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5年翻译文学/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的翻译文学集,精选了2005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翻译文学佳作。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妙、语言优美、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艺术性,展示了2005年中国短篇小说的最高层次,非常值得一读。从中您将获得美的享受!

内容推荐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本书精选了2005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翻译文学佳作,这些作品都是外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分别有小说、散文和诗歌三大类。,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001/序

小说

001/彼得·阿廖什京爱情小说三篇

028/苍天

039/笑林幸存者

050/蟒狗

062/生日

075/动物故事

086/为什么会是我

089/裂舌

151/痴愚说客

177/露茜之死

195/夹在电梯里的那个男人怎么样了

散文

210/在斯特拉伦市召开的欧洲译者中心开幕式上的讲话

216/图尼埃散文六篇

228/新自然散文六题

242/求爱万象

诗歌

248/纳博科夫抒情诗选译

261/索菲娅·安德雷森诗选

271/日本诗歌九首

279/2005年外国文学作品汉译书目辑录

385/2005年我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篇目索引

438/2004年11~12月外国文学作品汉译书目辑录 

452/2004年11~12月外国文学作品汉译篇目辑录 

463/关于外国文学作品汉译索引及书目的说明

试读章节

……不知为什么青春年代她喜欢蜡烛。在她房间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铜烛台,样子颇像海神的三齿叉。在只有我们俩时,她用两个指头轻盈地掐灭烛火,灭了边上两只蜡烛……

一切是从那个冬天的雪夜开始的。那天的夜也像现在窗外的夜一样。当时我在沃斯克列先斯基附近的压缩机站建筑工地上当绝缘工,住在古巴诺沃村的公寓里。休假日我喜欢逛博物馆,很晚才回去。有一次,星期六我在莫斯科耽搁了。街上严寒袭人,冷风凛冽,雪花飘飞。电气列车车厢一半是空的。我坐在窗旁考虑着,在哪里下车比较好——是“巨人”站下,还是坐到“沙漠”站。巨人站下要走比较远的路,还要穿过树林。我想象着黑暗中我将会在陌生的树林中迷路。我在草原上长大,却要在黑暗阴森的树木间踯躅,寻找被雪覆盖的小径……不,最好还是坐到沙漠站,但是我却不想去那里。我的伙伴们跟当地人没有搞好关系。我回想起与我住一个房间的沃洛佳·索洛马京带着灯走一个星期的事,他遇上了沙漠站那里的小伙子。“不过,没关系,好歹总能通过的。”我做出了决定。

月台上风把雪刮进了我的衣领。突然一阵战栗袭来,但不是因为严寒,而是因为预感到会遇上当地的小伙子而产生不快。我走下踏级,急匆匆地在街上迈开步走,凝神注视着黑暗的空间。万籁俱寂,我有点快活,但仍不失警惕。我明白,只有到了镇外桥后面我才能感到自己平安无事。风朝我迎面刮来,我把脸藏在衣领中以免刮到雪花。街道把我引到铺满雪花的草地,我必须得穿过它,然后经过边上的房子,朝桥走去,而那里距古巴诺沃村只有一臂之遥了。

就在我走上草地这一刻,我看到路灯下有些小伙子,而离我稍近些,在路一边还有两个黑糊糊的人影。碰上了!我心里紧张起来,向后掉头已经晚了。看来,他们已经发现了我。现在,在黑暗中他们暂时还弄不清楚是谁在行路一也许,是自己人……主要的是不要露出慌张不安。我无论如何躲不过路灯下那一帮小伙子,他们就正对着我站在路上,当然,等我走近他们时,他们会认出我是天然气站的人,沙漠站那里的小伙子是这么叫我们压缩机站的建设者的。他们中谁也不认识我,对我也没有切齿之恨,不会一上来就打我。他们先要找借口寻衅,这也就是说,是可以选择时机的,对自己这双腿我从来没有抱怨过。

刮向草地的风越来越大,雪花落在脸上很刺人,但我没有理会这一点,执著地向路灯下的人匆匆走去。

“沃洛佳!”突然一个少女的声音喊我。那两个站在路一边的人原来是姑娘。我立即明白了,她们把我当成我的好朋友沃洛佳·索洛马京了,他也有我这样的一顶灰色鸭舌帽。

我从路上转过去,踩着雪,向她们走去。紧张心理一下子消失了。考验推迟了。走近姑娘后,我认出其中的一个,这是奥丽娅,是沃洛佳的女朋友。她是个讨喜的活泼的女孩,有点娇媚,在村俱乐部我常见到她,她在那里总是嚷嚷着,快活而又调皮。她大概知道,别人不可能不喜欢她。

P2-3

序言

检阅2005年发表在全国各地杂志上的翻译文学作品时,我首先要介绍著名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1985年4月24日在斯特拉伦市召开的欧洲译者中心开幕式上的讲话。伯尔的讲话中有许多话与我们这里关于翻译、翻译文学的认识竟是如此相似,简直如出一辙。譬如,我们经常说,如果没有外国文学(其实指的就是翻译文学),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学就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了;而伯尔也说:“我认为,没有翻译家的工作,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西方文化。”再譬如,我们经常说,当我们在阅读某一部翻译作品时,我们往往会脱口而出说我们是在读某某外国作家的作品,但实际上应该是在读某某翻译家翻译过来的某某外国作家的作品;伯尔也说:“我想向所有在场的人包括我自己提个问题,当我们正在阅读某个翻译作品的时候,是否经常想过,这是谁翻译的呀。就算是侦探小说吧,那侦探小说也得翻译过来才能看啊。”“有很多人在翻译这个领域里正默默无闻地在耕耘着,这是一项很重要和实际的工作,而这项工作经常,不,几乎是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他还指出:“我们中有很多作为译文的读者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翻译工作这个领域是多么的重要,又是非常的崇高和伟大。”

由伯尔的讲话,我又想起了2005年在我国翻译界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一年的6月26日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在深圳颁发,有两位译者翻译的译作荣获优秀文学翻译奖,即田德望据意大利文翻译的《神曲》(但丁著)和黄燎宇据德文翻译的《雷曼先生》(斯文·雷根纳著)。虽然此前两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也已经颁发过文学翻译奖,不过那两届文学翻译奖被称做“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多了“彩虹”两字,多少有点属于“另类”之意。事实上,此奖也确实是因为当时的鲁迅文学奖没有设立文学翻译奖的奖项,才由著名作家韩素音资助,设立了“彩虹奖”。这样,其奖金数额当然也不可能与正式的鲁迅文学奖在同一档次。但这一次却是正式纳入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所以意义大不相同。我十几年前就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为“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呼吁承认翻译文学的价值及其在国别文学中的地位。其后,我也一直有类似的文章和著述发表和出版。正因为此,所以我本人对这一届鲁迅文学奖把翻译家的翻译作品与我国其他作家的创作作品(中短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等)一起正式纳入评奖范围,让文学翻译家与文学创作者享有同等的待遇,感到分外欣喜。

然而,在庆贺和欣喜的同时,我对这一届的评奖结果又感到不满足,甚至感到一些遗憾。

首先,我对这一届获奖的译作数量之少感到不满足。

从颁布的获奖名单上可以看出,其他门类的获奖者数目都在四五个之间,短篇小说最少,但也有三个。而文学翻译奖严格而言其实只有一个,因为田德望的《神曲》得的是“荣誉奖”。据说,优秀文学翻译奖奖项原设有五个名额,但在参评的三十部文学译作中,超过三分之二得票的只有田德望翻译的《神曲》和黄燎宇翻译的《雷曼先生》两部,评委会最终只能放弃其他三个(其实是四个)名额。

本来,获奖数目的多寡自有评委专家们掌握标准和尺度,毋庸旁人置喙。但是因为有了横向的比较,这样的获奖数目就难免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与我国其他门类的文学创作相比,当今我国的文学翻译情况特别差。你看,明明最多可以有五个得奖的名额,但是经过文学翻译奖的评委们反复评议,最终却只有一部译作才有资格得奖。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文学翻译家翻译了那么多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的出版社出版了那么多的文学翻译作品,但是都不行,都没有资格获奖。事实上,评奖结束后部分评委的感叹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他们极为忧虑地说:“外国文学翻译水平不佳,翻译人才日渐匮乏。”

评委们的高标准、严要求自然无可厚非,不仅如此,他们的这种认真严肃的作风还应该赢得人们的肃然起敬。然而评奖,尤其是作为我们国家的最高级别的文学翻译奖项——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奖的评奖,其实不光是一项简单的评奖活动,它实际上还兼具着另外两项功能:其一是对最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在文学翻译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成绩的一种检阅、一种展示和一种肯定;其二则是对国内文学翻译界的一种导向和指引——希望翻译家们朝着得奖作品的方向努力。

我个人觉得,目前的这个评奖结果恐怕正好迎合了国内学术界某些人对当前国内翻译界现状的一个并不十分正确的估价。在这些人看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翻译尽管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总体水平下降了,翻译质量不如从前高了,倒退了。这样,在这些人看来,这次的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奖只评出一部得奖作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然而情况果真如此吗?我觉得不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可以说是我国翻译史上最为繁荣、最为发达的时期。以美国文学的翻译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小说翻译主要集中在杰克·伦敦、德莱塞等几个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少数几个“美国共产党员”作家、黑人诗人如法斯特、杜波依斯等人的身上。翻译选题相当狭窄,中国读者对当代以及此前的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家、流派几乎毫无所知。而进入新时期以后,美国文学翻译的选题范围大为拓宽。新时期二十余年来,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有了中译本。从美国文学开创时期的欧文、库柏、霍桑,到世纪之交的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华顿;从海明威、福克纳等现代作家,到当代作家诺曼·梅勒、契弗,从犹太作家索尔·贝娄、辛格、马拉默德、罗斯,到艾里森、鲍德温、莫瑞森、盖恩斯等黑人作家,从南方作家韦尔蒂、奥康纳、麦克勒斯等,到女作家奥茨、艾里丝·沃克、卡波蒂等,直到后现代作家纳博科夫、冯尼格、海勒、约翰·巴思、巴塞尔姆,等等,都有了广泛的译介,构成了相当完整的文学史系列,相当充分地展示了美国文学发展的全貌。不但古典作家的作品不断重版、新译,并成丛书化、系列化翻译出版态势,而且当代美国文学中凡有影响的主要作品基本上也都翻译成了中文,一些著名作家作品还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译本。

有必要指出的是,不光是在翻译的美国作家、作品和题材方面有了明显的拓展,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美国文学翻译家队伍。除了众所周知的老翻译家张友松、海观、侍桁、冯亦代等人外,新时期我国翻译界还涌现出了新一代的美国文学翻译家。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很多人既是美国文学作品的译者,又是美国文学的研究学者,如福克纳研究专家和翻译家李文俊,美国黑色幽默和通俗小说翻译家施成荣,索尔·贝娄的主要译者宋兆霖,菲茨杰拉德的译者巫宁坤,以及鹿金、汤永宽、傅惟慈、林疑今、董乐山、梅绍武、陈良廷、裘柱常等。

再如英国文学的翻译。爱尔兰著名诗人,后期象征主义代表诗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芝的诗作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即有译介,但新中国成立后却长期湮没无闻。新时期开始后,《外国文艺》等外国文学刊物和一些外国诗歌选本率先推出了袁可嘉、裘小龙等翻译的叶芝诗作,叶芝的诗歌很快受到许多中国读者的喜爱。于是,叶芝诗歌的翻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蔚为我国文学翻译出版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86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裘小龙翻译的《抒情诗人叶芝诗选》(1992年再版);翌年,漓江出版社又出版了裘小龙翻译的叶芝诗歌选集《丽达与天鹅》;1994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傅浩翻译的《叶芝抒情诗全集》;1995年,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翻译名家自选集·袁可嘉卷》,其中收入袁可嘉翻译的《驶向拜占庭》;1996年,北京东方出版社又出版了王家新编选的《叶芝文集》。此外,还有叶芝的散文翻译作品,如《幻象:生命的阐释》(西蒙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生命之树:叶芝散文集》(赵春梅、汪世彬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等等,不一而足。

与此相仿的是20世纪英国另一位大诗人、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人物、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S.艾略特。及至上世纪80年代之前,艾略特的名字在新中国的读者中同样鲜为人知。进入新时期以后,艾略特的诗歌才开始成规模地翻译出版:有裘小龙翻译的《荒原》、《四个四重奏》;查良铮等翻译的《T.s.艾略特诗选》;汤永宽翻译的《情歌·荒原·四重奏》;赵萝蕤重译的艾略特的著名长诗、现代主义经典之作《荒原》和《艾略特诗选》;紫芹选编的《T.s.艾略特诗选》;李赋宁译洼的《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等等。

以上两位英国诗人的译作在国内读书界均有较大反响,其翻译质量也颇受推崇。

这里我还要特别提一下拉美文学的翻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对拉美文学的翻译多局限在古巴、智利等国少数几个左派进步作家的作品,整个拉美文学的翻译在当时明显处于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的边缘。但进入新时期以后,我们对拉美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发展得非常充分、非常全面,从古典作家到当代先锋派作家几乎都有译介。尤其是对当代拉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几乎囊括了当代拉美小说家创造的所有新的创作流派,如魔幻现实主义、神奇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等,当代拉美的一批先锋派小说家,从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博尔赫斯、萨瓦托、奥内蒂、鲁尔福到新小说家科塔萨尔、富恩特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多诺索,从现代诗人巴列霍、聂鲁达、米斯特拉达到当代诗人帕斯,等等,不仅成为了广大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名字,为他们展示了一片神奇新鲜的文学景观,更为新时期中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无比新鲜的艺术借鉴资源,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在拉美文学的翻译中,一批优秀的西葡语翻译家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王央乐、刘习良、朱景冬、赵德明、尹承东等。

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翻译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然而现在在评选鲁迅文学奖时,却竟然如此难以见到文学翻译家以及他们译作的踪影,这样的结果能反映我们当前文学翻译的实际情况吗?

这里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评委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一批翻译界或文化界的人士,在讨论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奖的评选问题时,他们依据的是什么样的标准?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译作的哪方面的因素?据我猜想,他们恐怕更多考虑的是所谓的文学翻译作品的翻译质量问题,而忽视了另一个在我看来却是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文学翻译家和他们的翻译作品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所作出的贡献,具体而言,即是文学翻译家和他们的翻译作品对中国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外国主要作家、作品、流派所起的作用,文学翻译家和他们的翻译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文学翻译家和他们的翻译作品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起的作用。而现在我们的评委在审视、评选优秀文学翻译作品时,打一个不十分确切的比喻,他们有点像是把译作放在翻译课的课堂里进行,老是盯着某某译作的某个翻译错误——这当然也无可非议,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该译作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中是否发挥了作用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我看来,这是文学翻译更为实质性的、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评判文学翻译得失成败的核心所在(余秋雨的散文尽管有人指出其中的许多错误,不是也没有影响其获得鲁迅文学奖吗?)。老实说,如果按照我们今天这样的评奖方法和标准,那么即使鲁迅先生本人带着他的译作来申请评奖,恐怕也不可能评上鲁迅文学奖的优秀文学翻译奖——我们的评委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鲁迅先生的译作中“捉”出许多翻译错误,从而以绝对多数甚至全票否决鲁迅译作的评奖资格,而根本不理会鲁迅先生的翻译为推进中国现代文学、为中国白话小说的发展、为中国语言的革新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至于严复和林纾,尽管我们今天已经一致公认他们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他们的译作能获得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奖评委们的青睐吗?我看也未必,因为前者的译作中有不少删节,在翻译《天演论》时还把原作中的第一人称擅自改为第三人称,而后者连外文都不识,更有何资格来参加文学翻译奖的评奖?这样的假设当然显得有点走向极端,但我是故意把问题推向极端,以突显问题的实质。

所以,要改变目前文学翻译作品评奖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个问题的话),那么我认为评委们要从翻译课的课堂里走出来,要进入中外文学、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平台,要从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交往、传播、接受、影响的层面上去审视文学翻译家的作品,这样我们才不至于错失为我们国家的文学、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翻译家和他们的译作。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不要考虑译作的翻译质量了,我的意思是不要仅仅只考虑译作的翻译质量而忘记了文学翻译的本旨,忘记了文学翻译的首要意义应该在引进、译介、传播外国文学作家、作品、流派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通过文学翻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就像鲁迅当年所做的那样,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至于文学翻译的质量问题,应该是我们评选优秀文学翻译奖的参考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

以上是我借伯尔的讲话引出我本人对2005年我国鲁迅文学奖评选优秀文学翻译奖发表的一些看法,虽然表面上看似乎与本书的编选工作有点偏离,实际上却有内在的联系,因为本书正是通过一年一度对发表在全国各地报纸杂志上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编选,从而彰显我国翻译家们为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学、文化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下面我要简要地向读者说明我在编选2005年度“翻译文学卷”时的一些思考:

今年入选“翻译文学卷”的作品分别有小说、散文和诗歌三大类。

在小说类里,我选了十一篇作品,它们大致可分成四组:第一组三篇都是以感情描写的细腻见长,有当代俄罗斯作家彼得·阿廖什京的三篇爱情小说,爱尔兰作家奥布赖恩的小说《苍天》,还有越南作家武氏好的小说《笑林幸存者》。俄罗斯老人的淡雅细腻、却又浓郁深沉的爱情,也许会令当代不少年轻人感到陌生,甚至不可理解,但却是一种久违了的、令人神往的爱情境界。与此相比,爱尔兰小说《苍天》反映的是一对试图填补旧隙的父女之间极其微妙的感情变化,而越南作家的小说尽管也展现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但带给读者的却是惨烈的心灵的震撼。

第二组两篇小说《蟒狗》和《生日》,分别是澳大利亚和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但都描写了移民的生活与情感。移民从人数上看,占全球人口的比例不高,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境遇、他们的情感波折、他们与当地人之间的距离与融合,等等,却是当今世界文学中越来越令人注目的一个题材。

第三组小说中美国作家费诺的《动物故事》表面看似乎是讲了四个动物(一条金鱼、一只小猫、一只蟾蜍和一只蟑螂)的故事,然而折射出的却是各个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现实处境和人物性格。看到的是动物,感受到的却是人,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而法国作家雷米的《为什么会是我》更是令人惊叹:仅用了二至三页的篇幅,却叙述了一个充满悬念、一波三折、最后结局完全出乎意料的故事。

第四组中的四篇小说无论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更具有当下的时代感。我特别推荐日本女作家金原瞳的《裂舌》。小说描写新生代少女用戴舌环、刺青——将麒麟和龙的图案文在身体上等非常手段“改造身体”,并赋予其象征意义。作品非常生动地表现了新一代青年的孤独和拼命寻找生命的感觉,他们的生存已经不在衣食意义上,他们的性爱不再是为了爱情,他们的劳动也不再是为了创造价值,他们甚至在杀人中享受快乐。整篇作品构思严谨,细节设置奇巧,揭示了一代精神恍惚的“新人”期望通过痛苦寻找生存感觉的主题。第二篇《痴愚说客》是当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托尔斯塔雅的作品。正如小说译者张建华教授在解读这篇小说时所指出的,在这篇小说中“读者看不到具有完整叙事特征的可以理解的现实世界,推动叙事发展的也不是情节的有序进展,而是一个虚拟人物——‘痴愚说客’费林‘说痴’性的叙说,是他幻想出的一个又一个的‘童话’。”而这些童话正是对处于后现代社会中的过于乏味、过于平庸、过于循规蹈矩的世界秩序所开的一个玩笑,同时还深藏着对俄罗斯经典文化的蓄意嘲弄。小说还揭示了后现代社会的爱情本质:功利与非浪漫。第三篇著名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露茜之死》也是一篇后现代小说。小说一开头通过与加拿大著名的七人画派的绘画作品建立互文联系,再现了加拿大殖民地文学“要塞精神”的特征和生存的主题,进而探讨了加拿大的民族艺术和文化。作品通过对时空独特的运用和女主人公洛伊斯不完整的思维片段,展示了洛伊斯使自己非中心化的过程,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分裂性、多样性和不连贯性等后现代叙事手法的偏爱。第四篇韩国作家金英夏的小说《夹在电梯里的那个男人怎么样了》讲述了一个非常独特、甚至荒诞的故事:一个城市上班族早晨刮胡子时剃须刀突然碎了;乘公寓楼的电梯,电梯却出了故障,只好爬楼梯从十五楼往下猛冲,跑到五六楼之间突然发现电梯里夹着一条人腿;想拨119,却发现忘带了钱包,又没人愿意借手机给他;公交车来了,为了上班不迟到,好容易说服司机同意他上车,中途却遭遇事故;换乘另一辆车,却被人污蔑摸女人屁股,只好下车从市中心一路跑到公司;赶到公司,又被困电梯中;从电梯里出来,却因迟到挨上司一顿臭骂;下班后匆忙赶回公寓打听那个夹在电梯里的男人,所有的人却都对他冷眼相看……小说通过对普通人的普通一天遭遇的描述,写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彻底的不信任。作家在不动声色间制造出一串连锁性的冲击,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陷入沉思。

散文类里除前面提到的德国战后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伯尔的讲话外,我还选了法国作家图尼埃和两位美国作家奥利弗和詹瑟伯的作品。图尼埃的作品精致而典雅,于平淡无奇中显示作家的才思和睿智。奥利弗的作品采取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立场,深切细腻地体验着自然界的喜怒哀乐,因而透发出活生生的生命感觉。译者评论说:“在奥利弗的世界里,狐狸、狗、蚯蚓、池塘、海滩、草叶、树枝,甚至尘土,都是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作品透散着几许佛的光辉。”与上述两位作家的作品相比,詹·瑟伯的《求爱万象》就显得有些另类,他关注的是动物界的求爱话题,以极其生动风趣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动物世界的两性大战图,从孔雀、苍蝇、园丁鸟、招潮蟹,一直到蜘蛛、蝴蝶,读来别有情趣。

诗歌类里的几位诗人的作品都值得细细品味。中国读者都熟悉俄罗斯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洛里塔》等小说,殊不知纳氏在诗歌创作上也同样卓有成就。葡萄牙诗人的作品在中国的流传圈子似乎不是很大,但事实上这个国家不乏优秀的诗人。澳门诗人姚风近年来在译介葡国诗人的作品方面成绩斐然,这里我们选录他翻译的被誉为“葡萄牙诗歌女皇”的葡国女诗人安德雷森的一组诗,供读者欣赏。最后,我还选了一组日本诗歌的译作。相信简洁、隽永、充满东方韵味的日本诗歌,中国读者阅读时会有一种亲切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5年翻译文学/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天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329978
开本 32开
页数 4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6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