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隋书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隋朝有几位皇帝,历时多久?隋文帝是如何整顿吏治的?隋炀帝巡游过哪些地方?隋朝的后妃之制是怎样的?萧皇后为何写《述志赋》? 隋文帝为何让苏威读《宋书·谢晦传》?“二柳俱摧,孤杨独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朝廷靡然,莫不畏附”杨素?越王杨侗为何希望“不生帝王尊贵之家”?为什么说王仁恭先清后贪?炀帝时“清名天下第一者”为谁?……

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隋朝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隋朝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内容推荐

《隋书解读》主要参考“二十五史”中的《隋书》。《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开中国官修史书的先河,其成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621),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第二年,唐代朝廷命史臣编修这些史书,但是数年之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629),唐代朝廷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参加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比如颜师古、孔颖达等人,都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由于参修《隋书》的人比较多,所以《隋书》的作者有两种署名方式:一种是全书题魏征等撰,像《旧唐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另外一种署名方式是把纪传和志分开来署名,纪传题魏征等撰,志题长孙无忌等撰。

《隋书》的纪传开始纂修于贞观三年,完成于贞观十年,而志始修于贞观十五年,完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魏征卒于贞观十七年,远在《隋书》成书十三年前,因此不应全书题魏征作。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隋文帝即位九年以后才统一江南,到隋代亡国一共三十八年的历史。唐朝初年编修隋代的历史,虽然距离不远,但隋末江都之乱,文献尽毁,可供参考的材料并不多,只有王劭的《隋书》、牛弘的《朝仪记》等。

《隋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官修史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其贡献和意义是重大的。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由于隋距离唐很近,唐朝的开国君臣大都亲自经历了隋代的灭亡,因此他们都很重视从中汲取治理天下的经验教训,“以隋为鉴”的思想就突出反映在《隋书》当中。

其次,《隋书》秉笔直书,评价人物较少阿附隐讳。这是因为主编魏征刚正不阿,所以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对隋文帝和隋炀帝一些不好的方面都照实写来,毫不隐讳。

再次,书中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隋书》中虽然志的卷数不及纪传,但其分量却很重,其中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另外,《隋书》文笔简洁,显示出修史者高超的文字修养。

目录

1.隋朝有几位皇帝,历时多久?

2.隋文帝杨坚的身世如何?

3.北周时杨坚为什么常“深自晦匿”?

4.杨坚是如何取得帝位的?

5.隋是怎样灭掉陈的?

6.隋文帝废立太子是怎么一回事?

7.隋文帝驾崩前后的情况怎么样?

8.隋文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如何?

9.隋文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10.隋文帝是如何发展经济的?

11.隋文帝是如何改革行政制度的?

12.隋文帝是如何整顿吏治的?

13.隋文帝的立法思想是怎样的?

14.隋文帝是如何改革选举制度的?

15.为什么说隋文帝是一个比较节俭的皇帝?

16.如何评价隋文帝的历史功绩?

17.杨广是如何弑父诛兄、夺取帝位的?

18.隋炀帝是如何营建东都的?

19.运河是如何逐段开通的?

20.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运河一事?

21.隋炀帝巡游过哪些地方?

22.隋炀帝是如何穷兵黩武的?

23.“三征高丽”是怎么回事?

24.大业年间,起义队伍知多少?

25.隋炀帝是怎样“崩于温室”的?

26.史官是怎样评价隋炀帝的?

27.隋恭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

28.隋朝的后妃之制是怎样的?

29.为什么独孤皇后与文帝被宫中称为“二圣”?

30.萧皇后为何写《述志赋》?

31.周太祖为什么以铁券赐李穆“恕其十死”?

32.李穆为什么在隋文帝时能贵盛无比?

33.李浑为什么被宇文述等陷害而死?

34.李敏是怎样被封为柱国的?

35.梁睿是怎样打败王谦的?

36.梁睿在隋朝时有哪些事迹?

37.“刘防牵前,郑译推后”说的是什么事?

38.隋文帝为什么下诏诛杀刘防?

39.郑译在周、隋时做过哪些事?

40.于义在周、隋时有哪些事迹?

41.豆卢勋在军事上有何建树?

42.梁士彦是如何坚守晋州孤城的?

43.宇文忻是怎样说服周武帝攻拔晋阳的?

44.平定尉迟迥之乱,宇文忻有何战绩?

45.王谊在周、隋时有哪些事迹?

46.元谐是怎样的一个人?

47.王世积是怎样的一位将军?

48.虞庆则是怎样被诛的?

49.元胄是如何救了杨坚的?

50.高颎在平定尉迟迥之乱中有何功绩?

51.高颎在平陈之战中有何建树?

52.“一代名臣”高颎是如何先失宠后被杀害的?

53.为什么说高颎是隋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54.隋文帝为什么说“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55.隋文帝为何让苏威读《宋书·谢晦传》?

56.文帝、炀帝是怎样评价苏威的?

57.苏威的结局如何?

58.苏夔在音乐方面有何成就?

59.李德林年少时有何才能、事迹?

60.周隋禅代之际,李德林有何作为?

61.李德林是如何失宠的?

62.杨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3.杨勇为何失去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

64.杨素是如何陈述“东宫事状”的?

65.杨勇是怎样被废为庶人的?他的结局怎么样?

66.隋文帝是怎样对待儿子杨俊的?

67.文帝第四子杨秀是怎样被废为庶人的?

68.文帝第五子杨谅的结局如何?

69.赵嘎是怎样的一位官员?

70.杨尚希因何“为朝廷所重”?

71.长孙平对隋王朝有何贡献?

72.韦冲在怀抚少数民族方面有何事迹?

73.“二柳俱摧,孤杨独耸”是什么意思?

74.柳述与杨素有何矛盾,结局如何?

75.柳肃为何被隋炀帝“亲任”?

76.柳謇之有什么特长与才能?

77.柳昂是如何请文帝“劝学行礼”的?-

78.杨素在周武帝时有何事迹?

79.在平陈之役中,杨素有何建树?

80.杨素是如何多次平定江南之乱的?

81.杨素驭下有何特点?

82.为什么“朝廷靡然,莫不畏附”杨素?

83.文帝暴崩前后,杨素充当了什么角色?

84.杨素是如何平定汉王杨谅之乱的?

85.隋炀帝和杨素君臣关系到底如何?

86.史臣是如何评说杨素的?

87.隋炀帝为什么说杨约“果堪大任”?

88.牛弘是怎样请求文帝“开献书之路”的?

89.牛弘在“礼”、“乐”、律令方面有何建树?

90.隋朝君臣是怎样评价牛弘的?

91.郭荣在周、隋时有何事迹?

92.“庞晃射雉”是怎么回事?

93.李安兄弟“灭亲奉国”是怎么回事?

94.长孙览在周、隋时有何事迹?

95.长孙晟在抚平突厥族方面有何功绩?

96.隋朝灭陈,韩擒虎有何功绩?

97.关于韩擒虎有哪些传说?

98.韩擒虎的两个弟弟在周、隋时有何事迹?

99.贺若弼在北周时有何作为?

100.贺若弼在隋朝灭陈时有何功绩?

101.贺若弼结局如何?

102.史臣是如何评价韩擒虎、贺若弼的?

103.达奚长儒在军事上有何建树?

104.贺娄子干在军事上有何建树?

105.史万岁在北周时有何事迹?

106.史万岁是如何名震突厥的?

107.史万岁在平定江南和南宁夷的叛乱中有何事迹?

108.史万岁为什么被冤杀?

109.刘方为什么被称为“良将”?

110.史臣是如何评价达奚长儒等隋之名将的?

111.李彻在周、隋时有什么事迹?

112.崔彭在周、隋时有什么事迹?

113.杜彦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114.高劢是一位怎样的官员?

115.汆朱敞生平遭遇如何?

116.为什么隋文帝说张威“惟利是视”?

117.侯莫陈颖为将从政有何事迹?

118.卢恺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员?

119.令狐熙为官有何政绩?

120.薛胄为官有何政绩?

121.宇文撤为官做将有何事迹?

122.张衡为什么由恩宠无比而终被赐死?

123.杨汪有什么才能与政绩?

124.“八米卢郎”指的是谁?

125.《孤鸿赋》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

126.“德为人表,行为士则”说的是谁?

127.李孝贞为何慨叹“宦意文情,一时尽矣”?

128.薛道衡有何才华和“筹略”?

129.薛道衡为什么被炀帝缢杀?

130.明克让有什么才能?

131.魏澹所著《魏书》有何特点?

132.陆爽因何被隋文帝“追怒”?

133.人们为什么感伤侯白“薄命”?

134.杜台卿有何事迹和著述?

135.辛德源有何才能及著作?

136.柳薯为什么与炀帝“恩若友朋”?

137.“我平陈国,惟获此人”指的是谁?

138.许善心为何不被炀帝重用?

139.许善心因何遇害?

140.为什么说李文博“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141.炀帝长子杨昭为人如何?

142.越王杨侗为何希望“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143.齐王杨睐为人及结局如何?

144.崔仲方在周、隋时有何作为?

145.“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说的是谁?

146.于仲文是如何俘获檀让、平定河南的?

147.于颛是怎样谋杀赵文表的?

148.段文振在周、隋时有何事迹?

149.宇文述是如何平定吴、会一带的?

150.宇文述为杨广夺宗做了哪些事?

151.为什么说宇文述在炀帝时“势倾朝廷”?

152.在征高丽之役中宇文述有何作为?

153.宇文述结局如何?

154.云定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55.郭衍将兵从政有何事迹?

156.为什么说郭衍“事上奸谄”?

157.王韶去世,隋文帝为什么凄怆流涕?

158.为什么文帝说元岩乃“宰相大器”?

159.为什么说刘行本“刚烈方直”?

160.梁毗为什么“置金坐侧,对之恸哭”?

161.杨素贵宠专权,梁毗态度如何?

162.朝廷百僚为什么“敬惮”柳或?

163.柳或为什么反对以武将为刺史?

164.隋文帝为什么说柳或是“国之宝也”?

165.杨素为什么不满并陷害柳或?

166.赵绰执法有何事迹?

167.文帝、炀帝为什么都不喜欢裴肃?

168.为什么说樊子盖“在军持重”、“临民明察”?

169.隋炀帝为什么说史祥有“英才大略”?

170.元寿为将为政有何事迹?

171.杨义臣为将战绩如何?

172.“公安,社稷乃安;公危,社稷亦危”说的是谁?

173.为什么史臣说刘权“足为守节之士”?

174.隋文帝为什么认为李圆通“堪当大任”?

175.麦铁杖是怎样由盗贼成为将军的?

176.“肉飞仙”沈光有何事迹?

177.来护儿有何战绩?

178.鱼俱罗是一个什么样的将军?

179.陈棱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180.周罗眠一生有何事迹与传说?

181.周法尚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182.炀帝为什么说李景“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183.慕容三藏有何战绩?

184.炀帝为什么说薛世雄是“好人”?

185.为什么说王仁恭先清后贪?

186.吐万绪是一位什么样的将领?

187.董纯为将从政有何事迹?

188.为什么史臣说赵才“志在强直”?

189.为什么隋文帝说李谔是“体国之臣”?

190.裴政在修法执法方面有何事迹?

191.为什么苏威说柳庄兼习世务学业?

192.源师是一位什么样的官员?

193.郎茂从政有何事迹?

194.为什么说张虔威为人“廉慎”?

195.文帝仁寿年间,“天下第一能吏”是谁?

196.炀帝时房彦谦有何事迹?

197.虞世基文才政绩如何?

198.为什么史臣说裴蕴“素怀奸险”?

199.裴矩是如何奉诏巡抚岭南的?

200.裴矩的《西域图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01.为什么说“关右骚然”与裴矩有关?

202.宇文恺在营建方面有何事迹?

203.阎毗有何技艺?

204..何稠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员?

205.史臣为什么说王劭著书“徒烦翰墨,不足观采”?

206.杨玄感是一个什么样的将领?

207.李密替杨玄感出过哪些主意?效果如何?

208.李密被捕后是怎么逃脱的?

209.李密是怎么由翟让部下成为义军领袖的?

210.翟让因何被李密斩杀?

211.李密与宇文化及交战,结局怎样?

212.李密是怎样投降李唐的?

213.《隋书》作者为什么要给诚节之士立传?

214.张须拖是一个怎样的将军?

215.尧君素为什么名列《诚节传》中?

216.《隋书》作者为什么要立《孝义传》?

217.薛溶为什么名列《孝义传》中?

218.王颁为什么名列《孝义传》中?

219.《隋书》作者为什么要给循吏立传?

220.梁彦光为什么被称为循吏?

221.“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说的是谁?

222.赵轨为政有何事迹?

223.房恭懿为政有何事迹?

224.公孙景茂为什么被称为“良牧”?

225.辛公义为什么被呼为“慈母”?

226.炀帝时“清名天下第一者”为谁?

227.王伽是怎么让流囚“自赴宪司”的?

228.魏德深为政有何事迹?

229.《隋书》作者为什么要给酷吏立传?

230.文帝为什么说“士文之暴,过于猛兽”?

231.田式为什么名列《酷吏传》中?

232.燕荣为什么名列《酷吏传》中?

233.赵仲卿为何名列《酷吏传》中?

234.长安人为何有“宁饮三升酢,不见崔弘度”的说法?

235.王文同为何名列《酷吏传》中?

236.《隋书》的作者为什么要立《儒林列传》?

237.元善为什么名列《儒林列传》中?

238.辛彦之有何撰著存世?

239.何妥为官治学有何事迹?

240.房晖远治学为官有何事迹?

241.开皇初“六儒”指谁?结局如何?

242.刘焯为什么名列《儒林传》中?

243.对刘焯制定的《皇极历》应做何评价?

244.刘炫为什么名列《儒林传》中?

245.《隋书·文学传》为何而立?

246.“汉圣”指的是谁?

247.王颊为何名列《文学传》中?

248.崔德为何名列《文学传》中?

249.“冶葛”指的是谁?

250.虞焯为什么名列《文学传》中?

251.王胄、庾自直为什么名在《文学传》中?

252.潘徽为什么名列《文学传》中?

253.《隋书》为什么要设《隐逸传》?

254.李士谦为什么名在《隐逸传》中?

255.崔廓、崔赜父子有何事迹传世?

256.徐则为什么名在《隐逸传》中?·

257.张文诩为什么名在《隐逸传》中?

258.《隋书》为什么要设《艺术传》?

259.庾季才、庾质父子为什么名在《艺术传》中?·

260.卢太翼为什么名列《艺术传》中?

261.为什么说耿询“伎巧绝人”?

262.为什么说韦鼎“尤善相术”?

263.来和相术如何?

264.为什么说萧吉“尤精阴阳算术”?

265.杨伯丑为什么名列《艺术传》中?

266.为什么说张胄玄“尤精术数”?

267.为什么说许智藏“以医术自达”?·

268.万宝常在音律方面有何特长?

269.《隋书》作者为什么为外戚立传?

270.隋文帝外家吕氏有何事迹?

271.独孤罗一家有何事迹?

272.萧岿有何事迹?

273.《隋书》作者为什么要为列女立传?

274.兰陵公主有何事迹?

275.南阳公主有何事迹?

276.谯国夫人有何事迹?

277.郑善果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女子?

278.《隋书》是怎样介绍、评价宇文化及兄弟的?

279.司马德戡为何被缢杀?

280.《隋书》是怎样介绍评价王充的?

281.段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82.高丽建国有何传说和事迹?

283.高丽与隋王朝关系如何?

284.百济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285.百济与隋王朝的关系如何?

286.新罗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287.棘褐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288.流求国指的是哪里?其风俗文化如何?

289.倭国指的是哪里?其风俗文化如何?

290.林邑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291.赤土所指在哪里?其风俗文化如何?

292.真腊所指在哪里?其风俗文化如何?

293.婆利所指在哪里?其风俗文化如何?

294.《隋书·西域传》包括哪些国家和民族?

295.吐谷浑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296.吐谷浑与隋王朝关系如何?

297.党项羌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与隋王朝关系如何?

298.高昌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与隋王朝的关系如何?

299.康国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300.《西域传》对其他国家或少数民族做了哪些介绍?·

301.《隋书》对突厥做了哪些介绍?

302.《隋书》对西突厥做了哪些介绍?

303.《隋书》对铁勒做了哪些介绍?

304.《隋书》对契丹做了哪些介绍?

305.《隋书》是怎样介绍室韦的?

306.《隋书》“十志”记载了哪些朝代的典章制度?

307.《隋书·礼仪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08.《隋书·音乐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09.《隋书·律历志》和《天文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0.《隋书·五行志》记载了些什么?

311.《隋书·食货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2.《隋书·刑法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3.《隋书·百官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4.《隋书·地理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5.《隋书·经籍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6.何谓“开皇律”?

317.何谓“大业律”?

318.隋朝的均田制是怎么一回事?

319.隋朝的租调制是怎样的?

320.隋朝的徭役制有什么特点?

321.什么叫“大索貌阅”?

322.“输籍定样”是怎么回事?

323.隋朝的货币制度是怎样的?

324.隋朝朝廷官制结构是怎样的?

325.什么叫三省六部制与寺监制?

326.隋朝对地方行政机构做了怎样的改革?

327.隋朝对兵制做了怎样的改革?

328.赵州安济桥在建桥史上评价如何?

329.隋朝为什么要建新都大兴城?

330.《隋书》的撰修时间与作者是怎样的?

试读章节

23.“三征高丽”是怎么回事?

高丽位于朝鲜半岛的北部。隋文帝时,高丽王高元联合靺鞨侵扰辽西,遭到隋军的反击,遣使谢罪而罢。

隋炀帝为恢复辽东故地,借口高丽王不肯人朝,下令东征。征高丽一共三次,都是隋炀帝亲征,进兵路线也基本相同。大业八年(612)是首征。这年二月,大军集中在涿郡(今北京西南),共一百一十三万人,分二十四军出发,炀帝自率六军殿后。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绵亘一千余里,直奔辽东。水军由来护儿率领,从东莱出发,指向平壤。高丽军据城守御,顽强抵抗。水军登陆后虽有小胜,但在平壤却大败而退。宇文述等率领陆军三十多万人进攻平壤,面对坚城,亦因粮尽引还。高丽军四面出击,隋军大败于萨水(今清川江)。士兵战死逃散,回到辽东的只有二千七百人。

隋炀帝并不甘心失败,大业九年,又发动了对高丽的第二次进攻。正当陆军进抵辽东作战,水军刚要出海的时候,礼部尚书杨玄感突然起兵黎阳(今河南浚县),围攻东都。炀帝闻讯,立即撤兵回国,平息内难。高丽军尾随追击,隋军军资器械,损失甚重。

大业十年,隋炀帝以“拔海移山”之志第三次进攻高丽。来护儿军至卑沙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打败高丽军,正要进攻平壤,高丽遣使乞降,囚送叛将觥斯政。炀帝看到国内形势不佳,便借此班师,转而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军。

三征高丽给隋朝造成了严重的创伤。首先是出征准备:大业四年穿永济渠,就是要沟通河南至涿郡的运输。六年,令天下富人购养战马,并普查军用器杖。七年,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昼夜立水中督役,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十之三四。先发江淮以南民夫、船夫运黎阳、洛口诸仓米至涿郡,次发牛车运米积于辽西。牛车往者皆不返,又发鹿车(人力小车)六十万辆。二人共推米三石,路远不够自己口粮,抵达无米可交,只得逃亡。最后发河南北民夫供军需,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辆送至高阳(在今河北)。以故舳舻相接千余里,负载粮草及兵甲攻取之具往还于道者常数十万人,交通堵塞,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其次,在三征高丽的过程中,隋王朝的战场牺牲也是惨重的。但将士们在首征、二征时,战斗虽然惨烈,士气却异常旺盛。到了三征时,全国已乱,所召士卒,半路逃亡者相继。

总之,隋炀帝三征高丽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一般学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万乘亲征,遥为指授。二、未立统帅,事权不一。三、劳师袭远,馈饷难继。四、敌势方强,无隙可乘。其中以第三点最为根本。

P20-21

序言

中国的历史记载从先秦时代萌芽、发展,此后历代不绝,犹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载历史的国家,“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历史记录逐渐发展。西周共和(前841)开始,我国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春秋以后,不仅周王朝有史官史书,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史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相继问世。《春秋》一字褒贬,寓意深刻,对后来的史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的出现,无论从史学意识、史学目的、史学编纂,还是史学规模、史学语言等,都是对先秦史学的一次系统总结,同时又开辟了史学的新道路,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后来的史学,基本都是沿着司马迁开创的史学道路继续前进,所谓“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就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形式的不断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司马迁曾指出历史的“自镜”作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重视历史著作的认识作用,曾提出著名的“三镜”说法:“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不可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在认识历史的同时,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从自己民族的早期经典中寻找可依靠的东西,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故而史籍中记载的先民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价值原则就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凭借。

历史具有劝善惩恶的榜样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篇》论述历史的作用时说:“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性的善恶、美丑,无疑成为后人的警示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民族人性的精华所在。这是一种根植于现实人生社会、却又超越一般生命意义的道义精神。

历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价值。李大钊说:“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有与常人有何殊异,只是他们感觉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这社会的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而然的发生一种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绪,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历史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一个具有丰厚历史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智者。

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意义更显深远而重大。我们要从史籍中汲取精华,建设和谐社会。“修己以敬”,实现个人身心和谐;“亲亲”,实现家庭和谐;“仁者爱人”,实现群体和谐;“天下为公”,实现社会和谐;“不违农时,……斧厅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湾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阅读史书,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尽管有时出现曲折乃至于暂时的分裂,但它的总趋势是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尽管有时有外敌入侵,但志士仁人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经历了许多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的史书浩如烟海,有正史、杂史、野史等,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如何去读史书?我们认为首先读正史,从纪传体入手。它们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主体和主流,可以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认识古今之变的基本规律。第二,读史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的觉醒和提高、精神的陶冶和升华。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三,读史要有史学意识。我们应把它们放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以历史的眼光去挖掘历史典籍的思想意义,去认识历史典籍的作用和价值。第四,读史要有现代意识。历史已经过去,成为一种传统,但它并没有凝固,而是一个继续流淌着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对今天和未来发生重要作用。读史就是要立足现实,审视历史,继承优秀的传统,以史为鉴,为今天的现实服务,把握好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开卷有益,我们都能从丰富的历史典籍中得到教益,得到启迪。

本丛书首先从“二十五史”入手,因为它们是中国历史著作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直接记录。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坐观千年风云之变幻,笑谈古今世事之沉浮!

编 者

2006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隋书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83813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1.04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