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戏曲发展史(共4卷)
内容
编辑推荐

1980年,张庚、郭汉城先生主编的3卷本《中国戏曲通史》问世。该书在全面总结了王国维以来戏曲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戏曲剧种、戏曲文学和戏曲舞台艺术发展情况作了全面梳理,并从古代戏曲和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入手,对戏曲发展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作为有史以来最为详备的一部戏曲史,它代表了当时戏曲研究领域的最高成就,成为专业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此后10余年间,戏曲研究一度成为显学,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研究的深度、广度都远远地超过此前的大半个世纪。虽然90年代后这股热潮开始消退,但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正如大潮退去后的海滩上散落着许多色彩斑斓的贝壳有待人们去捡取、收集一样,学术界也迫切需要有一部更新、更完整的戏曲史来集中展示这20年间戏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对20世纪的曲学研究作一个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们果然如愿以偿,看到了一部厚厚4巨册、洋洋140万言的《中国戏曲发展史》。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它的作者廖奔先生和刘彦君女士,恰巧正是当年《中国戏典通史》两位主编张庚先生和郭汉城先生的入室弟子。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内容推荐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问题。以往同类著作中或忽略不提,或语焉不详的原始戏剧形态在廖奔和刘彦君所著的《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得到了空前未有的重视:交感巫仪模仿、图腾拟态、驱傩仿生、宗教祭仪、部族乐舞、饮宴歌舞…许多古代文化现象中包含的戏剧因子被分离出来,并得到充分的体认。而曾经一度被否定的异域文化对中国戏曲的影响等问题被重新提上桌面细细探究。特殊戏剧样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如傩仪及其戏剧性转化,木偶戏的起源和成熟,目连戏的缘起和发展,皮影戏的产生与繁盛等等,都列专章、专节予以论述。被人们称作"中国戏曲形成前的最后一级阶梯"的宋金杂剧,得到了空前未有的重视。《中国戏曲发展史》用整整5篇的篇幅,对北宋、南宋、辽、金杂剧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及其舞台特征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并配以大量的实物图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戏曲"一朝分娩"前在母腹中的长时期躁动。而这种详尽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近20年戏曲文物学、戏曲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尤其得力于作者自己对宋元戏曲文物的大量田野调查与研究工作,使读者对宋金杂剧有了十分翔实和立体的认识,其功甚伟。

目录

上编 清代地方剧种的兴起于舞台繁荣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清初四大声腔概貌

 第三章 南北复合腔种的形成

 第四章 地方小戏的普遍兴起

 第五章 花雅之争

 第六章 戏班与艺人

 第七章 舞台艺术的发展

 第八章 清宫演剧状况

 第九章 商业剧场的繁盛

 第十章 特殊戏剧样式的极盛

下编 清代戏剧创作与理论发展

 第一章 创作总论

 第二章 苏州作家群的艺术追求

 第三章 切入社会的剧作家--李玉

 第四章 忏悔意识与激愤态度

 第五章 自得:李渔及其创作

 第六章 同构:洪升与《长生殿》

 第七章 艺术和人生: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八章 乾隆时期的戏曲作家

 第九章 地方戏剧目

 第十章 理论的完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戏曲发展史(共4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奔等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17053
开本 32开
页数 17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4
出版时间 2000-10-01
首版时间 2000-10-01
印刷时间 200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1.4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09
丛书名
印张 57.125
印次 2
出版地 山西
204
140
6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