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对于伟大的作家而言,无限的生命远远大于有限的的自然生命。“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老舍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文学生命、人格精神还活着,活在人们的心里,活在二十世纪,也活在时代文学的延续中。在人们的文学阅读中,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在影视文学中,在新时期京味文学中……都能感受到老舍的存在,感受到他对二十世纪末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本书将老舍置于二十世纪文学中,全面认识老舍文学世界的形成发展、转折探索、风格特点及其致因机制。在深化认识老舍的同时,也探讨二十世纪诸种文学现象、思潮、形态对老舍的影响。这是一本较具创新观点和学术价值的著作。

目录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序 温儒敏/1

一个城市贫民作家的精神历程 王富仁/1

——石兴泽《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序

小引 /1

上编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第一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3

第二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古典诗文/33

第三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五四文学/56

第四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78

第五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抗战文学/100

第六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五六十年代文学/116

第七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影响下的老舍创作/138

下编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第一章 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表存形态及其矛盾运动/153

第二章 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对立统一走出人生怪圈/199

第三章 情感宣泄与理性制约及其对生活和创作的影响/219

第四章 老舍文化心理与文学意识发展嬗变的双重奏演/250

第五章 四重意识:老舍五六十年代文化心理的横向分析/281

第六章 从女性形象塑造看老舍文化心理的传统走向/291

后记/317

试读章节

在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中,几乎没有几个人像老舍这样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保持如此密切的关系。他曾花费很大精力制作通俗作品,这些作品是他文学世界的重要构成;在非通俗性的许多作品中,也表现出很明显的通俗性——语言、情节两大基本要素之外,还表现在人物形象、审美情趣的民间色彩;他还曾花费很大的精力探讨民间通俗文学的理论问题,其深刻独到的见解既是他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理论的重要构成,他为推动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和品格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察民间通俗文学对老舍的影响,最值得重视的是两个相关的事实:出身于下层旗人家庭,生长于二十世纪初期。

在那个激烈动荡的时代,摆在少年老舍面前几种文学样式:古典文学,民间通俗文学,新兴文学。它们以不同的力量和方式吸引着老舍的审美兴趣,作用着老舍审美意识的原始积累和早期形成。

中国古典文学走进二十世纪就已经失去蓬勃生机,其正统地位也开始遭遇各方面的挑战,虽然在私塾、庙堂、学校及守旧的文人中间还受到推崇,但在这些地盘之外却有些“萧条”,而且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崛起,它所遭受的挑战更为严重。作为“文学知识”它尚有一定的市场;但作为审美对象则失去足够的魅力。少年老舍在学校里读的是古典诗文,但业余时间却将兴趣寄托在民间通俗文学方面。

所谓的“新兴文学”与老舍四十年代所说的“新兴文学”不同,后者指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这里指梁启超、黄遵宪们提倡的“新小说”、“新诗”等等,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思想文化界的先驱们所倡导和创作的既异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五四新文学的“近代文学”。毫无疑问,这些文学样式适应先进思想文化生产力的革命需要而兴起,也伴随着先进思想文化势力的壮大发展而逐渐显示出勃勃生机。并且启动和孕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它既没有古典文学那般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也没有五四新文学那样彻底的革命性和迷人的现代性,既不像古典文学那样长期属于国家话语的组成部分而具有正统性和统摄力,也不像五四新文学那样因贴近下层、关心民间而得到庶民及知识分子比较广泛的响应。它只在极少数先进思想文化者中间流行,走不进下层社会,对出身于满族旗人家庭、生活于下层市民中间的老舍,也就没法产生实际影响。

真正填充老舍审美空间、对其文学意识的生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中国民间通俗文艺。清末是民间通俗文艺最为繁荣的时期,北京下层市民社会是民间通俗文艺最发达的地方。清朝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生来就享受“铁杆庄稼”,这给了他们不劳而获的特权,也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发展。“当兵,是旗人们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前程,也不管你的日子过得怎样惨,不许从事额外的经济活动,不许擅离本旗的驻地,是铁定的规矩。多一文钱没处挣,多一步路不让走,……人要像鸟儿似的,被关在笼子里一辈子。……在这种世代承袭的人生悲剧里,旗人们精神上的苦闷抑郁可想而知。”于是,他们把精力和才智消耗在生活的艺术上,这就形成全民族“生活艺术化”倾向。

  P3-P5

序言

这不是那种包装得很漂亮的书,甚至有些“笨拙”:没有花样翻新的题目,没有别出心裁的结构,也没有时髦玄虚的术语名词,就那么一篇篇写下去,试图阐说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关系。一开始读,我甚至都提不起精神来,但坚持读下去,发现作者还是下了很大功夫,几乎每一章都有某些独特的见地,不时让人眼前一亮。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关于老舍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似乎题目都快做尽了,重复劳动的也不少,要说点有新意的话实在不容易。而石兴泽教授这本平实的论作却是扎扎实实地深掘,在许多方面均有所发现与突破。

该书的上篇主要是论述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多侧面来考察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有些本是学术界有争议的课题。例如,我们知道,老舍对五四运动是曾经采取“旁观”态度的,他的一些早期小说对五四新潮甚至不无讽刺批评,老舍和左翼文学也保持距离。对于这些现象,以往缺少深入的研究,这本书却有专章探讨,认为老舍在五四时期“不是启蒙者,而是启蒙对象”,但他的文学世界的建构又和五四新文学传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与左翼文学的关系既疏远又有“渗透”,对左翼文学的批评也不无合理成分。关于老舍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学表现”,书中深掘到心理层面,发现老舍对当时的文学主流既“充实自觉”,又“迷惘困顿”,他对新的文学观念“是感情狂热中的吸取,而不是理性高扬时的选择,有十分自觉却又伴随着几分无奈”。在政治运动的风暴中,老舍“内心深处伤痕累累”,常常“被热情和理性撕裂着,却又努力平衡着”,有时甚至变得复杂犹疑,“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书中对老舍创作衰减现象的分析是比较有分量的部分,既顾及特殊的时代氛围,又深入到老舍的个性、心理层面,比较合乎实际。

下篇也涉及心理问题,但着眼点主要是老舍如何面对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这也是目前老舍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书中深入探讨了老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选择,其中所表现的“矛盾心态”,即所谓“二重变奏”。这不是老舍传记,但该书对大时代中老舍的信仰、为人、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变化,做了比较细腻的剖析。我们从老舍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书中讨论老舍的文化心理,也达到目前同类研究中最好的水平。

老舍是读者非常喜爱的作家,也是带有标志性的大家。一谈到北京文化,似乎就可以想到老舍,他和他的创作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老舍研究也非常热门,成果丰硕。不过,有许多研究者大概太热爱老舍了,往往就以对老舍的欣赏、阐释、褒扬代替更为深入的研究。这本书的作者石兴泽教授多年来就致力于老舍研究,也是老舍的崇拜者,但我发现他在进入老舍研究状态时,还是保持有学者的必要的超越,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和分析老舍的成就,以及在大时代中老舍的心理矛盾,不回避老舍的某些局限性。这是该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这本书对于了解老舍的创作特色,理解老舍的精神世界,我想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2004年2月24日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后记

我研究老舍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读老舍,思考老舍,撰写研究文章,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一定成果。截至目前,我已经出版了多部老舍研究著作,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老舍的文章。我不敢说对老舍的认识多么深刻,我的研究成果多么重要,但我是在一步步走近老舍,逐渐深化对老舍的认识。

我的第一部老舍研究著作是《老舍创作论》,1990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与陈震文老师合作,侧重于文本分析,侧重于老舍创作道路的梳理。第二部是《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1993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侧重于对老舍文学思想和理论主张的研究,从思想理论角度探讨老舍创作和文学道路发展演变的主观机制,较之第一部,切入问题的层面有所深化;与第一部合起来,对老舍的文学世界有了整体性认识。我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于1997年出版第三部著作《老舍研究:六十五年沧桑路》,这部著作是对中外老舍研究的考察,其内容涉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借助别人的研究,深化了我对老舍的认识,也引发了许多新的思考。老舍研究“三部曲”之外,还有两部著作:《人民艺术家——老舍》和《骆驼祥子解读》。前者与刘明先生合作,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出版。这是一部“传记”,对我来说是从“生活和人”的层面上认识老舍;后者与关纪新先生合作,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根据出版要求,是对老舍名著《骆驼祥子》的细读。

著作之外,我还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习与探索》、《河北学刊》、《东岳论丛》、《齐鲁学刊》等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老舍研究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二十余篇。这些文章与著作有密切关系,有的就是某部著作的组成部分。我看重学术著作,更注重学术论文,因为它们拥有更多读者,更方便于老舍研究的学术交流;也因为它们是我研究和走近老舍的重要台阶,和学术著作一样,凝聚着我的心血——浓缩的心血。

辛勤的劳动,使我在老舍研究领域有了自己的学术位置,甚至被戏称为“专家”。师友见面常问:“还研究老舍?”我知道这里面含有专“啃”一个作家没劲的意思,也包含着“有什么研究头”的意思,包含着拓宽研究领域的期望。对此,我不便说什么。因为我知道,老舍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常说常新的话题。越是深入研究,越有话要说,越是走近老舍,越发现其实我们还不认识老舍。我研究老舍十几年,论题涉及众多方面,在某些方面奋力开掘,有许多被认可的见解,但我说透了吗?没有。老舍是个博大的世界,说不完的世界。深入研究,与时俱进,对于促进学术文化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和文学进步,都有现实性意义。

随着认识深化,我越来越觉得老舍不是个体作家。他属于二十世纪。他的人生道路、创作道路,文学世界的建构、思想感情的发展,他的生生死死,都与二十世纪文学和文化密切相关,是二十世纪文学和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作家都是历史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任何作家都关联着历史和文化,有的作家因创作平庸掩映在纷繁的历史现象深处,有的作家则因成就突出、地位显赫,促进了文学和文化发展,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老舍属于后者。其文学道路发展转变的重要方面都与二十世纪文学密切相关,其生命轨迹的许多重要方面都与二十世纪文化密切相关。因此,要深入认识老舍,只在老舍身上下功夫是不够的。研究视野应该扩大,从老舍与二十世纪文学的联系中认识老舍,分析老舍文学世界建构的文学史意义;从老舍与二十世纪文化的联系中认识老舍,分析作为文化型作家老舍的文化心理及其发展演变。这样,既有助于深化老舍认识,也拓展了研究意义:从老舍看二十世纪文学思潮更替,看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理历程,看二十世纪社会与文化的艰难转变……

这样,老舍就不再是具体作家,而是二十世纪文学和文化现象,是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典型。其研究,也就不单是具体作家研究,而且是作家与所属的时代文学和文化现象的研究。老舍是切入点,我的研究应该由此深入,探讨与这个“点”相关联的诸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甚至社会现象、精神现象。这样,老舍不单是研究对象,而是一个价值尺度,是检讨二十世纪文学和文化的价值尺度。老舍与诸种现象的联系,老舍对诸种现象的反映,诸种现象对老舍的促进促退等等,在说明老舍之为老舍的同时,也检讨诸种现象的成败得失。我想,老舍研究只有走完这一步,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研究系统。因此,我在完成了上述著述之后,便选定了这个题目。

这个题目是我的老舍研究系统工程中最后一项工程。它的完成,对我来说,是老舍研究系统工程的结束。

对于这个题目,开始设想将老舍放在二十世纪中去认识,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分三部分。一是讨论老舍走上文学道路之前,其文学意识的生成与当时流行的几种重要文学现象的关系。二是讨论老舍走上创作道路之后,在文学道路发展过程中诸种文学思潮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借助于老舍的进退得失检讨诸种文学思潮;老舍逝世后,仍以各种方式影响文坛,而文坛上诸种文学思潮及发展形态也影响着对老舍的认识,间接影响到老舍的文学生命。第三部分拟对此进行讨论。但这一计划没有落实,有的完成了,有的打了折扣,有的补充加强,于是成为现在的研究格局。

这不是完善的格局。老舍逝世后,与二十世纪文学的关系并没结束。老舍与影视文学、与京味文学的内容应写出来。但写到现在,我有些畏途,更感到疲惫,诸多事情打搅,心绪不宁,我只好就此打住。留下些空白,以后填充吧。

在已完成的内容中也有不十分满意的地方。如题目所示,应考察老舍与二十世纪文学的“双边互动”关系。但我实际做的,却是集中笔墨考察诸种文学思潮对老舍的影响,或者说我所揭示的是诸种文学思潮影响下老舍文学世界的构建,创作道路的发展演变。借老舍检讨诸种文学思潮的意图并没实现。这一方面是因为功夫不到家,缺乏探讨复杂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因为考察范围限定在个体作家与时代文学思潮之间,无论研究的思维习惯还是其间的关系本身,都限制了写作思路。研究对象的存在影响了研究思路,研究的思路也影响着对对象存在的认识。这是需要特别说明并请读者谅解的。

原计划中没有,实际写作中突出加强的是“老舍与二十世纪文化”部分。近些年来,文化及其研究是热门话题,在作家研究中,即使面对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品位的作家作品,研究者也要从文化角度进行审视。老舍是文化型作家,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更为突出。我在本书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都在这方面进行过较多思考,分析老舍文学世界的构成、创作道路的发展、生活道路的延伸、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其与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分析老舍文化心理发展变化与二十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对老舍的影响,分析老舍的文化检讨和文化思考对二十世纪社会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推动作用。这方面思考的加强改变了原来的题旨,这部著作的题目也因此改变(原来的题目是《老舍文学世界的建构与二十世纪文学》)。这一改变对我来说,弥补了不能按计划写作带来的许多遗憾。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部书不是一次写成的。有些章节早就写成,并且发表过,收入本书时进行了大量修改,以符合本书体系和整体建构;有的改动较少,保持了原貌,作为独立的章节,似无可厚非,但作为整部书的有机部分,可能会有不妥之处。尽管曾经下功夫加强各章节之间的关联和互见,加强整体性和有机性(上部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较强,下部较弱),仍难免出现影响思考缜密、论述严密、设计周密的地方。至于书中的见解论述等方面,限于个人学识,出现某些浅简疏漏,自是难免。在此把话说下,一是请求谅解,二是请求教正。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深深地感谢在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人们。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将最初的选题纳入科研计划,为研究提供了便利;我所在的聊城大学给予出版资助,解决了研究和出版中的一些困难;王富仁、温儒敏二位先生在百忙中阅读书稿,写作序言,深情难忘;王海波老师在酷暑中一遍一遍地阅读和修改书稿,不仅表现了责任编辑的敬业精神,而且显示出很高的学术水平……要感谢的还有许多友朋,在此不一一致谢。

  石兴泽

 2004.10.10于聊大西苑书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兴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49486
开本 32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