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泰山游(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内容
编辑推荐

泰山以其悠久的历史积沉,被誉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此书把泰山置于中华阔大、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下,写风光、写人物、写社会、使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泰山景色的雄奇壮美,也能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

内容推荐

本书以泰山“幽、奥、秀、旷、妙、丽”六大浏览景区为线索,以生动的语言、崭新的视角,带读者畅游了泰山200余处著名景点。

伴随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泰山走过了神山、圣山、民族精神之山的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其所深蕴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国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它的自然风光虽受到其灿烂文化光环的遮蔽,也难掩其辉,其独到之处亦是他山所无可比拟的。在书中,读者不仅能看到泰山的悠久丰厚的人文遗存,更能领略到泰山作为“天下第一山”所独具的壮美俊秀的自然景观。

目录

一、岱宗夫如何

二、古老的东岳神府岱庙

三、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

四、奇妙的泰山极顶

五、旷美的西溪山水

六、幽奥的天烛胜境

七、灵秀的桃花源风光

八、奇丽的南麓风景区

九、异彩纷呈的山周风光

后记

试读章节

“五岳独尊”石刻西南,在有着一圈石栏杆的乎台上,立着两块形制奇特的石碑,此即我们在岱庙所提到的朱元璋立的“去东岳封号碑”和“洪武祭祀碑”了。这两块石碑并列立着,两边有框,共覆一块雕刻着象征帝王权位的云龙纹碑首,只是碑首是三角形的,显得十分少见。前面说过,自唐以来,皇帝屡屡给泰山加封,最后成了“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却认为人给泰山神乱加封号并不是对神的礼敬,而是“渎礼不经”,是对神的不敬不恭,所以降旨去掉了泰山的所有封号,直接改称东岳泰山之神。朱元璋是明代的开国皇帝,少年时十分贫穷,曾在皇觉寺当过小和尚,然后又流浪安徽、河南等地,后因元朝末年朝政极度腐败,百姓无法生存,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便参加了红巾军起义,投靠在郭子兴部下。郭死后,朱掌管了军队,并攻下集庆(今南京),自称吴国公,废除了元代的一些苛政搜罗人才,壮大军力,相继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于公元1368年建都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同年攻克京大都,推翻了元朝统治。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由赤贫的农民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因此,以他的认识与情感,他的一做法肯定与以前的皇帝有所不同,那么是否山在他心目中有再那么高大了呢?事实上并不是的。

历史记载,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公元1730年)第一次遣官员祭祀泰山神,在去东岳封号碑的碑文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皇帝制曰:“磅礴东海之西,中国之东,参穹灵秀,生同天地,形势巍然。古昔帝王登之,观沧海,察地利,以安民生。……自唐始加神之封号,历代相因至今。曩者,元君失驭,海内鼎沸,生民涂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土之命,百神阴佑,削平暴乱,正位称职,当奉天地、享鬼神,以依时统一人民,法当式古。今寰宇既清,特修祝仪。因神有历代之封号,予起寒微,详之再三,畏不敢效。盖与穹同始,灵镇一方,其来不知岁月几何。神之所以灵,人莫能测,其职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君者何敢预焉!惧不敢加号,特以‘东岳泰山之神’名其名。依时祭神,惟神鉴之。”

原来如此。神,“与穹同始,灵镇一方”,“人莫能测”,那么一位人间的皇帝,尤其是起于布衣、寒微的皇帝又怎敢给神滥加封号呢?故而朱元璋又在另一个诏书中加以说明:“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朱元璋的这一做法,是有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文化原因的。一路上我们讲了很多,从中是否可以发现,泰山封禅从秦始皇、汉武帝延续到唐代,其中是有着很大变化的。秦始皇、汉武帝的封禅秘而不宣,他们匍匐在神的面前,乞求神的保佑,战战兢兢、诚惶诚恐,而完全失去了自我;唐代皇帝却藉此来显示政绩,剖白胸怀,真正使人感到了与神的交流与对话。也就是说,泰山封禅已由秦汉的“神本位”转化到了“政本位”。虽然在唐代,帝王同神的交流依旧沿用着封禅大典的形式,但目的却是在更多地上演着自己的政治故事。到了宋代,宋真宗的封禅尽管也是神乎其神,气势浩大,但神却成了皇帝的道具,一切都可以造假,神在旁观者的心中几乎已没有什么“灵”可言了。所以在朱元璋看来,唐、宋皇帝是亵渎了泰山神灵,因此与其不断地给泰山神叠加封号,还不如还其本位,依时祭之更能体现出对神的虔诚。

对泰山神是如此,那么对泰山本身呢?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观点,他曾经写过一篇咏泰山的歌赋,名《岱山高》:

岱山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盘根齐鲁兮,亦不知其几千百里。影照东海兮,巍然而柱天;益于民庶兮,兴云吐雾,神龙出乎其间。降祥则甘露垂于松柏,佳岁则滂沱遍于厚坤。冬则寒风时出,岩壑杂然而有声,百川林蔽森然而如雷。坤之所载,世之山首岱山也。至如吻谷之东方,或登峰顶,时闻天声万籟,岱山之高也哉,柱天之势,其可云乎!俄而风声万壑,云起诸峦,隐隐雷动百川,倏忽电掣,万里长虹、此岱山之神至也。至则威灵百倍,神之造化如此。少时,风静云收,电敛雷息,又百川之清泰,其泰山尤其高哉!其苍松也,始天地而生,依丹崖而长;松之所以长千寻不比,丹崖所以高万仞何量,盖由太古之岁月,以至于今,苍松扫丹崖而莓苔不秀,丹崖映苍松而五色交辉。猿啼云树之抄,鹤并日观之东,雕鹘盘旋乎深谷,虽扶摇不可得而升峰。於戏!登泰山而小天下,越大海而眇江湖,信哉! (《岱史》)

此文通篇赞颂泰山风光,这在历代皇帝中似乎还是第一人。此前汉武帝刘彻面对泰山时就不知该说什么,一时竟茫然了,只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空洞得很。而朱元璋,一个和尚出身的皇帝,恐怕识不了多少字,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来,确乎也难为了他。他写了泰山的高大广袤、云雾变幻、雷电起息、松苍鹤翔……竟是收放自如,颇有气势;甚至连“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样充满儒家哲学思想的语句也被他不动声色地引入了文中。于是,我们就看出来了,朱元璋对泰山神的情感已远远不如对大自然造化的兴趣来得浓厚,也不如对人间社会的观照来得浓厚了。即使他在文中仍提到了神,也是侧重了“神秀”的意境,减少了“神灵”的内涵。

朱元璋削掉了泰山神的封号,不再孜孜以求到泰山封禅祭天,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虽然他仍然不断派人到泰山祭祀泰山神,但是从他开始,泰山便渐渐地走向世俗,走向人间。及至发展到清代,皇帝眼中的泰山,更成了诗赋的题材,绘画的摹本,他们为泰山的拔地通天、雄伟盖世丽折服,为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而惊叹,泰山的形象成为他们抒怀与寄托情感的最佳对象。

与去东岳封号碑并立的就是洪武祭祀碑了。原先,岱庙中此类明代的告祭碑很多,但文革中大多被砸毁,这两座碑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因此从史料价值来看,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这块碑说的是朱元璋在立国十年后,派遣他的外甥曹国公和两个道士来祭祀泰山神,祭文的大意是,由于神的保佑,他得以扫平群雄,止息祸乱,统一了国家。根据古代君主的做法,是要亲自前往泰山祭祀神灵的,但是立国十年来,人民刚刚安定,所以不能亲自去了,特派开国功臣李文忠等进献牺牲以报神灵……之后,洪武十一年、洪武二十八年、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共五次派官员祭祀了泰山。根据《岱史》记载,明代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到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200年间,仅皇帝派人祭祀泰山就达28次,而地方官员的祭祀则是年年都有,无法统计了。

面对着两块碑,让我们暂时离开主题,以“开国功臣李文忠”为由头再说几句朱元璋。

开国功臣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一度姓朱,十九岁即为将,英勇善战,封曹国公,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后因劝朱少杀戮,忤旨被责,不久便病死了。那么,朱元璋又是怎样一个皇帝呢?

朱元璋在起义前期,率领农民打击蒙汉贵族地主,“每遇敌,智勇奋击,身先士卒,故所向克捷。凡军中有所得,上(朱元璋)皆无取,辄令分给群下”(《明太祖实录》)。他的部队军纪严明,“兵不离武,市不易肆,开仓以济贫民”(同上)。所以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元朝的腐败丧国是十分清楚的。元朝是一个延续了不到100年的短命王朝,在它建立后不久,就已表现出了严重的腐败,尤其到了后期发展得更是十分惊人的。元朝新皇帝即位,赏赐给贵族的金银都在几百万锭以上,所赐田地也动辄千顷;各级官吏贪污勒索受贿成风;政府卖官鬻爵,大小有价;国库极度空虚,通货恶性膨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益尖锐的民族与阶级矛盾,造成了一代王朝的迅速终结。朱元璋称帝后,十分重视吏治的整顿,严禁各级官员蠹政害民,对贪官的惩治极其严厉,凡贪赃钞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公元]376年,朱元璋发现每年地方衙门到户部核算钱粮时,都带有盖好了官印的空白文册,如户部驳其钱粮数字不准时,就重新填写。他认为其中必定有诈,下令将各地方衙门的主印长官一律处死,史称“空印案”。公元1385年,户部侍郎郭桓勾结浙西地方官吏侵吞税粮事发,朱元璋又逮杀数百人,下狱致死者几万人。他曾多次颁布诏令,限制大臣权限,使之不能潜越封建礼法,危及朱氏王朝利益。但是,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公元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并借此大兴党狱,先后使数万人被株连,不仅元勋宿将被杀戮殆尽,而且覆灭了许多江南豪族。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很不信任,除了极端加强个人权力,废除宰相制度,自己亲自掌管六部,设置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外,他还将自己的儿孙分封到各地,“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割海内。”然而,即使这样朱元璋仍不放心,惟恐官员对自己不忠,动辄生疑杀人。因为他当过和尚造过反(所谓反贼),便对正常的话也过分敏感,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人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替人作《万寿表》中又有“垂子孙而作则”的句子。“作则”和“作贼”在江南方言中同音,朱元璋就认为是骂他做过贼,一概处死。常州府学训导为本府作《正旦贺表》内有“睿性生知”句,“生”被疑为“僧”,还有“取法象魏”的“取法”被疑为“去发”,而“藻饰太平”则被认为是“早失太平”……便统统杀掉。大量无辜的知识分子,都被他迫害致死了。所以,连他的外甥李文忠也不得不劝他少杀人。是的,这令人不寒而栗的行径,历史上堪称少见,即使后有来者,也似乎是前无古人的。朱元璋视大臣如草芥,任意杀戮,使满朝文武朝不保夕,噤若寒蝉,服服帖帖,当然这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以至他一死明朝就发生了政变。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死,根据他的遗愿,长孙朱允坟即位,是为建文帝。但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借口起兵,经过四年史称“靖难之役”的自相残杀,夺取了帝位,改元永乐。

话再说回来,朱元璋以及他的子孙祭祀泰山,大都出于明显的政治功利目的,还有的是为了水旱灾害和其他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些祭告碑已经见不到实物,其内容只能从史籍中读到了。P124-129

序言

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泰山片石》,他说:“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不是强者……对于高山,只好仰止。”然而,当他“又一次登了泰山”,并“在山上呆了七天”之后,他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并在泰山受到“一次教育”。汪老是有大学识的人,只是因为来得少,便对泰山产生了隔膜。倘他能再有机会到泰山来,没准还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可惜这将成为永远的遗憾了。于是联想到有的游人来到泰山,借助于汽车缆车,仅作半日之游,便得出“泰山不过如此”的结论,这将令人以何言以对呢?

我同泰山相伴半生了,我了解泰山了吗?现在想起来,恐怕连“片石”也没有,泰山的确是不易读懂的。

是的,我自幼即跟父母来到泰安,就住在山坡上的一所学校里。这学校的前身是被当时称作“老大哥”的外国专家看好的风水宝地,修建起来作为疗养院的。只是老大哥没来这么多,而中国人一时还不习惯疗养,就将它改成了学校。这里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记得校园里有许多梧桐树,梧桐树的叶子很容易就能做成一顶帽子戴在头上;还有很多核桃树,核桃熟时需要用石头砸去包着壳子的绿色外皮,于是手被染绿,十天八天都洗不掉那颜色……但是,最使我不能忘记的却是贯穿学校南北的一条小小的水渠,渠中的水永远清澈,常年在流,不湍也不缓,即使到了冬天,水面上结满了冰,冰下也仍有汩汩悦耳的水声传出。我知道这流不断的水来自大山深处,来自一个神秘的地方。

住在山脚下,举头就能看见大山,而我第一次开始向往它,是父亲的一次登山归来。学校组织老师登山,父亲也去了,回来时带回了一杆青竹、两只铁哨,青竹竿是当拐棍用的,两只哨子是买给我和吾弟的礼物。哨子铁皮焊成,中间有活塞并焊着一根铁丝,吹的时候拉动铁丝,其音便婉转多变有如鸟鸣。哨子漆成一黄、一绿,还有那青竹竿都成了我们的好玩具,整天骑着竹竿吹着哨子,鸟儿一样唧唧复唧唧,到东又到西,很快竹子裂了,哨子也开焊了,再也吹不响。但是泰山却留在了我心里:泰山是绿的,就像这青竹子;泰山很高很高,想爬上去得拄着竹竿;泰山也很美很美,那里一定有无数的鸟儿在唱着好听的歌……从此我就想,有一天我要爬上泰山。

后来我们离开了那个学校,住到城里来并上了小学。城里不像原来的学校,出门就是山。可是这里的岱庙、岱宗坊、上母池很快就成了我们玩耍的好去处。岱庙的城墙塌了,上面长满了草和荆棘,草丛中有蝴蝶蚱蜢甚至鸟蛋;岱宗坊的周围空空旷矿,可以尽情地跑,偶尔还能挖到好吃的野韭菜,惟有王母池最神秘,“七真殿”里那七个神仙的塑像就像真人一样,眼睛里发着智慧的光,让人永远都看不够想不透。渐渐地我知道了山坡上哪儿的泉水最凉,哪儿的酸枣最大,哪里有株桑葚树,哪一块石碑发潮就会下雨,甚至还知道了住在附近的老头曾是哪座庙里的道士一一我没有登上泰山,但我对山下的好去处,却熟悉得近乎于了如指掌了。

山始终在心里,人也慢慢长大。记不清上三年级还是四甲级了,十来岁,大山的召唤已不容抗拒。终于有一天早饭后,我踏上了古老的登山盘道。夏日的早晨十分清凉,山风徐徐地吹着,游人极少,溪中的水声始终回响在山谷。一路上,我看到了斗母宫里的千手千眼菩萨,看到了长长的水帘洞瀑布和又高又粗的四槐树……然后看到了一座牌坊,上面有“岭马迴”三个字,我知道应当念作“迴马岭”,也知道到了马都上不去的地方了,惟不知回字为何加了走之旁。山道很陡,肚子饿了,浑身冒汗。那时正是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早饭只不过是一碗有几粒黑豆的菜叶稀粥,好像从来就没有吃饱过。望着“迴马岭”的牌坊,我想,我又不是马,不能半途而回。于是忍着饥饿,把裤带勒了又勒,到丫中天门,有青年人在唱歌,像是一群大学生,还有一人在拉手风琴,那音乐的旋律竟是那么悠扬又激昂,一下子就感动了我,竟使我终生不能忘记——“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是歌声鼓舞了我吗,还是泰山?我又向上走了,满心里都是披荆斩棘奔向前方、披荆斩棘、披荆、披荆……机械地迈着台阶,埋头攀登,再也没有看一眼风景。及至到了南天门,山风一吹浑身打颤,立刻往回返了。下山的路上始终在跑,肚子瘪得勒腰带已不起作用,便不停地捧饮溪水。回到家里,午饭的一锅菜粥刚刚煮熟。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个中国人苦而不失其志,仍保留着许多良好精神传统的时代。

从那以后,只要有人提起泰山,我就会不无骄傲地说,我上去过。

初中二年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两年以后,全国如火如茶的革命激情似乎已燃烧殆尽,生活物质重又变得极度匮乏,受到了重创的国家已无力再掀起更大的狂躁。此时,我们这批学生,就如同全国千千万万个没有学可上的“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了。

所去的农村离泰山30公里,在其东面。泰山离得稍远了,但它仍在目中——只是以前曾有过的浪漫无处找寻了,人已变得分外麻木——每当天阴了,我们就看泰山,看其是否“戴帽儿”,农谚说“泰山戴帽儿,锄地的睡觉”。说的是泰山之巅被乌云笼罩就会下雨。真盼着下场雨润润小苗并歇歇那酸疼的筋骨啊。每当太阳快落山了,我们就看泰山,农谚说“早晨骑马,晌午骑牛,过晌午如骑葫芦头”。指的是太阳运行的速度早晨显得快、中午慢,而下午最快,就像葫芦在滚。在曰不出即作,日落方息的日子里,我们无数次地“望岳”,恨不得那血红色的葫芦头立刻滚落下山去,其实它落的速度仍然极慢极慢。

后来当了民办教师,讲语文课,课文中有《雨中登泰山》、《泰山日出》、《望岳》,似乎还有姚鼐的《登泰山记》什么的,记不清了。我是上过泰山的呀,但是,离开了参考书,关于泰山,我除了想起“披荆斩棘”,想起南天门的颤抖和满肚子的凉水,其他的多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这就是我幼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与泰山的情缘。

改革开放,神州再度有了生机,终于有机会再续这份缘了,于是就到过了泰山的很多地方,也读了一些泰山的书籍,甚至还写了一本关于泰山的小册子。这期间,泰山曾深深地感动过我,那些曾在泰山留下过足迹的伟人更打动过我的心。我发现古代众多的中国人都有一份很高层次的泰山情节,在他们那里,泰山似乎有两座,一座是有形的,屹立在华夏大地的东方;而另一座是无形的,矗立在人们心中。他们不但向往登攀有形的泰山,也在不断地攀登着心中的泰山……而这其中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正是我们一度有所迷失,而今天所特别需要的啊。好了,也许你该问我了,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呢?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回答,我会沉吟,然后首先想到的大概还是青青的竹子和啾啾的鸟鸣……  

还是需要再一次走向大山啊。

后记

朋友从济南来,嘱我再写写泰山。因为以前已搞过一次了,便有些犹豫。朋友说,才几年没来,泰安已变得不认识了,听说泰山也有了很大变化,修复了很多古迹,开发了好多新景区,为什么不把这些介绍给大家?

的确,泰安变了,泰山也更好看了,而且,随着世界遗产的保护研究力度的加大,人们对泰山的认识也加深了,是应当把这一切告诉给更多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本《泰山游》。

写作过程中广泛汲取了汤贵仁、姜丰荣、史欣、袁爱国、吕继祥、刘慧等泰山研究专家的学术成果;与王晓南同志、教育电视台宋森先生等常作泰山讨论,亦深有启发,收益颇丰,特表诚挚感谢。同时感谢在工作中给与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徐桂荣同志;感谢提供文字及图片资料的朋友王新峰和泰安天地广告公司的总经理张本厚;感谢在百忙中抽时间给予阅稿的高克谦、冯卫东同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泰山游(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用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26463
开本 32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3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4
16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