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中国成语文化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深厉浅揭:“涉浅水撩起衣服趟过,涉深水穿着衣服泅渡。”现在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史却提示:源于《诗经》的这条成语中隐藏着个3000多年前赴女友约会的男子没有内衣的尴尬……

如今,服饰文化研究已然兴盛,专家众多,论著迭出,特别是高春明先生的研究,深入广博,令我景仰。与之对应的是,社会公众对传统服饰的关注也日益趋热,不仅是重温那个锦绣年代,而且呼唤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传统服饰样式重回人们身上。逢有传统节日,一些青年人开始穿上自制的“汉服”走上各地街头,或行成人礼,或大事宣传,令人动容。这本小书就是向高春明先生等专家学习的成果,也是力图为关注传统服饰的读者和“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服务的一个尝试。

内容推荐

【深厉浅揭】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穿着衣暇泅渡,这条源自《诗经.匏有苫叶》的成语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联系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深厉浅揭”并非善于变通,而是迫不得已,其中隐藏着一个3000多年前赴女友约会的男子没有内衣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在中国古代长久绵延。

【美女簪花】以簪花舞笑的美女比喻书法、诗文的清新秀明。在中国占代,以鲜花插在火上作为装饰早在汉代已经出现,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至宋为盛,而就在近二二十年开始匿迹。回望历史,不仅女子劗花,花朵也在男人头上大火方方地招展,甚至由皇帝赏载,构成了花团锦簇的盛景。

【金龟换酒】当年,贺知章一见李白,呼他为“谪仙人”,解金龟,换美酒,成语“金龟换酒”即由此而来,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这种豁达真是千真万确,因为金龟不是只以金质为贵的小玩意,而是唐代官员官阶的标志物,把它卖了换酒喝,不是…艘人做得出来的。

【衣锦还乡】古人一旦富贵,想到便是回到故乡,因为可以向乡亲夸耀。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宗族观念很重,光宗耀祖是支撑中国古人仕途进取的动力之一。衣锦还乡,成为中国占人最大的一个梦想。正是这个梦想毁了项羽。

目录

一 孔机绣罗衣裳照暮春

——成语中的外衣形制

颠倒衣裳/3 颠衣到裳/3 倒裳索领/3 衣锦■衣/3 裂裳裹足/5 裂裳裹膝/5

衣不重帛/7 绨袍恋恋/9 绮襦纨绔/10 荆钗布裙/12 坏裳为裤/13 不衫不

履/15 断袖之癖/17

二 十幅红旗补破裨

——成语中的内衣

深厉浅揭/23 纨绔子弟/25 虱处祥中/27 花下晒裈/27 同袍同泽/30 坦腹东床/32

三 衣带渐宽终不悔

——成语中的服饰辅助性元素

捂绅先生/39 荐绅先生/39 缙绅先生/39 ■绅之士/39 革带移孔/42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42 窃钩窃国/42 兼官重绂/44 鸣玉曳组/46 鸣玉曳履/46 玉佩琼琚/46

四 愿在丝而为履

——成语中的鞋

葛屦履霜/53 屦贱踊贵/53 足不履影/56 三千珠履/56 青鞋布袜/57 踏破铁鞋/57 靴刀誓死/60 隔靴搔痒/60 隔靴爬痒/60 隔靴抓痒/60 面似靴皮/60 履舄交错/63 蹑跻檐簦/65 蹑屏担簦/65 离蔬释跻/65 离蔬释屏/65

屐齿之折/67 弃如敝屣/67 鞋弓袜小/70

五 谁见薄衫低髻子

——成语中的发与冠

被发文身/77 被发左衽/77 断发文身/77 黄发垂髫/79 总角之好/79 及笄

之年/79 弱冠之年/79 以规为填/83 充耳不闻/83 冠冕堂皇/83 世代簪

缨/86 南冠楚囚/86 角巾私第/88 角巾东路/88 狼吃幞头/90 象简乌纱/92

鞭丝帽影/94 雨巾风帽/96 乘车戴笠/99 椎髻布衣/101 截发留宾/104 截

发锉藁/104 巾帼英雄/104 17帼豪杰/104 巾帼奇才/104 巾帼须眉/104 巾

帼丈夫/104 丰容盛莆/106 美女簪花/108

六 铅华不御得天真

——成语中的古人化妆

粉白黛黑/115粉白黛绿/115 六官粉黛/115 六朝金粉/115 桃腮粉脸/118

肤如凝脂/119涂脂抹粉/119  搽脂抹粉/119 擦脂抹粉/119 傅粉施朱/121

眉目传情/124 眉目如画/124 扫眉才子/124 京兆画眉/124 张敞画眉/124

京兆眉妩/124 画眉举案/124 淡扫蛾眉/124 螓首蛾眉/124 宛转蛾眉/124

蛾眉皓齿/124 杨柳宫眉/124 柳眉星眼/124 柳眉倒竖/124 柳眉剔竖/124

柳眉踢竖/124 浓眉大眼/124 蝶粉蜂黄/128 钿合金钗/130

七 记得玉人遗下玉搔头

——成语中的金玉迷恋

遗簪坠屦/137遗簪坠履/137遗簪弊屦/137 遗簪弊履/137 遗簪绝缨/137

遗簪脱舄/137 瓶沉簪折/137 瓶坠簪折/137 金钗十二行/140 金钗换酒/140

分钗断带/140镜破钗分/140栉风沐雨/143 梳妆打扮/143 梳云掠月/143

珠围翠绕/145 翠绕珠围/145瑶环瑜珥/148 遗簪堕珥/148 遗簪坠珥/148

遗珥坠簪/148 遗珥堕簪/148黄雀衔环/151 杨雀衔环/151 杨生黄雀/151

结草衔环/151

八 夹道争看衮绣华

——成语中的服饰等级与命运

衮衣西归/157 衮衣以归/157 衮实无阙/157 黼黻文章/157 火龙黼黻/157

衣冠礼乐/161 朝衣东市/163持橐簪笔/163 佩紫怀黄/165 青紫被体/165

金印紫绶/165金章紫绶/165金紫银青/165 传龟袭紫/165 传爵袭紫/165

带金佩紫/165 怀黄佩紫/165 怀金垂紫/165 怀金拖紫/165 纡佩金紫/165

纡佩金紫/165 怀银纡紫/165 重金兼紫/165 兼朱重紫/165 拖金委紫/165

拖青纡紫/165腰金拖紫/165 纡青佩紫/165 纡青拖紫/165 纡朱曳紫/165

纡朱拖紫/169 司马青衫/169 青衫司马/169 脱白挂绿/169 白发青衫/169

金龟换酒/169悬龟系鱼/169衣紫腰金/169 衣紫腰银/169 腰金衣紫/169

衣紫腰黄/169 方领矩步/174 白衣公卿/174 一品白衫/174 白衣卿相/174

白衣秀士/174 白袷蓝衫/174无服之丧/177披麻带孝/177 披麻带索/177

墨经从戎/177布衣交/179布衣之交/179布衣之旧/179布衣黔首/179

布衣蔬食/179 褐衣不完/183 短褐不完/183 褐衣蔬食/183 子夏悬鹑/183

鹑衣百结/183鹑衣鹄面/183 鹑衣彀食/183 筚路蓝缕/183 衣衫蓝缕/183

破衲疏羹/186 衣钵相传/186 剪发杜门/186 祝发空门/186 削发披缁/186

黄冠草履/189 遁迹黄冠/189 葛巾野服/189 躬擐甲胄/191 擐甲执兵/191

卷甲衔枚/191 弃甲曳兵/191 坚甲利兵/191 按甲休兵/191 被甲持兵/191

兵销革偃/191 金戈铁甲/191 败鳞残甲/194 铸甲销戈/194 朽戈钝甲/194

九 劝君莫惜金缕衣

——成语中的服饰与社会

邹缨齐紫/201妖形怪状/203愁眉啼妆/203女扮男装/206只重衣衫不重人/208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208解衣推食/208 解衣衣人/208 衣绣夜行/210 衣锦

夜游/210衣锦夜行/210衣锦还乡/210衣绣昼行/210衣锦过乡/210 白日

衣绣/210衣锦昼行/210锦衣行昼/210昼锦之荣/210 衣锦荣归/210袒裼

裸裎/213 肉袒面缚/213 肉袒牵羊/213 寸丝不挂/213 解衣般礴/215 解衣

槃礴/215 科头箕踞/215 科头跣足/215 裙屐少年/217 粗服乱头/217 面如

凝脂/217凝脂点漆/217珠玉在侧/217

十 素衣莫起风尘叹

——成语中的服饰与人物

文质彬彬/223肥马轻裘/223乘肥衣轻/223 裘马轻肥/223 轻裘肥马/223

衣马轻肥/223 衣轻乘肥/223 恶紫夺朱/223 以紫加朱/223 红紫乱朱/223

涅而不缁/223 不磷不缁/223 春风沂水/223 沂水舞雩/223 戴鸡佩豚/228

佩弦佩韦/228被褐怀玉/228奇装异服/231 峨冠博带/231 蛾眉皓齿/233

割须弃袍/235分香卖履/235 羽扇纶巾/238 纶巾羽扇/238 短褐穿结/240

孟嘉落帽/240葛巾漉酒/240 恶衣粝食/242 锦衣玉食/242 丰衣足食/242

衣食父母/242烟蓑雨笠/242

十一 如说兴亡斜阳里

——成语中的服饰与兴亡统治

草衣木食/249 圣主垂衣/249 拱手垂裳/249 赭衣塞路/249 改步改玉/251

改玉改步/251 改玉改行/251 更姓改物/251 柴天改物/251 柴天改玉/251

胡服骑射/254汉官威仪/257褒衣博带/259黄袍加身/261黄袍加体/261

脱袍退位/261

十二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成语中的华服消失与新生

身体发肤/267 中西合璧/269 中外合璧/269 西服革履/269量体裁衣/272

不绝如线/274不绝如缕/274不绝如带/274不绝如发/274华冠丽服/277

参考文献

追忆锦绣年代(后记)

索引

试读章节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唐时丽人早已远去。作为衣冠古国,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衣装形象是怎样呢?那“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绮思,“白衣裳凭朱栏立”的清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太久远了,让我们借着几串成语,梦回那华裳锦绣年代吧。

【颠倒衣裳/颠衣到裳/倒裳索领/衣锦绸衣】

我们在口语中经常称衣服为“衣裳(shang轻声)”,“衣裳”一词已成为可以指称包括上衣、裤子、裙子甚至内衣在内的一个集合名词。但在古代,衣裳(chang)分别指上衣和下裳。许慎《说文解字》称:“上日衣,下日常(裳)。”段玉裁注释:“常(裳),下裙也。”裳是一种裙状的遮避下体的服装。

与今天我们所穿的上衣形制不同,从商周直至清末为止的3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人的上衣在形制上主要是采用掩襟交领式。掩襟也被称为大襟,就是上衣的两片衣襟比我们现在的衣襟在左右方向要长半个身体的宽度以上,穿着时两片衣襟分别向左向右牵拉,相互交叠,并用宽长的衣带在腰际围绕固定。

作为商王武丁后妃的墓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一件玉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上衣两袖的长度接近手腕,衣襟相互交替于腰前形成V型领口,衣下摆束于下裳之内,宽带束腰固定住衣裳,这正是上衣下裳制的文物证明。

2000多年前在位于今天山东省北部,一个寒冬的清晨,一个齐国小吏恋恋不舍妻子的热帔窝,分明误了时间,他匆忙地摸索着穿衣裳,由于天色未明,竞将上衣下裳搞颠倒了。他不禁嘀咕着:“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这正是《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为我们留下的有关的历史记录,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条成语“颠倒衣裳”。

作为成语,“颠倒衣裳”本意是讽刺朝廷号令不准时,使小官吏忙碌不堪,后以之比喻伦常失秩,或即用其本意,指匆忙乱了顺序。如《后汉书‘班彪列传》中说“四方之士,颠倒衣裳”,就是指四方之士急匆匆争相归附的意思。此外, “颠倒衣裳”也作“颠衣到裳”,出自汉代杨雄的《太玄》。

衣、裳分裁,在下裳上不可能找到衣领,所以相传为春秋时期名家的著作《邓析子》中称:“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意思是说违背道理去寻求,就像在下裳上找衣领。成语“倒裳索领”由此而出。

尽管衣裳是.3000多年前的外衣形制,但当时染织技术已提供给人们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布帛,衣裳可以选择丝、葛、麻制成的衣料,同时可以选择朱、黄、青、玄等色彩。周时人们讲究衣裳不同色,衣与衬里不同色,衣用不同色的衣领。《诗经》中“绿衣黄裳”、“绿衣黄领”、“素衣朱禄(b6)(白衣红领)”等记述,令我们追怀那个时代朴素的美丽。此外,衣与衣之间有搭配,如《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衣锦纲(ij6ng)衣”,是指在锦衣外面再配上麻纱单罩衣,但目的是掩盖锦衣的华丽。“衣锦纲衣”已成为成语,比喻不炫耀于人。

衣是人们服装的主体,商周之时开始,“衣”已作为一个可以泛指各种服装的用词,冠帽可称为“头衣”、“首衣”,鞋履可称为“足衣”。中国古汉语的一大特点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词多种多样,如马与古人生活关系密切,于是不同颜色、不同年龄、不同乘驾方式的马都有专用的名词。衣也是这样,单衣称“禅(dan)”,夹衣称“袷(jia)”,絮有丝绵之衣称“纩(kuang)”。与服饰有关的服装、鞋帽、妆饰都有这个特点,当代人容易形成理解上的隔阂,古时绚丽多姿的相互区别的特征使得古人为它们分别命名,却令后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时常会遇到的。这不能怪古人,今天,“布拉吉”(连衣裙)、“礼帽”等词已让人感到很遥远了,再过一些年,大部分人就说不出那是些什么怪东西了。  从有文物实证的商周时代(距今3000余年)到清代灭亡(1911年),中国人的外衣形式主要分为上衣、下装分裁和上衣、下装一体两种。在商周及以前,主要是上衣下裳(上衣、下装分裁),之后从春秋战国开始,上衣、下装一体的外衣占据主导地位,如深衣、袍服、长衫等,同时襦裙制、裤褶制等上衣、下装分裁的形式一并存在。民国初年,上衣、下装分裁的外衣再次成为主流,不过这一次卷土重来的是西方样式的上衣、下装了。

“颠倒衣裳”:颠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时上为衣,下为裳。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出自《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颠衣到裳”:到,通“倒”。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同“颠倒衣裳”。出自汉代扬雄《太玄·上》:“颠衣到裳,廷人不庆。”

“倒裳索领”:索,搜寻、寻求。在下裳上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出自《邓析子·无厚篇》:“驱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槛,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

“衣锦纲衣”:纲,麻布单罩衣。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盖其华丽。比喻不炫耀于人。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纲衣。”又《诗经·郑风·丰》:“裳锦纲裳,衣锦纲衣。”P3-5

后记

“白衣裳凭朱栏立,凉月■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半夜读容若的这篇《采桑子》,神思竟然有些恍惚。近两年时间,夜晚都是在看古人的形象资料,翻读今人对古代服饰的著述,然后赶写这本薄薄的小书,越是神情凝聚,越是常常走神,仿佛那个凭朱栏而立的白衣人如此熟悉,是谁?

是无数裙裾飘飘、峨冠博带在不同历史时段走来的人,和绵延数千年华冠丽服的锦绣年代,不用问,这些在各自的时间点上歌哭的人们和他们值得骄傲的服饰永远归不得了。

依然是那片高天厚土,依然是那群同一血脉传承下来的人们,但包裹他们肌肤、装点他们心情的衣冠已彻底改变,仿佛一个走出欣赏者视线的舞者,洗尽铅华,容颜大改。

是的,洗尽铅华,这就是国人今日形象的写照,在服饰上毫无特质、毫无蕴含、毫无“家风”背景地与地球人面对。把它作为这本小书的名字,多少有些怆然。

写这本小书,缘于朱瑞玟老师的提携。这些年,心为形役,光阴虚掷,朱瑞玟老师积长期的研究传授于我,使我重返书林。写这本小书的时间,正是我公务最忙、心绪不定之际,其间的紧张现在想想反成了一种愉快,使我的大脑不再空转。

如今,服饰文化研究已然兴盛,专家众多,论著迭出,特别是高春明先生的研究,深入广博,令我景仰。与之对应的是,社会公众对传统服饰的关注也日益趋热,不仅是重温那个锦绣年代,而且呼唤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传统服饰样式重回人们身上。逢有传统节日,一些青年人开始穿上自制的“汉服”走上各地街头,或行成人礼,或大事宣传,令人动容。这本小书就是向高春明先生等专家学习的成果,也是力图为关注传统服饰的读者和“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服务的一个尝试。

写这本小书时,我想在四个方面多下点工夫。一是把成语文化与服饰文化对接起来。成语是汉语在数千年中磨砺而成的珍珠,是活在人们嘴里、书面的“孑遗生物”,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说,成语中藏着一部服饰史。这本书就是通过人们还在应用的成语上演一场人们已忘记的传统服饰秀。二是注意对国人传统服饰背后思想观念的演变加以剖析,使读者理解“礼”、“尊古”的民族心理对服饰演变的影响以及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形成的服饰新变。三是注重今昔对比,使读者通过今天的服饰推想传统服饰的特点,发现传统服饰在今日的遗留。四是注重古诗文的引用,使读者在领略成语文化、服饰文化的同时,接受一些平日不常读到的古诗、古文,丰富诗文记忆,并通过这些诗文进一步理解成语文化、服饰文化。

当然,想到了不一定做到了。受篇幅限制,一些内容没有写进书中,如有关服饰的质料等内容虽已积累了大量材料,最后还是放弃了。另外,人物与服饰方面的内容是本书写作中比较满意的一部分,但由于时间紧张,没有扩展开来,使众多令我心仪的古人没有进入到这本书中。再有一点遗憾是,本准备以一个较大的附录内容介绍古代服装的裁剪方法,为今天想重着古人装的“汉服”爱好者提供方便,也因同样原因没能实施。

这些遗憾触动着我继续探索的念头。如以人物与服饰为主要内容的古代人物形象研究,使人们重新领略古人的风姿仪容,使那些名字重新生动起来,与今人见面,这是令我冲动和向往的。再如,“汉服运动”日益兴起,但为之服务的实用性读物还没有,使无数向往“汉服”的人们对如何裁剪、穿着真正意义的“汉服”所知甚少,为他们做些工作是积功德的事。当然,与服饰有关的古诗文整理、介绍,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域外服饰的互动影响研究等值得去做的事还有很多。

这本小书的写作、出版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陈鹏总编辑的关注,从选题确定到写作体例都仰仗他拨冗费心指正,在此表示感谢。出版社张成水主任具体负责了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他的热诚令我难忘。此外,李金华、贾庆伟、贾宝平、刘宏、汪雪涛、张西江、白冰、周明、曾紫云诸友以及许多未曾谋面的网友对书稿给予了关心、批评,并提供了各方面支持,让我感到生活在他们中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白衣裳凭朱栏立……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真是一语成谶。此书落笔时,我的爱人小斐尚在海外,如今却再也不回来了。依照当年的约定,我把这本小书献给小斐,献给那段为爱付出的岁月。而就在这几天,光芒降临,我抓住了这道光,愿上天眷顾,给一生的内心亮起灯盏。

愿这本小书,代表一个新的开始。当此时把所有的校样看完,我开始期待生活,并期待着读者的批评。读者诸君批评请电邮至:huozhongbin@sohu.com。

霍仲滨

2006年8月13日午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中国成语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霍仲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649186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2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41.12-49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