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视张爱玲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爱玲去世已经十周,斯人已渐行渐远,文字却风行依旧。本书为表达对她的纪念,提出“平视”的观点,列举她在创作上的“三项成就”、“八大特点”,认为不必排座次,她应是一位“重量级作家”。“作为中国传统小说二十世纪最佳传人,她的征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传统的深切认同,反过来,传统借助她以特殊形态风行海内外,大概是她成功的秘密。

目录

引言 /1

上卷

遗音 /3

——张爱玲的文学理念

第一章 重量级作家 /3

第二章 天才乖僻特色 /18

第三章 生命即美 /30

第四章 经经纬纬一文学理念(上) /47

第五章 经经纬纬一文学理念(下) /78

第六章 惟造平淡难——小说史观与后期变法 /94

下卷

上海滩上的新好男人? /115

 ——范柳原论

断尾巴的遗稿 /133

——从《年轻的时候》到《同学少年都不贱》

撒旦的“心经” /140

——《色·戒》的提炼

旧作“变脸” /150

——从《金锁记》到《怨女》

若有人知春去处 /159

——论《十八春》

再看《十八春》 /174

张爱玲其人其文 /184

——《张爱玲文集》编者前言

《红楼梦》·鲁迅·张爱玲 /195

张爱玲:非关“炒作” /204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编者前言

“张学”万花筒 /208

——张爱玲研究新的视角和趋向

“张学”随想 /222

——《回望张爱玲》前言

张爱玲人文注 /227

后记 /267

试读章节

(三)写实白描,真切自然

张爱玲熟读古典小说《金瓶梅》、《红楼梦》,练就的第一等功夫就是白描。不涂饰,不粉饰,如实写来,仅靠人物的说话和动作,寥寥几笔,就使人物神情毕现。早年,她的描写或还带有夏志清说的“华丽的程度”,愈到后来就愈追求平淡而自然。她由衷地说自己实在喜欢和向往白描的手法。好的白描应该没有止境,有时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她的作品中不难碰到。

(四)心理洞察,犀利深刻

心理观察、剖析和描写也是她的强项,读过她的作品的人大都为之折服。她熟稔于中国社会风俗与人情世故,又兼具弗洛伊德、荣格等现代心理分析的知识,能把她笔下的人物琢磨个透。她的敏锐几乎使她近于刁钻,有的评论夸张地形容她像是“绕缠了一身高压电线般的神经纤维”,每每令人有悚然之感。夏志清说她笔下的人物“都是道地的活人,有时候活得可怕”,就是因为她洞见了人物心理的曲折深处。她又善于表达,“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人物的“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傅雷语)。这些地方,相比于古典小说,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五)意象丰富,想像活泼

意象原本多是借诗词为舞台,只有到了张爱玲,才在现代小说中完成了一次辉煌的上演。简截地说,意象就是一种很有意味和意蕴的形象,它们与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融为一体,却又“因时因地不同,各各伸展出巧妙的机能来”。P24

张爱玲创作的成功,天才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崇尚和追求真实,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倘若她只是依恃自己的天才,一意天马行空,罔顾生活的真实地写,恐怕是绝不可能赢得如此多读者青睐的。一般读者喜欢看她的作品,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无疑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她所写的人和事,她所写的那个世界,都相当真实,甚至是达到很真实的程度。正如夏志清先生所称道的:“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传奇》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道地得可怕;因此他们都是道地的活人,有时候活得可怕。”(《中国现代小说史》,第403—405页,台湾传奇文学社1991年版)这段话是从张爱玲受旧小说之益立论的,而真正能使她写出“活得可怕”的“道地的中国人”的,首先,还是由于她立足于生活真实,高度忠实于生活真实、人物的性格与心理真实。

张爱玲并不标榜自己是个现实主义作家,或者是现实主义的信奉者。她对于当时文学界宣传的从苏俄或日本引进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也许还有意保持距离,但是,深受传统文学熏陶,又朝夕感受着当时强大的文学主潮的信息,她已然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理念:真实,是一切艺术创造的生命。

她是非常重视人物创造的,曾经将自己的创作任务归结为——“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也就是说,她的目光之投注,始终不离开人,特别是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普通人。在她看来,作家的天职就是要研究人,从中有所发现。她决不因为小说要追求传奇性,而忽视人物形象创造,相反,她认为,真正引人入胜的传奇性,只能存在于人物自身,存在于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中。P49

序言

星移斗转,不知不觉间,张爱玲离开人世已有十个年头了。

一九九五年九月末的一天,她被发现死在美国洛杉矶市罗契斯特街一个公寓的住房里。其时,她家徒四壁,身边且无一人,无法知道她究竟于何时停止呼吸。

如此一种孤寂凄惨的结局,令人不胜唏嘘,随即,海内外华人世界,掀起了一阵悼念的浪潮。

命运之于张爱玲,是何其厚,也是何其薄。所谓厚,是她秉有那样高的天赋和才华,出手不凡,年纪轻轻,就蹿红于上海文坛;晚年,又在海外华人文学界享有盛誉,被尊到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度。所谓薄,是她出身于一个没落世家,自幼父母离异,长久栖身在不幸的阴影中;及长,又遭遇战乱,与首任丈夫胡兰成的婚姻失败,实际上是被遗弃;流落海外,谋职无着,生计艰辛,继任丈夫赖雅又重病缠身,后则长期孤身一人,举目无亲,衰病相连,居无定所,乃至死时无人知晓。

外界的声誉和虚荣,于她何有?

如果她不是一位华人知名作家,那么,她的去世,在美国,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最普通的老贫妇的死而已;即便是仰慕者们为她举行了葬礼,于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并不足以引人注目。

后期张爱玲刻意避世,闭门谢客。她的这一结局,就其主动的意义而言,也是她处理与这个世界、人生和命运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不关情处总伤心”,虽说是生性孤僻,其实也是有太多的沧桑阅历和刻骨的人生感受,令她向往坚贞决绝。

有一类作家,不但以其作品文字作为解读他(她)的内心世界的文本,也会以其行为方式和人生选择,乃至大结局,补足他(她)的创作,张爱玲大约属于这一类。年轻时,她即以森森然的“苍凉”观闻名,百般倾吐其所感受的人生之苍凉;后期,其生涯更是浸透了浓浓的苍凉意味,终至于将自身包裹进自织的厚厚茧中,留给世人一个幽丽凄怆的标本。

张爱玲是一个已经沉落、消逝时代的代表。她的意义,一部分是来自于此。

张爱玲已经辞世十年,她的老迈佝偻的身影,离我们越来越远。

然而,其作品依旧为一部分读者嗜读,依旧拥有相当大的市场。这些年来,国内出版社,经授权的、未经授权的,出她的作品的大约有二三十家,相互重复,比比皆是,居然都有一定销量,可见读者需求之旺。直到最近,一家出版社拿到了台湾皇冠均授权,出版《张爱玲典藏全集》,据说很短时间就销售了几万套,在几十家出版社已经行销张爱玲作品多年之后,这个数字,不能不叫人刮目相看。

一个隐居海外多年、早已过气的作家,她的为早已消失能旧上海人物造影的作品,何以会在现今如此畅行?

这个老上海的女作家,其实也没写出什么“时代的纪念碑”式的巨作,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不过是“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的书,以及其他种种,推开了一个窗口,让人看到那时许多“男女间的小事情”,无爱的、残缺不全的婚姻,以及“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甚而至于,还有文明末日的“惘惘的威胁”。若是仅就此而言,即便说也提供了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社会人生若干认识的价值,实在也不值得人们如此眷顾。

其之所以超时代、跨地域地流行,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它携有某种普泛的价值。难得的是,张爱玲早就有这种追求,她不是“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有心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的记忆”,让“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现尴尬的不和谐,因而产生了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吗?不是也曾向往虽然是“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自己的文章》)吗?所以白流苏和范柳原一对自私的男女,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的结合,仍然透示着一种世界和历史的“不可理喻”(《倾城之恋》);特殊时期封锁期间吕宗桢和吴翠远一场“闪恋”,虽然随着封锁的解除而结束,人生那种“不近情理的梦”还会继续(《封锁》)。所以那份苍凉会是一种永恒的苍凉,那种悲悯才是无边的悲悯。

这个老上海的高个子女作家,当初从香港辍学回来,一半是I因为喜爱,一半也是为了谋生,拿起笔来写作。在日本人统治的沦陷区,她的选择其实颇为险峻:一方面固然如柯灵所言,“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了张爱玲难得的“机会”;另一方面,除非不写,否则,写什么,怎么写,左顾右盼,也大费周章。她不想问政治,政治却不放过她,她只能极力守住底线,远飚在时局的一定距离之外,为此,她蒙受过严厉的批评,却也别有文学上的收获,诚所谓“幸与不幸,难说得很”(柯灵语)。

文学上有些东西肯定是有永久性的:比如说,刻绘人物,直抵人心、人性的曲折深处,因此而人物逼真鲜活;比如说,描摹一件事物,下的写实功夫非同寻常,留给人们的视境鲜明、宏阔又深邃。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诃夫如是做了,我们称道不绝;《红楼梦》、《金瓶梅》如是做了,我们称道不绝;高尔基、鲁迅、茅盾如是做了,我们称道不绝。决不以其未写更宏大、更急迫的题材,更伟岸、更飞扬的人物而废。张爱玲也如是做了,当也不以其他而废。

在“张迷”的队列中,不会个个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些人可能人云亦云,跟着大轰大嗡,但是,应可相信,多数爱读张爱玲作品的人,是因为多少获得了一些令其兴奋的阅读经验,使他们有所流连。

有句成语叫“文人相轻”,历来如此。而在张爱玲这里,似乎不是这样了,当代有那么多的作家同行,读了她的作品,竟都由衷地佩服她。她没有给谁送过“红包”,也没有亲自写信,或托人带口信,然而,这些作家竟都不约而同地盛赞她。像台湾著名女作家施叔青就说,张爱玲的作品是“我的圣经”。贾平凹则说,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张爱玲的作品读,这就够了。写“妻妾成群”很拿手的苏童也说,作为一个写作者,他怕张爱玲。此类感言,不胜枚举。别的人或会出于各种目的来炒作,而这些身手不凡的知名作家,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让他们一起来跟着一个指挥棒唱赞歌,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吧。

如是一些评论和感言,还传给人们一个信息,即是张爱玲确实写得好,或者说,许多作家确认自己没有她写得好。此标准或许很模糊,却很通行。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不一定与张爱玲写同一题材、同类人物,但是对题材的拿捏,对人物的洞穿,对意象的洗练,对文字的调谐,仍然是有精粗高下之别的。相比于一些作家,张爱玲是一个写得好的高手,斯言大概不为太过。

世路是崎岖的。当年张爱玲从大陆出去,长期漂在美国,晚年她的作品又回归祖国大陆。曾经有人说她是“台湾作家”,哪里的话?她的成名作、她的主要作品都出在上海,她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作家,是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

我曾经想过,这个作家,我们最不能拒绝她的理由是什么?就是她是深深植根在中国,植根在中华文化。

她说不上有多么深厚的国学根底,但她绝对是薰沐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沉香”氛围中长大的——有几人能像她那样,小小年纪就拟写章回、演义小说?有几人能像她那样,一生无限崇拜《红楼梦》,将《红楼梦》熟读到那种程度,一打眼,稍微生的字就看出来;一下笔,旧的文字意境又汩汩而出?有几人像她那样对传统的中断痛心疾首,将一本前朝的方言小说《海上花》注了又译,不遗余力?京剧、小曲、通俗小说,这些被列入“国粹”的东西,她都喜爱。连带地,她也喜爱中国的太阳,太阳下,中国的日子——

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我也喜欢觉得手与脚都是年青有气力的。而这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知为什么。快乐的时候,无线电的声音,街上的颜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是中国。(《中国的日夜》)

现代作家中,最能称之为“国粹主义”者的,恐怕就是她。后来,她羁旅美国,置身于洋文化的环境,心中的落寞和痛苦,想必一部分也源于此,否则,她也不会反弹出那样大的毅力,一掼十年做一次《红楼梦》的考证,又流连在《海上花》中的上海市衢里弄,久久不出。虽然栖息在异邦的土地上,她的梦却永远地留在了故国故乡。不论身在何处,她的文字的根系,却总是伸向祖国文化的厚土中。

我们理解,何以她的作品为跨地域的世界华人所推崇,也就因为有这一点文化认同。

维护和承传传统究竟以何为适度,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张爱玲并非树立了一个样板,或者,我们会觉得她有点偏于守旧,用傅雷先生的话说,“文学遗产记忆过于清楚”,但是,在一个“西风吹得游人醉”的时代,我们何妨多接受一点来自张爱玲的气息?同时,也不要忘了,张爱玲还是一个被尊为很现代的作家,常常是,与其说是一些人用新的理论方法为她的创作作诠释,还不如说是以她的创作为新的理论和方法作诠释,这会叫人搞不懂:

传统在她的手里到底怎么了?

 四

对张爱玲的评论中,并不尽是褒扬,也有贬抑,但是,褒扬的,乃至赞颂的居多。随着“张热”的升温,人们越来越多地对她取一个仰视的角度。

于是,有一个“张爱玲神话”在飞腾。

正像旅美著名评论家王德威所说的,张爱玲“不断地被创作:被学院里的评论家学者、学院外的作家读者,一再重塑金身。张爱玲‘神话’的发扬光大,你我其实皆与有荣焉”。(《落地的麦子不死》)

撇开那些纯个人、纯文学性的过甚其词的颂扬,为这个“神话”的光环所投射辉耀的有:

1.对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评定。从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破例给她专章,发展到后来,有人要将她排在中国现代作家的前几位,甚至是头一名。

2.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和才能的估价。张爱玲的主打作品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传奇》和《流言》,其中篇什参差不齐,有一些是脍炙人口的精品,也有比较一般的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她的天才是华彩四溢的,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初出道的作者,她也还有一些不成熟的、粗糙甚至是拙劣的地方(这些她自己也都承认),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和败笔,岂可一概以天才的光芒掩盖之或美化之?

3.张爱玲的写作题材相对狭窄、凝固。对此固然不可偏执一端,予以棒杀,但是,评价过高也不当,这毕竟对于一个作家自身的艺术发展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4.对张爱玲的创作理念和手法的认知。这方面,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解读和阐释,但也不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把张爱玲当做一个巨大无比的筐,什么都往里装,造成一个她全知全能的假象。

5.对张爱玲的影响的估计。这方面更需实事求是。她的作品通过评论,通过一些作家或作家的社团的提倡,也通过一些论争,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在创作的主潮上究竟有多大的影响,难以估计过高。

6.任何一个作家都会有他(她)的“软肋”,有他(她)不可逃避的时代局限性,在对一个作家做很高评价时,尤其不可忽略这一方面,在“张热”中,这方面留下的空白较多。

总而言之,张爱玲决不是文学神坛上的“神”,如果谁要把她造成文学神坛上的“神”,就应该把她拉下来,还她一个更具亲和力的本来面目。

对张爱玲既不要轻视,歧视,也不要仰视,合适的角度,应该是平视。

曾听过一家专门发表文学研究文章的刊物的主编说,如果是研究张爱玲的稿子,除非特别好,一般就不要了——实在太多了。

还有位海外的华人作家筹划、召集一个学术会议,一听说报上来的是关于张爱玲的发言题目,也立马说,拜托,快别张爱玲了,我们听得耳朵都起腮子了。

张爱玲在世时,海内外研究文章已经连篇累牍,汗牛充栋;去世时,更是铺天盖地而来。对于一部分受众,真有一种应接不暇,“审美疲劳”之感。

再好的东西,如果成天价鼓噪不休,也是会令人餍足、起腻和疲劳的。

当然,从媒介上说,也会有一种自然调节,前面所提的那家刊物主编的意见,就是一种自然调节——渐渐的,我们见到关于张爱玲的文章便少下去了。

然而,关于张爱玲,我们真的可以说审美已经进行得很充分,以至于因之“疲劳”了吗?

大概还不是。

尽管已经有很多的文章和图书,抒写了许多观察的结论和见解,也有许多的话题被许多的论者反复叙说和讨论,但是,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张爱玲和她的创作仍然是未被穷尽的。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陈述道:“奇迹往往就是这样,张爱玲主打作品两部而已,一本《传奇》,一本《流言》,已经被人津津乐道了近六十年,傅雷在其中看见了上乘的‘结构、节奏、色彩’和心理描写,夏志清看见了繁复丰富的意象和严肃而悲剧式的人生观(自然也还看见了许许多多别的),唐文标看见的是一个荒凉黑暗的‘死世界’,水晶则看见了弗洛伊德‘性恋物’、神话原型以及其他,王德威看见了海派文学的流脉和女作家的鬼话情怀,林幸谦看见的是反父权制的‘杀父书写’、‘性别政治’,蔡美丽看见她‘以庸俗反当代’的后现代书写本旨,张小虹等人又看见她‘商品拜物’以及种种殖民与后殖民的迷魅,而大陆的年轻批评者所看见的是:沪港洋场的真实的历史画面,失落者的心态,女性的自审意识,古典与现代、民间与都市文化的交错以及种种错位和悖反的现象……也是不一而足。”(《张学随想》)

诚然,我们并不赞成将一个作家的做品当做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但是,历史上优秀作家的作品,确实涵容量很大,就像一座宝山,人们可以从中发掘出许多东西来。好作品之所以为好作品,就是有这个好处。

张爱玲的作品并非篇篇都好,但是有几篇,如《金锁记》、《倾城之恋》、《封锁》等等,确实是好,大约是可以流传的。不同的时候,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下,都会读出属于自己的心得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人的眼里,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同样,无数个人的眼里,就会有无数个张爱玲。

话再说回来,张爱玲已经作古了,人世间的声名荣宠,于她何有?

如今,人们或愿以自己的阅读感受与诠释,向这个才华横溢而身世不幸的女作家献上一瓣心香,而更多的辛勤的审美劳作,则必定厚馈于自己。

后记

书名题为《平视张爱玲》,意在调整一下观察张爱玲的角度,即不是仰视,也更不是俯视,平正一点看过去,庶几看到符合张爱玲原样的一些东西。即便是努力这样看吧,也还只是局部之局部,要看得更完全,非这些篇幅可做到,想必是可以谅解的。

本书在所谓“张学”研究中,如果说还有点意义,首先还是上卷的七八万字,将张氏的文学理念等等爬梳了一番,动作有些笨拙,语句也不轻盈,但可能是填补了到目前为止“张学”研究的一段空白。笔者一直以为,在种种高睨大谈之余,尝试化验一下作者自己思想的咳唾,或许更能了然他或她的肺腑肝胆的实际情形,以免误判,这也合乎“平视”以求真的初衷。 看来看去,无论给张爱玲戴上多少文学花环,她的创作还是写实主义的变身。本书卷首引庄子的“窈窈冥冥,至道之精”,借以指写实主义之道,其实真正渊深莫测,不知道还会因缘际会变衍出何种精品、绝品——这一定要待高人或天才。有人宣布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已经衰微、过时,未免太早,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如今在荧屏的演映和在纸介的阅读中,仍然唱着主角,全然没有穷途末路的迹象。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没有改变之前,它们定然还是一个很大的平台,能供文学和阅读腾挪和栖息。

下卷收录了一些文章,大部分是新近写的,也有几篇是旧作,如《(张爱玲文集)编者前言》、《论<十八春)》等,一方面自己觉得有点纪念意义,另一方面,也以为能显示一些阅读的印迹,总起来说,或正是都在所谓“平视”之中罢。

 金宏达

  二00五年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视张爱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宏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7737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13:45