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简说哲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哲学入门书,全书将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注的哲学问题分为七个专题加以叙述。在内容上,作者将哲学史上的相关内容梳理得简洁扼要、清晰流畅,对疑难问题逐层剖析,对复杂思想进行图表式梳理。在版式上,作者还匠心独运,全书左右两分:左页运思行文,右页引证图示,每章结尾还设几条是非模棱的“断语”,启发和推动读者的思考。全书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是一本清新可读、别具一格的哲学读物。

目录

序/Ⅳ

论域一 科学

第一章 发展/2

第二章 原因/10

第三章 或然性/18

论域二 精神

第四章 实在的观念/26

第五章 肉体和精神/34

第六章 他人/40

论域三 自由

第七章 普遍的因果性/46

第八章 自由/54

第九章 诱惑/62

第十章 正确与错误/70

论域四 认识

第十一章 确定性/80

第十二章 现象的面纱/88

第十三章 怀疑论/94

第十四章 超验的确信/102

第十五章 常识/112

论域五 语言

第十六章 一般概念/120

第十七章 抽象/126

第十八章 名词/134

第十九章 传递/142

论域六 客观

 第二十章 感知/150

 第二十一章 无观念的生命/158

 第二十二章 真理/170

 第二十三章 客观/178

论域七 上帝

 第二十四章 上帝/188

 第二十五章 原因和筹划/196

何谓哲学?

 第二十六章 哲学/204

跋/212

参考文献/214

索引/218

译者后记/228

试读章节

首先要注意,自由并非仅只是道德责任所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将在下章探讨),自由也是各种非道德情感的先决条件,比如,失望、沮丧、怨恨,以及积极方面的自信、希望、抱负。所有这些情感以及其他许多情感表明,我们可以随意去发挥或抑制我们的努力,因此,也理所当然地造成了情感的差异。更间接地说,科学程序也假定我们是自由的。科学家发明一种理论,或者设立一套实验,为的是对现成证据作出理性的回答。倘若这理论和实验都像时钟发条一样刻板机械,既不通情达理,也不正常,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当这些理论和实验所提供和接纳的,都是被决定了的,那用这些方式去评价它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的话,倘若自由最终是站不住脚的,那么,我们不只丧失了对道德优劣作表扬和指责的能力,还几乎丧失了我们通常公认是人的生活方式的一切。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在讨论到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时曾说过,没有自由,“人的整个生活就会乱了套”。

多数民众对决定论问题的反应,曾是消极地去解释自由。根据霍布士(对之)的说法,自由是指免于强制。这并非指听任你做你想做的事。如果你的手被缚着,或者,如果有人拿枪对准你的头,或者,你被催眠后,正听任他人示意所摆布,那么,你的行为就被不同方式所强制。这样的话,你是不自由的,并因此也就没有道德责任。

于是,民众的反应就是去表明,决定论并不阻挡你做你想做的事。相反,一些倾心这条路线的人甚至说,决定论听任你做你想做的事。假若你的行为对世界没有产生确凿的影响(凭借普遍的因果律),那么,整个行为概念就是不可思议的。更重要的是,正因为决定论没有任何强制,所以我们也就有要求道德责任和其他一切的自由。按照霍布士及其现代信徒的看法,决定论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P56

序言

  这本书是一本哲学入门书,它与多数入门书虽不同,但同样也有某种论纲。这论纲就是:我们试图要说明的哲学问题,大多出自二千五百年以来我们关于原因(a cause)的观念所生发的变化,这变化是从作为目的的原因,变到作为冲击的原因,变到作为交互作用的原因。因果性的观念也揭示了一些初看似乎颇不相关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且也揭示了哲学所特有的整体(holistic)性:在哲学中,我们关于一个问题所说的,对我们关于另一问题所会说到的,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样,在本书中,因果性就能为我们做两件事:一是,解释哲学的核心问题如何产生,并例示这些问题决非相互分离的或可以相互分离的。在一本入门书中提出这些宏大论题也许是要有点雄心的。再有一个,也是任何哲学家所要求的,就是表明“宏大画面”的意义,对历史的连续和问题网络地图作出理论的说明。我们所说的论纲,就是因果性所可能提供的这一切。

原因的观念显然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重要的:我们在一天中会有多少次要说“因为”?但它在科学中却是最难运作的,因此,科学的性质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这与我们自己显然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是“相关的”,但它也会让我们由此去探究一些从因果性概念引出的问题。

本书接下来的问题是精神的实在性,此问题的讨论从第四章开始。按照一种似乎可信的说法,指某个东西是实在的,就是指其具有一种因果的作用(由此将因果性问题跟形而上学联系了起来)。所以,我们的思想是否实在的问题,就成了它们能否是原因和被原因引起的问题。

上述问题引出关于自由的问题:倘若我们的思想要被证明是实在的,就必须与因果联系相关,那样的话,它们还能是自由的吗?第七和第八章就要表明,因果性的问题如何和行为与责任的问题相联系。第九和第十章则阐明道德思考的一些结论。

因果关系问题还跟认识论(与知识相关的问题组合)相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把对事物的真正知识解释为对其原因(cause)的知识,他把原因当作(大体地说)是事物的目的,或者说是事物存在的理由。在17世纪,关于原因的这种目的论概念被否弃,这时就要求对知识有一个新的解释。第十一到十五章论述这种新解释的进展,及其怀疑论的后果。

同样还是这种对知识的新解释,因其强调内省,而引出这样的见解,以为我们的语言能力依赖于内在的精神作用。本书在第十六到十九章,考察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分类、命名和传递。

因果关系的问题和内省的自明性,都涉及到感知的问题,第二十章就以感知问题为论题。倘若一个观念是由某些外部对象引起的,又倘若我们对自己的观念是不可能误解的,那我们对它们的外在原因就因此有可靠的信息了吗?

无论我们把原因的概念,是看作目的(如亚里士多德),还是看作冲击(如笛卡尔[Descartes]),或者是看作交互作用(如休谟[Hume]),都同样与真理的问题有关。语言的首要目的,或日语言的首要“原因”,就是去传达真理,并且,一个真的陈述就是与实在相关联的陈述,因此也是起因于实在的陈述。真理的问题(在第二十二到二十三章讨论)自然也接着感知的问题而来,因为尽管不是一切真理,但多数真理总是我们经由知觉得以认知的。

真理又自然地会引向我们所接受的上帝,上帝通常不仅被理解为一切真理的根源和全知者,而且被理解为世界的第一原因和最终目的,这些都决非是偶然的。

在本书第205页上,有一幅图示,概括了我们完成所有问题的路径。有许多问题,我们只能稍稍顾及,而完全未顾及的问题也很多,不过,鉴于画面过大,要作一个“鸟瞰”的话,也许总要以牺牲一些细节为代价的。

我要感谢如下友人与同仁,他们阅读了各种草稿,并发表过意见:帕特里克·巴龙(J.Patrick Barron),安格斯·柯林斯(Angus Collins),克莱夫·柯林斯(Clive Collins),亚历克斯·邓巴(Alex Dunbar),詹姆士.G.福特斯(James G.Foulds),伊恩·哈格拉夫(Ian Hargrave),布赖恩·哈里森(Brian Harrison),海德·伊希戈罗(Hide Ishiguro),桑德拉·路柯(Sandra Lucore),比尔·牛顿-斯密土(Bill Newton-Smith),冢本明子(Akiko Tsukamoto)。

我还要感谢我在东京大学的同仁和学生,他们为我的教学和研究创造了非常积极和友好的氛围,并使这本书有可能在准予休假期间得以完成。怎样阅读本书

本书的左页是接续的正文,用于表达对哲学主要问题的个人看法。右页则企图表现更大的客观性,提供相关的语录(我尽量选用短的和非专业性的)和插图,问或也提供背景资料。在每一章的结尾,会有三条或四条“断语”。这些断语可用来回顾该章的主要观点,或用作进一步思考的推动平台。倘若你带着不同的观点阅读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设法让这些观点达成一致是颇有趣味的。

后记

译完布伦丹·威尔逊的《简说哲学》,我对这本书的感想竟是“读薄”二字。在求学期间,我曾亲聆前辈学者传授读书经验,其中一条是:“将厚书读薄”。我在想,倘非威尔逊读薄了西方二千五百年哲学这部厚书,是不可能为读者提供这一“简说”的(他自谦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地图草样)。威尔逊是东京大学语言和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的教授,致力于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认识论。维特根斯坦将追求精神简洁的努力,视为“巨大诱惑”;他还将思想家比喻为标示事物问关联的制图员。显然,作者撰写《简说哲学》,是深得维氏学识真髓的。

威尔逊称“简说”是“哲学入门书”,此书确实为解读哲学提供了范本。作者匠心独运,全书左右两分:左页运思行文,右页引证图示,每章结尾还设几条是非模棱的“断语”,启发和推动读者的思考。这种形式,也许是可借鉴的。公正地说,“简说”一书的意义并不止于解读,书中处处有新知新见,这无疑是作者在“读薄”过程中所生发的。比如,他预言哲学在两个黄金时代之后,随着新的目的概念的产生,还会降临下一黄金时代。因此,即使对哲学的入门者,这本书也不失为“良师益友”。

今年2月,周山兄介绍我认识秦建洲先生,秦先生将原版《简说哲学》交我,半年后,中译本成书,秦先生认真和高效率的工作,给我留下甚深印象。因译者水平所限,译文难免有错,敬请读者指正。

翁绍军2005年盛夏于沪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简说哲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布伦丹·威尔逊
译者 翁绍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57685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7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7
19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