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六朝文学批评的实际出发,以西方形式理论为参照,将六朝文采问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试图较为系统地阐发六朝人的语言形式思想,剖析六朝人的形式观念,从而客观地评述审视六朝文采理论的价倌和贡献。
图书 | 六朝文采理论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六朝文学批评的实际出发,以西方形式理论为参照,将六朝文采问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试图较为系统地阐发六朝人的语言形式思想,剖析六朝人的形式观念,从而客观地评述审视六朝文采理论的价倌和贡献。 内容推荐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实用主义和审美主义的观念构成文学理论发展的两大主潮。其中,审美主义又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缘情论,一种是形式论,这两种形态都肇始于六朝。关于缘情论,前贤已有较多的阐发,但关于文学之本或者文学之美在形式的看法,学界还较少论及;有鉴于此,本书从六朝文学批评的实际出发,以西方形式理论为参照,将六朝文采问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试图较为系统地阐发六朝人的语言形式思想,剖析六朝人的形式观念,从而客观地评述审视六朝文采理论的价倌和贡献。 目录 序/(1) 引 言/(1) 第一章六朝人对文采的自觉追求/(25) 第一节六朝人在创作中自觉追求文采/(25) 第二节六朝文采理论发展脉络/(34) 第二章六朝文采理论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52) 第一节玄学清谈与六朝文采/(52) 第二节贵游风气与六朝文采/(59) 第三节佛经的传译与六朝文采/(73) 第三章六朝文采理论的审美构成/(85) 第一节文采的张力/(85) 第二节声采:语言文字的听觉美感/(90) 第三节辞采:语言文字的视觉美感/(101) 第四章六朝文采理论的延展与渗透/(119) 第一节文的性质/(119) 第二节文的界域/(133) 第三节情与采/(150) 第四节文采与滋味/(166) 第五节文采出于自然/(177) 第五章文采理论:六朝文学现象举隅/(190) 第一节史书的论赞何以成为一种文学文体/(190) 第二节六朝小说何以不受重视/(196) 第三节六朝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205) 余论从文采理论看文的自觉/(217) 第一节六朝文采理论对传统教化观的矫枉过正/(217) 第二节六朝文采理论与汉语诗性的自觉/(224) 附录一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233) 附录二声无哀乐:嵇康的自律论音乐观/(246) 附录三 中国戏曲形式美三题/(259) 主要参考文献/(268) 后记/(27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六朝文采理论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辛刚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5123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5 |
出版时间 | 2005-02-01 |
首版时间 | 2005-02-01 |
印刷时间 | 2005-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