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徽州古书院(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中国文化遗珍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化大散文的笔触,对徽州历史文化中的古书院进行了全景似的文化大扫描,并配以全景、个景或局部景观的图片,以求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达到雅俗共赏之目标。该书语言通俗,历史文化积淀感很强,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遗珍丛书·徽州卷》着眼于整理研究古徽州历史文化中的部分地面地理文化遗存,以形象的展示(图片)、个体的解剖、人文背景的揭示、历史序列演变的考察等为手段,从现实遗存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文化大散文的笔调去展现古徽州文化的历史魅力和当下价值。该丛书已出版以下六本:《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花雨弥天妙歌舞——徽州古戏台》。拟年内再推出“徽州古园林”、“徽州古石刻”、“徽州古艺事”、“徽州古刻书”等书目。

本丛书每册文字8-10万,图片150幅左右,国际流行大32开本,双胶纸印刷。力求达到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获得雅俗共赏之目标。该丛书由文化部艺术司查振科博士策划,作者分别为安徽大学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多年从事古徽州文化研究的专家、教授。

本书是其中的《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一书。

目录

一、开馆助读建书院

二、朱子理学促发展

三、乐群会友兴讲学

四、贾而好儒乐捐输

五、千院一面宫学化

六、山野文化之嬗变

试读章节

今天,在歙县雄村依然可见的竹山书院便是由雄村曹氏宗族创建,且一直沿用至今。竹山书院由族人曹翰屏首创于18世纪中叶的清代乾隆年间。自创建始便得到了宗族的鼎力相助。据史书记载,乾隆年间的曹氏宗族已成为徽州官商结合的典型,宗族鼎盛,人才济济,俊彦层出。因为会文讲学之需要,竹山书院应运而生。书院是一所二进三楹的学舍建筑,正壁高悬蓝底金字板联一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对联既道出了书院得名之由来,也寄寓着宗族对于治学与处世的砥砺。书院建筑面积有1100多平方米,主体厅堂进门是前廊,隔天井为三开间后堂。右廊一侧有门通向内院。院内既有学生上课的教室,也有先生研习的书斋以及住宿、活动的用房。中间辟有小院、花圃。在廊道的尽头,有一座精致优雅的庭园,名“清旷轩”,这是一座小型的古典园林。据说,曹氏宗族曾立下一条规矩,子弟中举者可在庭中植桂树一株,故又名桂花厅。在厅内还存有乾隆时诗人曹学诗的“清旷赋”屏,书法家郑莱的“所得乃清旷”小篆匾额,以及一幅摹刻颜书“山中天”石刻。在桂花厅东北隅为文昌阁,筑于高台之上,平面呈八角形,俗称“八角亭”,远远望去,八条垂脊末端翘起,角下则悬挂着制作精巧的金雀铃。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文昌阁的葫芦形锡顶银光熠熠,颇为耀眼。

与徽州其他众多的书院一样,竹山书院的选址也颇为讲究,曹家为此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最后决定将书院建在了风景秀丽的桃花坝上。桃花坝下就是蜿蜒曲折、清澈流淌着的著名的河流——浙江。桃花坝便是一条沿浙江修筑而成的长长的坝堤,堤上遍植桃树,一望无垠。在春暖花开时节,坝上桃花竞放,景色十分壮观。在这样的山水佳处,有清一代从竹山书院中走出了两位使曹氏宗族煊赫一时的达官闻人,这就是有“父子尚书”之称的曹文埴与曹振镛父子。父亲文埴,字竹虚,便直接来源于竹山书院板联中的“竹解心虚”一语。得益于竹山书院的教育与培养,文埴顺利步人仕途,平步青云,多年担任着朝延户部尚书的高职。其子振镛则青出于蓝胜于蓝荣耀胜超乃父,成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嘉庆帝出巡时,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三月,代君处理政务,在徽州留下了“宰相代代有,代君世间无”的千古佳话。

曹氏父子显达之际,慷慨解囊资助家乡的书院建设。宗族中的竹山书院常得到恩施自不待言。文埴还热心资助徽州的其他书院。乾隆五十五年(1790),时任户部尚书的他得知家乡的紫阳书院年久失修的情况后,便毅然倡议重建并慷慨捐资古紫阳书院。在书院东南甬道上,由曹文埴题额的“古紫阳书院”石门坊,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随着岁月的流逝,曹氏宗族的繁盛也早已湮没不存,然而遗留至今的竹山书院却依然在提示着人们:昔日的曹氏曾拥有过辉煌灿烂的宗族史。

在朱熹桑梓之地的婺源,较为著名的明经书院也是由胡氏宗族创办与重建的。史书记载,明经胡氏宗族本是李唐皇室后裔。唐昭宗天祜元年(904)三月初一,何皇后又为末代帝王添了一个皇子。此时的唐政权已摇摇欲坠,何皇后担心自己的孩子为朱温所害,遂将其藏匿于民间。天{右四年(907),朱温灭了唐祚。此时,婺源人胡三(又名胡清)宦游于都城长安,遇见流亡的皇子,将其掩藏,后带回到婺源,义养为子,遂从胡姓,援大得覆翼之义,取名曰昌翼。后唐同光三年(925),昌翼中明经科进士,在获知自己的身世后,毅然隐居不仕。据记载,胡昌翼隐居后一心钻进了经学,以倡明经学为己任,尤邃于《易》,写下了许多关于《周易》的著作。因昌翼中明经科进士,乡人称“明经翁”。子孙世代以经学传家,其宗族也因之获得了“明经胡氏”之称号。根据世系的排列,胡昌翼便成了婺源考川明经胡氏宗族的始祖。清雍正年间,婺源县令吴之埏曾题诗于明经书院以追记明经胡氏宗族的光荣历史和书院兴学的盛况。诗日:“帝子龙潜处,明经赋考檠。乾坤归性命,姓氏寄烟峦。倡道薪传远,承家世学安。七儒书具在,星斗夜光寒。”  诗中的“七儒”是指宋元时期胡氏宗族先后诞生出的七位理学名儒——胡伸、胡方平、胡斗元、胡次焱、胡一桂、胡炳文、胡默七人,世称“七哲名家”。明经书院也因此七人而闻著。

P11-15

序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程朱阙里、礼仪之乡;从这里曾走出过显赫数百年的徽州朝奉,这里曾孕育出光彩夺目的晋京徽班,这里为中华文化增添过精彩的奇葩,这里曾创造出绚烂纷呈的凝固音符……正是有了这些曾经的辉煌和璀璨,才有了令世人惊叹叫绝、独树一帜的徽州历史文化。

每次走进徽州,都有一种敬畏与惊奇的感受,无外乎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会动情地吟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有着许许多多让人流连,令人魂牵梦萦的“痴绝”之处,徜徉在徽州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天空下,时而让人驻足沉思;时而让人惊叹不已;时而让人抒发胸臆;时而叫人发思古之幽情。

徽州迄北宋设府建置以来,经数百年间,虽有着群山环抱之隔,交通极为不畅,但却在历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世人瞠目赞叹的辉煌,让后世饱荫福祉,让中华文明增添瑰丽。

徽州,有着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进入其中,似在水墨丹青画中行,让人流连忘返,吟咏不绝。可生活其间,却受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局狭和窘迫——自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面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勤劳而聪慧的徽州人民,就在务农之余,另谋生计,或从事手工业,或外出行商……终于走出群山隔阻的徽州盆地,向世人充分展示着徽州人民的勇敢和气魄。正是因此,才有了纵横驰骋明清两代的徽商,有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走过徽州,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村寨中,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民居,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气息;纵横交错于新安水系上的座座古桥,似在向人们展示着那历经无数徽商走过、通向世界的路;威严矗立的牌坊,像是在诉说历史更替的章回演义,这里有荣耀显赫,也有着血泪的印痕;柏森森的庄严宗祠、支祠,留存着自晋南迁的世家大家族的宗阀权杖;山上山下坐落着学宫书院,让人们聆听到作为“文化之都”、“东南邹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朗朗读书声。

徽州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似徽州一府六县纵横交错的水系一般,既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自成体系。这不是庙堂之上的钟鸣鼎沸,却是发自民间的精彩乐章。我们想,徽州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徽学”,成为与敦煌学、藏学并驾齐驱的三大显学之一,原因正是她为包容博大、来自民间众人的创造。从某种意义而言,徽州文化,恰似一只硕大无朋的百宝箱,一经打开,立即会放出一道道令人目不暇接的缤纷光芒:徽商、徽雕、徽墨、徽菜;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等等等。  

走进徽州,走入徽州历史文化的巨幅长卷中,一幕幕、一幅幅画卷会沸沸扬扬地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古桥、古道、秋风中,弱冠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正背着包袱雨伞,壮士出行般地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大山,创造奇迹;森严、隔世、肃穆的清懿堂内,一代代面无表情、或心存期盼、或心如止水的青壮媳妇们,由青丝变成白发,由青春转成暮年;棠樾、雄村、稠墅、郑村的村口、古道、街衢间,矗立的座座或华丽显赫、或独自风韵、或浸淫血泪、或令人震惊的自元至清的牌坊,几百年来,一直在向世人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一幕幕悲喜戏剧;徜徉在紫阳、竹山、南湖的书院里,脑际里会浮现出朱熹讲解儒家经籍,弘扬他倡导的理学的身影,会窥见正是这样浓郁的文昌鼎盛之际,徽州朝奉们才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父子尚书”、“同胞翰林”的以仕护商、保商理想;穿梭于西递、宏村、唐模的村居间,承志堂、大夫第、履福堂的小西湖,正在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荣耀、富庶和辉煌,水口、牛形、四水归堂的建筑布局与风格,正在向游人展现着古徽州人民的聪明睿智;雕梁、画栋和木、砖、石“三雕”技艺,似一曲民间交响变奏曲,萦绕于林间、巷陌。

徽州历史文化,是“潘多拉魔盒”,充满着无穷的魔力和诱惑;徽州历史文化,似杜十娘的百宝箱,打开它,耀眼夺目、美轮美奂。作为一门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吾辈们,倾其一生也无法窥其全貌的。但正因其宏博、精彩,才引诱着吾辈,去探究、去抚摸、去咀嚼、去亲近;这才有了编写“中国文化遗珍·徽州卷”的构想。经与有关专家学者多次研讨后,拟先期着眼于整理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中的部分地面文化遗存,编撰《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和《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等。

该丛书将以文化大散文笔触,对徽州历史文化中的古村落(包括古民居)、古牌坊、古桥、古书院、古宗祠进行全景似的文化扫描,配以全景、个景或局部景观的图片,以求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达到雅俗共赏之目标。

穿越时空隧道,洗去徽州历史文化上百年来蒙上的纤尘;本着扬精华、去尘灰的初衷,让徽州历史文化的真实面目,再现世人。

编 者

2001年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徽州古书院(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中国文化遗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瑞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52386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1
出版时间 2002-09-01
首版时间 2002-09-01
印刷时间 200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1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