶段的印象是使人感到稍纵即逝、捉捕不定而又心驰神往的印象,听者的心情是焦虑的;第三阶段,因为不断加深记忆,印象愈来愈鲜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听者逐步懂得了其中的奥妙。时间失而复得,听者获得新的生命,生活有了新的希望。这个奇妙的主旋律在斯万身上产生奇迹般的效力,使他顿时焕发了青春。长期以来,斯万已经失去理想,没有崇高的追求,满足于一般的物质享受,准备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他习惯于无关宏旨的思维,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琐碎的日常小事上,从不敞开胸怀发表内心的见解。但是现在,艺术的魅力打开了他的心扉,擦亮了他的眼睛,促使他去寻找生活的真理,哪怕是暂时的。艺术犹如爱情,给予他新的生命,赋予他新的活力,使他得以追求艺术魅力为最高的生活目标。在斯万身上寄托着作者的希望和追求,尽管严酷的现实一再使作者的追求落空,使作者的希望化为泡影。另外,从叙述的风格来看,作者在这里创造了二十世纪以来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即把叙述的效果、听觉的效果和音乐的效果配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使时间与空间打成一片。

从斯万对一个乐句的感受可以看出普鲁斯特式的人物形象是多层次的,重叠式的,但这是一种并列的重叠,即相继的重叠。普鲁斯特写道:“我们的自我由我们相继的状态重叠而成。”一系列相继的形象的重叠构成真实的我们,而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汇集着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譬如,叙述者在与盖芒特公爵夫人的接触中发现在她身上“重叠着众多不同的女人形象。每个女人的形象等到后继的女人的眉目足够清晰就消失了”。相继的人物形象就如消逝的时光。普鲁斯特的经验不在于把过去埋葬在现时之下,相反,他要让过去在现时复活。可以想像,在遗忘的海洋中打捞模糊的形象何其艰难,这就导致他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来进行挖掘,以便“使古远的层次浮现到面上来”。因此,从埋得很深的地方掘出来的一系列相继的形象必然时空倒错,秩序紊乱,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异质不均,形状不一,零零碎碎。然而,这些由无意识的回忆所产生的形象,经过像高明的收藏家那样的整理、归类、编排,也可显示其内在的一致性、统一性、完整性。所以我们说,普鲁斯特艺术风格的形象有如夏日的夜空,闪闪发光的星星镶嵌在看不见的天幕上,是那样的散乱而又那样的完整,那样的明亮清晰而又那样的神秘和富有诗意。

纪德说过:“普鲁斯特的风格就我所知,是最富有艺术性的,他从不感到受自己风格的约束,我寻找这种风格的缺点,但找不出来;我寻找其最突出的优点,也找不到。他的风格不是具备这样或那样的优点,而是集所有的优点之大成……任何其他的风格与他那挥洒自如、跌宕有致的风格相比,都显得浮夸、平淡、含糊、粗浅、没有生气。”在《追忆逝水年华》第一部遭到所有出版商拒绝的时候,纪德在法国文坛上已经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对比他小两岁的同辈持这样高的评价,不能不说是真挚的,可信的。反过来也说明纪德了不起,他不像圣伯夫那样对同代天才作家熟视无睹,而是相见恨晚,大力培植。可以说,普鲁斯特有今天的名声,纪德起了不小的作用。

书评(媒体评论)

普鲁斯特极端的嘲讽和恶毒。

——瓦尔特·本雅明

任何其他的风格与他(普鲁斯特)那挥洒自如、跌宕有致的风格相比都显得浮夸、平淡、含糊、粗浅,没有生气。

——纪德

《十天上午的回忆——驳圣伯夫》包含着)“关于一部书的梦”和“关于一本书的观念”。

——法洛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天上午的回忆--驳圣伯夫/原创经典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沈志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18287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06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