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迪昔辰光格上海/城市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城市文化丛书系列之一。“迪昔辰光格上海”是上海话,即“那个时候的上海”,讲述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而且是文学的上海,文化的上海。书中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辨析,来把握上海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空间,来重绘上海的文学和文化地图,诱发对上海都市/社会/文化/人的未来想像和深度思考。

目录

自序

上编 上海罗生门

脂粉的城市

亭子问里

弗丽茨夫人的客厅

遮住太阳光线的高楼

上海的骄傲

从巴金旧居挂牌说起

张爱玲与海上影坛

北四川路

《春申旧闻》

香港的上海文学家

今非昔比

多元的《良友》

杨树浦的声音

林徽因VS林微音

不要忘了王莹

圣玛利亚女校

徐家汇藏书楼

《妇人画报》

煤烟河

《倾城之恋》

《女作家》种种

徐讦这个人

《上海》

咖啡馆

《公啡》咖啡馆

《上海珈诽》

《上海是一条狗》

《上海赋》

下编  文化上海

发掘张爱玲四。年代史料随想

上海有位男版张爱玲

缺少他,上海文坛会很寂寞

他记录了《上海的早晨》

《海派》小说三题

《夜上海》的文学再现。

《记忆时间》主持人的话

重绘文学上海的地图

人去楼空谁有知

张爱玲故居的喜和忧

摩登上海的线条版

咖啡馆与上海与我

上海的咖啡香

为上海文化史拾遗补阙

不断地寻找上海,描绘上海

老上海怀旧片面的时尚

还上海一个多元的面目

《福德》的书香

上海《山水》《风鸣》和《福德》

附录好像发自五脏六腑内的共鸣般(钟文音)

试读章节

15年后,笔者读到邵洵美发表在1933年6月上海《时代图画半月刊》第4卷第7期上的《花厅夫人——介绍弗丽茨夫人》一文,才发觉这个断语下得过于轻率了。邵洵美称弗丽茨夫人是上海的“花厅夫人”,即上海的“Salon的领袖”,并解释说:“Salon的译义即会客室,我译作花厅不过是为了字面上的漂亮。”邵洵美对弗丽茨夫人可谓推崇备至:

“弗丽茨夫人(Mrs.Chester Fritz),匈牙利人,留华有年,嗜文学,著作甚富,自小在美国,与各国大文学家多相往还,在上海为《中国评论周报》编文学栏两年,极受称许。每星期至少有两次由她邀客聚谈,最近大光明音乐会亦由她主催。欧美文艺家来华,多半由她招待。她对于中国的文学艺术提倡尤力,曾组织万国戏剧社,成绩亦佳。”

原来弗丽茨夫人并非等闲之辈。她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生活,她迷恋文学创作,她也致力于文学编辑,她家的客厅是当时上海滩颇有名气的文艺沙龙,邵洵美就是这个沙龙的常客之一(邵洵美曾与她一起接待过墨西哥著名漫画家M.珂佛罗皮斯)。说弗丽茨夫人是当时旅居上海的一位活跃的外国女作家、女文学活动家,应该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她当选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的外籍理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自从萧乾在回忆录中写了“太太的客厅”以后,30年代林徽因的北京寓所的客厅就广受关注,相关文章连篇累牍,连美国学者费慰梅写《中国建筑之魂》也不忘在书中专辟一章“太太的客厅”,“林家客厅”简直成了30年代中国文艺沙龙的代名词。今天,不少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和评论者以生不逢时,无法再到“林家客厅”一睹女主人的风采,无法参与“林家客厅”的聚会并高谈阔论而深以为憾。不过也有不和谐之音,冰心当年就写过一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据说就是讽刺林徽因的。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海,却无法找到像北京“林家客厅”那样闻名遐迩的文艺沙龙,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现在好了,弗丽茨夫人的客厅多少填补了这个空白。真的要感谢邵洵美。如果不是他有心记上一笔,弗丽茨夫人的事迹恐怕就要湮没不彰了。只是我们今天仍不能详细得知弗丽茨夫人客厅当年聚会的许多具体情形,也不知道弗丽茨夫人在二战爆发后去了何处,现在是否还健在?

诚然,弗丽茨夫人是洋人,她的客厅是洋人的客厅。不像“林家客厅”是道地的“国货”,尽管客厅主人和许多宾客都是“海归派”,但“沙龙”本身就是舶来品。在西方历史上,沙龙的兴起翻开了社会演进历程的新的一页,英法等国许多著名的文艺沙龙不但对文学艺术而且在更大的方面对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上海本来就是“海纳百川”,所以,弗丽茨夫人的客厅诞生在上海,不足为奇。假如我们能更多地发掘弗丽茨夫人客厅的方方面面,也许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文艺活动史就要改写了。

(2003年11月12日) P11-12

序言

我是在上海出生的。父亲是上海纪王镇人,母亲是上海引翔港人,如要追溯,大概他们两家三代以上都已在上海滩繁衍生息。因此,按时下流行的说法,我是较为“正宗”的上海人,以区别于虽生于上海父母籍贯却不是上海的非“正宗”的上海人,也区别于改革开放以来云集上海拼搏奋斗的“新上海人”。诚然,上海是移民城市,我的祖先应该也是从内地迁居上海的,但家谱(如果有的话)早已失传,这段可能颇为复杂的家族史也就湮没不彰了。

我自小在上海长大,从5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了每个大陆同代人都曾经历的风雨沧桑,从“三面红旗”到“三年自然灾害”到“学习雷锋”到“文革”骤起到粉碎“四人帮”到改革开放,等等,等等。其间除了到“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江西井冈山地区插队落户六年,除了80年代以后数次短暂的访学英美和日本,我一直在上海生活、学爿和工作,真可谓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哀乐于斯了。毫无疑问,我对上海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在这长达一万八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所发生的有趣或无聊的事,平淡或奇特的事,将来如果有时间,有兴致,是很可以写一部个人回忆录的。

不过,这本《迪昔辰光格上海》所讲述的可不是我自懂事以后所知道的上海,所记忆的上海,而是更早的我尚未出生之前的上海,确切的说,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而且是文学的上海,文化的上海,而不是别的。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誉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东方的巴黎”,她在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真是举足轻重,特别是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无论文学艺术还是新闻出版,都执中国文化界的牛耳,这早已成为中外“上海学”界的共识。如果不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30年代以后的上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定会扮演更为重要更为精彩的角色。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文化态势和文学艺术生产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对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我来说,显然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对这一时期的上海情有独钟,特别关注的原因。

2003年秋天,上海《东方早报》专栏版编辑康华小姐找到我,说要开辟一个谈老上海的新专栏,约我加盟。她是我的硕士生,刚接编《东方早报》专栏版,理应给予支持。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专栏定名“上海罗生门”,由倪文尖、倪伟、包亚明、李天纲和我五人合作,一周五天,每人一篇。五人之中,他们四位都是上海人文社科学界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思想文笔都十分了得,有的本来就是上海史专家。而我年龄最大,文思也最为枯涩,只能“倚老卖老”,勉为其难了。不久,李天纲兄因故退出,“上海罗生门”五人组只剩下了四位,幸好康华用笔名“客串”助阵,专栏才得以顺利继续。

之所以把专栏定名“上海罗生门”,是别有深意在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和大导演黑泽明主要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罗生门》情节的吊诡,主题的多义,四个不同的引发人多种想像的结局,堪称文学史和电影史上的经典。凡文学和电影爱好者,想必都很熟悉。上海是海,是深不可测、变化无穷的大海,若要较为深入、新颖地讨论上海的成长变迁,讨论其中纵横交错的权力/文化/记忆的关系,用“罗生门”来喻其诡谲复杂,真是再恰当不过。

“上海罗生门”的主持者对专栏有明确的要求,那就是“上海开埠一百六十余年来,这个大都市和全球地域政治格局的关联,和国内政治经济格局的关联,应该是这个专栏的内在命题。但外在的表现也许只是一些文化现象、历史钩沉、边缘人物或者城市即景,这不仅仅出于可读性或者规避风险的考量,也因为文化、生活方式本身同样丰富而重要,而它相对暖昧模糊的一面则提供了更多的阐释空间”。对此,我深以为然。我和其他几位专栏作者各有各的专业和兴趣,各有各的风格和见解,我们只在自己所专攻的,最多也只能扩大到与其相关的范围内发表己见,我们不会也不想对陌生或未知的领域轻率发言。

就这样,从2003年秋到2004年春末,我总共撰写了28篇“上海罗生门”专栏文字,最后一篇《上海赋》因这个专栏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而移入别的专栏才得以发表。它们所涉及的内容,不外对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学、艺术、影剧等方面鲜为人知的人物、书刊、事件和日常生活场景的查考,对保护上海文艺界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的建议,以及对近年上海“怀旧热”和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的批评。现在就把它们作为本书的第一辑,发表时由于篇幅和其他各种原因被删节的字句和段落均予以恢复。

在撰写“上海罗生门”专栏文字前后,我还撰写了一系列长长短短讨论三四十年代上海和八九十年代上海文学和文化问题的文章,包括相关的序跋、书评和访谈,有些是对“上海罗生门”言犹未尽部分的补充、引申和发挥,现在也把它们集中在一起,以“文化上海”名之,作为本书的第二辑。

“迪昔(张爱玲写作“迭昔”)辰光”是上海话,意为“那个时候”,并带有些许怀念的意味。“迪昔辰光格上海”即“那个时候的上海”。这里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也包括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那个时候的上海距今已有一二十年,也已成为历史了。对上海的城市记忆和言说,无疑也应包括这段历史在内。

其实,任何对上海的回忆和怀旧,都不是单纯的“发思古之幽情”,都是针对着当下的,都是把过往作为一个参照,试图对照、比较、探讨和解决当下的问题。但我不喜欢空泛的发议论,我喜欢研究具体的问题。我这些专栏的或非专栏的文字都是从个案切入,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辨析,来把握上海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空间,来重绘上海的文学和文化地图。我自以为多少有些发掘,多少有所反思,也可能会诱发对上海都市/社会/文化/人的未来想像和深度思考,到底做得怎样,那就有待广大读者评判了。

“迪昔辰光格上海”是异常丰富的,是十分迷人的,我只是回顾和描述了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一小部分,远非全部;即便是文学和文化方面,也还只是一小部分,远非全部。“迪昔辰光格上海”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是可以而且应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断言说的。

感谢出版这本小书的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感谢为本书插图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博士候选人吴志峰君。

是为序。

2005年7月30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迪昔辰光格上海/城市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子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013252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28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