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会面对管理标准的问题,例如某企业生产部有一位设备维修工,经常违反纪律,但有些设备只有他会修理,不能过于严重的处分他,这让管理该部门的生产部部长很是头疼。其实国内不少企业都会出现类似这样让管理者头疼的问题。在一个企业里,如果出现像这样不可缺少的人,那对企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避免或减少类似这样的危险的法宝就是标准化。
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标准化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如果说改善、创新是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驱动力,那么标准化则是防止企业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管理水平。
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其中显著标志之一就是企业生产和商业运作的标准化管理。农业文明时代,生产管理随意性很强,比如庄稼该施多少肥料,可多可少,可今天,麦当劳生产一个炸鸡翅的工序和料量全球实行一个品质,这就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严格的标准化管理。
麦当劳、沃尔玛和海尔等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标准化经营与管理。这三大中外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与企业标准化的经营与管理的思想、体制、手段、方法、服务、技术等是分不开的。
任何经济现象的背后都有其特有的经济规律和准则,也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标准,只有标准化的东西才有可能得到快速的复制和推广,沃尔玛、麦当劳等跨国连锁巨头的成功一定程度上都得益于此,高度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加上其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其标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大大加快了其扩张速度,降低了运营成本,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上述所举的企业人员管理上的问题仅仅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方面,在企业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也包括其他诸多方面的内容。
标准化经营管理就是在企业管理中,针对经营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以人本为核心,制定细而又细的科学化、量化的标准,按标准进行管理。标准化经营与管理,可以使企业从上到下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标准化经营与管理能使企业在连锁和兼并中,成功地进行“复制”或“克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扩张中不走样,不变味,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管理的标准化是为了便于进行自身发展过程中快速复制,而这需要一个过程,如上所述,它也包含企业发展战略、流程、服务等贯穿企业全程管理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要有优秀的人才技术支持。因此,恰恰构成了企业之间难以复制和效仿的核心竞争力,在自身提升的同时,降低了竞争威胁,同样也使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得极大提高。
而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又该如何建立呢,就要从企业实际标准化模式的制度设计入手:
对企业来说,以制度表现的形式是最直观的。从而由人治管理(经验型)向现代管理过渡也是通过制度实现的。因此,企业实际制度的设计十分重要。现代企业设计制度,既要考虑企业实际的发展阶段(即生产型阶段、经营型阶段或战略型阶段),还要考虑企业的制度化所处的阶段(人治阶段、制度化阶段或企业文化阶段)。
此外,制度设计是有原则的:即制度是制约人并吸引人的(100%的人不能遵守的不是制度);制度是有成本的,而且是具有极大成本的;制度不是上级管理下级的工具,制度是共同的准则;制度是以企业的使命为原则,不是为编制度而编制度;制度是企业特定时期的产物(阶段性);制度是管理科学在企业的体现(与社会进步同步);制度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因现在管理进步日新月异,所以制度周期愈来愈短);制度不能100%堵住企业的漏洞(不能为出现一个问题而制订一个制度);制度是企业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根据上面介绍的制度设计的原则,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标准化的制度就很容易设计了。
尽管现今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已经明确认识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虽然标准化在国内许多企业有体系、制度、意识上的障碍,但是只要领导者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就能使企业走上现代化管理的轨道,真正让“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P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