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远年的蔷薇/人踪书影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在人生旅途中走着。身影远去,留下一道道踪迹,或深或浅,汇聚一起,就是一本大书。人们常爱说:阅读人生。不错,当一个个人物的印象被描述下来时,那些远去的踪迹就成了我们了解历史、体味人生的最好对象。书和人一样。一本又一本书诞生的过程,一个又一个有心人寻访书的故事,本来就是人的生活过程。书影与人的踪迹一样,总是留给我们无限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不少人为此津津乐道甚至迷恋其中,从而体验到别样的愉悦。它为我们提供的则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一次次作者感受中的酸甜苦辣,一本本书的里里外外,将有力地把我们与历史、与现实拉得更近,更近。

内容推荐

一个以文字和世界打交道的人,他的生命力首先体现在他写出了多少。即使他写的是满纸废话,发的是满篇谬论,但他总在写着,向世界发着话,唠叨也得有精力吧。如果到了他不想说,懒得说,失去了发言的劲头和兴致时,就表明此人的生命力的衰退。人在行走,书也在行走,地点不断变化,踪影叠现,串联一起,便是生活。

目录

题记

甲申草

试析鲁迅晚年一篇文献

“两个口号”和“四条汉子”

鲁迅《答徐懋庸……》——文的一点校订

《答徐懋庸……》有关的另一篇文章

读章士钊《寒家再毁记》

不懂两题

谈毛笔字

谈中古的两种注释

淘金者眼中的肥鸡和司机眼中的本.拉丹

胡风((狱中诗存》校读记

扭曲心灵的记录

——读《聂绀弩全集》第十卷

论吴敬梓的平民情结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原生态

——序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

王春瑜作《新世说》序

序耿庸《文学:理想和遗憾》

六亿一人

——吕荧九十冥诞作

文人道德怎么样了?

悼梅志

琐忆梅林

为贾植芳祝寿

回忆孔另境

悼牧惠并琐忆二三事

杂文不景气两题

也谈“杂文的式微”

序张政明《论析杂文艺术》

一位干部的文学追求

——沙民《风雨人生》小引

也谈“今天文学的命运”

看影片《美丽上海》

蝴蝶效应

假如有这样一个城市

——关于文化的罗曼蒂克思维

远年的蔷薇

《远年的蔷薇》弁言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试读章节

我少年时,常听到上一辈叹息如今的人都使用钢笔了,长此以往,书法一道将终归澌灭。我的一位还是留过洋的叔父,特别反感别人用钢笔给他写信,说,书信嘛,要见字如见人,钢笔写的字算什么!其实,钢笔写的字也各人有各自的风格,也可见字如见人,大概他以为总不及毛笔字的能呈情显貌吧。

受了这种训教的影响,抗日战争后我流浪在外时,凡给家庭亲长写信,必用毛笔,而且尽量写恭楷。如今人们都用电脑,书信也用电脑上敲打出来的印刷字体,毫无见字如见人的亲切况味,连我也不禁有些感慨了。

电脑逐渐普及,人们通信用伊妹儿;文稿也在网上敲打印出,的确方便得多。但人们也在叹息,说从此档案馆博物馆将没有了名作家和大人物留下的手迹了。比如,前不久外国还报道,英国发现了密尔顿的文稿手迹,拍卖行里标价50万英镑。这样的事此后就不会再有了,不免也是小小的憾事。我不知道乐曲的写谱是否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如不能,那么将来就只留下乐谱的真迹一项可以流传,文稿和函件札记之类的真迹确实不再有了。

外国名家的文字的手迹,不过是重其人而已,中国的手迹则还有一层书法美的赏鉴意义。中国往古的文人写毛笔字都是积学而成,虽然也摹碑临帖,但真正的造诣还系于学养,即所谓“书卷气”。已故的诗人兼书法家潘伯鹰曾对我说:“有写不好字的文人,没有好字不是文人写的。”这话的意思是,真正上品位的书法都是文人字,市面上光靠写字出名的“书法家”都等而下之。

布封说:“风格即人。”文章的风格如其人,写出来的字之如其人,大概也是同理。这也和我少年时听大人所说的“见字如见人”的话头相通。

就本这点意思,我不求陌生的名家写字作画,书房里装点的都是熟人的手迹。而且,特别是已故的友人的字和画。也即纪念其人,“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上世纪80年代起,我也莫名其妙地领了一份“书法家”的兼差,我这门从未下过工夫的蹩脚毛笔字,也不断有相识的或陌生的人来“求墨宝”。我也照样酬答不误。熟人要,我写幅给他做纪念;陌生人要,算是交个新朋友。就是这意思,如斯而已。

刊《书人》2004年2月号P34-35

序言

一个以文字和世界打交道的人,他的生命力首先体现在他写出了多少。即使他写的是满纸废话,发的是满篇谬论,但他总在写着,向世界发着话,唠叨也得有精力吧。如果到了他不想说,懒得说,失去了发言的劲头和兴致时,就表明此人的生命力的衰退。

说来十分泄气,虽然一心想“老当益壮”,可精力却“与时俱退”。八十岁以后,写作成果就逐年递减,这还可归之为自然规律。但迄2003年止,每年的文字还能结集成颇具规模的一册,2004年则锐减到了自己也害羞的程度。仅隔一年,落差如此之大,怕是不能推委给自然规律的。

自信歉收之故,并非由于老年智障,说声脑子不管用了就能交代。虽然记忆力衰退得常要自拍脑门叹气,但自觉思维正常,还不到昏■的程度。更不是由于世界干干净净,一切都令人顺心遂意,无瑕可击,没有置噱的余地;相反,世弊触手碍眼,可发议论的现象应接不暇,题目有的是。且不说国家大事,照规矩“庶人不议”,想议也没有那大的能耐,就以一向所关注的社会文化之滑落,风习之颓靡,逆流之泛滥言,稍稍明理并稍有心肝的人也不能不疾首扼腕。本人这些年来的言谈,就是以针对文化的沦胥者为大宗,自忖是尽了呼喊警示的绵薄之力的。然而这些年来,越写越觉得徒劳而没劲,而且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沮丧感。那心情,如果高攀一下,正和《楚辞·卜居》中屈原的“心烦虑乱,不知所从”的况味相近。

这种心情使我遇有感触,想提笔时便心灰意懒,不愿再枉费心力。我曾在去年第6期《文学自由谈》杂志上作《老头叹苦经》一文,约略诉述这种心情:

……哇啦哇啦一通的无非是文化方面的感触。……如果说也有点私人图谋的话,那么惟一的希望就是世界变得更干净些,少些叫人心烦作恶的玩艺。比如,打开电视机,不要老遇到什么“射雕英雄”、“捕鸦狗熊”,什么“借宝格格”、“还珠格格”,什么这个大帝、那个王朝这类脑后拖豚尾的皇帝戏,让人一触眼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可这些年的经验,你愈斥责这类摇头丸文化,它倒愈加来劲,你那点议论正像佛经故事里的鸟儿衔着沾水的枯枝洒向森林大火似地毫不济事。好容易才从管事儿的和传媒的态度中领悟到:原来这些下三滥的玩艺竟是高唱着的“三个代表”之一的“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宝贝儿。瞧,这岂非我这糟老头不识时务,惹人嫌又白费劲?不如北京话所说的“悠着点儿”,去听一盘圆舞曲什么的散心养神为好。偷懒也就有十足的理由可恃。

正如上引那文的文末所说:“化灰心为懒惰自是一瞬间事,比化悲痛为力量什么的轻易得多。”我真的在沮丧、灰心中懒了下来,不想动笔。往常我每以驯服工具自命,凡熟人编辑来约稿,总是竭力报效的;如今,再三来催索也无货可供,以至一位很熟的编辑来信质疑,半开玩笑地问我是否“宣告封笔”了?这使我哑然失笑:只有那种自命不凡且自抬身价的畅销书才子,才经常以“宣告封笔”来吓唬人.摆出一付“斯人不出,奈天下苍生何”的架势来作秀,我决不会也没有那样的资格来摆这种谱,掼这种派头。我只是因为懒,提不起发议论的兴致。归根究底,恐怕不得不承认是生命力衰退、锐气消磨之故。

岁云暮矣,照多年的习惯,又得将一年的文字收罗结集。但2004年全年的文字实在编不成一册书,只得回收一些旧文充数。多番考虑的结果,决定将自1992年至1994年间陆续写出的讽世短札、原来题作《拟(无花的蔷薇)》一组文字收入本书。这些短札都曾按写作年份,分别编入我历年的文集,尚未结集在一起过,这回总算将它们汇集起来了。

之所以决定选中这组文字,是因为近几年来,有好几位热心的读者来信,他们读了我某年的文集,知道这些连载文字分散在每年的集子中,希望能汇集出版。可见谬赏这些短札的或许不乏其人,它们可能还会有点市场。这还是附带的考虑,更关注的是,想和读者共同验证一下这些短札所指陈的时弊是否已经过时?读者所面对的这些文字所记录的现象是否已成明日黄花?

鲁迅多次说过,评讦时弊的文字应与时弊一同消失,即它们应是速朽之文。这话当然合理而且含有深沉的感慨,因为世弊往往未必如人所愿地随指摘而敛迹,遂使针砭世弊的文字也不会很快过时。我的这组文字全是上世纪90年代间感触世相的即兴咏叹.信笔录下的一些所见所闻的人间色相。岁月流逝,物换境迁;衷心希望读者读着这些短札时,只觉得是在重温业已逝去的往年的世风,只有那么一点史料性的趣味,那就好极。倘若有些当年带病态的世相仍活跃于今日,或者变了个模样还在滋生和困扰人,从而这些本该速朽的文字迄今还有现实意义,还会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感慨,那倒是令人沮丧,应该是作者和读者一同感叹的。

这里将2004年的已刊文字编成一辑,题作《甲申草》;将上世纪90年代前期所作的《拟(无花的蔷薇)》聚成一辑,易题曰《远年的蔷薇》,合成一册。将后一辑的题名作书名,算是今年对读者的微薄献礼,惭愧惭愧。

2004年立冬日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远年的蔷薇/人踪书影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满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4806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