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海民族教育近代化的困境与选择/民族学博士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在广泛梳理青海近代教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古今对比

,详细分析青海近代教育现象,试图系统回答青海传统的民族教育迈向近代

化的过程中依托的平台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对青海社会又有什么影响

,归纳青海传统教育在向近代教育转变过程的特点等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展示了青海近代民

族教育真实全貌,揭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序言

  教育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纽带,是一个文明得以传承延续的根本,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能否得以健康发展,文化能否得以延续及繁荣,无不依赖于教育,教育既是手段又是基础。综观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兴衰罔替,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在反复揭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教育兴则国家盛,教育败则国家衰。这一点朱舜水先生早就在《学校议》中指出:“庠序学校,诚为天下国家之命脉,不可一日废也……君相贤明,其学校之制,必厘然具举;焕乎可观,于是人才辈出,民风淳茂,而灵祚亦以灵长,至若衰世末俗,不念经国太猷,事事废弛,以至贤才郁湮,民风偷薄,弱肉强食,奸宄沸教,而国运亦以随亡矣。”①可谓一针见血,警钟长鸣。

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留给人们深沉思考的课题太多了,明代中期以前,整个中国社会仍位居世界前列,可是经过明末清初长达百年的对社会生产力摧毁的战乱,真是自砍自残,悲叹不已。以后出现了“康乾盛世”。虽然有百年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也有所谓圣明君主统治,中国社会经历着雍正乾隆及其以后才有的落日辉煌,这种辉煌之后,接着而来的不是历史的欢歌,而是奇异的悲歌。长期的闭关自守拒绝开放及唯我独尊的自负心理,使得中国人对世界上的变化茫然无知,毫无准备,导致了19世纪后半叶的极端落后和挨打,从此,中国社会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而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之中,经历耻辱。正如马克思所说:“帝国主义的利枪坚炮轰开了关闭了几千年的中国大门,也击碎了延续几千年的中国皇权的一切权威,中国人在无能统治集团的陈腐下丧失了作为人不该丧失的东西,在这场斗争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现代的社会的代表都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①直至清亡,青海尚处于向内地追赶高度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状态。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进入近代,时间较早,然而中国教育进人近代的时间却是在1905年颁布了新的教育法令后开始的,从而为存在了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划上了它的句号,全国统一的进入了近代教育之路。随后不久,辛亥革命的炮声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青海民族教育就是随着全国统一政令的颁布而开始走向近代化之路的。总体上讲,青海民族教育近代化始于清末,历经民国,最终归于社会主义教育。自1905年清廷进行教育改制,青海民族教育近代化之路面临着种种考验和制约,当时社会经济落后,近代人才奇缺,统治阶级思想落后,使得青海民族教育近代化缺乏内部的动力。而外部又逼着走近代化之路,加上民族构成复杂,民族教育体系、文化体系众多,传统教育的发展正值历史上最好时期等等内外因素的巨大阻碍,使得近代化步子缓慢,规模小,尤其在后期教育失去了独立地位,致使青海民族教育在实施近代化过程中极具“地方特色”。

在论述青海民族教育近代化之前,不能不澄清:何谓民族教育?何谓近代化?学术界众说纷纭,纷纷扬扬,莫衷一是。腾星博士认为民族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继续和发展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文化教育。①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民族教育,凡生活在青海这方土地上的所有民族教育都在论述之列,包括汉族教育也包括少数民族教育。

所谓“近代化”,帕森斯认为,近代化是人们有计划的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教育近代化理解为,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向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近代教育过渡的社会活动过程。在近代化的过程中,社会体系的近代化和教育体系的近代化是两个主要方面,并且,社会体系的近代化是教育体系近代化的基础,而教育体系近代化又会促进社会体系近代化,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循环公式来表明,社会体系的近代化一(决定)一教育体系的近代化一(促进)一社会体系近代化,如此循环往复,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可见,教育近代化在整个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民族地区,民族教育近代化能够更好更快的提高和促进民族社会体系的发育。

青海民族教育近代化的演变发展是青海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青海传统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过渡阶段,承上启下,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建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有关近代青海民族教育的专题研究,至今还没有人系统的涉足,有关的研究内容大多零散,不成系统,成为青海教育史上的一大憾事。因此,笔者在广泛梳理青海近代教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古今对比,详细分析青海近代教育现象,试图系统回答青海传统的民族教育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依托的平台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对青海社会又有什么影响,归纳青海传统教育在向近代教育转变过程的特点等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描绘出青海民族教育在向近代教育转变的历史进程,展示青海近代民族教育真实全貌,揭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以期对青海的教育事业有所借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海民族教育近代化的困境与选择/民族学博士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臣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070558
开本 32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7.44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