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5年文学批评新选/专家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创编最早彰响最大的年度文学理论批评文选,代表性的作者和代表性的论文,反映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给历史记存精彩而有力的文学足迹,给广大文学读者提供好看和耐看的优秀文学批评作品。

内容推荐

积累文学经典,提倡精彩阅读,呈现权威编选,体现专家眼光。

“专家年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有关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由专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出任各卷主编。力求体现专家的眼光、学者的立场,并以精到的遴选和精心的编排,给历史记存精彩而有力的文学足迹,给广大文学读者提供好看和耐看的各类优秀作品。

目录

全球化境遇中的文艺学研究………………………鲁枢元

文艺学的身份认同与知识形态的重构……………李西建

 ——全球化语境下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

理论的批评化……………………………………王一川

 ——在走向批评理论中重构兴辞诗学

不竭的挑战………………………………………南帆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四化”…………………贺绍俊

贵族精神与大众文化批判…………………………杨春时

文化实践、符号等级和文化研究…………………张柠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

地理学问题………………………………………杨义

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雷达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分期问题………………杨匡汉

文学史研究:一个“学案”的分析………………朱水涌

阐释的历史与历史的阐释…………………………於可训

从鲁迅到巴金:《随想录》的渊源及其解读……陈思和

——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怎样对“新时期文学”作历史定位………………程光炜

——重返80年代文学史之一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吴俊

“红色经典”定位:资源再开发和再解读的必要前提 张志忠

先锋文学:概念的缘起与文化的流变……………洪治纲

秩序的“他者”……………………………………吴义勤

——再谈“先锋小说”的发生学意义

“新世纪文学五年”与“文学新世纪”之我见……张炯

新世纪文学:跨出新文学之后的思考……………张颐武

影响新世纪文学的几个因素…………………杨扬等

生存世界与心灵世界………………………………孟繁华

——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苦难”主题

中国新诗:世纪初的观察…………………………吴思敬

“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陈晓明

 ——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

“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丁 帆

 ——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

女性主义文学:疯狂的水仙花……………………李美皆

略论当前的青年创作及其批评…………晓华汪政

 ——兼论文学创作中的“80后”现象

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谢有顺

 ——兼谈东西的《后悔录》

缺乏感受性的文学评论……………………………李继凯

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王岳川

编后记………………………………………………白烨

试读章节

2 《红楼梦》“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鲁迅语),但它超越善恶、因果,以“通常之人情”写出了最沉痛的悲剧,这是中国文学中所罕见的。今天,我愿意重提《红楼梦》,是因为中国当代文学似乎又一次陷入了世俗的泥淖、道德的困境,文学正在失去超越的力量——而超越性正是《红楼梦》最重要的精神维度。

当代小说正在沦陷于庸常的、毫无创见的价值趣味之中。因此,重新发现《红楼梦》中那束超越是非、善恶的审美眼光,实在有助于作家将自己的写作深入到经验的内部,通达人类精神的大境界。写作一旦为俗常道德所累,被是非之心所左右,其精神格局势必显得狭小、局促。可惜,文学史常常是一部道德史、善恶史、是非史,少有能超越其上、洞悉其中的人。曹雪芹之后,鲁迅算是一个。鲁迅对世界存着大悲悯,所以,他虽以冷眼看世界,却从来不是一个旁观者。当他说“中国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宴,有吃的,有被吃的。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会被吃时,不忘强调,“但我现在发见了,我自己也帮助着排筵宴”——也就是说,鲁迅的思想并没有停留于对“吃人”文化的批判上,他承认自己也是这“吃人”文化的“帮手”,是共谋。他的文化批判,没有把自己摘除出去,相反,他看到自己也是这‘‘吃人”传统中的一部分,认定自己对一切“吃人”悲剧的发生也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鲁迅是深刻的,因为他充当的不仅是灵魂的审判官,他更是将自己也当作了被审判的犯人——他的双重身份,使他的批判更具力度,在他身上,自审往往和审判同时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作家中,具有这种自审意识的人极为稀少,鲁迅是其中最为坚决的一个。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样的自我解剖,迫使鲁迅不再从世俗的善恶、是非之中寻求人性的答案,而是转向内心,挖掘灵魂的黑暗和光亮。没有这一点,鲁迅也不可能这么深刻地理解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

在甚深的灵魂中,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但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

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一样,鲁迅也是能写出“灵魂的深”的作家。他同样兼具“伟大的审问者”和“伟大的犯人”这双重身份,不仅超越了善恶,而且因为深入到了“甚深的灵魂中”,达到“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的境界——这远比一般的社会批判要广阔、深邃得多。然而,在如今的鲁迅研究中,总是过分强调他作为社会批判家的身份,恰恰遗忘了鲁迅身上那自审、悔悟、超越善恶的更深一层的灵魂景象。这或许正是鲁迅精神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鲁迅之后是张爱玲。张爱玲也是一个有超越精神的作家。她的文字,有“很深的情理,然而是家常的”。但这样的家常,并没有使张爱玲沉溺于细节与琐屑之中,因她很早就敏锐地察觉到:“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人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是一个很高的灵魂视点,因为看到了“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所以,世事、人心在张爱玲笔下,自有一种苍凉感、幻灭感。但张爱玲并不尖刻,她也有着超越善恶之上的宽容和慈悲,“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又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着那受委屈的心。饶恕,是因为恐怖,罪恶与残酷者其实是悲惨的失败者……作者悲悯人世的强者的软弱,而给予人世的弱者以康健与喜悦。人世的恐怖与柔和,罪恶与善良,残酷与委屈,一被作者提高到顶点,就结合为一”。胡兰成真不愧是张爱玲的知音,只有他,能这样准确地理解张爱玲——他看到了张爱玲超越于人间道德之上的宽容心,看到了“饶恕”,看到了“罪恶与善良”被她提高到顶点能“结合为一”,看到了她在世界面前的谦逊和慈悲,看到了她对这个世界爱之不尽。

张爱玲写了许多跌倒在尘埃里的人物,如果不是她有超越的眼光,有旺盛的生命感悟,就很难看出弱者的爱与生命力的挣扎——因为强者的悲哀里是没有喜悦的,但张爱玲的文字里,苍凉中自有一种单纯和喜气。她笔下那些跌倒在尘埃里的人物,卑微中都隐藏着一种倔强和庄严,原因也正在于此。像《倾城之恋》,战乱把柳原和流苏推在一处,彼此关切着,这时,即便“整个的世界黑了下来”,张爱玲也不忘给他们希望:“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的”;又如《金锁记》里的长安,面临最深的苦痛的时候,脸上也“显出稀有的柔和”——能将生之悲哀与生之喜悦结合为一者,除了张爱玲,中国作家中还能有几个?  

夏志清说:“对于普通人的错误弱点,张爱玲有极大的容忍。她从不拉起清教徒的长脸来责人为善,她的同情心是无所不包的。”胡兰成则说:“张爱玲的文章里对于现代社会有敏锐的弹劾。但她是喜欢现代社会的,她于是非极分明,但根底还是无差别的善意。”这就是张爱玲的小说道德:无所不包的“同情心”,对世界永不衰竭的爱,能将生之悲哀和生之喜悦结合为一的力量,以及那种“无差别的善意”——她无论写的是哪一种境遇下的人物,叙事伦理的最终指向,总是这些。她的广大和宽阔,成就了她非凡的小说世界。她和鲁迅一样,都对自己身处的人世,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发现。只是,鲁迅的发现是黑暗、凄厉的,张爱玲的发现则不乏柔和、温暖。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成了现代中国的灵魂见证人。……P389-392

序言

为着检阅文学领域在每一年度的长足进展,展示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丰硕实绩,积累新世纪以来新文学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成果,推荐应予关注和值得阅读的文学新作,我们自2006年度起始,隆重推出这套“专家年选”。

“专家年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有关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由专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出任各卷主编。

“专家年选”的编选,力求体现专家的眼光、学者的立场,并以精到的遴选和精心的编排,给历史记存精彩而有力的文学足迹,给广大文学读者提供好看和耐看的各类优秀作品。

“专家年选”共有五种,分别为短篇小说卷、中篇小说卷、散文随笔卷、理论批评卷和文坛纪事卷;各卷均于年终完成编选,次年1月出版。

在“专家年选”的启动与编选过程中,一些作家、评论家和编辑家,或出谋划策,或举荐佳作,或慷慨授权,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与积极的帮助,谨此深表谢忱。

2005年12月10日

后记

编完这本《2005年文学批评新选》,我从1999年编起的“年度文论选本”,就进入了第七个年头,累积起来也有七本之多了。  

2005年的文学理论批评,在理论探讨方面,文艺学研究与学科的自我反思、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批评取向等相对形成了一定的焦点,其中所选入的鲁枢元、贺绍俊等人的文章,大致上反映了这些方面的理论思考与学术探讨的一些情形;在文艺理论领域里,2005年度还有不少文章继续就“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题进行了探讨与争论,因为这类文章去年已选过不少,这次没有再行选入。

在2005年的文学批评及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有关现、当代文学的关系,有关新世纪文学的考察,有关80年代文学现象的再思考,都在相对集中的研讨中形成了一定的热点;在这三个话题以及当下的长篇小说创作、女性文学、青春写作、网络文学等方面,都选入了饶有新意和锐气的论文,意在以“点”带“面”地反映年度文学批评与研究多方面的丰繁实绩与切实进取。

编选这个选本时,常常因为论文的“多”和篇幅的“少”,左右为难,因而以“少”总“多”、 “多”中求“精”,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种不无主观色彩的编选,自然有长有短,好在还有别家的选本同时登场,可以相互映衬、彼此互补。

白烨

2005年11月30日

于北京朝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5年文学批评新选/专家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9229
开本 32开
页数 4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53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