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代表作。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书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作者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本书中最精彩、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篇章。在文中,作者希望在这假想的三天时间里,能看见自己的老师、朋友;能去参观自然史和艺术博物馆;能看看纽约城和日常世界;最后还要去看一场戏剧。三天的活动,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创造的高度赞美。她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整理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共分为四章。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视光明,关爱人生、关爱他人。
本书是自传,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都是极平常的话语,真实而亲切,自然而流畅。
第一章 少女时代
第一节 生命伊始
在述说我自己的故事之前,有必要先讲讲我的祖先。我的祖先来自瑞典,移民到美国后,定居在马里兰州。有趣的是,我的一位祖先竟然是苏黎世最早的聋哑教育专家,他万万没想到会有我这样一个又聋又哑的后代吧?有时,命运真是让人觉得很无奈。
后来,我的祖父在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购买了土地,整个家族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那时,由于小镇地处偏远地带,祖父每年都要骑马到一千多公里外的费城购置生活、生产用品。祖父每次在途中都会给家里写信报平安,信中生动地描述了沿途的风景、遇到的人和事。至今,大家仍把阅读祖父留下的书信视为一种乐趣,那些书信如同探险小说一样引人人胜。我的父亲亚瑟·凯勒曾是南北战争时的南军上尉,母亲凯蒂·亚当斯比他小好几岁,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现在该说说我自己了,我于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塔斯甘比亚小镇。我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来到世上后,家人为了我的名字绞尽脑汁。大家再三争论后,决定按照母亲的意愿,让我沿用外祖母的名字——海伦·艾培丽特。然而,当牧师问起我的名字时,兴奋的父亲竟脱口而出,说成“海伦·亚当斯”。就这样,我的名字最终变成了“海伦·亚当斯”。
听家人说,我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出不服输的个性,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常常想模仿大人们的举动。所以,6个月时我已能够发出“茶、茶、茶”和“你好”的声音,甚至还学会了“水”这个音。我生病后,虽然忘掉了以前所学的字,但是对于“水”这个字却记忆犹新。
家人还告诉我,我刚满周岁就会走路了。母亲把我从浴盆中抱起来放在膝上,突然间,我发现树的影子在光滑的地板上闪动,就从母亲的膝上溜下来,自己一步一步地、摇摇摆摆地去踩踏那些影子。
我还依稀记得我生病之前的场景,那时我们住的房子很小,只有一间正方形的大房子和一间供仆人住的小房子。按照当时南方人的习惯,父亲在自己的家旁加盖了一间屋子,以备急需之用。南北战争之后,父亲住进了这个小屋。小屋被葡萄、爬藤蔷薇和金银花遮盖着,从园子里看去,像是一座用树枝搭成的凉亭。小阳台也藏在黄蔷薇和南方茯苓花的花丛里,成了蜂鸟和蜜蜂的世界。祖父和祖母所住的老宅,离我们这个蔷薇“凉亭”只有几步路。由于我家被茂密的树木、绿藤所包围,邻居们称我家为“绿色家园”。这就是我童年时代的天堂。
在我的家庭教师——莎莉文小姐尚未到来之前,我经常独自一人,依着方型的黄杨木树篱,慢慢地走到庭园里,凭着自己的嗅觉,寻找初开的紫罗兰和百合花,深深地吸着那清新的芳香。
当我心情不好时,也会独自来这里寻求慰藉。我会把炙热的脸庞藏在凉气沁人的树叶和草丛之中,让烦躁不安的心冷静下来。
置身于绿色家园,真是心旷神怡。这里有爬在地上的卷须藤和低垂的茉莉,还有一种叫做蝴蝶荷的十分罕见的花。因为它那容易掉落的花瓣很像蝴蝶的翅膀,所以叫“蝴蝶荷”。这种花会散发出一阵阵甜蜜的气味,但最美丽的还是蔷薇花。蔷薇花大多分布在我家南面的屋子,它们到处攀爬,一长串一长串地倒挂在阳台上,散发着令人迷醉的芳香。每天清晨,花儿浸润着朝露沐浴在阳光下,轻柔而洁净。我时常想:“上帝的御花园也美不过这里吧?。’’ 春光里百鸟呜叫,歌声盈耳,夏天到处是果子和蔷薇花,待到草黄叶红已是深秋来临。三个美好的季节匆匆而过,在一个活蹦乱跳、咿呀学语的孩子身上留下了多么美好的记忆。
然而好景不长,在次年可怕的2月,我突然连续高烧,一直不退。医生们诊断的结果是,急性胃充血及脑充血,他们宣布无法挽救了。没想到的是,我的高烧竟在一天清晨奇迹般地退了,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但是,我的家人和医生都没有察觉到,我在这场高烧中失去了视力和听力。
这场病痛让我刻骨铭心,当时的一些场景仍历历在目。尤其是母亲在我高烧不退、痛苦难耐的时候,温柔地抚慰我,帮助我度过了难关。高烧退后,我的眼睛变得干涩炽热、疼痛怕光。我只能蜷缩在墙角,避开窗外的阳光。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的视力也一天天地下降。
有一天,当我习惯性地睁开眼睛,却发现自己什么也看不见时,我惊恐极了,像被噩梦吓到一样,全身发抖,不知所措。那种感觉让我终生都难以忘怀。
失去视力和听力后,我逐渐忘记了以往的事,只是悲观地觉得,我的世界充满了黑暗和冷清。直到我的家庭教师——莎莉文小姐来到我身边,才重新点燃了我对世界的希望,打开了我心中的眼睛。
P2-6
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整理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
整部书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少女时代》主要叙述了海伦坎坷的成长之路,从她出生到丧失视力听力,从她自暴自。弃到获得希望,从她学着用手触摸了解这个世界,再到进人中学学习为考大学准备,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少女海伦。
这一章将整部书的灵魂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阅读到莎莉文老师是怎样引导海伦,从一个暴戾的小孩变成一个谦虚勤奋的少女时,我们的内心必将获得一种积极的力量。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连海伦这样既聋又盲的人都能凭借毅力获得巨大的成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困难面前说“不”呢?请记住,生活中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烦恼,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它的丑陋。只有学会发现生活的美,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第二章《走向光明》主要讲述了海伦大学毕业后,为了残疾人的福利事业到处奔波,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慈爱的海伦。她与莎莉文老师,将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为残疾人谋权益,四处演讲募集善款,建立起一家家慈善机构。当然,海伦也不是完人,她也有痛楚,有烦恼,也会在母亲逝世后痛哭流涕。
第三章《莎莉文老师》是根据《老师》一书重新编辑而成,主要讲述了莎莉文艰辛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她在这个过程中的精神转变,与海伦是那么相似。也许正因为这种相似,让莎莉文老师能够明白海伦的心理,从而合理地引导海伦成长。
最后一章是想象性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这奢侈的想象中,海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应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视力,并善加利用。
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这也是我们出版此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