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与死的交响曲--马勒的音乐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从整体上认真审视和研究马勒音乐的尝试,它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研究的重心侧重在马勒音乐的精神内涵方面,性质上偏重于社会学的视角和纬度。这个选题取向和论域是恰当的。作者紧紧抓住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奥社会的特殊情势、艺术思潮及传统文化特征,特别是作曲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在这个基础上悉心地阐述马勒音乐深层的精神内涵。

目录

序 于润洋/6

孕育马勒的时代/8

一、暴风雨前的沉寂/1 0-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意志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10

2.现代反犹主义的兴起/16

3.“遮蔽欧洲的阴影”/21

二、深沉、神秘的宗教传统和理想/24

1.德国神秘主义宗教传统/25

2.道德神学与浪漫主义的宗教理想/27

1888年前的马勒/32

一、卡里什特、伊格劳的童年和梦的实现/34

1.犹太宿命意识与志向/34

2.不幸的童年经历/38

3.遁逃与神童/41

二、维也纳的大学生/44

1.教育与审美/45

2.校外的世界及与布鲁克纳的友谊/49

三、《悲叹之歌》与早期的指挥生涯/54

1.《悲叹之歌》——对恩斯特弟弟及不幸去世朋友的悲痛和忏悔/54

2.在单调的工作中“去经受磨难”/62

四、《流浪少年之歌》与《第一交响曲》/67

1.两部作品的创作经过与《第一交响曲》的首演回顾/67

2.艺术内容与特色/69

走向艺术的高峰/82

一、布达佩斯、汉堡的歌剧指挥与阿特尔湖畔的作曲小屋/84

1.橄榄绿的飘带/84

2.施泰因巴赫的“夏天作曲家”/88

二、《儿童的奇异号角》和《第二交响曲》的创作经过/91

1.无名音乐家/91

2.艰辛的创作历程/98

三、《第二交响曲》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102

德国神秘主义精神的感召/1 18

一、《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经过/120

二、对叔本华与尼采的回答/125

1.马勒的交响世界之梦与意志外化的启示/125

2.叔本华与尼采的影响/128

三、《第三交响曲》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133

“十年战争”/152

一、向宫廷歌剧院的进军/154

1.锲而不舍的策略家/154

2.逆境中的搏击/156

二、指挥家与戏剧家/161

1.“海格力斯之举”/161

2.指挥艺术与“分离学派”/165

三、生与死的悲剧冲突/174

1.风格的转变与《第五交响曲》的创作经过/174

2.《第五交响曲》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1 77

3.宿命的悲剧意识/189

四、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求/198

1.盛大的慕尼黑集会/198

2.《第八交响曲》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205

最后的岁月/216

一、远走他乡/218

1.告别维也纳/218

2.死亡的真实降临/225

二、孤独、悲哀和痛苦的人生依恋/226

1.悲伤、忧虑的1908年夏/226

2.《大地之歌》的艺术特色/228

三、《第九交响曲》的艺术特色/246

1.主题与内涵/246

2.新的风格艺术特征/248

马勒与未来/264

一、马勒对表现主义音乐的影响/266

二、马勒的世界性影响/276

1.对前苏联交响乐的影响/276

2.世界声誉/278

尾声音乐历史长河中的马勒/284

国际国内马勒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回顾/294

附录I

参考书目/302

附录Ⅱ

马勒的主要作品目录/306

附录III

大事年表/310

后记/317

试读章节

2.现代反犹主义的兴起

反犹主义是指“一切厌恶、憎恨、排斥、仇视犹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人类历史上反犹主义是所有人类仇恨中持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泛、迫害手段最残忍、最多样的历史现象和悲剧。它所仇恨的对象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集团或某一个国家,而是针对整整一个民族。从反犹主义的历史发展上看,马勒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犹主义在迫害犹太人的观念和方式上具有了新的性质和变化。为了对这一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需要对反犹主义的渊源和历史进行粗略的考察。

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反犹主义?或者说导致反犹主义或仇恨犹太人的最本质的根源是什么?对此有的学者认为导致反犹主义的最本质的根源是犹太民族所具有的犹太性,而犹太性就是指犹太人的宗教信仰——犹太教。而体现犹太教最核心的内容主要是在它的上帝观和道德观上。

不像古希腊、古罗马的多神教,犹太教认为世界上的神只有一个,所有其他的民族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神和崇拜物都是虚假的和不存在的,而这个世界上惟一存在的神就是全能和无所不包的上帝。上帝不仅创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创造了自然界的次序和人类社会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而这个创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惟一的神——上帝,不是通过别的民族而是通过犹太民族向全世界显示出来,因此犹太民族是上帝的特选民族和选民。不仅如此,犹太教还认为上帝规定的一系列伦理道德和律法,不仅犹太人应该遵守,也同样适用于它所创造的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和民族。人类只有严格按照上帝所规定的道德律法去行事,才能最终被上帝所接纳。犹太教的这些规定,不仅要求每一个犹太人公开他们对上帝的惟一信仰,坚定对上帝的信念,谴责和拒斥对异教神的崇拜,而且“不向来自任何方面的威胁低头。即使是面对以暴力迫使我们放弃信仰的暴君,我们也必须拒绝服从。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坚定表示就是下令处死我们,我们也不会那样做”。

一神论宗教观念的提出,在宗教的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这种惟一的、超验的上帝观彻底改变了旧有观念,创造出新思想”。从此后“人类可以摆脱强制的,即天命的奴仆身份”。但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多神教时代,犹太教一神论的提出,无疑对它周边民族的多神教的宗教信仰提出了一种挑战并逐渐导致信仰多神教的人对犹太人的不满和怨恨,因为犹太人创造的这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对所有的人都拥有权力、并要求所有的人必须对之敬畏和崇拜的神”,是与犹太人一道走人人类的历史,并把犹太人作为传授他的福音的惟一选民,因此,“犹太人成为那些对上帝的支配地位不满的人的攻击目标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由于犹太人又严守自己的教义、拒绝接受同化和向古希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崇拜,遭到希腊、罗马统治者的多次迫害和镇压。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古罗马时代的后期,因信仰一神教而遭到迫害的除犹太教外,还有刚刚从母教中脱胎而出的基督教。但当基督教最终被罗马统治者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两千年来大规模的迫害犹太人的活动从此拉开了帷幕。

对于基督教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反对犹太教,以及它的反犹主义言论和宣传在以后的历史中所产生出的恶果,基督教神学家G.鲍姆神父这样谈道:“基督教教义中的反犹主义倾向只是到最近才开始被人们认识到。基督教徒是在希特勒表现出来疯狂和反犹主义的冲击下开始重新检讨其有关涉及犹太人和犹太教教堂的,并拿出勇气面对其教义在历史上曾表现出的极具危害性的一面。……最初,人们只承认基督教教义中所包含的反犹主义倾向只产生于基督教历史的某些个阶段。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加无畏的对过去历史的检讨表明基督教教义中的反犹主义倾向实际上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并几乎在各个发展时期都有所表现。因为就连《新约》中也包含反犹主义的若干段落。由于基督教会将自身看成是真正以色列人,因此从一开始,它就努力寻找用一类人代替另一类人的理由。”P16-17

序言

在19、20世纪之交的西方作曲家中,对其评价引起后人诸多歧义的并不是很多,马勒恐怕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位。在西方音乐学界不乏对马勒的音乐持极端否定态度的人。我就亲耳听到一位美国音乐学家轻率、断然地说马勒的音乐“不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批评家们自然各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位音乐批评家得出如此极端、刻薄的判断,按我的理解,其最根本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所谓”纯音乐”的标准看,蕴涵着某种特定的思想观念和体现着强烈的情感体验的马勒的标题性音乐,亵渎了音乐自身绝对的“美”;二是马勒的音乐风格、语言、结构在两个世纪之交的情势下已不合时宜。然而,同这种极端否定的态度相反,许多音乐学家、作曲家如勋伯格、贝尔格、布莱兹等,却认为马勒是1 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作曲家,是20世纪音乐的精神领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音乐学界出现了一种可称之为“马勒热”的潮流,数量可观的研究马勒的著作和文献资料陆续出版。人们将目光转向了马勒,惊奇地发现了许多过去未曾注意过的东西.并重新估价马勒音乐的价值。但在中国音乐学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对马勒却未曾给予足够的关注。

李秀军君的这部专著《生与死的交响曲——马勒的音乐世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这是我国第一部从整体上认真审视和研究马勒音乐的尝试,它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部著作研究的重心侧重在马勒音乐的精神内涵方面,性质上偏重于社会学的视角和纬度。这个选题取向和论域是恰当的。作者紧紧抓住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奥社会的特殊情势、艺术思潮及传统文化特征.特别是作曲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在这个基础上悉心地阐述马勒音乐深层的精神内涵。这也是西方大量的马勒研究文献中,相对比较薄弱的方面。作者在研读了相当丰富的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勒音乐本身的实际感受、领悟和分析,阐述了他对马勒音乐中所蕴涵的内在精神和意蕴的理解。应该说.这部著作弥补了西方相关著作中在这方面的薄弱和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马勒音乐实质的领悟和认识.这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

我相信,作者也一定意识到.这部著作所阐述的问题虽然是一个带有核心性的问题,但它毕竟不是马勒研究的全部。还有一系列相关课题需要着手研究,特别是继续深入到马勒具体音乐作品的本体中去,在这个层面上将研究深入下去,以进一步具体印证本书中已得出的结论。

本书的基础是作者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地狱到天堂——马勒的人生与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再审视》,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得到答辩委员会的一致肯定。这里面灌注着导师黄晓和教授的心血。在这本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也请允许我分享导师黄晓和教授的欣慰。

于润洋2001年岁末于中央音乐学院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关于马勒的著作,原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我的导师黄晓和教授为我选中了这一课题,而当时我对马勒除了一般性的了解外,并无太深刻的认识,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意识到马勒在西方音乐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然而从那时起,我与马勒却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我完成了硕士论文《马勒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的写作,开始陆续在国内的一些重要的音乐刊物上发表最初的研究成果,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地积累有关马勒的第一手资料及国内、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若不是本人寡闻的话,这是国内第一部结合西方宗教文化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写成的有关西方音乐家的创作和生活的研究著作。长时期以来,在我国已出版的有关西方音乐家的书籍中,相当一部分更多停留在对作曲家的生平、创作的一般性描述的层面上,有的也仅是对音乐上的形态特征或作品中的一些主题向读者进行一番解释性的说明。更有甚者是一些作者将自己对音乐的主观想像带进了自己的写作中。上述做法一方面无助于我们对西方音乐家及其创作上的意义做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不可能对这些音乐家乃至西方音乐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写出一部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我们中国人自己对西方音乐家的研究专著,这既是本人的一个长期梦想,也是目前进一步在更为深层次的领域内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研究需要。如果读者们在这部关于马勒的生活与创作的著作中获得了一些与以往的同类著作不同的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话,那么也许作者达到了他写作这部著作的最初目的。当然啦,想要做是一回事,是否最终达到自己最初目的又是另一回事,这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检验,更需要热心的读者们的批评意见,以有待于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进行改进。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中国的音乐学工作者陆续发表了一些基督教对西方音乐文化起重要影响的研究论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动向。然而笔者认为仅看到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最终解释不了为什么西方不同国家在音乐风格上又是那样的光怪陆离。笔者通过对马勒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这样的:基督教虽为西方人的共同宗教,但它的基本精神却被日耳曼人直接继承,而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几百年来德奥音乐(包括马勒)区别于其他国家音乐的本质特征。或者可以这样说,西方不同国家对基督教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或方式,决定了这些国家之间不同的风格特征。在这一点上民族音乐学家们可以从形成一个民族生活风俗的角度来研究西方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音乐风格中的差异性,但如果要从更深层的精神领域来认识这一问题,就必须看到本人上述的这一点。这也许是我在研究马勒时得到的最为深刻的对西方音乐的理论认识。

这部专著的问世,凝聚了许多老师和朋友的辛勤汗水和关怀。特别是我的导师黄晓和教授以他深厚的西方音乐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史学知识所给予的悉心指教,不仅使我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这部专著的写作,而且他的教诲也将使我受益终生。还应感谢的是西安音乐学院的高士杰教授,本人的学术生涯和思想上的许多观点受到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的学友余志刚博士也为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他甚至在去美国进修之前还为本书的写作献计献策。使本人甚为感动的是于润洋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此书作序,他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使我终生难忘。还应特别感谢的是我的朋友、三联书店的刘雪枫先生,没有他的热心帮助,这部专著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版。令本人欣慰的是,就在本书出版之际,美国音乐学家、马勒研究专家苏珊·菲勒博士,已将这部专著缩写成研究词条,收进她撰写的《古斯塔夫·马勒和阿尔玛·马勒——研究指南》一书中,该书的第二版由美国花环出版公司出版。

最后应当提到我的妻子李灵燕女士,正是由于她多年来对我事业上的支持和做出的自我牺牲,才使本书得以顺利产生。  李秀军

2001年12月26日于北京中国音乐学院

2004年5月11日于美国耶鲁大学最终定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与死的交响曲--马勒的音乐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秀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2592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215.7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