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说楼(摄影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七篇清新隽永、蕴涵丰富的美文所组成。书本谈古论今,深入浅出地对楼阁的历史沿革、结构种类、功能作用、景观特征等诸方面作了细致精辟的阐释,更对城楼、戏楼、藏书楼施以重墨;同时辅以一百三十八幅楼阁的照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本书,既可充分领略楼阁的建筑艺术之底蕴,亦能加深对楼阁特性功用的深刻理解。

内容推荐

七篇清新隽永、蕴涵丰富的美文,谈古论今,深入浅出,对楼阁的历史沿革、结构种类、功能作用、景观特征等诸方面作了细致精辟的阐释,更对城楼、戏楼、藏书楼施以重墨;同时辅以一百三十八幅楼阁的照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手持一册,既可充分领略楼阁的建筑艺术之底蕴,亦能加深对楼阁特性功用的深刻理解。

试读章节

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为雄伟高大的一种建筑类型,同时,它也是一种极有艺术感染力的建筑类型。它们体量高大,华美壮观,有“琼楼玉字”之美誉;它们飞檐凌空,遏云蔽月,表现了人们向往高空的通天欲望,使人们能够产生“可上九天揽月”之遐想。

这些高大宏伟的楼阁建筑,或矗立在市井之中,或傍临于山川之畔,装点着祖国的锦秀河山。从梦想着通天、显示权威,发展到居高明远、登临抒怀、消愁解忧。楼阁建筑,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早巳超越了实用价值,而成为登高望远、慷慨壮歌的胜地和延仰止、壮观瞻的标志性建筑物。

据说,楼阁建筑最早肇始于黄帝时代,黄帝曾建十二楼(《史记》)。《春秋纬》中载有“黄帝坐扈楼,凤鸟衔书其中,得五始之文”的故事。《事物纪原》中又有“黄帝时,凤巢于阿阁”的说法。这些传说多系后人噫测,不可尽信,究竟楼阁建筑始自何时,至今未有定论。

夏、商两代因缺少可靠资料,无法考证当时楼阁建筑是否已经出现,仅凭《考工记》讲的“殷人重星”,也很难断定指的就一定是楼居,而不是重檐,就算殷墟复原出一座二层建筑是可信的,估计当时也属于个案。但是,春秋战国之时,已经有了大量的有关多层楼台的文献记载,而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的一些与建筑相关的象形文字,如盒、盒、龠,却都形象地表现出了重屋或是重楼的形象。可见楼阁建筑,至迟也应该是发端于商周之际,只不过,当时的建筑名称未必叫楼罢了。

春秋战国之时的多层建筑,多为高台式建筑,人们借助堆叠土台,使建筑能够建造得更高。士台之上,建有木结构的建筑,各层土台的周边,有些也建有一层层的檐屋,整座建筑呈层楼状。“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一《老子》中的名言,即表明当时高大的建筑,还是要凭借累土来造势。这些高大的楼台,因高而近神之故,多带有精神方面的追求,是帝王们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创造出来的一种崇神或是观天的象征性建筑。《吴越春秋》中就曾记述:范蠡曾为勾践“立龙飞凤翼之楼,以象天门”。

也有一些楼与城门相关,《墨子》一书中,即有多种有关城楼、望楼的记载。这说明早期的楼,多为军事和祭祀之用。战国时始有楼居之说,高大的多层建筑,开始从战场、神坛和宫室,走向了民间。《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有襞者,檗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的记载。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有关楼阁建筑最早的形象资料,是战国时期的铜器铭刻,它们以图画的形式,抽象地表现出了两层的建筑空间。

秦汉时期,多层木结构建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独立的重屋式建筑开始大量出现。其时楼阁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帝王们炫耀奢华和显示权威的工具,使他们攀高通天的欲望大增。《三辅黄图》中讲:秦二世为了追求上达天际,曾“起云阁,欲与南山齐”。汉武帝亦效黄帝建“井干楼,高五十丈”(《汉书·部祀志》)。长安市中更是“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三辅黄图》),宫苑之内亦是“重楼连阁”(《西京杂记》)。王莽所造的九庙,也是“殿皆重屋,高十七丈”(《汉书·王莽传》)。这即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在为提高空间使用效率、为建造高度更高的建筑而努力,当然,这也是方术盛行时期,人们对“仙人好楼居”的一种想往。

东汉,是我国多层木结构建筑开始大量应用、并走向世俗化的一个时期。多层木结构建筑技术进一步得到了重大发展,早期的高台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建筑使用空间的立体化大为普及,楼阁建筑进入士绅百姓之家,《后汉书》中便有多处谈到,当时的官宦人家“皆起第宅,楼观壮丽”,“高楼池苑,堂阁相望”的情况。说明楼阁已成了较为常见的一种日常实用性的建筑类型。当时的楼,除了城楼、市楼、望楼之外,已经大量应用于居住、仓储,以及宫室、苑囿之中。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东汉明器和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层数,已经普遍发展到了三至四层,其中一些汉代的陶楼,甚至高达七层。而河南焦作白庄和墙南村出土的两座东汉陶楼,不仅主楼高达七层,而且,七层主楼与相邻的四层附楼之间,在第三层还带有连阁,生动地再现了汉代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重楼连阁”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出土的各种陶楼和刻有楼阁建筑的画像石,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的地城也十分广泛,所以有学者指出:汉代是我国楼居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无疑,这些出土的陶楼,为研究当时楼阁建筑的造型和结构,提供了可信度极高的形象资料。

南北朝是个混乱之世,其时佛教盛行,多层的木构楼阁,加上刹顶即为浮屠。由于楼阁式的塔在寺院中是主体建筑,是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偶像,因此,楼阁式的塔便在各地广为兴建,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推动了多层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同时,在宗教力量的刺激下,楼阁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据《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北魏洛阳城中的永宁寺,“寺中有九层浮屠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塔举高九十丈,就是约高三百米,加上刹顶,总高度应在三百三十米以上,如若记载无误的话,那么,该塔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了!显然,这一高度带有较多的夸张成分。

然而,我们若依《魏书·释老志》与《水经注》中的记载,就算永宁寺塔的高度只有四十余丈,合算起来,也应该有一百三十多米,自然,这样的高度,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难怪人们在百里之遥就能够看到这座高塔。除了永宁塔之外,洛阳的其它一些地方还建有很多高塔,如景明寺中的七层浮屠,去地百仞。瑶光寺的五层浮屠,高五十丈(《洛阳伽蓝记》)。而南朝梁时所建的高达二百四十尺的升元阁,和十二层高的同泰寺塔,也都属于当时著名的木构高楼。

唐代的楼阁,常常被用作主体建筑,楼阁在建筑群体中的地位得到了加强,明堂即可以说是当时大型楼阁建筑的代表。明堂制度源远流长,历朝均有修建,汉以前的明堂多为高台式建筑,至唐时,明堂已经演化成为纯正的木构楼阁式建筑了。在唐代建造的明堂当中,以武则天于垂棋三年(687年)所建造的明堂,最为宏伟高大。据《旧唐书》记载:该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为菊篱,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聍漆之”。这是一座高度近一百米的、造型奇特、规馍空前的建筑,它代表了当时楼阁建筑的最高建造水平,曾被后人誉为是划时代的建筑杰作。

P12-2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说楼(摄影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覃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039489
开本 32开
页数 1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
出版时间 2004-06-01
首版时间 2004-06-01
印刷时间 200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
丛书名
印张 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4
144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