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读者呼唤经典,而能够证明其经典性的又只有时间和读者。本书是由王起先生主编的,他把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带进了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部浸透着大师个人喜好、灌注了独家体会元明清散曲选本,不论在高等学府还是普通大众中,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足以继续引领新一代读者在词苑撷英!
图书 | 元明清散曲选/名家名选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时代与读者呼唤经典,而能够证明其经典性的又只有时间和读者。本书是由王起先生主编的,他把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带进了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部浸透着大师个人喜好、灌注了独家体会元明清散曲选本,不论在高等学府还是普通大众中,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足以继续引领新一代读者在词苑撷英! 后记 本书自1988年面世以来,已经历了十一度春秋。出版社的同志——本书责任编辑弥松颐告诉我要重版,问我是否需要作些修改。这自然是题中的应有之义。因为不管自己多么的不长进,十馀年的岁月,多少也会使我察觉到本书的一些不足。因此搦管雌黄,竟也改动了几十个地方:有的是注释的不当,有的是说明的欠妥,有的是作者介绍的不够准确;把过于简略的地方充实了,当然也改正了一些错字。限于时间,虽然不能使本书的质量有根本的提高,但能减少一些讹误,也算对读者多尽了一分责任吧。 犹记本书编撰之初,王起(季思)老师谬委重任,嘱我负责。1981年春天,又乘赴南京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工作会议之便,偕我亲登当时任教南京大学的谢伯阳兄之门,以向他索借清代散曲的资料。伯阳当时编《全清散曲》已就,但尚未出版,却慨然答应将资料全部借出,供我选用。这种无私精神,实在令人感动。后来他参加了选注工作,又于1982年秋天亲赴中山大学,埋头数月,完成了清代部分,始返南京。若没有伯阳的大力支持,本书肯定逊色不少。因为清散曲在他的《全清散曲》出版以前,从无完帙,他选人的资料,很多是当时未能见到的。季思师对本书的工作始终抓得很紧,经常性的耳提面命,检查督促,自不在话下;全书初稿写出之后,他又亲自细读精改,润色增删,稿纸上经常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再发回来让我整理。这样反复修改,一直到1983年底,才尘埃落定,全稿杀青。稿子寄到了出版社,又承弥松颐同志细心审阅,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和商榷意见,才使本书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以散曲完整选本(涵盖元明清三代作品)的面貌,在八十年代率先出版。回首往事,我对同志间的精诚合作深感快慰,更深谢季思师的提挈指引。 如今,季思师墓木已供,伯阳兄息影吴门,本书重版的修改之责,只好落在我的身上。自惭鄙陋,事忙学荒,既乏明灯之引,又缺切磋之效,其觳觫之状,可以想见。倘所改有不尽、不善之处,统希高明赐教,以匡不逮。 1999年8月,柏昭记于广州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元明清散曲选/名家名选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5008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8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2 |
出版时间 | 1988-05-01 |
首版时间 | 1988-05-01 |
印刷时间 | 200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22.9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