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由著名时政评论员和学者、中国转型和战略问题专家邱震海著。内容围绕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朝关系、台海局势等当下热点问题,主要展示了作者对于中外高端人物的访问和他们之间的讨论,指出了纷繁芜杂的外交关系背后的线索。

内容推荐

2015年,国际油价动荡、世界经济“大停滞”、地缘政治冲突升级,构成了直接影响中国的外部风险。

“屋漏偏逢连夜雨”。未来若干年,进入“新常态”的中国,一方面将面临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深水区”的严峻考验,而另一方面也面临周边许多深不可测的地缘政治风险和危机。

这些地缘政治风险若处理不好,未来几年中国在周边很可能腹背受敌。

这本由邱震海著的《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由一系列从未披露过的内幕故事组成,从中可以看出国际舞台的惊心动魄,以及中国未来三至五年在地缘政治上将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如何应对这些重大挑战,取决于能否做出准确的战略研判,以及在外部环境“新常态”下能否把握“冲撞的艺术”并培养出一种成熟的心态。

目录

前言 2015年中国:地缘冲突风险剧升

第一章 2015年:战争离我们还有多远?

 内幕:中国军方和外交精英首次巅峰激辩

 一、新常态:中国走到十字路口

中国也有鹰派和鸽派?

2015年:类似1969年和1992年的战略抉择?

中国周边危机:从量变到质变?

民间情绪沸腾VS战略课题凸显

战略研判:高估风险?低估风险?

 二、中国鹰鸽两派的盲点和误区

吴建民声势”压倒”罗援?

罗援绝地反击

中国已无法回避冲突和战争

“和平与发展”:为什么错了?

斗争与冲突:“度”的把握是关键

第二章 中国周边:“准冷战”已经开始?

 内幕:我们如何与安倍团队短兵相接?

 一、对峙渐成型,决战已不远?

不速之客:安倍现身新加坡

电视直播:中日舆论战打响

傅莹:迷人中的强硬

唇枪舌剑:在全球直播中展开

安倍的恼怒,中国的胜利

西方开始坐不住了

好评如潮,我还是我

 二、国际社会:中国为什么不受欢迎?

八年间:中国巨变,世界隔阂

2009年:中国的转折点

东南亚的坦率让人吃惊

苦涩之后的警醒

中国:疾风暴雨里的抉择与思考

第三章 2016—2020年:台海再现战云,大陆腹背受敌?

 内幕:民进党高层和台谍报人士如何与大陆互动?

 一、2016年:两岸关系大倒退?

“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兵败如山倒

民进党:首次与大陆正面交锋?

大陆为什么不信任民进党?

“台独教父”对话大陆学者

穿梭于战云密布之间

敏感时刻:民进党高层现身

带刺的玫瑰?谜一样的女人?

越洋电话:与美女的“交易”

“美国对台地下大使”:“灭火”又透风

向大陆电视传话:萧美琴立头功

2015年:马英九将提前下台?

 二、台湾特工:那些只能遥望大陆的人们

台湾海军中将:我是中国海军

台海军情报署长:为何拒下飞机?

两岸军事互信:历史的遗憾

台谍报高官:大陆国安有喝不完的茶等着我

台湾在大陆还有多少潜伏特工?

“中华民族最后一代孝子”

今天的台湾特工:到底效忠谁?

 三、2020年:一举解决台湾问题?

2016年5月后:哪种可能性最大?

2016—2020年:大陆和民进党的压力

2020年:解决台湾问题良机?

2016年后:大陆腹背受敌?

第四章 2016—2017年:中日危机再度上升?

 内幕:日本前防卫相曾如何密谋南海危机?

 一、日本军方在想什么?

防卫相:出身于情报官和外交官

2011年11月:南海问题质变

日本为什么忽然关心南海?

中日军界人士唇枪舌剑

 二、安倍晋三在想什么?

中日40年:何以恍如隔世?

中日冲突:导火线究竟是什么?

过去10年:中日有哪些误判?

前驻华大使的艰难努力

敏感时刻:宫本雄二婉拒不出山

安倍身边:几派势力施加影响

美日智囊如何电视激辩?

 三、2017年前:中日关系再动荡?

美国智囊再次“敲打”日本

2016年后:钓鱼岛问题解决更无望?

中日关系:30年后稳定,10年内冲突?

第五章 2017年前后:朝鲜半岛剧变?

 内幕:一个神秘朝鲜女人和她背后的纪要部门

 一、神秘的朝鲜?开放的朝鲜?

韩国影星:轰动香港的绑架案

神秘的朝鲜驻港外交机构

危机快闪中:神秘的朝鲜女人

朝鲜女人背后的纪要部门

平壤的消息越来越内幕

 二、看不见的秘密活动

美朝首次电视对话:费尽周折,唇枪舌剑

外交风波骤起

一个朝鲜“地下党”的经历

各国神秘机构闻风而来

她的真实身份,我不关心

我为什么要接近朝鲜?

姜昆对我的批评,点到要害

朝美在港秘密接触?

 三、朝鲜一旦突变,各国怎么办?

来自平壤的黑客?

未来几年:外力引发朝鲜突变?

颠覆朝鲜:未来三年美国将有动作?

第六章 中国周边一旦有事:美军如何出手?

 内幕:历任美军太平洋总司令对我讲了些什么?

 一、中美两军:“刀尖上的交锋”

太平洋司令部:美国在东亚的“刀尖”

美四星上将:风云归于平淡

仅七年:美国海空独霸时代结束

中国军方首次与世界平视?

军方巨头聚会:我“贴近”太平洋司令

来自五角大楼的电话

 二、把玩“刀尖”的美国军人

解放军意图:美军捉摸不定

美台军售:太平洋司令遭遇“滑铁卢”?

朝鲜核试:美国一筹莫展

谁在秘密监视着我们?

和平,在信任中穿越

美军:中国军人有多少战斗力?

 三、美军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太平洋:美军的角色究竟是什么?

中国须学会善用“美国因素”

适度冲撞和制造紧张:中国须有艺术

后记 中国须学习“冲撞的艺术”

试读章节

第一章

2015年:战争离我们还有多远?

内幕:中国军方和外交精英首次巅峰激辩

2014年7月18日,早晨8点,中国深圳,花园格兰云天酒店二楼西餐厅。

离8点还不到5分钟,我在靠窗的长方桌子边坐下,等待着三位朋友的出现。这三位朋友是我今天宴请的早餐客人。

2014年7月18日,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我选择这个日子纯属偶然。但后来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天里发生的事情,居然很长时间后还会被人关注、谈论,甚至还可能在有关中国对外战略的公共讨论史上留上浓重的一笔。

这天即将发生的事情,就是在我主持的凤凰卫视《寰宇大战略》节目中,将举办一场“中国鹰鸽两派巅峰对决”。7月18日,我在深圳主持录制了这场对话,并在7月20日和27日,用两集的时间播出了这一节目。

参加这场对话的分别是中国外交界和军界的两位名人:中国前外交学院院长和驻法大使吴建民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少将罗援。

但如前所述,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两集节目居然会在民间和互联网上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应。我也没有想到,这次对话会迫使我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这些思考的一部分,也间接导致了本书的诞生。

一、新常态:中国走到十字路口

最近几年来,在对外战略的问题上,中国也出现了强硬派和温和派,一如美国对外战略中的鹰派和鸽派。

其中,强硬派主张中国对外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策略,以更为明确的方式保护中国日益扩大和上升的国家利益;而温和派则主张中国须继续以合作共赢来拓展未来的发展道路。

中国也有鹰派和鸽派?

就像西方国家的鹰鸽两派之争一样,中国正在出现的鹰鸽两派之争,也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这是国家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现象,很难想象,当国家积弱贫穷,需要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时,国内会产生这样的方向之争;第二,鹰鸽两派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完成对国家利益的维护。

在中国舆论界和民间,虽然没有权威的定论,但大家一般都会把罗援和吴建民作为鹰派和鸽派的代表,这显然是与两人发表的观点的内容和频率,以及两人各自在国家体制内的地位相关联的。

罗援,解放军少将和军事科学院学者,其父罗青长是大名鼎鼎的中共情报元老。

台湾著名军事问题专家张友骅,祖籍浙江。其父是蒋介石的卫队长,1949年随蒋介石撤退台湾。1954年,张友骅在台湾出生。20世纪60年代初,十岁不到的张友骅发现,其父和蒋介石在一起时,经常提到两个人的名字:李克农和罗青长。小小的张友骅不明就里,问父亲:“这两人是谁?”想不到父亲回应的是一巴掌!

稍大一点后,张友骅才知道,原来这两人是共产党情报首脑,蒋介石天天“关心”的就是他俩的动静。有一次,张友骅在我的节目里见到罗援,把这一故事讲给罗援听,听得罗援哈哈大笑。

罗援没有他父亲那么神秘,相反更为高调,也自然更有名,在民间的影响力也更大。用罗援自己的话来说,他近年频频发表各种“理性鹰派”的观点。他的“善战方能止战”等一些观点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一些政策建议(如“设立海岸警卫队”、设立三沙市等)也不断为决策者所采用。因此,中国民间一些支持他的声音,把他看作是“新时期军人维护国家利益”的代表人物;而反对他的声音,则把他称为“军人干政”的代表。

吴建民,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年轻时曾为毛泽东、周恩来担任法语翻译,20世纪90年代出使日内瓦,其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他在联合国会议就人权问题制裁中国时,举手反对的场景。

中国民间第一次认识到他的鸽派色彩,是2005年中日民间风潮风起云涌之时。吴建民当时在媒体上公开呼吁“要爱国,不要害国”。多年来,吴建民利用各种场合呼吁,中国必须继续坚持对外合作共赢的道路,人类已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中国切忌高举战争的旗帜。

虽然罗援和吴建民两人从未有过当面交集或正面交锋,但两人的观点散见于各大媒体,各自的背后都聚集了一大批支持者和反对者。

这就是今天中国的现实:截然相反的观点不但能聚集成阵营,而且还会迅速形成“口水交锋”,并在互联网上一波一波地发散开去。

两派分歧的核心,是对中国所处环境的研判: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是否将面临一个日益冲突的周边和国际环境?

与这一研判紧密相关的是对中国战略举措的设计:今天和未来的中国,究竟应该更多地强调以斗争捍卫国家利益,还是以合作共赢取胜?

P1-3

序言

前言

2015年中国:地缘冲突风险剧升

一、

2014年11月初,我到古城西安演讲。接待单位的老总——一位中年女白领这样对我说:“邱老师,您别讲那些高深的理论。您就实实在在地告诉我,我手里的那几套房子,最近到底是卖还是不卖?”

接着,她又说:“还有,我如果把手里那几套房子卖了,您得告诉我,2015年有没有新的投资渠道,让我至少能保值?”

2015年即将开始的时候,太多的老百姓担心,中国的经济是否会出现断崖式的风险。

2014年下半年,我走了全国很多地方,发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家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中国经济走向。

恰好在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个热词——“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过去35年导致中国经济成功的大部分因素都已消失;而那些过去没有的因素,未来则将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就在我撰写这篇前言的同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中国GDP增速跌至7.4%,创1990年以来的最低。专家解读,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调整为7%,而仅仅八年前,2007年中国经济的增速曾达到14%。

中国经济未来靠什么?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三大结构调整:第一,由投资主导转型为消费主导;第二,由工业主导转型为服务业主导,尤其是生产性的服务业主导;第三,由要素主导(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转型为创新主导。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的这一迫在眉睫的经济转型,恰好发生在“三期叠加”时期,即经济增速的换挡期、改革转型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这三者如何保持平衡?如何避免经济当局成为“为难的拳击手”,即既不能出重手,又不能不出手?

我在2014年出版的《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一书中,以“李克强难题”为比喻,对此有过详尽的阐述和分析。

但老百姓却关心不了这么多。

再回到2014年11月初的西安。

听完我的演讲,那位接待单位的女白领对我说:“听了您的报告,我决定还是不卖房子。但我依然担心中国经济,担心房地产是否会崩盘、股市是否会暴跌,担心我30年辛苦奋斗的资产是否会缩水甚至化为泡影。”

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为“信还是不信”,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判断。但当很多人都为此烦恼的时候,却总有一些地方出了问题。

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拥有的所有这些烦恼,都是“有钱任性”之后的烦恼?30年前,我们没有这些烦恼,因为那时我们没有钱,因此也就没有“任性”的自由,更没有“任性”之后的担忧与烦恼。

2014年12月初,我回到我的故乡——上海,周日晚上与一些朋友聚餐。

晚上8点刚过,一位从事投资的朋友就起身告辞:“不好意思,先走一步。晚上要好好休息,明天一早有大笔交易。”

这里的背景是:2014年11月21日,中国央行刚宣布降息,随即股市大涨,直冲云霄。他离席后,其他朋友告诉我,这位从事投资的朋友每天手中进出的资金不下数十亿元。显然,他的提早离席,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搏击股市。

然而,正好两周后,我们就收到了这位投资界朋友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的消息。微信朋友圈里,大家一片痛惜之声。这位朋友与我同岁,太让人悲痛、遗憾、唏嘘了。生命实在太无常,太难以捉摸,人们只能善待自己。

有朋友私下说,如果没有每天那么大笔进出的交易,他或许不会走得这么早、这么突然。我不知如何作答,因为这是一个几乎富有哲学色彩的命题和思考。

我想到的倒是:生命如此,激烈转型的中国经济和其他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

今天的中国,与30年前相比,无论哪一方面都极大地改观了。但同时,大家也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很忙。

老说要做减法,要放慢脚步,要享受生活。道理谁都明白,但却总也做不到。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忙,但却不知忙的目的是什么,忙了之后能否有成果,以及收获的成果能否有保障。

这大概就是“旧常态”与“新常态”的区别。过去因为穷,闲得发慌,所以只要忙就好;现在要考虑,忙得有意义,忙得有成果,忙得有保障,还要忙得更健康。

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一切,心态很重要。

这样来定义“新常态”,当然早已跨越了经济领域,而扩展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这方方面面中,也包括中国的对外关系。

……

法国《费加罗报》2014年12月18日发表文章,题为《2014:全球危机加剧、幻想破灭的一年》,认为2014年不仅是危机增多的一年,也是解决恐怖主义祸害幻想破灭的一年。遗憾的是,2015年1月7日巴黎《查理周刊》被血洗的悲剧,正好印证了《费加罗报》十几天前的判断。

就连西班牙《起义报》也在12月18日发表文章,认为世界正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历史证明,全球所有的地缘政治变化都伴随着战争。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只能拿着木棍和石头打’。”

如果说,2014年是“后冷战时代”的终结之年,那么“后冷战时代”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中国的崛起。如今,这个时代结束了,作为这个时代“新生儿”的中国,独步于国际舞台,叉恰遇自身经济、外交和集体心理进入“新常态”,又该如何自处?

2015年1月的美国《名利场》杂志,刊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的文章,题为《中国世纪》。文章写道:

在书写2014年的历史时,需要留意一个几乎被忽视的重大事实:2014年是美国能够号称自己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最后一年。中国经济以拔得头筹之势进入2015年,并很可能长时间执此牛耳,即使不能永久保持。中国回到了它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所占据的地位。

历史将会证明,斯蒂格利茨的这一观点是否长久、站得住脚。2015年开始的时候,至少大多数中国人的内心是忐忑的,因为2014年的经济增长跌到了7.4%,2015年可能更将下调到7%,未来几年恰好是中国经济的动荡之年。

未来几年,是中国在方方面面经受“新常态”考验的时期,也是周边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剧升的时期,更是中国能否掌控风险,把握冲突的“度”的关键几年。

我在2014年出版的《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一书的前言中提出,“未来三年,中国成败在此一举”。那是就中国的改革而言,但对于掌控地缘冲突风险、调整心态而言,这句话同样是适用的。

本文开头时,曾提到一位女性白领对手中房产贬值的担忧。行文至此,我想告诉她的是:未来几年,只要炮声一响,您手中的财富将立时化为乌有。

和平,一如空气、阳光和水,只有失去的时候,我们才觉得弥足珍贵。

和平,不来自于我们的勇气,而来自于我们的智慧。

后记

中国须学习“冲撞的艺术”

当我写完本书正文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时光刚好进入2015年1月。

2015年1月,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年份和月份,普通得让人没有任何的想象力,甚至还有些忐忑、不安和骚动。

这是因为这一年的中国经济将持续下滑,而这势必将影响千家万户的生活。虽然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但人们不知道,改革对经济下滑的“止跌”作用究竟有多大?人们也不知道,改革这一知易行难的事物,在2015年究竟能否全方位展开?人们当然更不知道,在这一情况下,未来的中国经济究竟将下滑到什么程度?

2015年1月,环顾世界,人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动荡了,三个不同的“气场”虽各自为政,但又犬牙交错,互相影响,那就是石油能源场、金融货币场、地缘政治场。

2014年下半年,国际石油价格大跌,对许多经济体而言,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更重要的是,国际石油价格大跌,究竟是阴谋还是“阳谋”?究竟是美国打压俄罗斯,还是沙特打压美国页岩油?2015年国际油价走向究竟如何?

2()14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但包括欧洲、日本、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国家则都陷入困境。这一困境在中国被称为“新常态”,在欧洲被称为“大停滞”。

2014年全年,俄罗斯与西方的对抗异常激烈。上半年,俄罗斯夺下克里米亚,略胜一筹。但下半年,国际油价大跌、卢布危机则使俄罗斯元气大伤。2015年,俄罗斯将如何绝地反击?

就在我撰写这篇“后记”时,一连串事件令人感到扑朔迷离:

一1月15日,瑞士央行宣布瑞郎与欧元脱钩;1月22日,欧洲央行宣布超过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以拯救喘息之中的欧洲经济。

一1月23日,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去世。1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访印度,本准备派副总统拜登参加1月28日阿l、杜拉的葬礼。但1月27日,奥巴马忽改行程,临时飞往利雅得,参加葬礼后又与沙特新国王萨尔曼会谈。但国际媒体却没有透露任何“干货”。密谈背后。究竟酝酿着2015年国际油价和地缘政治的何种变数?

一1月26日,人民币忽然大跌;同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宣布再跌。

一几乎同时,标准普尔将俄罗斯卢布的评级降为“垃圾级”,俄罗斯经济和卢布的冬天,正酝酿着一个西伯利亚式的冰川和危机。

时近2015年中国农历新年,圈内人士都在揣测:

一2015年,经济复苏的美国何时加息?遭遇经济“滑铁卢”的中国,何时持续降息、降准?人民币持续贬值,是否将导致大量资金外逃?

一俄罗斯这一年将酝酿什么样的“重拳出击”?普京的“重拳”或“暗拳”是否会伤及中国?

未来的几年里,两大因素将成为中国势必面临的挑战:第一,世界经济高度动荡;第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上升。

在地缘政治冲突方面,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周边正在酝酿的种种潜在危机,这是穿插于本书各个内幕故事之间的内在逻辑。

但对“新常态”的中国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微妙调整的心态。当中国即将或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冲突即将成为我们与世界关系的“常态”,我们究竟如何把握其间的“度”?当“准冷战”似已成型的时候,我们是否准备与“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展开一场全面的对决?

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道:“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狄更斯描写的是18世纪下半叶高度动荡的巴黎,以及19世纪上半叶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伦敦。

斗转星移,时空背景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人类文明进化历史上,总有一些深层的逻辑,对21世纪初处于急剧转型期的中国依然是适用的。

邱震海

2015年1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震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80187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4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2015036744
中图分类号 D5-53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