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著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约写于1594~1595年左右,莎士比亚正当三十岁光景。这个悲剧出现在当时英国舞台上,可说预告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高潮即将来到了。在此之前,英国舞台上还不曾有过取得这么巨大成就的一部杰作。无论基德的《西班牙悲剧》(约1589)也罢,马洛的《帖木儿》(1587~1588)、《浮士德》(约1592)也罢,在戏剧结构的完美上、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致上,都不能和这部悲剧相比拟;尤其像朱丽叶这么一位光彩四射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更是中世纪以来的欧洲舞台上,前所未见的。莎士比亚本人还正在继续努力,向他个人的创作最高峰攀登,但经过刻苦的学习阶段,已经无可怀疑地显示出一位戏剧大师的艺术才华了。
你可以把莎士比亚著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称作又一个命运的悲剧;可是要看到,男女主人公已不完全听凭命运的摆布了。不再是听凭摆布,而是人试图凭自身的智慧和意志,跟命运对抗。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人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一对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恋人,他们所坚持的“爱情”的价值观,却并没有被命运所摧毁。他们的悲惨的结局自有一种悲壮的意味,虽死犹生,虽败犹荣,流芳百世。
《罗密欧与朱丽叶》约写于1594~1595年左右,莎士比亚正当三十岁光景。这个悲剧出现在当时英国舞台上,可说预告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高潮即将来到了。在此之前,英国舞台上还不曾有过取得这么巨大成就的一部杰作。无论基德的《西班牙悲剧》(约1589)也罢,马洛的《帖木儿》(1587~1588)、《浮士德》(约1592)也罢,在戏剧结构的完美上、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致上,都不能和这部悲剧相比拟;尤其像朱丽叶这么一位光彩四射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更是中世纪以来的欧洲舞台上,前所未见的。莎士比亚本人还正在继续努力,向他个人的创作最高峰攀登,但经过刻苦的学习阶段,已经无可怀疑地显示出一位戏剧大师的艺术才华了。
当时伦敦的观众热烈欢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伦敦市场上先后出版了四种单行本,最早的一种(1597)书名页上写道:“该剧博得一片掌声,多次公演”。出版商非法印卖这种戏本儿原是为了赚钱,他们看准了这是一部受欢迎的戏。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至今还保存着一部《莎剧全集》原始版本(1623),它被当时的牛津大学学生们翻得最旧最烂的部分就是男女主人公在阳台上诀别的那场戏。(第三幕第五景).
英国的老一辈莎学专家哈里逊给了这个悲剧很高的评价;但是他又认为偶然性在这个戏剧中太突出了,就像在序诗中所说,都是“命中注定”的。要是罗密欧不是蒙太古家的人就好了,要是蒂巴特不是在那个恶时辰里碰到牟克休,要是老卡普莱对待自己的女儿克制些,要是神父的信送到了罗密欧的手里,那就好了;只消神父早五分钟到达墓穴,那就一切没事了。谁知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是出了岔子,这个悲剧与其说产生于思想意识方面,不如说是由于运气不好。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出色的、很成功的悲剧,但不算是一个十分深刻的悲剧。①
我们该怎样看待哈里逊和其他学者提出的“偶然性”这一问题呢?首先,“要是罗密欧不是蒙太古家的人就好了”这一个问题是不成立的,因为悲剧本身的主题思想就是爱情高于两个封建家族间的宿仇。冤家儿女的生死恋正好显示了两家间的私仇对人性的摧残。
我们有“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艺作品自然没有必要排除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偶然性;一部好的戏剧不是回避巧合,而是怎样通过看似偶然性,更好地显示生活的真实。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具有反封建意义的光辉,建筑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还是当时来之不易的历史上的新生事物。通过两个世代仇恨的家族间一触即发的械斗,通过家庭内部在婚姻问题上新旧两代发生激烈冲突等一系列场景,我们看到这仍然是个封建势力相当强大的时代。这个悲剧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一对情侣的悲剧;而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先驱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而不惜牺牲的悲剧。这里有着史诗般悲壮的意义,因为面对着无可避免的历史必然性。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一对爱人的确太苦命了,他们的遭遇有太多的不如意。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那么人们总是踏着先驱的血迹前进;在历史的祭坛面前往往需要人类献上自己最优秀的儿女做牺牲。这个悲剧正是通过偶然性显示了这一历史轨迹。
花前月下,罗密欧和朱丽叶心心相印,互换盟誓,两颗真诚相爱的心灵要用神圣的婚礼永远结合在一起。劳伦斯神父为这一对恋人祝福时,怀着良好的愿望,从这不寻常的爱情中看到了一线希望,一个给全城带来安定和平的好机会:——
你们俩的结合,也许会开一朵花:
彼此仇恨的冤家变成了两亲家。
朱丽叶为了抗拒封建婚姻,一口吞下神父为她准备的烈药。这精心的配方可说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它能使“生命”在四十二小时内伪装成“死亡”。可是朱丽叶在墓穴中苏醒过来时,并不像原先计划好的那样,有她的新郎守候在身边,准备好带着她双双投奔向外边的世界。只有罗密欧的尸体,赫然横陈在她脚下。
“命运”越发得意了,发出了最恶毒的狞笑声。
一切都阴错阳差。神父凭他的智慧安排的周密计划,被完全给推翻了。忠贞的朱丽叶不怕死中求生,显示了一个弱女子的最坚强的意志力量,谁知还是劫数难逃,跳不出命运的掌心!
神父不得不令人心酸地认了输,向绝望的朱丽叶吐露道:
有千钧重的力量,我们可没法对抗,
把我们安排好的,都给打乱了。
“命运弄人”,这也许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悲剧性主题吧。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写的就是渺小的人类劫数难逃。太可怜了啊,命运折磨人,简直就像瓮中捉鳖,怎么躲也躲不过。命运,可怕的暴君,威严地、绝对地统治着人类。
你可以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称作又一个命运的悲剧;可是要看到,男女主人公已不完全听凭命运的摆布了。不再是听凭摆布,而是人试图凭自身的智慧和意志,跟命运对抗。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人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一对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恋人,他们所坚持的“爱情”的价值观,却并没有被命运所摧毁。他们的悲惨的结局自有一种悲壮的意味,虽死犹生,虽败犹荣,流芳百世。
正因为出现了“命运”这个不露面的角色,这一千古绝唱的爱情悲剧更添上了一份可歌可泣的悲壮。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句名言:“人可不是为了给打垮才造出来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对于这一对不朽的情人和他们的纯洁的爱情,我想我们同样可以这么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